新媒介引领的寻人公益实践研究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yi02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头条寻人”是新媒介引领、新技术赋能的公益实践,本文借助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国内以“头条寻人”为代表的新媒介寻人公益发展现状,思考新媒介寻人公益目前面临的问题,探讨这一公益模式在国内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新媒介;寻人公益;头条寻人
  中图分类号:D63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9-0115-03
  一、近年国内新媒介寻人公益发展迅速
  近年来,不论是传统媒介还是新媒介,媒介引领的公益寻人项目都取得一定发展。当下的传统媒介寻人,除了电话报警寻人、走访亲友邻居寻人、张贴寻人启事、摆地摊寻人、在报纸和电视台发寻人新闻外,公益寻人电视节目也成为寻人新渠道。2014年4月5日,央视综合频道推出寻人节目《等着我》,它被定位成我国第一个大型原创、公益寻人栏目。此后,地方卫视也相继推出寻人节目或类似的人际关系重构节目,如深圳卫视的《你有一封信》(2014)和吉林卫视的《好久不见》(2017)等。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社交媒体时代的新闻客户端发展迅猛,视频化表达时代的到来加速了短视频平台的发展。尽管媒介变迁,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人文关怀却是媒介应一直坚持的。近年来,新媒介寻人公益发展格外迅速,互联网公司与官方部门、民间机构的合作陆续展开,运用精准定位推送技术,尝试融合产品与公益两种思路,打造“技术+社交+开放”的寻人公益模式。例如,阿里巴巴和公安部合作,打造了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系统;腾讯推出了“QQ全城助力”,其研发的“跨年龄人像识别技术”更是帮助警方寻到不少失踪已久的孩子;百度的AI寻人计划则接入了民政部的全国救助寻亲网……
  本文重点关注的公益寻人平台是字节跳动旗下的今日头条APP,“头条寻人”于2016年2月正式启动,2018年10月衍生发展出“抖音寻人”,该衍生项目的出现是因为短视频成为新兴内容载体,短视频平台上的公益行动在传播和动员方面体现出了高效能、便捷性和强互动性。“头条寻人”转向抖音开拓短视频寻人时,字节跳动旗下的短视频平台抖音在国内的日活跃用户已超过1.5亿。在寻人行动中,今日头条和抖音平台上的内容生产、分发等各流程互相支持、密切协作,截至2021年上线5年之际,这一寻人公益已找回15000余人,成为国内找回人数最多的互联网公益寻人平台,故本文以“头条寻人”为例探讨新媒介引领的公益实践。
  二、新媒介既助力寻人也引领舆论
  在过去5年的公益实践中,“头条寻人”短视频化的寻人文本和多元化的寻人实践引起笔者关注。“头条寻人”主要有6大内容板块,分别是“帮TA回家”“华人寻根”“寻找战友”“两岸寻亲”“烈士寻亲”“寻找好心人”。“头条寻人”文字版本的寻人启事依托字节跳动的AI生成技术,可以快速自动生成寻人短视频发布在抖音APP“抖音寻人”官方账号,该账号下专门剪辑制作的短视频多是寻人成功的案例,也有各个板块尚在进行的、难度较大的寻人项目。笔者将从“头条寻人”涉及的主要板块入手,根据文本种类、主题和情感色彩对这一多元化寻人公益实践进行分析。
  (一)依托平台寻人接力,借助技术点燃善意
  “头条寻人”项目中发布最多的是寻找或认领走失人口的消息。在寻人启事发布后,AI技术自动生成寻人短视频,通过视频画面静态呈现文字版寻人关键线索,视频封面是受寻人照片。其中,“求认领短视频”多在“帮TA回家”这类寻人项目中,一般是受助者直面镜头回答姓名、家乡、家庭成员、离家时间等可能有效的信息,这些求认领者多有浓重口音、语言障碍或其他残障缺陷,导致自述内容无法被辨识,此时短视频视听相辅的形式便发挥了作用,寻人平台会在短视频推送标题里邀请网友一同识别。
