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机会决定国家稳定

来源 :京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dbu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越南采访,有两个景象尤其吸引我的目光。一是河内的商铺极多,几乎所有沿街房屋都开成了饭馆、旅店、咖啡店和各种各样的小店,货品琳琅满目,商业气氛极浓,有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时全民经商的味道。
  二是在去农村的路上,看到各处村镇都有许多越式小楼在建。这些窄窄的小楼,高的有六七层,矮的也有三四层,外表有的已经装饰一新,给人一种家家都在盖房的感觉。有越南朋友如此形容,中国已经走进了社会主义大厦,而越南人现在正在往大厦里跑。
  这让我想起去年的北非之行,那里的局势现在成了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表面上看,突尼斯、埃及的街头要比河内平静得多,没有那么浓厚的商业味道。街头咖啡店内外,总有一群群当地人坐在那里闲聊,其中还有不少年轻人,他们不时会用异样的目光瞧一眼走过的外国人。这种悠闲在巴黎、布鲁塞尔那些欧洲名都中并不鲜见,而北非的导游也常会不无自豪地提醒游客:“这里很像巴黎。”
  现在回想起来,北非的问题或许就在于,这些国家尚未经历过艰苦创业的阶段,就过早地跨进了欧洲式的休闲社会。至少,这种表面的平静表明,严重的失业在困扰着这些国家的经济。在埃及、突尼斯的街头,常可见无所事事的年轻人,这两个国家年轻人的失业率都在30%以上。他们没有越南人那样多的赚钱机会,可能也没有越南人那样吃苦耐劳的劲头。否则,他们是不会坐在街头喝咖啡闲聊的。
  埃及、突尼斯等北非国家的动乱,原因固然有民主和自由的问题。但从根本上讲,主因是国家和民族竞争力的问题,是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就业机会问题。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将就业市场连为一体。日本企业因地震和海啸停产,配件供应“断链”,泰国、马来西亚的工人就不得不停止加班。“断链”倘若持续,那就不是拿不到加班费的问题了,很多人可能就会失业。
  同样道理,越南的张三有能力、有技术做这个工作,埃及的李四就不再会有这个机会。除非李四的技术要比张三的好,而且工资要求不比张三的高。
  全球化对工作机会的分配并不平等。它取决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政府的政策要有利于抓住机会、创造机会,包括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培训教育等诸多方面。其二是有机会也要愿意去做,不怕吃苦耐劳。前者与政府的决策力、执行力以及机会分配的公平有关,后者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相关,二者缺一不可。
  世界上不乏对全球化持乐观看法的学者,他们大多认为,全球化可以创造出更多机会,只要加入这一进程,实现贸易自由化,就可以分享到机会。从理论上讲,这样的观点没有错。但是,机会的分配却是取决于上述两点的。北非国家发生社会动荡,关键也在于这两点出了问题。而对后发国家来说,机不可失可能尤为重要。
  只需算一笔简单的账,就会理解工作机会机不可失的意味。越南是世界第四大鞋类产品的出口国,目前世界上每100双鞋子中就有4.14双是“越南制造”,全球每年的鞋产量大约为150亿双。按这个比例来算的话,越南人每年生产的鞋子在6亿双以上。我敢肯定北非有些人是穿着越南人制造的鞋子走上街头的,而在他们走上街头以及随后持续的动乱中,越南人又生产出了很多很多双这样的鞋子。
  这短短的一两个月,越南人在为这个世界创造了很多像鞋子这样的基本生活用品的同时,也巩固了自己的创业机会。最近看到泰国、中国的新闻,说很多纺织品、鞋类生产厂商今年都要把工厂转移到越南。
  我们非常同情北非民众的处境以及他们争取民主自由的意愿,但这个世界的现实就是这样,你必须找到就业的机会,为世界创造财富,自己才有好日子过。
  写到这里,我在新浪网看到了一张照片。照片的说明是:利比亚反对派已经打到第二大城市班加西以南的艾季达比耶,图为反政府武装人员爬上一辆缴获的坦克。
  这些在多国部队战机支持下重新夺回班加西的反对派的战士们,能从西方那里得到更多的工作机会吗?他们会像越南人那样每个月只拿100多个美元而勤奋地工作吗?战争或胜利或失败,最后他们还得回到寻找就业机会的原点,而机会并不会等待他们。
其他文献
日前,民航快递有限责任公司在厦门机场举行了民航快递厦门物流中心项目的奠基仪式,公司董事长(中航集团副总经理)王世翔、公司总经理叶祥春、党委书记施美君、公司董事、监事以及厦门航空港、厦门航空公司等有关领导出席并参加了民航快递厦门物流中心建设项目的奠基仪式。总经理叶祥春表示,民航快递要追求卓越的服务品质,以网络建设为重点,以信息管理为导向,努力打造“民航快递”的时效品牌,建设一流企业。   民航快递有
期刊
