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跨越底气何在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806124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湾局势动荡,国际油价随之走高,能源替代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焦点。
  中国天然气储量缺乏,而以煤层气为代表的非常规天然气储量却比较丰富。也因此,作为17项能源规划之一的《煤层气开发利用“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领先于其他规划,由国家能源局率先发布。
  “十二五”规划中,中国煤层气的累积利用目标调高至“十一五”规划的7倍,超出此前业界的预期。
  
  弥补天然气缺口
  从“十五”期间的“基本为零”,到“十一五”期间的小有进步,中国煤层气开发走过了平淡无奇的5年。
  “十一五”末,中国煤层气产业形成了31亿立方米的年产能,但多年累计开采的总量为86亿立方米。这其中,大多数是从井下抽出的甲烷浓度低于30%、无利用价值的“废气”;而甲烷浓度在93%以上类似于天然气的,只有15亿立方米。
  从2006年开始,国家先后出台多项煤层气产业优惠政策,比如给予煤层气抽采利用每立方米0.2元的财政补贴,给予高出标杆电价0.25元/度的煤层气发电上网电价,增值税先征后退,煤层气进口物资免征进口税……
  以甲烷浓度最高的地面抽采方式看,“十一五”规划原定地面抽采量为50亿立方米,最终却完成不到1/3。
  煤层气“十一五”的其余目标,也基本没有实现预期。
  2011年,业界一直预测,煤层气的“十二五”规划总产量,将在200亿立方米左右。其中,地面开发煤层气产量约为90亿立方米。对这一目标,当时有诸多专家认为实现难度较大。
  而最终的规划是:“十二五”期间,新增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1万亿立方米,完成300亿立方米的煤层气目标产量,其中地面开发160亿立方米,基本全部利用;煤矿瓦斯抽采140亿立方米,利用率60%以上。到“十二五”末期,中国将累计利用煤层气658亿立方米——这一目标,是“十一五”的7倍。
  业界认为,此次“十二五”煤层气目标大幅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规划将“十二五”期间的天然气占能比重,由目前的4.3%提高到8%以上。未来5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速将达到25%以上,这意味到“十二五”末期,中国天然气年消费量将达2600亿立方米以上,缺口超过1/3,接近一半。
  于是,推动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弥补中国天然气缺口的重要一环。
  一个为诸多国内能源专家乐道的例子是:作为能源消耗大国的美国,依靠大力开发非常规天然气,实现了能源独立。非常规天然气尤其是页岩气的大发展,使得该国常规天然气价下降了41%,电价下降了50%,甚至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
  这让中国的一些能源专家很羡慕。中国是煤层气资源大国,储量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2000米以上的浅资源,有30多万亿立方米。
  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魏鹏远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中国煤层气预测资源量近37万亿立方米,但目前勘查程度低,探明的地质储量仅是资源总量的0.74%。
  
  寄望政策推动
  煤层气行业,目前“还更多停留在承担减少煤炭瓦斯安全事故责任的阶段,实际开采的经济效益方面并不理想”。中国石油大学煤层气研究中心主任张遂安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他个人对煤层气行业的发展并不特别看好。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牛犁也认为,在“十一五”期间,中国的煤层气开发并未实现商业化、规模化。
  中投信德产业研究中心的报告说,截至目前,几乎所有投入煤层气开发、特别是地面抽采工程的企业,普遍处于亏损状态。
  “普遍亏损的原因是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专家郭敏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美国煤层气产业化成功的经验表明,在煤层气产业发展初期,政策扶持和税收补贴,是煤层气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煤层气开采的成本过高,但定价却是比照常规天然气”。据张遂安测算,日产3000~5000立方米煤层气的单井,造价为200万元~300万元。尽管目前对煤层气开采按0.2元/立方米进行补贴,却只是美国补贴水平的一半,也跟不上物价的涨幅,这造成中国的煤层气项目普遍处于亏损运营状态。
