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通过统计以了解我院烧伤患者创面细菌学分布以及耐药性等特点,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指导,并据此提出干预对策,促进创面愈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510例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烧伤合并感染的创面分泌物阳性培养结果进行病原菌分类及药敏分析。 结果 共培养出病原菌515株,其中比例最高的是铜绿假单胞菌115株,占22.33%,随之是肺炎杆菌70株,占13.59%,大肠杆菌处于第3位,共60株,占11.65%。细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和万古霉素等敏感率较高。 结论 烧伤创面感染应早期介入治疗,定期病原菌检测及药敏试验,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方向。
[关键词] 烧伤创面;感染;病原菌;药敏试验
[中图分类号] R6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2-47-03
烧伤创面感染是引起患者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1],火焰、高温固体和强辐射热引起的损伤使皮肤黏膜屏障的功能降低甚至消失,形成了大面积创面。烧伤影响组织毛细血管功能,形成并加重缺氧血症,机体免疫能力的降低,增加了创面感染的风险。临床经验证明,烧伤达全身表面积的1/3以上时,创面感染则成为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抗生素目前被认为是治疗烧伤创面感染最为有效的方法,在去除坏死组织的同时增加新生组织的血氧供应,促进病情恢复。但是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烧伤创面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性也随着产生改变,增加了治疗的难度。为临床用药提供相关依据,回顾统计分析了近几年我院送检的烧伤创面感染患者创面分泌物病菌的分布及药敏结果,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510例患者,其中男325例,女185例,年龄9~60岁,平均(31.22±10.51)岁;住院时间12~210d,平均(66.23±15.26)d;烧伤面积9.21%~86.54%,平均(45.23±10.91)%;烧伤原因:热液烫伤153例、火烧伤200例、电击伤30例、化学烧伤107例,其他原因20例。
1.2 标本采集
用灭菌棉拭子蘸取患者烧伤感染创面分泌物,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细菌的培养和鉴定,根据送检标本类型以相应的培养基进行接种,35℃孵育,采用VITEK2 COMPACT系统(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制定标准报告细菌对测试的抗菌药的耐药进行评断[2]。药敏纸片在规定有效期内使用。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将调查分析的内容作为变量,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细菌分布
2.2 药敏试验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烧伤感染创面的细菌种类较多,包括细菌真菌共515株22种类别。而其中真菌为7株,占1.37%;革兰阳性菌(G+)为92株,占17.86%;革兰阴性菌(G-)为416株,占80.77%,G-的比例高于G+,这一结果与文献[3-4]研究结果相符合。细菌比例处于前3位的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杆菌和大肠杆菌,比例最大的属于G-菌,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结果与烧伤患者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及医疗措施的干预活动紧密关联。一方面,烧伤患者的伤口属于开放类型,给细菌和真菌的定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在高温作用下,患者的组织受损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免疫平衡失调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更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局部创面感染后容易进一步恶化为脓毒症[5]。烧伤患者接受治疗时需要对创面进行开放操作,大多数患者接受呼吸机插管、胃插管、导尿等治疗,长时间的住院等因素均增加了创面细菌感染的可能性。故在治疗时应该加强患者各种管道的消毒工作,避免呼吸道、消化道、尿道的细菌迁移,加强创面无菌操作的观念。抗生素是目前被认为治疗烧伤创面感染最为有效的方法,由于临床长期较为大量地使用广谱抗菌药,机体在抗菌药作用下,细菌之间耐药质粒传递,使正常菌短时间内获耐药性,从而成为耐药菌株。与此同时,抗菌药的选择性作用使体内正常菌中敏感菌被杀灭,而耐药菌及不敏感菌大量繁殖,造成机体的菌群失调从而引起医院内感染。强力抗生素是治疗耐药菌株的主要手段,但随着强力抗生素的使用增多,机会致病菌的感染比例也大幅度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较为普遍存在,大多数病原菌表现为多重交叉耐药性,故笔者认为临床上应当更加合理地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制定抗生素的使用原则,规范培训及管理,及时了解烧伤创面感染的病原菌,掌握其耐药性特征,选择有效抗菌药物是尽快控制感染的关键[6-7]。
本研究发现铜绿假单胞菌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但其对亚胺培南敏感度较高,而肺炎杆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度仅为21.4%,这一结果与文献资料相符[8-10]。本研究发现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诸药对G-菌具有较理想的敏感性,故临床医师在获取患者细菌病原学和药敏实验检查报告之前可首选上述抗菌药,随后根据药敏检测报告调整用药方案。本研究中G+菌对大多数的抗菌药产生耐药性,但是尚无菌株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故笔者认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在G+菌感染的治疗上可适当尽早使用。
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病原体存在天然耐药性,而大多数病原体的耐药性是其适应环境进化的结果[11-14],不同细菌由于地域性或者种类的差别其耐药机制也不尽相同,患者一旦出现创面感染应立即对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合理用药,以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加重及恶化。
[参考文献] [1] Boulton AJ,Vileikyte L,Ragnarson-Tennvall G,et al. The global burden of diabetic foot disease[J].Lancet,2005,366(9498):1719.