  有研究显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已经有1000余家公益机构、基金会、企业入驻短视频平台进行公益动员,公益短视频平均播放量超2万、活动曝光次数达千亿”[1]。与竞品快手APP相比,抖音短视频分发更擅长公域流量,在这一算法的支持下,寻人短视频在抖音传播过程中更有可能扩大影响力并被更多人看见。除了大量推送,寻人文字消息与短视频的推送也都运用了LBS(移动定位服务)精准定位技术,在地理范围内有可能目击的用户都会接收到消息,今日头条与抖音用户看到平台推送的寻人启事后,不管是帮忙辨识口音、提供其他相关线索还是转发信息,都参与到了这场争分夺秒的寻人接力中。新媒介寻人降低了做好事的成本,可以点燃社会善意,进一步激活公共参与精神。“互联网是一种激活个人元素的‘高维媒体’,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傳播力量被激活”,此时接收者不只是产品用户,也成为社交、人际网络上的信息导体。
  有学者曾提出“万众皆媒”[2]的观点,在互动互联的网络交流时代,人与社会空间和网络空间的介质联结,此时,人不仅是媒介的延伸,也在经历着媒介化,并将成为重构人际关系的结构性力量。寻人消息的筛选和推送机制并非裹挟着商业目的,其分发寻人信息的算法也不同于众多资讯APP基于兴趣导向推送的机制,因此,寻人消息或将成为“信息茧房”上的裂隙,使用户与附近、外界产生多元联结。
  (二)倡导互帮互助,营造公益氛围
  在“头条寻人”多元化的公益项目中,“寻找好心人”这一板块下的内容旨在传递温暖小故事,报道好人好事,宣传社会正能量。截至2020年12月31日,“寻找好心人”公益项目共收到515个来自网友的真实正能量故事,成功找到了172位好心当事人。其中一条寻找恩人成功的案例甚至被“头条寻人”团队翻拍成纪录短片——《女孩苦寻恩师20年,头条寻人帮她1天找到!“当年的三百块钱改变了我的命运”》,标题中“20年”与“1天”的对比强调了新媒介寻人的高效,短片在为“头条寻人”做广告的同时,也弘扬了无私奉献与知恩图报的优良美德。
  从“头条寻人”启动至今,很多案例都被改编成了广告宣传短片,比如在达成10000次找回之际拍摄的动画短片《一万次团聚》、5周年宣传短片以及吴京参演的公益短片《早一分钟,多一份可能》都得到了广泛传播,在舆论场中营造了公益氛围。   相较新媒介,传统媒介在传播速度、传播范围等方面都存在局限性,但即便如此,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介也在寻人公益上作出了创新和努力,一是传统媒体充分发挥其优势——可信度和影响力,电视公益寻人节目常配备有“主持人+明星”的强大阵容,会对节目活动与理念进行整体策划,力图实现公益与收视的强强绑定;二是传统媒介致力于借助新媒介实现全媒体的公益传播,如央视寻找被拐儿童的相关栏目除了在电视播送,还通过公安部新闻发布会和网络传播,通过新旧媒介的配合和融合助推寻人。新媒介具有多元性、自发性、广泛性和强互动性的特征,在其影响下,传统媒介的传播路径和方式已被重塑和改变。
  (三)彰显家国情怀,铭记革命历史
  在寻人项目开展之初,“头条寻人”就与全国各地媒体、烈士陵园合作,发起“寻找烈士后人”活动,并组建了“寻找烈士后人媒体志愿服务团”,通过媒体接力,寻找烈士后人,讲述红色故事。“烈士寻亲”这类寻人故事多悲壮而煽情,相关短视频画面多是后辈在烈士公墓墓前痛哭的“团聚”场面。短视频在讲述了先烈故事后,常会以字幕的形式总结升华,如在《出生当年,父亲为国捐躯,女儿仅凭一张照片苦寻81年终“团聚”》中,最后一个场景是年迈的烈士遗孀将照片收回立柜,伴随煽情的音乐,字幕“烈士短暂的一生,亏欠了家人。他们的牺牲,却守护了整个中华民族”浮现在画面中;《女烈士地下党身份暴露后被捕,不愿拖累丈夫离婚后被枪毙……》短视频最后总结升华道:“巾帼不让须眉,在历史的长河中,女性的力量,仍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华人寻根”“寻找战友”“两岸寻亲”这三类寻人文案也常用大篇幅讲述家族故事和流散经历,战友兄弟情谊和家族血缘关联的背后是共同的中华文化体认、民族身份认同与绵延不绝的乡愁,相关联的寻人短视频背景音乐也常是家乡方言歌曲或怀旧金曲,旨在引发公众情感的认同与共振,于回望家族故事时弘扬爱国精神,培养家国情怀。
