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中的希望工程”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ndam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产业化和大众化趋势的发展,高校贫困生的规模日益扩大,就大多数高校而言,百分之二十的国家资助比例仍满足不了所有贫困生的需求,即便是被资助学生,部分在生活费、学费和住宿费等费用上仍存在缺口,他们的生活问题仍不可忽视。实践证明,绝大部分贫困生都天生具备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在学业上名列前茅、生活上勤俭自律、在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上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但仍存在心理、性格或个人综合能力等某个方面明显不足。因此,不仅要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生,而且要在其他方面培养贫困生,这不仅对贫困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而且能够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实现,进而促进整个社會的和谐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 资助 教育管理
  
  贫困生是一个群体的代名词,培养一两个优秀的贫困生不足以体现教育的成功。在一定范围内,贫困生群体整体素质的提升才能催生出优秀的个体,优秀的贫困生不是单独吃小灶的“精英化”教育的结果,而是在面向群体的“大众化”教育下凸显的个体。我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根据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工作经验,就如何培养优秀的贫困生群体发表见解,实际上是贫困生的常规教育管理探讨,不当之处求与他人商榷。
  一、管理重在过程、成于细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进一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1.通过评议小组的民主评议,建立动态贫困生档案。
  确定贫困程度是一切贫困生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一纸由生源地县区级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不足以全面真实地说明一个学生的贫困原因、程度和资助方式,等等。各地对贫困状况的理解不同,存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贫困证明本身的真伪也有待考证,因此,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成立专门的评议小组确定学生的贫困程度。国家指导意见第六条第四项规定:“认定评议小组进行民主评议时应着重考虑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成员长期患重病、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的学生。”以我院某系2010级学生为例,两个班共80名学生,其中提交特困证明的有29人,占学生总人数的36%,远远超出国家20%的资助范围。所以,在现实操作过程中,确定贫困程度不仅要区分出10%的特困生,还要在众多的“准贫困生”中选出10%的贫困生,而往往贫困生的家庭贫困原因又非以上所提到的“特殊情况”,因此,评议小组的工作是相当艰难的。
  评议小组应该由以下人员组成:辅导员、班委成员、寝室长、普通同学代表等。辅导员在这个小组中起着主要作用,这是由辅导员的责任和所处地位决定的,因此辅导员的评议工作应该是全面而深入的,从迎新的第一印象,到个别谈话的细节询问,再到家访、问卷、群众意见等的信息搜集,最终将所有的意见带给评议小组;其他评议小组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层面,应该对所有贫困生有一个全面合理的评价,与辅导员的评价互为补充。当然评议小组的成员应该遵循贫困生回避原则。评议小组的工作要持续贫困生在校全过程,评议小组应该每年召开一次评定会议,时间定在每学年的开学初,但第一次评定应该在入校后两个月左右,使评议小组成员对每一个贫困生都有充分的了解;每年召开一次是为了将家中发生重大变故的贫困生调整到贫困生档案中,这样才能建立符合客观事实的动态贫困生档案。
  在整个过程中似乎缺少了贫困生的自述过程,我建议把这个过程放在辅导员的个别谈话中进行。辅导员深入贫困生的学习生活中,以“朋友”的态度和方式接触他们,宽容、真诚、平等地和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能较为真实和全面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状况。摒弃在班级中采用民主投票“选”出贫困生的方式,因为贫困生“诉苦”演讲缺少人文关怀,真切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且在这种近乎竞争的过程中易产生“争、抢、要”和“必然论”的心理。贫困生的认定工作要注重以人为本,用大爱呵护这些生长在贫瘠土地上的小苗,并帮助他们成长。
  2.严格执行国家的奖助政策,落实贫困生的资助工作。
  2007年5月13号,国务院颁发了国发13号文件《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基本形成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出席国务院的新闻发布会时指出:“每年资助500亿,受助学生2000万。”具体地说,今后国家每年用于助学的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将达到500亿元,受助学生约2000万,其中包括400万大学生和1600万中职学生。政策的制定、经费的投入体现了国家、社会、高校等对高校贫困生的大力关心、支持和帮助,在很大程度上将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困难。
  贫困生的资助工作,虽有政策的保障,但重在落实,具体的执行者是高校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辅导员。只有辅导员深层理解和严格执行国家的奖助政策才能体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国家的奖助政策体现了一种导向的作用,国家助学金是面向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就是说被学校认定为贫困生(包括特困生)的学生均有资格申请不同等级的国家助学金,申请的贫困生只需要满足政治立场、道德品质、学习成绩等最基本的要求。由于助学金的名额相对较多,我校几乎所有的贫困生均可享受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具有奖励资助的含义,奖励那些自立自强、勤奋向上、成绩优异的贫困生。因奖励人数相对较少,一般学校会附带获其他类型奖学金等条件,所以评定难度相对较小。国家奖学金不论贫富,只奖励那些品学特别优秀的学生,其中特别要求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突出。国家奖学金名额少,但奖金高,因没有专属贫困生的评定条件,所以,绝大部分的贫困生往往只能望奖兴叹。近几年,国家助学贷款、绿色通道等政策宣传得及时广泛,因此,在大一新生入校前,很多家长已经为孩子办理了生源地贷款,特别是西北贫困地区的生源,助学贷款解决的是学费和住宿费,而奖助学金则可以基本解决平日的生活费用,再加上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其他资助方式,贫困生大多可以顺利完成学业。
  在实际工作中,基层辅导员常常为了自身工作的便利,执行奖助政策时不严格遵循评定条件,不按程序办事,在国家和学校大的政策下又制定自己的“暗规”:平均分配,导致大量有名无实、有实无名等现象发生,或干脆“轮流坐庄”,实现一定时间段内的绝对平均。这样,既违背了国家资助贫困生的初衷,又损害了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生利益。