[2] 陈静,张才成,邹海虹,等.烧伤患者不动杆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138-140.
[3] 蔡海军.烧伤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1):2446-2448.
[4] 贺长江,范学兴,王登文,等.烧伤患者368例创面感染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4):4079-4081.
[5] 马好斌.我院煤矿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调查及药敏分析[J].医药前沿,2012,2(19):195-196.
[6] 许伟石.烧伤治疗中抗生素应用的问题[J].中华烧伤杂志,2011,17(2):69-70.
[7] 徐东卫,章祥州,袁振奋,等.1998-2006年我院烧伤整形病房细菌学调查[J].实用全科医学,2008,6(1):74-75.
[8] 钟劲松,林耀堂,张彦东.2005-2007年某院抗茵药使用与细菌耐药性分析[J].中国药师,2009,12(4):511.
[9] 张智洁,刘勇,孙继梅,等.2007年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8(1):36.
[10] 吴强.282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J].北京医学,2013(6):482.
[11] 崔巧珍,张燕军,郭慧芳.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变迁[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0):1374-1376.
[12] 王方文,曹国强.社区获得性重症铜绿假单胞菌肺炎1例并文献复习[J].重庆医学,2013(28):3461-3463.
[13] 刘军,付晋凤,魏迪南.烧伤患者创面细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3,25(12):20-23.
[14] 雄婉玲.2003~2011年我院烧伤科患者细菌学调查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4):18-19.
(收稿日期:2014-04-14)
[关键词] 烧伤创面;感染;病原菌;药敏试验
[中图分类号] R6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2-47-03
烧伤创面感染是引起患者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1],火焰、高温固体和强辐射热引起的损伤使皮肤黏膜屏障的功能降低甚至消失,形成了大面积创面。烧伤影响组织毛细血管功能,形成并加重缺氧血症,机体免疫能力的降低,增加了创面感染的风险。临床经验证明,烧伤达全身表面积的1/3以上时,创面感染则成为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抗生素目前被认为是治疗烧伤创面感染最为有效的方法,在去除坏死组织的同时增加新生组织的血氧供应,促进病情恢复。但是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烧伤创面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性也随着产生改变,增加了治疗的难度。为临床用药提供相关依据,回顾统计分析了近几年我院送检的烧伤创面感染患者创面分泌物病菌的分布及药敏结果,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510例患者,其中男325例,女185例,年龄9~60岁,平均(31.22±10.51)岁;住院时间12~210d,平均(66.23±15.26)d;烧伤面积9.21%~86.54%,平均(45.23±10.91)%;烧伤原因:热液烫伤153例、火烧伤200例、电击伤30例、化学烧伤107例,其他原因20例。
1.2 标本采集
用灭菌棉拭子蘸取患者烧伤感染创面分泌物,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细菌的培养和鉴定,根据送检标本类型以相应的培养基进行接种,35℃孵育,采用VITEK2 COMPACT系统(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制定标准报告细菌对测试的抗菌药的耐药进行评断[2]。药敏纸片在规定有效期内使用。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将调查分析的内容作为变量,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细菌分布
2.2 药敏试验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烧伤感染创面的细菌种类较多,包括细菌真菌共515株22种类别。而其中真菌为7株,占1.37%;革兰阳性菌(G+)为92株,占17.86%;革兰阴性菌(G-)为416株,占80.77%,G-的比例高于G+,这一结果与文献[3-4]研究结果相符合。细菌比例处于前3位的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杆菌和大肠杆菌,比例最大的属于G-菌,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结果与烧伤患者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及医疗措施的干预活动紧密关联。