  “头条寻人”拓展的多元寻人项目和宣传的寻人成功案例,是互联网公司在打造品牌和提升影响力的同时宣扬主流价值观、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实现人文关怀的体现。“头条寻人”承接了电视公益节目类型,成为新媒介环境下公益节目类型的延伸与演进。若将“头条寻人”的多元化寻人公益与电视公益节目类型对应,那么“寻找好心人”就类似于寻恩类型节目,这些寻人故事除了传达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价值观外,也展现着受恩者身处困境、遭遇变故却仍然自强自立、乐观积极的人格精神;而“华人寻根”“寻找战友”“两岸寻亲”“烈士寻亲”的内容则与公益电视节目中的革命历史题材、战友故事选题类似,在传播的过程中,这些大国往事也变成一股乡愁、一个家事或一段旧情,以更“下沉”的方式,借由个体故事加深人们对抗战老兵和新中国建设者的尊重和理解、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与自豪,并提醒人们感受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三、新媒介寻人公益模式尚存问题
  (一)数据壁垒影响AI技术发挥
  数据壁垒是各个互联网寻人平台相对独立造成的。虽然近年来互联网公司都建立了公益寻人平台,但至今没有统一的平台——即走失人口信息数据库、各地方监控视频与社会化监控视频资源是分散的,没有实现数据共享。而通过AI技术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在于完整、全面的数据本身,故只有积极拓展更多合作机构,互通接入数据,才能进一步发挥寻人平台的作用及技术价值。
  (二)数字鸿沟造成寻人盲区
  不少寻子案例与拐卖儿童的犯罪行为有关,犯罪分子常常会挟持儿童从一、二线城市逃到偏远地区,而落后偏僻的山区农村尚存AI技术无法触及的盲区。从经济层面上看,数字鸿沟是经济不平等和贫富差距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延续,它让一部分人被边缘化和外围化,成为“信息孤岛”。东西区域与城乡在数字化建设、信息化程度上的差距显著,在偏远地区,仍有很多人不知道“头条寻人”等新媒介寻人方式,或许随着数字化建设的进一步均衡发展,这一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三)产品理念和公益理念存在矛盾
  作为算法新闻推荐客户端,今日头条“受众至上”这一产品理念指导着“头条寻人”团队尽量防止在短时间内在同一地理位置“画圈”,即通过精准定位技术向附近用户弹送寻人启事。一方面,频繁的弹窗会影响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向同一地域范围内用户频繁推送寻人启事,会让人感觉社会治安环境不佳,容易引起社会恐慌。是否可以像做产品一样做公益,是互联网公司做寻人公益时面临的普遍问题。
  (四)新媒介寻人涉及隐私保护问题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挖掘、预测、监控与分享等技术,使公民难以掌握自身隐私信息,“今天的‘传播环路’以及它们产生的数据库,构成了一座‘超级全景监狱’”[3],新技术让受众几乎成为透明人,个人隐私常常受到侵犯。近年来,今日头条屡次被爆出“隐私窃取”事件,这难免会让老用户质疑其算法技术,而“头条寻人”的弹窗推送也明显涉及用户定位等个人信息。寻人启事所涉个人信息的分发、传播是否合理,是否得到允许,也是新媒介寻人实践遇到的困难。比如,有的求助者不愿说家属“精神异常”,用“精神恍惚”替代;有些家长不希望公布走失孩子的全名,担心将来给孩子造成其他影响;还有学校看到了失踪学生的校服,要求模糊这些信息;更有罕见的案例如妻子发启事寻找失踪的丈夫,男方看到了推送却要求撤销寻人启事,解释自己是有意逃避,而非走失……
  不可否认,新媒介引领的寻人公益还有很多现实困境,比如走失登记时间跨度过大、信息缺失等。技术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面对庞大的走失人群数量和走失案件,新媒介寻人公益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刻。
  四、新媒介寻人公益依然具有发展价值和潜力