  3.挖掘校内外的各种资源,解决资助以外的困难问题。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尽量挖掘校内外的各种资源,解决贫困生在国家资助以外的困难问题。贫困生所面临的经济压力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的帮助,同时也需要其家庭自身努力分担,而基层辅导员是融合几股力量的关键所在。除了国家和学校的资助外,社会力量也是我们应该争取的重要力量。优秀的企业家校友、长期联系的用人单位或实习单位、爱心人士等都可以邀请到校设立奖助学金,资助贫困学生。面对非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基层辅导员通过家访、电话沟通等方式向家长讲明国家奖助政策之后,必须让贫困生家庭明确自身的责任,不能形成“等、靠、要”的思想,让贫困家庭积极改变困境,尽最大的能力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
  另外,辅导员可以在学校开展各种助困活动帮助贫困生。勤工助学是贫困生自立自强、自己改善经济压力的最好办法。学校通常会提供一定量的勤工助学岗位,比如在图书馆助理管理员、食堂服务人员、办公室助理等,但相对于贫困生总量来讲,这样的勤工助学岗毕竟太少。家教是贫困生从事较多、工资待遇也较可观的勤工助学方式,但“买方市场”使很多贫困生没有较好的家教源。辅导员要积极地做义务的家教中介,为贫困生提供更多可靠的“自助”机会;学校内有“爱心基金”,辅导员要善于为那些有重大疾病的贫困生申请此类善款,为雪上加霜的贫困生解决问医求药的困难;发动师生为受灾地区的贫困生捐款,帮助贫困生度过暂时的难关。助困活动的目的是消除贫困生因单纯的经济原因而导致的心理焦虑、动力不足等,以利于他们勤奋求学、早日成才。
  4.建立资助效果的反馈机制,加强资助后的教育管理。
  资助工作应该包括三个层面:贫困生认定、等级资助、效果反馈,而其中效果反馈是下一次认定和资助的依据。通过个别谈话、座谈、抽样调查等多种形式,建立资助效果的反馈机制。效果反馈不是单纯的跟踪奖助学金是怎么消费的,还包括资助后贫困生的心理、学习状态、思想境界及家庭的相关反馈。在进行资助后教育的同时要注意兩个极端:一个是理所应当论,另一个是思想包袱论。前者认为国家有义务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后者认为接受资助背负感情的包袱。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实行成本分担机制,大学生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是国家财政、家庭投入和个人努力三者的有机结合,只有三方共同努力才能获得最大的回报率,这是对国家、对家庭、对个人一举三得的好事。
  二、教育重在引导、成于自省
  国家的奖助政策中有引导大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品德优良、勤奋学习、全面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导向作用,教育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让资助工作成为又一个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1.加强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近些年,屡次出现受助贫困生毫无感恩意识的案例,不仅伤害了各方资助者内心的善良,而且暴露出当下高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和不尽如人意。高校的感恩教育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1)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宣传板、校园网等途径宣传、解读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让贫困生了解每年国家对资助工作的经费投入情况、受助学生的数量和比例,让每一个贫困生都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关爱。(2)加强资助后教育。普惠式的助学金条件低、受众面大,高年级的学生易产生“惯性心理”,认为获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因此,资助后教育显得格外重要。加强对感恩典型案例的正面宣传,对社会上出现的感恩缺失现象进行立场明确的点评,激发贫困生内心深处的感恩主动性。
  2.注重贫困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社会生存和发展能力。
  在贫困生这个群体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思想和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卑心理重,自尊心强烈,性格孤僻、离群,精神压力大、思想负担重,缺乏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高校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最大限度地优化思想、调整心理,达到全面提升综合能力的目的。
  树立正确的贫困观,积极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人生挫折和逆境。通过班团会和其他形式的教育,让贫困生理性地认识到以下问题:(1)贫困只反映经济上的差异,不代表人格、地位、能力上的不平等;(2)贫困只反映当前的状况,并不代表未来的发展趋势;(3)贫困不应该成为影响学业、人际和消极人生观的理由;(4)善于在逆境中寻找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动力,如坚强的意志、成熟的心理等;(5)坦然面对现实,欣然接受帮助,通过自己的努力尽早摆脱贫困、回报社会、传递大爱。
  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积极引导贫困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通过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志愿服务和以科技竞赛、社会调查、参观学习、预就业实习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通过服务社会逐步提升自我,自觉将社会规范和要求内化为自身成长和发展的目标,从而帮助贫困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优秀品质。同时,帮助他人、参赛获奖、实践收获等亦能体现贫困生自身的价值,增强自信心;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开拓思路、完善性格;在经历更多人间冷暖、互帮互助之后,减轻精神压力,卸去思想重负,以平等、尊重、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
  树立正确的榜样观,积极引导贫困生自立自强、乐观积极。开展优秀贫困生典型的宣传教育活动。树立学习典型、道德楷模、科技先锋等,通过报告会、宣传板及辅导员的导向教育等形式,宣传他们的事迹,发挥他们言传身教的作用,以榜样的力量带动人,以精神的力量鼓舞人。鲜活的典型一方面激励陷入困境的贫困生克服依赖心理,走出困境,另一方面引导贫困生根据自己的客观情况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早日成才。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困生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这个在艰苦环境里历练的群体主流所彰显的魅力,影响着一个班集体、一个院系、一所高校的风气和发展,甚至会影响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高校“希望工程”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认真设计构建,需要各个环节的通力合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实现育人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7年第12次新闻发布会.教育部介绍高校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人民网,2007-7-3.