  郭敏认为,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大对煤层气发展的扶持力度,包括加大煤层气勘探、抽采、利用的投资,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强煤层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张遂安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目前国内有不少进入煤层气勘探领域的企业,因开采成功率低,导致前期投入“打水漂”;在国外,勘探开发基本上靠风险投资融资。
  为确保“十二五”目标完成,“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引导加快重点区块勘探开发。“吸引有实力的境外投资者参与到煤层气风险勘探和试验开发中”。
  此外,“还将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煤层气勘探开发、煤层气储备及长输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煤层气企业发行债券、上市融资,增强发展能力”。
  国家能源咨询委专家、中联煤公司总顾问孙茂远认为,增值税即征即返、从石油特别收益金中拿出一部分,设立煤层气勘探基金,支持煤层气勘探工作等,可为煤层气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
  前不久,国家能源局官员曾公开对媒体透露,财政部正在考虑将目前的补贴标准由0.2元/立方米提高到0.3元~0.5元/立方米;能源局也和财政部积极协商,欲将每度电价的补助提高到0.3元到0.5元。
  有业内人士乐观地认为,天然气价格的上涨以及供给不足,将弥补煤层气的成本劣势。去年年底,中国天然气价改,已在试点省区广东、广西拉开。未来,这必然导致中国天然气价格回归国际水平,煤层气也必然跟涨。
  
  两权重叠桎梏
  在“规划”中,近年来制约煤层气发展的最头疼问题:煤炭企业与油气企业的矿权交叉,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解决方案。
  煤层气和煤炭资源作为两种不同的矿权,由国土部门分别发放采矿证。10多年来,煤层气企业和煤炭企业的争执从未停止。
  以山西为例,山西是全国煤层气资源最为富集、最具开发潜力的地区。全省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资源总量约为10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的1/3;在储量最大的沁水煤田,煤层气企业和煤矿的争执,一度白热化。
  以山西地方政府为代表的煤企方,提出了“气随煤走、两权合一”。
  2010年12月中旬,国务院正式批准山西为“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获得资源改革转型“先行先试”权。
  作为“综改区”重要改革内容之一,煤层气开采“气随煤走、两权合一”的方案也上报了中央。在该方案中,山西省政府提议:对于现有煤层气矿权与煤炭矿权重叠的,由煤层气矿权企业将重叠区域的煤层气矿权转让给煤炭企业。
  山西省一位煤炭企业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几个大煤层气公司,均为从事油气开采的专业巨头,开采时极少考虑煤企利益,应当将部分煤层气权还给煤企。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山西晋煤集团已开始研发煤层气开采利用,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井上下联合抽采技术。
  “这项技术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将收益提高4倍。”山西晋煤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晋煤集团目前已经成为了全国最大规模煤层气抽采公司。据透露,在2011年,晋煤在煤层气开采方面,获利1.52亿元。
  不仅如此,在煤层气方面,晋煤集团已开始技术输出。晋煤集团相关负责人透露,晋煤以技术入股与其它企业进行合作,2010年在山西阳泉、古交等矿区施工完成气井470多口,形成了日产10万立方米抽采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则表示,煤层气开采与天然气开采相似,需要用采气的办法来规划开发,必须靠煤层气专业公司、大型油气公司来进行。
  尤其是管道问题。天然气和煤层气输送的最安全、最经济和最先进的方式,只有管道。“建设长输管道,需要石油公司和煤层气专业公司的投资;现在建成的几条长输管道,都是中石油、中石化投资的,没有哪一条是煤矿企业投资的。”何继善认为,“十二五”期间,要尽快建成“晋城——长沙”的煤层气管道。
  国家能源局官员支持的方案是:对确定为“十二五”期间国家煤炭开采的重点区域,以煤矿企业开采为主,煤层气企业就要服从于煤炭开采;如果煤炭资源开采为10年—20年,则划入远景煤炭规划区域,以煤层气企业开采为主。
  山西晋煤集团相关负责人透露,近两年来,与其他拥有矿权的煤层气公司“成立合作公司,成为解决两权重叠的方式之一”。
  河南平煤神马能源化工研究院院长卫修君也认为,与采矿权与采气权分离的模式相比,煤层气企业与煤炭企业结合紧密,显然更具优势。
  “要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应当没有想象中困难。”上述晋煤集团负责人表示。
其他文献
