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焦返乡创业的人群,我们会发觉他们的细微差别:他们有的是在外打工的“农民工二代”,有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海归”……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实现自身价值,造福家乡人民。在他们的创业、就业故事里充满了酸甜苦辣的各种滋味,从中,我们能感受到新一代返乡者们的可贵与可敬。
安徽巢湖半汤镇有个“三瓜公社”,它是安徽巢湖经济开发区和安徽省淮商集团于2015年9月联手打造的电商特色小镇,首期建设了南瓜电商村、冬瓜民俗村、西瓜美食村三个特色村,未来将带动周边12个村庄的发展。
2018年约有720万游客涌入这里,一睹“三瓜”风采;以“三瓜公社”为实践基地的半汤乡学院已开办“互联网 三农”相关主题研讨培训班60期,吸引全国各地同仁们前来“取经”。“三瓜公社”通过互联网 农旅的深度融合,成为电商创业沃土和“网红打卡地”。
“听说家乡变了样,成了‘网红’村。回来一看,宽敞的马路、整洁的民宿、农特产店铺,还有电商创业基地,我的心怦怦跳,这不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彭鹏,9C后,土生土长的巢湖半汤人,20岁他告别父母去异地求学,毕业后辗转上海、合肥等地打工,5年后,他拖着行李箱,又回到家乡,入驻“三瓜公社”电商创客中心,从一名离乡“游子”变为返乡“创客”。
2017年7月,彭鹏在“三瓜公社”创立了一家电商公司,创业初期缺乏资金,“三瓜公社”为他减免房租、水、电费;没有货源,“三瓜公社”牵线农户,为其供应成鸭蛋、葵瓜子、小麻花等当地农特产。
渐渐地,彭鹏的电商公司越做越大,从最初的2人到现在的近20人,从年销售额几万元到如今的800多万元。如今,“三瓜公社”天描旗舰店也交由他来负责运营,分季节推出番茄、黄桃等农特产品,萎瓜子、小麻花等零良系列,以及手工艺品和文化旅游纪念品等,贯穿一二三产业。
留住“彭鹏们”的男一个重要因素,是这里独特的智库服务,“三瓜公社”专门成立了半汤乡学院,围绕“农村电商、农旅结合、乡村建设”等领域,经常性地邀请电商行家、农旅专家为创业者们“传经送宝”。
“三瓜的产业、人文氛围和生活环境促使外出打工者纷纷返乡创业就业,更吸引了一批外地青年来此创业。不仅创业者获得较快发展,当地村民也成功转型,逐渐告别传统的农作方式,成为新业态链条中的一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在走访调研了“三瓜公社”后颇为感慨:“如今,三瓜村民无论是留守的,返乡的,还是外来的,都充满获得感,齐心协力振兴乡村。”(张传发)
微风吹来,三都村沿溪公路旁的花草树木随风摇曳,阳光洒在地面上,也打在翁杰年轻的睑上。3年前翁杰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他放弃在杭州的高薪、有前景的体面工作,选择回到缙云老家创业致富。
1989年出生的翁杰是个地道的农家男孩,他的家乡在浙江省缙云县新建镇丹址村,村里务农收入低,村民多外出谋生。2012年6月,杭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向大学毕业的翁杰伸出了橄榄枝。翁杰心中纠结万分,回农村,4年的专业知识相当于白读;留在大城市,旁子、车子重压下,最初的梦想何去何从?综合权衡下,翁杰选择听从内心的声音,回到农村创业。
回到缙云老家后,翁杰先后经历了家族企业缙云县七彩照明材料有限公司破产,为还外债疯狂接单锁具抛光加工,又因为污染问题被叫停的创业经历。