海明威的名作《丧钟为谁而鸣》中引用了诗人约翰·唐恩的诗句:“没有人是独自存在的岛屿;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海流冲走一团泥土,大陆就失去了一块,如同失去一个海岬,如同朋友或自己失去家园:任何人的死都让我蒙受损失,因为我与人类息息相关;因此,别去打听钟声为谁而鸣,它为你鸣!”  “2010·3·11”这个日期会被日本人铭记。9.0这个恐怖的数字烙刻在他们的脑海,也议论在我们的口中。地震、海啸,人
期刊
日本大地震后,有关“2012”的话题再度喧嚣尘上。频发的天灾,战乱的人祸,让我们对未来忧心忡忡。  影视作品的渲染,故弄玄虚的预言,以及对未知自然的恐惧,让我们总有这样的担心:这个世界真的会走向终结么?那时候,站在荒野、废墟或者木筏上的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其实探索恐慌的起源,“末日说”往往会不攻自破。面对传说中的2012,我们更应多一份安静和从容。    未来的担忧    3月11日,日本大地
期刊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次大的灾难之后,都会有世界末日的大讨论,这是公众恐慌焦虑情绪的集体宣泄,是族群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    大海发怒了!海水咆哮着奔向岸边,所到之处,攻城掠地。  发生在北京时间3月11日13时46分的日本9.0级地震以及引发的海啸,让无数人相信,2012真的要来了。恐慌、焦虑、无奈,甚至期待的心理在普通公众内心升腾、弥漫……于是,出现了抢购风潮,出现了醉生梦死,就连台湾的色情业
期刊
人类的发展需要哲学家的提醒,人类经济增长以及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灾难有时会远远大于自然灾害。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不再盲目相信技术,相信增长,相信速度。    日本此次核泄漏,引发了自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以来最严重的核危机,全球各国都在反思大力发展核能的行为。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现有建立在能源消耗基础上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  厦门大学哲学系张艳涛副教授指出,发展或进步总是会付出一定代
期刊
面对地震海啸,面对家破人亡,面对核辐射,日本人表现了令人敬佩的冷静。即使在重灾区,一切依然充满秩序。  他们真的不悲伤,不害怕吗?还是他们把一切都包裹起来了?  《纽约客》记者欧逸文觉得在震后日本,可以看到一个遭受巨大灾难的民族,在天生的冷静和巨大的恐惧之间挣扎。    天生冷静    “忍耐、克制、有秩序。”这是《时代周报》记者张子宇出发之前对日本人作出的预判。几年前,他曾在日本短暂生活过几个月
期刊
3月13日,竹岛由香里本该在外地出差,可11日突如其来的地震彻底打破了她的生活计划。地震带来的强烈晃动和持续的时间长度吓坏了她,好在她运气不错,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当一切晃动停下来后,她试图联络出差地点的联系人,却发现电话打不通了。这时,屋外的整座城市已经一片狼藉。  当地时间3月11日下午2点46分,在东北大学念书的中国留学生帅澄波正走在学校食堂到实验室的路上。地面开始晃动时,他还以为自己只不过
期刊
在日本有“避难”的说法,但是“逃难”的说法是没有的。理由很简单,就那么大的地方,随便哪儿都有自然灾害危险,无处可逃。灾害发生了,也就是找块地方暂时栖一下身,安定下来了之后还是要回原地去该干什么干什么的,这倒不是出于什么“故土难离”的感情,而是因为无处可去。  日本人口数量现在是纯减少,但2005年之前一直是增长的,也是世界有数的人口稠密国家,人们离开自己的土地就没有了立足之地,这次大地震被海啸无情
期刊
前些年,高校嚷着要自主权,这些年真被赋予自主权了,结果却表明不少高校自主得有点偏狭,水平有待提高。自主招生,是高校发挥自主能动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几年下来,效果委实不敢恭维。  情况越来越明晰了,高校自主招生的实际运行结果是,大门只为大城市学生开。中小城镇特别是偏远地区学生基本绝缘。一碗水如此不能端平,这样的自主招生,带来的只能是新的教育不公平,激化城乡矛盾、社会矛盾。  教育公平乃是最基本也是最
期刊
地质学家告诉我们,地球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早期壳层比较薄,地壳活动很强烈,岩浆活动、火山喷发也很多。但是到了现在,地壳已经发育得很厚了,再想出现因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难而导致的全球毁灭就很难了。    日本9.0级特大地震再一次震动了全球的神经。  回首看,本世纪以来的10年时间里,印尼、汶川、海地、智利、玉树、新西兰等系列大地震,带来的山崩地裂和惊涛骇浪以及巨大伤亡,一次次袭击着人类脆弱而敏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