2011年年中,“养老金入市”对于中国社会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而今却一跃成为全社会讨论的焦点。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早在2006年前后,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已开始呼吁关注养老金体系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但遗憾的是这一观点难入公众视野,理解者也甚少。  直到2011年8月,一篇署名为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研究员田向阳、张磊的题为《中国401K计划研究:美国养老体系构建资本市场基石》的文章
期刊
中美作为“合作伙伴”,两国关系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最富活力和最具潜力的双边关系之一。在这种关系中,每一方的决策都会影响对方并影响世界。要使这种影响对双方都有利,避免误判,两国领导人就需要不断加深了解,落实共识。  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2月13日开始访美,他2月14日在白宫与美国副总统拜登会谈时说,“我此访是为了进一步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推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我希望此访成为
期刊
渐入佳境的客运市场背后,中国的航空货运业再次陷入低谷。  来自中国民航局的数据显示,国内民航企业已连续3年实现高额盈利,其中2010年的净利润为351亿元,2011年的净利润为260亿元。  但数据也表明,航空公司的利润大量来自客运,货运业务仅在2010年实现盈利,此前已连续数年亏损,2011年又陷入亏损的窘境。  2011年,中国国航和东方航空相继成立了新国货航和新中货运航。三大航当中,南方航空
期刊
中国版“垃圾债”开闸似已可行。距离1月7日闭幕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仅月余,市场已传出证监会将推出高收益债券的消息。  高收益债券是信用等级低于投资级别的债券,又称垃圾债券(junk bond)。2月2日,中国证监会及上海证券交易所召开高收益债券座谈会,会上传来的消息说,高收益债券发行上市办法已拟订上报,只等监管部门近期颁布;上海证券交易所日前已完成了债券固定收益平台和撮合系统的双边挂牌,并实现了跨系
期刊
“上市之后说分手”,是国内投行或PE常见的资本运作周期。但赵丙贤及其创立的“中国最早的投资银行性质的机构”之一的中证万融,却在做投行的过程中构建出了自己的资本谱系。  运作同仁堂科技(8069. HK)在港完成分拆上市,创下国内首例;运作沃华医药(002107.SZ)上市,并罕见地由投资客变身为控股方——中证万融走出了一条比较“另类”的道路。  与十年前频频现身媒体不同,赵丙贤近年来几乎从媒体视野
期刊
从一街之隔的中海油到中石化,抬脚便至。而从中海油CEO到中石化董事长的转身,傅成玉用了一年时间才完成。  傅成玉似乎没忘记角色的转变。2012年初,他推掉了本刊记者的专访,理由是:“我答应你的时候是在中海油,现在我已经到中石化了。专访属于中海油的历史负债,我介绍王宜林给你。”  “这一年,老傅不容易。中海油、中石化两个企业的风格差别较大;他过去后,需要时间适应新环境。”一位熟知傅成玉的业内某资深人
期刊
对三一重工而言,龙年可谓开门红——成功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将这一被业界誉为“大象”的全球混凝土机械行业第一品牌收入麾下,圆了向文波的海外收购梦。  2012年1月30日,三一重工收购普茨迈斯特的消息传出,31日,三一重工(600031.Sh)公告证实传闻,这起发生于1月20日的收购曝光。  根据《转让及购买协议》,隶属于三一重工的三一德国与中信基金共同获得了普茨迈斯特100%股权,包括普茨迈斯特创
期刊
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不容乐观,目前主要经济机构的预期多低于2011年。从债务缠身、复苏缓慢的美欧,到通胀高企、增速放缓的新兴经济体,全球经济似乎同步走到了在震荡减速中寻求转型的一年。    全球增速预期低于4%  至少在2011年二季度,经济学家们对全球经济增速还抱着相对乐观的态度,但在各国统计部门陆续发布二季度GDP之后,人们才发现经济增速差于预期。  美国二季度实际GDP环比增1.30%,同
期刊
眼见在我郊区住所的周围,一座座颇具现代水准的住宅小区建设起来,绿草如茵,鸟语花香。渐次,搬来城里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一大群人。他们之间,也如我和他们一样,不大相识,相互缄默不语。  之后又过些日子,小区里的小狗渐多起来。小狗有的可爱,有的不可爱。狗不像人,有这样那样的顾忌,它们一见面便撒了欢地撕咬纠缠在一起,于是乎人们借着狗说起了话来。因狗和狗的联系,人与人开始有了交流。狗成了人们交往的桥梁。  但紧
期刊
通过打通国际资本市场,新华社的海外电视产业商业化的运营再度加速。  2月8日,新华社旗下的中国新华电视电视网有限公司(下称“CNC”)在北京宣布,“中国新华电视”作为其旗下新的上市公司简称,已取代此前的“进业控股”(HK.08356,更名后代码不变),于2月8日9时起港交所挂牌亮相。    重组上市  CNC总部设于北京,由新华社音视频部受权经营。此前,根据业务需要,CNC于2011年9月启动,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