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五湖四海”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xww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人唯贤,不论贵贱、远近与亲疏,这当是墨家的主张,与儒家之“亲亲”有别,《墨子》称之为“尚贤”。儒家既然“亲亲”,难免亲疏有别。如果以亲疏划分,李世民麾下的文武大臣,可以分为诸多层次:有隋朝旧臣,有李密瓦岗寨的旧部,有隐太子李建成的旧部,当然也有他秦王府的旧部。诸多史实可以证明,李世民是任人唯贤的,不搞亲疏有别,他是搞“五湖四海”的。在这一点上,他取墨而舍儒。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在人事问题上面临的考验,最突出的便是如何对待秦王旧部与隐太子李建成以及齐王李元吉的旧部。
  魏徵原是李建成的太子洗马,他常劝李建成早除秦王,李建成失败之后,李世民召见魏徵说:“汝何为离间我兄弟!”故太子府的许多人为魏徵捏一把冷汗,但魏徵“举止自若”,从容对答说:“先太子早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李世民“素重其才”,又从他的“举止自若”发见其贤,于是“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后又任命其为谏议大夫。王珪原是李建成的心腹,韦挺从小就与李建成结交,他们都因李建成与李世民矛盾升级而被李渊流放于巂(xī)州。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将他们从巂州召回,“皆以为谏议大夫”,并没有因为李建成的关系,将他们打入另册、置于死地。
  薛万彻也是李建成的旧部并受李建成的赏识。玄武门之变时曾率东宫兵马力战,反扑至秦王府,直到李世民派人出示李建成的首级,方才带领数十骑逃入南山,他知道自己堪为李建成的死党,倘若落入李世民之手,决无一丝生机。但李世民没有以亲疏划线,他赏识薛万彻之武勇,屡次遣使到南山招谕,硬是将他从山中请了出来并拜他为将,让他日后在平突厥、薛延陀部,征高句丽等战事中屡立大功。
  李建成是与齐王李元吉联手对付秦王李世民的,他们得到卢江王李瑗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后,那些散亡于民间的太子党羽虽知有“赦令”而“犹不自安”,贪图功利者也争相告发或抓捕他们去请功邀赏。李世民因此下令:“六月四日已前事连东宫及齐王,十七日前连李瑗者,并不得相告言,违者反坐。”并派遣谏议大夫魏徵宣慰山东,“听以便宜从事”。魏徵途遇州县派人押送原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去京城,便根据李世民之“令”,将他们释放了。他相信李世民这样做是真诚的,竟不避嫌疑,以真诚报答真诚。
  秦王府的旧部当然也是要用的,诸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更是国之重臣。但出自秦王府的,也得量才录用,并非因为只要出自秦王府的,就得优先录用。房玄龄曾向李世民反映:“秦府旧人未迁官者,皆嗟怨曰:‘吾属奉事左右,几何年矣,今除官,返出前宫、齐府人之后。’”此处说的“前宫、齐府”就是前东宫和齐王府,在这些“秦府旧人”看来,“除官”于他们,无疑应当优先于“前宫、齐府”之人。但李世民说得明白:“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之心。朕与卿辈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故设官分职,以为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有人上书说秦府旧兵“宜尽除武职”,加入皇宫警卫。李世民又说:“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
  不仅是“秦府旧人”因“未迁官”有怨言,还有比他们更“亲”的,因为所得之爵位不尽如人意而心中不平,最典型的大概要算李世民的堂叔淮南王李神通了。贞观之初,李世民与群臣一起议定功勋之臣的爵邑,他让陈叔达宣读了初步方案,征求大家的意见。“诸将争功,纷纭不已”。其中就有李神通,因为他“举兵关西,首应义旗”,自以为是真刀真枪地干出来的,却位居“专弄刀笔”的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之下。但李世民认为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应在李神通之先。他说:“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本来因“争功”而“纷纭不已”的诸将因此而“悦服”,他们说:“陛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
