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途径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y31962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良好的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既是杜绝高校校园安全隐患的基本前提,也是高校校园基础文明构建的重要因素。本文试以山东建筑大学工程管理学院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例,简述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在思想教育、制度建设以及实践工作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行为规范;现状;养成途径
  从“十二五”到“十三五”,我国高等院校一直致力于深化教育改革,为实现“中国梦”培育更多实用的高技能人才、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规范的大学生日常行为是塑造文明校园、安全校园的基本前提,而文明、安全的校园环境则是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目前,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却处于失范、失序甚至失控的状态。因此,探讨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的途径迫在眉睫。
  一、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现状分析
  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指由高等院校依据法律以及校园实际情况制订的,对全体学生具有普遍约束力,涵盖学生日常校园生活的行为标准。简言之,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准则,但其却有别于其他行为规范,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管理对象的特殊性
  不同于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的强制约束力,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对象仅局限于在校大学生这一群体。大学生活是迈入社会的准备阶段,对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来说亦是脱离父母之后的第一段独立生活,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在生理、心理等都处在一个渐变、成型的阶段。
  2.管理内容的广泛性
  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学习,吃、穿、住、行等方方面面均需要管理。具体而言,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的内容应包含宿舍卫生、安全、晚归、突发事件等各个方面的检查、应对、惩处等。
  3.管理范围的局限性
  高校校园并非封闭式管理,大学生的日常活动也不局限于高校校园之内,而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范围仅限于高校校园之内,这无疑加大了学校及时了解学生并进行全面引导和管理的难度。
  二、大学生日常行为失范、失调现象的诱因
  1.思想教育不到位
  设立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最终目的并非单纯为了追求某种秩序,其最终期望达到的效果必然是大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自身行为的意义,进而合理、合法地管理好自身事务。所以管理仅是手段,思想上的教育才是源头和根源,而纵观现在的大学思想教育有些方面做得不到位,具体如下:
  (1)常规思想教育缺失,主要靠学生自律。依照现行的教育大纲,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开设的常规思想教育课基本一致,必修课程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近代史纲要。这四门课程在内容上更偏向于国家制度、政治体制等方面,对于大学生自我行为管理上的教育存在明显的不足。为弥补必修课程的不足,大部分高校积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选修课程,而选修课的教育成效却不尽如人意。
  (2)基础法制教育缺失。现实中,法盲大学生却比比皆是,这不仅仅是个人法律素养的缺失,更是现行法制教育的失职。以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工程学院为例,本院学生所开设的法律课程仅有经济法概论一门。这类专业法律课程讲授的并非基础的涉及大学生生活的实用性法律知识,其讲授内容依托于所学专业,其目的依然是专业性技能的提升。
  (3)专题讲座数量有限,且不具有强制性。除公共必修课、选修课以及专业课之外,专题讲座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另一重要途径。而目前各高校涉及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专题讲座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讲座数量有限,学生可选择性随之减少。二是较之必修课的强制性、选修课的学分,专题讲座对学生来说毫无约束,除非学生自身感兴趣,大部分学生对上述讲座缺乏积极主动性。
  2.现有制度不健全
  制度建设是规范管理的前提,而我国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制度建设既没有标准化的内容,也没有形成统一体系,甚至在制度的讲解、宣传上都亟待加强。
  (1)制度体系亟待统一。近年来,中国高校一直致力于打造综合性的院校,这就意味着高校之下会设专业学院,学院之下又设教研室,并依此对学生实行分块管理。诚然,分块管理模式在管理学生日常行为过程中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但此种管理模式最大的缺点在于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缺失。具体表现为:一是各部门自行制定本部门的规章制度;二是各部门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极少沟通。这种普遍意义上的各自为政在规范大学生日常行为时极易造成管理工作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