第一次创业失败了,第二次创业又失败了,还要继续吗?“工厂倒闭后,我负债30万元,但我不后悔,更加坚定了要创业,要翻身的想法,证明给自己也给别人看。”翁杰说。翁杰根据家乡多山、多竹林的特色,开始摆弄各种石制品、竹制品,并在淘宝上开起了网店。各种新奇的根艺花盆、石头花盆、竹子花盆等手工花盆一挂到网上,很受爱花人士的喜欢,订单接二连三飞来。在网店卖花盆、花瓶,翁杰常常会拿些花花草草当拍摄道具,多肉植物也在其中。
翁杰发现,光顾网店生意的顾客除了购买花盆、花瓶外,还希望连带多肉植物一起购买。顾客购买花盆后,也大多用来种植多肉植物,而且搭配起来非常好看。2014年春,经过慎重考虑后,翁杰大胆建起了缙云县老翁家庭农场。“当时欠有外债,又摸不清整个行情,只能小心翼翼地推进。”翁杰说。大棚里种植的多肉植物,搭配石头、竹制器具,再在植物根部铺上石头、黄金草等作装饰,一个创意多肉盆栽跃然眼前,价格也比单卖器具多了好几倍。
对于自己的创业路,翁杰信心满满,“萌”感十足的多肉植物拥有大批粉丝。“现在创业虽然很苦,但我相信一定可以闯出一片新天地。”(肇梦)
在山西晋中有一个“青年农民联合会”,一群30岁上下的“新农民”,告别“海归”、設计师和教师等身份,一头扎进黄土高原,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奋斗姿态,在绿色田野上书写着青春答卷。
从穿梭于高楼大嗄间的“海归小资”,到奔波在田间地头的“核桃社长”,再到策划成立“晋中市青年农民联合会”,33岁的程子昂在“新农民”的路上走得愈加自信。
程子昂是晋中市榆次区人,2011年留学归来,先后在太原几家公司任职,过着衣食无忧的“小资”生活。此时,父亲在当地杜堡村搞起了林果丰种养专业合作社,经营起一大片核桃园。
“农民不愁种,就怕卖不出好价钱。”程子昂发现,营销对传统农民来说是个“短板”,但却是年轻人的优势。
从2014年开始,返乡的程子昂一头扎进了核桃园。从一个农业“小白”成长为“核桃社长”,在这条路上,他没少吃苦头。“刚回来时血气方刚,但缺乏对农业知识的了解,在推广和销售过程中常吃‘闭门羹’。”
“三瓜公社”成为“网红打卡地”
安徽巢湖半汤镇有个“三瓜公社”,它是安徽巢湖经济开发区和安徽省淮商集团于2015年9月联手打造的电商特色小镇,首期建设了南瓜电商村、冬瓜民俗村、西瓜美食村三个特色村,未来将带动周边12个村庄的发展。
2018年约有720万游客涌入这里,一睹“三瓜”风采;以“三瓜公社”为实践基地的半汤乡学院已开办“互联网 三农”相关主题研讨培训班60期,吸引全国各地同仁们前来“取经”。“三瓜公社”通过互联网 农旅的深度融合,成为电商创业沃土和“网红打卡地”。
“听说家乡变了样,成了‘网红’村。回来一看,宽敞的马路、整洁的民宿、农特产店铺,还有电商创业基地,我的心怦怦跳,这不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彭鹏,9C后,土生土长的巢湖半汤人,20岁他告别父母去异地求学,毕业后辗转上海、合肥等地打工,5年后,他拖着行李箱,又回到家乡,入驻“三瓜公社”电商创客中心,从一名离乡“游子”变为返乡“创客”。
2017年7月,彭鹏在“三瓜公社”创立了一家电商公司,创业初期缺乏资金,“三瓜公社”为他减免房租、水、电费;没有货源,“三瓜公社”牵线农户,为其供应成鸭蛋、葵瓜子、小麻花等当地农特产。
渐渐地,彭鹏的电商公司越做越大,从最初的2人到现在的近20人,从年销售额几万元到如今的800多万元。如今,“三瓜公社”天描旗舰店也交由他来负责运营,分季节推出番茄、黄桃等农特产品,萎瓜子、小麻花等零良系列,以及手工艺品和文化旅游纪念品等,贯穿一二三产业。
留住“彭鹏们”的男一个重要因素,是这里独特的智库服务,“三瓜公社”专门成立了半汤乡学院,围绕“农村电商、农旅结合、乡村建设”等领域,经常性地邀请电商行家、农旅专家为创业者们“传经送宝”。