  纵观当代媒介寻人方式的发展和变迁,新媒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传统媒介,助力寻人。将传统媒介寻人与新媒介寻人的过程进行對比,我们不难发现,新媒介能够发挥互联网的时效性,抓住“走失三小时”的黄金期,提高找回概率,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消耗也更少。相比互联网寻人网站,用户在移动客户端可以随时随地查看最新信息,随时发布消息,手机新媒介操作也更灵活,更加方便简单。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银发用户”比例增加,城乡数据鸿沟缩小,短视频用户规模近8.8亿,可见,新媒介、新技术已然成为人们日常习惯和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当今中国,城镇化不断推进、人口流动加快、老龄化日益严重,导致走失数量不断增加,人口失踪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2016年“头条寻人”发布的《中老年人走失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平均每天约有1370名老年人走失”。
  面对当下的问题和环境,新媒介引领和参与的公益寻人将发挥更大价值。以“头条寻人”中“抖音寻人”为代表的短视频寻人,因短视频平台日益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图像化速食”的信息摄取习惯,拥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互联网公司强调的可持续经营的本质是基于规模效应,不断应用新技术,不断提高效率,而“可持续”也正为当下公益项目所倡导。
  显然,以“头条寻人”为代表的新媒介寻人公益具有可持续性。在文化产业商业化和泛娱乐化的发展趋势中,这一公益实践的开展体现出互联网公司响应国家文化政策,倡导主流价值观,力图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发挥技术和运营专长,深度参与公益项目甚至重塑公益模式,这既是互联网巨头们的共同理想,也是新媒介时代人们关乎“技术向善”的共同期望。
  五、结语
  新媒介引领的寻人公益突破了传统媒介寻人的劣势,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头条寻人”为典型代表的多元化寻人公益或将成为新媒介创造社会价值,新技术实现人文关怀的一种可能,其影响力不止于寻人,也在舆论场中宣扬和引领着主流价值观,将宏大命题和历史记忆嵌入了对民众的关怀和寻人行动中。尽管新媒介寻人公益模式具有可持续性,但当前数据壁垒、数字鸿沟还阻碍着寻人公益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其公益模式中的產品思路与公益理念也存在矛盾,寻人实践过程中的隐私问题尚待解决。新媒介寻人公益实践不能仅依靠技术,更需要来自社会力量的支持,需要民间智慧和官方机构的互相合作,二者缺一不可。当新媒介发展成熟、大数据算法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历经沉淀获得尊严之后,美好的寻人愿望才能全面实现。科学没有止境,技术永续发展,人类对社会管理的认识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传媒的形式、新媒介的表达方式也连同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伦理道德发生改变,在这之后,新媒介寻人公益也将展现出新特点,并引领公益新业态和新生态。
  参考文献:
  [1] 刘蕾,史钰莹,马亮.“公益”与“共意”:依托移动短视频平台的公益动员策略研究——以“快手行动”为例[J].电子政务,2021(03):112-124.
  [2] 孙艺.“万众皆媒”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研究[J].科技传播,2021(01):56-58.
  [3] 杨建国.大数据时代隐私保护伦理困境的形成机理及其治理[J].江苏社会科学,2021(01):142-150.