  (2)制度宣传力度亟待加强。制度制订之后,如何让学生了解制度并遵守制度理应成为目前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因为没有执行力的制度仅是一纸空文。而高校在制度的讲解、宣传方面的工作却亟待加强。具体表现为:一是大部分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度的讲解和宣传仅在学生入校之初或学期伊始进行,缺乏长期性;二是方式也局限于教师或骨干学生的口头上简单讲解,或直接发放宣传手册,至于具体内容的学习基本靠学生自学。
  3.实践工作不到位
  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实践工作不到位的主要因素分别为师生配比、量化管理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三方面。
  (1)师生人数配比比例失调。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作为管理者的教师(包含辅导员、教师以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等)和学生双方面的积极配合。而现实中高校管理者在实践工作中却经常顾此失彼,学生工作不能够面面俱到,根本原因主要在于师生人数比例失调。以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工程学院为例,每学年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一般维持在1:450左右。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两个极端,即问题学生和优秀学生,对于中间部分的学生,辅导员难免兼顾不到。
  (2)日常行为量化管理不足。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工作具有长期性,注重过程并对过程进行数字化的量化管理是取得成效的重要手段。而我国高校的量化管理工作明显存在不足,一是缺乏量化管理观念,相当一部分高校管理者在規范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工作中经常采取“遇一事解决一事”和“只重结果不论过程”的态度和方式;二是量化管理的非一体化,高校量化管理起步较晚,大部分高校从制度设计、奖惩机制到考核方式不能做到上下一体,致使采集数据不能精准的反映学生问题,进而导致量化工作不能顺畅进行,收效甚微。   (3)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不健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发生各种突发事件,能否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有重要的考验意义。健全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既能从源头上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又能在事后及时消除突发事件对稳定、有序的校园生活的不良影响。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事前不能及时预警,导致突发事件频发;二是事中不能妥善处置,致使事故危害扩大化;三是事后不能深刻、全面反思,极易重蹈覆辙。
  三、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途径
  1.思想教育基础化、法制化
  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途径的首要前提是对思想教育的重视。所谓思想上的重视,从高校这一层面上讲,应做到如下两点:首先,设立相关专题,将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有侧重的编制到必修课以及选修课的教学体系之中,在常规思想教育课中将相关内容基础化,通过逐步渗透、引导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其次,基础法制教育的有效覆盖,即非法学专业亦应在讲授专业法律时有选择地加入一些常识性的法律知识,甚至可以开设一门常用法律知识的综合课程。
  2.实践工作细致化、专业化
  制度建设是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的基本前提,而实践工作细致化和专业化则是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在不断摸索中,逐步得出如下几方面经验,具体而言:
  (1)建设专业管理队伍。专业管理队伍是实践工作专业化的主体,管理学院的专业化管理队伍包含两方面人员:一是专业化教师,二是专业化的学生。首先,专业教师为主导开展分工合作。不同于其他高校的辅导员全权负责,管理学院的辅导员是分区域的专业化管理,即7名辅导员共同负责3300名学生,但各自按自己专长分别负责卫生、心理、宿舍等,彼此之间互通有无,做到全面、专业的分工互助。其次,专业化学生执法队伍和执行队伍的设立。执法队伍即学院自设的自律会成员,执行队伍即班级干部、党员干部等骨干学生团体。
  (2)规范量化过程。管理学院为规范量化过程,做到数据准确、直观,在实践中秉持测评评优为基础,强化量化的过程化管理理念。首先,测评评优是指对骨干学生以及普通学生的综合评定。学院严格依照综合测评体系进行考核,确保在学院内部形成良性竞争环境,互励共勉、共同发展。其次,将制度作为行为管理和裁定的準则,以普通学生和骨干学生的档案为基础,以网络信息管理平台为载体,通过对各项数据的掌握和分析来考察和研究学生的习惯和特点,根据常见问题及操作流程,对问题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等做出精确的数字描述和控制,实行一体化管理。
  (3)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方案。突发事件作为校园安全工程的一部分,其形成原因并非均是偶然性,只有综合考量,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方案才能有效减少或杜绝该类事件的发生。管理学院的五查一报告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五查,是指卫生、安全、考勤、晚自习、晚归(含外出住宿);一报告,是指突发事件报告。其中安全检查、晚归检查、校外住宿检查和突发事件处理将共同构成管理学院的安全稳定工程。首先,安全隐患的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杜绝违规电器的存在。惩处力度(轻则警告,重则开除)上不封顶,对瞒报、漏报人员及违纪同学实施连带处罚,坚决贯彻责任到人。其次,晚归检查的常态性和及时性。除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之外,毕业前后等敏感时期,要加大检查力度,其中校外住宿应做到及时反馈与上报。
  参考文献:
  [1]林琼斌.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探析[J].前沿,2007(2):70-72.