一方面,烧伤患者的伤口属于开放类型,给细菌和真菌的定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在高温作用下,患者的组织受损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免疫平衡失调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更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局部创面感染后容易进一步恶化为脓毒症[5]。烧伤患者接受治疗时需要对创面进行开放操作,大多数患者接受呼吸机插管、胃插管、导尿等治疗,长时间的住院等因素均增加了创面细菌感染的可能性。故在治疗时应该加强患者各种管道的消毒工作,避免呼吸道、消化道、尿道的细菌迁移,加强创面无菌操作的观念。抗生素是目前被认为治疗烧伤创面感染最为有效的方法,由于临床长期较为大量地使用广谱抗菌药,机体在抗菌药作用下,细菌之间耐药质粒传递,使正常菌短时间内获耐药性,从而成为耐药菌株。与此同时,抗菌药的选择性作用使体内正常菌中敏感菌被杀灭,而耐药菌及不敏感菌大量繁殖,造成机体的菌群失调从而引起医院内感染。强力抗生素是治疗耐药菌株的主要手段,但随着强力抗生素的使用增多,机会致病菌的感染比例也大幅度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较为普遍存在,大多数病原菌表现为多重交叉耐药性,故笔者认为临床上应当更加合理地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制定抗生素的使用原则,规范培训及管理,及时了解烧伤创面感染的病原菌,掌握其耐药性特征,选择有效抗菌药物是尽快控制感染的关键[6-7]。
本研究发现铜绿假单胞菌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但其对亚胺培南敏感度较高,而肺炎杆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度仅为21.4%,这一结果与文献资料相符[8-10]。本研究发现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诸药对G-菌具有较理想的敏感性,故临床医师在获取患者细菌病原学和药敏实验检查报告之前可首选上述抗菌药,随后根据药敏检测报告调整用药方案。本研究中G+菌对大多数的抗菌药产生耐药性,但是尚无菌株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故笔者认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在G+菌感染的治疗上可适当尽早使用。
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病原体存在天然耐药性,而大多数病原体的耐药性是其适应环境进化的结果[11-14],不同细菌由于地域性或者种类的差别其耐药机制也不尽相同,患者一旦出现创面感染应立即对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合理用药,以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加重及恶化。
[参考文献] [1] Boulton AJ,Vileikyte L,Ragnarson-Tennvall G,et al. The global burden of diabetic foot disease[J].Lancet,2005,366(9498):1719.
[2] 陈静,张才成,邹海虹,等.烧伤患者不动杆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138-140.
[3] 蔡海军.烧伤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1):2446-2448.
[4] 贺长江,范学兴,王登文,等.烧伤患者368例创面感染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4):4079-4081.
[5] 马好斌.我院煤矿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调查及药敏分析[J].医药前沿,2012,2(19):195-196.
[6] 许伟石.烧伤治疗中抗生素应用的问题[J].中华烧伤杂志,2011,17(2):69-70.
[7] 徐东卫,章祥州,袁振奋,等.1998-2006年我院烧伤整形病房细菌学调查[J].实用全科医学,2008,6(1):74-75.
[8] 钟劲松,林耀堂,张彦东.2005-2007年某院抗茵药使用与细菌耐药性分析[J].中国药师,2009,12(4):511.
[9] 张智洁,刘勇,孙继梅,等.2007年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8(1):36.
[10] 吴强.282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J].北京医学,2013(6):482.
[11] 崔巧珍,张燕军,郭慧芳.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变迁[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0):1374-1376.
[12] 王方文,曹国强.社区获得性重症铜绿假单胞菌肺炎1例并文献复习[J].重庆医学,2013(28):3461-3463.
[13] 刘军,付晋凤,魏迪南.烧伤患者创面细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3,25(12):20-23.
[14] 雄婉玲.2003~2011年我院烧伤科患者细菌学调查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4):18-19.
(收稿日期:2014-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