  作者简介:韩伊萌(1997—),女,湖北武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介、影视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区域性融媒体平台建设应抓住资金、人才、技术3个核心要素,多渠道吸纳资本资源,补足人才培养短板,活化选人用人机制,打造“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的“中央厨房”平台,建立大数据库,细分用户市场,实现精准化内容生产。  关键词:融媒体;平台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6-0105-02  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催生了媒介形式变革,传统媒体特
期刊
摘要:随着云媒体、智媒体时代来临,读者和用户对新闻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牢牢占领舆论高地,把党的声音传递到群众身边,是每一个主流媒体都必须面对的课题。三峡融媒体中心作为地方主流媒体,通过着力建设主流舆论阵地,再造媒体平台,重塑内容生产模式等举措,进行深度转型,推动新发展。  关键词:媒体深度融合;转型;体制机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
期刊
摘要:广告传播中的人文关怀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也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比如华润怡宝在贯彻人文关怀的理念上就有许多优秀的实践。本文以华润怡宝纯净水的广告传播为例,通过剖析该企业的广告案例,从创新广告符号的表达、塑造公益品牌形象、发挥传统文化价值三个方面阐述在广告传播中实现人文关怀的策略。  关键词:广告;传播;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
期刊
摘要:《渝报》是重庆第一份近现代报纸,创刊于1897年,正是内忧外患之时。本文从梳理《渝报》入手,探讨时代、报人和报纸之间的联系。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可以将时代、报人、报纸看作历史作用不断具现化的表现。时代、报人和报纸是三层背景相互套嵌的关系,前者限制着后者,后者又不断地从中汲取力量,试图跟上历史洪流。  关键词:《渝报》;报纸;报人;宋育仁;维新变法  中图分类号:G216.2 文献标志码:A 文
期刊
摘要:自媒体时代是指普通大众或群体通过微博、微信、贴吧等途径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时代。本文以“拉面哥”为例,简要分析自媒体时代草根平民如何被动走红网络,对舆论传播态势、自媒体蜂拥围堵行为等内容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对该事件所引发的传播现象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期寻找自媒体时代理性传播的呼声。  关键词:自媒体;“拉面哥”;网红;流量至上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
期刊
摘要:2021年,贾玲导演的处女作《你好,李焕英》问鼎票房。母爱与亲情“双向”表达的穿越故事,以极具惊喜的叙事特色与贴近民生的情感表达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文以共情理论为视角,以穿越的跨层理论与“第二自我”的实际关联分析为基础,分析该影片首秀即高开的原因及其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作用。  关键词:共情;叙事;穿越;跨层理论;《你好,李焕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外媒借“新冠”之名诋毁抹黑中方,对中国的国家形象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如何更好地使用全球话语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纪录片《中国战疫录》,运用话语分析、符号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从话语叙事风格、非言语交际两个层面分析全球本土化视角下的纪录片传播策略,探究如何在全球本土化框架中构建中国国家形象。  关键词:全球本土化;国家形象;纪录片  
期刊
摘要:融媒体时代,短视频制作简捷、分享便捷等特性改变了用户的触媒习惯,传统主流媒体正经历大变革,广播电视台受到冲击。在媒介转型的过程中,部分电视台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有部分建设不完善,导致媒介转型效果产生了差距。本文以“四川观察”抖音号为研究对象,对其新闻短视频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普遍规律,为各级广播电视媒体在新闻类短视频账号运营管理方面提供意见和借鉴。  关键词:媒体融合;电视媒体;“四川观察
期刊
摘要:中日网络舆情态势是反映中日两国民意的重要途径,中日网络舆情态势向好是中日关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基于历史因素,中日舆情在民众间处于“关注度高,好感度低”的状态。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日本率先支持中国战“疫”一事引起了中国民众的高度关注,且积极舆论占比大,中国民众对日本的好感度有所提高。因此,本文以日本国驻华大使馆官方微博作为研究对象,以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关中日两国的相关博文为切入
期刊
摘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疫情信息获得了人们的高度关注。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进入了全媒体时代,舆论狂欢引发了全民围观,也催生了以吸引受众眼球为目的的“施暴者”。文章以“成都女孩”事件为例,对事件始末进行梳理,原本常规的信息披露在网友跑偏的视角下逐渐演变为网络暴力的狂欢,应对“信息疫情”的暴发,如何准确认知和把控舆论生态,成为当下值得探讨的论题。  关键词:“成都女孩”事件;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