  [2]张旭,李斌.高校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法制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9):98-100.
  [3]席桢.高校学生日常行为量化管理研究[J].教育观察,2014(4): 88-89.
  [4]毛广.用“组合拳式”联动机制推进高校基础文明建设教育观察[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5):52-53.
其他文献
摘 要:针对石河子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当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产学研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用集中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监管,生产实习的效果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土木工程;生产实习;教学改革  生产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石河子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结束后的暑假进行,为期2周。经过多年的实践,传统的生产实习方式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调研,分析了企业用人标准、毕业生的职业心理健康现状和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關键词:校企合作;五年制高职;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纳入现代课程体系。分析校企合作背景下五年制高职药学学生的职业心理状况,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实现校企优势互补,采取全程化的职业心理教育,将教育从校园课堂拓展
期刊
摘 要:本文围绕高职学生对英语教学的需求,分析当前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职英语教学,重视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英语;需求分析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目前,国务院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以职业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育目标。因此,高职英语
期刊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义务教育开始普及,高等教育也逐渐大众化。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在对大学生进行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强化对其价值观的干预及指导。我国台湾地区高校以通识教育为载体,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不断强化对受教者的价值观渗透,引导大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在德育教育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文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为研究视角,针对台湾高校通识教育对我国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适合5~13岁少儿的美术教育模式。少儿美术教育应摈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创造多元化的课程结构,激发少儿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新思维;教育模式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逐步实施,素质教育慢慢步入人们的视野。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未来生活起到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并不仅仅是绘画,它小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创造力,大到培
期刊
摘 要:高校的音乐鉴赏公共课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这一课程的教学遭遇到较多的困难。分析音乐鉴赏公共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教学模式,使高校音乐鉴赏课焕发新的光彩。  关键词:音乐鉴赏;公共课;教学困境  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高等教育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目标是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吸收中外优秀的文化成果,尊重多元化的文化,大力提升创新
期刊
摘 要:高等艺术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它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艺型专门人才的重任。本文以云南艺术学院高职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式分析为例,探讨了高等艺术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艺术;职业教育;教学评价  高等艺术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它担负着为各地经济和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艺型专门人才的重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
期刊
摘 要:目前高校教学中,许多非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加入了相关的美术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其中典型的案例。如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安排影视基础、影视艺术创作、影视纪录片赏析等美术类课程。本文将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影视类课程为例展开分析,并探究其意义。  关键词:非美术专;影视课程;汉语言文学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影视课程教学的概况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除了汉语言文学方向外,还设有
期刊
摘 要:歌剧《拉美莫尔的露琪亚》音乐中有很多旋律优美的唱段,笔者以最为著名也是演唱技巧最为集中的咏叹调——《四周一片寂静》为例,分析应该如何演唱好这部作品。  关键词:咏叹调;多尼采蒂;四周一片寂静  作为歌剧《拉美莫尔的露琪亚》中的第一首咏叹调——《四周一片寂静》,深刻体现出了声乐技巧与思想情感的结合,展现了那个时期多尼采蒂的音乐特征。这首咏叹调的歌词大意是女主角向女伴诉说她的噩梦,抒发她对爱情
期刊
摘 要:服务于学校的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基于课程本身的特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了创新的“教师导学+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新模式,将案例驱动式教学、游戏闯关式练习融入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了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为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打下了基础,为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教师导学;网络;自主学习;闯关学习  一、引言  “計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是面向大学本科低年级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