“三瓜的产业、人文氛围和生活环境促使外出打工者纷纷返乡创业就业,更吸引了一批外地青年来此创业。不仅创业者获得较快发展,当地村民也成功转型,逐渐告别传统的农作方式,成为新业态链条中的一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在走访调研了“三瓜公社”后颇为感慨:“如今,三瓜村民无论是留守的,返乡的,还是外来的,都充满获得感,齐心协力振兴乡村。”(张传发)
失败两次后,终于找对返乡创业的出路
微风吹来,三都村沿溪公路旁的花草树木随风摇曳,阳光洒在地面上,也打在翁杰年轻的睑上。3年前翁杰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他放弃在杭州的高薪、有前景的体面工作,选择回到缙云老家创业致富。
1989年出生的翁杰是个地道的农家男孩,他的家乡在浙江省缙云县新建镇丹址村,村里务农收入低,村民多外出谋生。2012年6月,杭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向大学毕业的翁杰伸出了橄榄枝。翁杰心中纠结万分,回农村,4年的专业知识相当于白读;留在大城市,旁子、车子重压下,最初的梦想何去何从?综合权衡下,翁杰选择听从内心的声音,回到农村创业。
回到缙云老家后,翁杰先后经历了家族企业缙云县七彩照明材料有限公司破产,为还外债疯狂接单锁具抛光加工,又因为污染问题被叫停的创业经历。
第一次创业失败了,第二次创业又失败了,还要继续吗?“工厂倒闭后,我负债30万元,但我不后悔,更加坚定了要创业,要翻身的想法,证明给自己也给别人看。”翁杰说。翁杰根据家乡多山、多竹林的特色,开始摆弄各种石制品、竹制品,并在淘宝上开起了网店。各种新奇的根艺花盆、石头花盆、竹子花盆等手工花盆一挂到网上,很受爱花人士的喜欢,订单接二连三飞来。在网店卖花盆、花瓶,翁杰常常会拿些花花草草当拍摄道具,多肉植物也在其中。
翁杰发现,光顾网店生意的顾客除了购买花盆、花瓶外,还希望连带多肉植物一起购买。顾客购买花盆后,也大多用来种植多肉植物,而且搭配起来非常好看。2014年春,经过慎重考虑后,翁杰大胆建起了缙云县老翁家庭农场。“当时欠有外债,又摸不清整个行情,只能小心翼翼地推进。”翁杰说。大棚里种植的多肉植物,搭配石头、竹制器具,再在植物根部铺上石头、黄金草等作装饰,一个创意多肉盆栽跃然眼前,价格也比单卖器具多了好几倍。
对于自己的创业路,翁杰信心满满,“萌”感十足的多肉植物拥有大批粉丝。“现在创业虽然很苦,但我相信一定可以闯出一片新天地。”(肇梦)
村里来了“新农民”
在山西晋中有一个“青年农民联合会”,一群30岁上下的“新农民”,告别“海归”、設计师和教师等身份,一头扎进黄土高原,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奋斗姿态,在绿色田野上书写着青春答卷。
从穿梭于高楼大嗄间的“海归小资”,到奔波在田间地头的“核桃社长”,再到策划成立“晋中市青年农民联合会”,33岁的程子昂在“新农民”的路上走得愈加自信。
程子昂是晋中市榆次区人,2011年留学归来,先后在太原几家公司任职,过着衣食无忧的“小资”生活。此时,父亲在当地杜堡村搞起了林果丰种养专业合作社,经营起一大片核桃园。
“农民不愁种,就怕卖不出好价钱。”程子昂发现,营销对传统农民来说是个“短板”,但却是年轻人的优势。
从2014年开始,返乡的程子昂一头扎进了核桃园。从一个农业“小白”成长为“核桃社长”,在这条路上,他没少吃苦头。“刚回来时血气方刚,但缺乏对农业知识的了解,在推广和销售过程中常吃‘闭门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