  [2]马国华,周军燕.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研究.西部科教论坛,2010,(5).
  [3]胡世明,彭恩仁,宋俊杰.浅析新形势下受资助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法制与社会,2009,(10).
  [4]叶吉.轮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5).
  [5]丁力杭.浅析以育人为主体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构建.中国校外教育,2010,(12).
  [6]刘小文.重视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03).
其他文献
摘 要: 海子有大量诗作直接从《圣经》取材,无论在外在形式还是在内在精神上都与基督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基督教文化视角探究海子诗歌文本,解读海子诗歌与基督教文化的精神“暗合”与“共鸣”,旨在为全球化视野下的海子诗歌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路径与启示。  关键词: 海子 基督教文化 诗学理念  骆一禾曾说过,“海子不仅是一位中国诗人,而且是一位有世界眼光的诗人。”海子在吸收东方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融入了
摘 要: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人文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写作在内的多方面的能力。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但是许多学生自感作文无材料可写、无方法可循、无兴趣写作。老师要进行写作指导,提高写作质量,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 写作教学 现状分析 指导措施    作文是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有明确的要
摘 要: 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是浙江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江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又一新举措。湖州市教育局、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全市八所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联手,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以自学考试为平台,以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为模式,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并且具备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文章针对湖州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提出了贯彻
摘 要: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重视课堂教学细节,关注每一个学生,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现状 关注细节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摘 要: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过程使城乡结合部落的传统回族社区面临较大冲击。面对这样的冲击,社区居民如何适应,又如何在适应中保存其传统文化,是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在对呈贡县回回营社区调查的基础上,对城市化进程中回族文化的变迁与适应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回族社区 文化变迁 城市化  文化的不断变迁和适应是任何一个开放社会或社区所面临的必然选择。所有的文化
摘 要: 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全由教师代劳,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很不利于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学生互改作文能充分发挥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因为学生在互改作文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深入思考,反复讨论,从而能逐渐明白为什么这样写好,那样写不好,慢慢摸索到作文的写作规律,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 苏北 农村初中 作文批改 互批互改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摘要: 班主任工作是“爱与责任”的工作,而职业学校班级管理工作的难度又对中职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一名中职班主任要用严格和博大的“爱”贯穿始终,引导并赏识每一名学生,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使班集体建设卓有成效,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班主任工作 “严”和“爱”  中职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学生在学校学习、
摘 要: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一首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该诗叙及梦中游历,依次呈示梦中危景,梦中奇景,梦中所遇,因梦生意。同时,它也深深地刻着道家文化思想的印迹。最为明显的是《梦游天姥吟留别》对游仙诗“梦游”模式的传承,道家文化意象的运用,以及诗人李白对道教文化思想的阐发。  关键词: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道家文化  一、什么是道教?  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至唐代成为国教,
摘 要: 皮皮鲁是中国当代“童话大王”郑渊洁笔下聪明爱玩、胆大逞能、极具“叛逆”精神的顽童;皮皮是瑞典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林格伦女士笔下邋里邋遢、力大如牛、天不怕地不怕,同时又善良真诚、热心助人的顽童。本文以两者为例,比较中西方童话中的顽童形象。  关键词: 皮皮鲁 皮皮 中西方童话 顽童形象    一  皮皮鲁是郑渊洁笔下最有名的顽童——心地善良、正义勇敢、淘气大胆、不爱学习
摘 要: 通过对现代前卫思潮及其艺术误区的审视,可以看出艺术是不能走极端的,艺术的意蕴与价值脱离不了审美性、创造性,艺术的意义与魅力离不开和谐的关系与尺度,应该将艺术的理性与非理性、自律性与他律性、自治论与他治论看成互补律,这样的艺术才能不片面、非狭隘,从而取得骄人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 现代前卫美术 传统审美理想 当代美术创作  在这个非主流能一夜之间成为主流的年代,保持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