  李世民任人唯贤,但也不因为要避任人唯亲之嫌而不用亲且又贤之臣,他们也当在“五湖四海”之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之弟,长孙皇后贤惠,数次请求李世民不要任长孙无忌为相,长孙无忌自己也低调,李世民委以重任他都屡屡推辞。李世民说,魏徵于我有仇,我委以重任,皇叔与我亲近,我不因此而委以重任,我重用你,不是因为一个“亲”字,而是因为一个“贤”字。此所谓“内举不避亲”,同样是任人唯贤的体现,也得出以公心。李世民曾以蜀相孔明、隋相高颎为例说,“为政莫若至公”,要房玄龄等人以孔明、高颎为榜样。“至公”才能使人心悦诚服。
  当然,要使各种经历不同的人才,都能心悦诚服,尽心尽力,还得以真诚换得真诚。贞观元年,有人上书“请去佞臣”,李世民问“佞臣为谁”,回答说:“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順旨者,佞臣也。”这种“阳怒以试之”的圈套,乃是帝王的御人之术。李世民对出这个馊主意的人说:“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常窃耻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他确实“以至诚治天下”,还设身处地考虑各种经历不同的人才之感受。隐太子李建成下葬,魏徵、王珪等东宫旧臣“表请陪送至墓所”,李世民不但准许,还“命宫府旧僚皆送葬”。
  有大目标搞大事业要有大胸怀,容得下五湖四海。搞团团伙伙,终究成不了大气候。

其他文献
在未庄,阿Q唯一敢对其放肆的是小尼姑。他摸她的青皮光头,捏她滑腻的脸蛋,让她去会和尚,被红了脸的小尼姑骂“断子绝孙的阿Q”。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断子绝孙”这话恶毒,亏她出家人也能说得出口。谁知,出家人的嘴真灵验,一语成谶:阿Q顶着革命党的虚名,游街示众后,被拉去法场,“咔嚓”一声砍了头。  可怜的阿Q真的断子绝孙了?未庄学术界有一些人犯了考据癖,非要对阿Q的“无后为大”做一番考据。调查有无子嗣,自
期刊
某日,某人正在睡觉,一只老鼠咬伤了他的鼻子。大脑极为恼火,将视觉部主任训了一通:“事情就发生在眼皮底下,居然没有发觉。你们这个视覺部到底是干什么的?”视觉部主任感到十分委屈,说:“两个眼睛都已经连续工作17个小时,完全是超负荷工作。你叫我怎么办?我总不能叫他们不休息吧?”大脑说:“休息不休息,这是你视觉部主任的事。我只要你保证,今后不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我确实难以保证,除非你同意再增设一只眼
期刊
荧屏有王小丫者,玉手一挥云:“请听题,权大还是法大?”坐中嘉宾始则瞠目,继之做醍醐灌顶状;此景与《贞观政要》戴胄与唐太宗类同,为长孙无忌带刀入东上阁事,亦大手一挥,实贞观版“权大还是法大”也!  当然,戴胄不可能跟王小丫一样,手一挥,就让唐太宗冰释疑窦。但是,戴胄维护法律尊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胆识,确实让人肃然起敬。故事发生在贞观元年,戴胄任大理寺少卿。唐太宗深知“大理之职,人命所悬,当须妙选
期刊
无论古今,契约精神都是一种稀有品质,因稀有,故被人們赞美。《史记》中便有“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之说,可见重诺守信的珍贵。  远古的人们信守承诺,但后来对承诺的信守,却常常遭人耻笑。公元前七世纪,宋襄公“盂地会盟”被活捉、“泓水之战”被打败,因而让人骂为蠢货,视为傻帽,但他坚守的,却恰恰是最宝贵的承诺。  “盂地会盟”被捉,是因为与楚王有约,赴“乘车之会”,非“兵车之会”;“泓水之战”让楚军完
期刊
安徽淮南凤台某校因公开销毁学生带入校园的手机而引起网上热议:律师、老师、学生、家长,见仁见智,各执一词。据校方所云:销毁之举是与家长签了协议的,其初衷是“为了学生好”,且是在久治无效情况下的“无奈之举”云云。  笔者亦聊抒己见,以为不应将手机视为洪水猛兽,一味禁堵,“销毁手机”不可取。无效管理不应成為“销毁”的理由,正恰相反,是反思、考验我们教育耐心与管理艺术的契机。  “销毁手机”的理由自然是很
期刊
那天,我们原营部退役多年的部分战友聚到了一起,中午酒过三巡后,一个“新兵蛋子”给大家都很尊敬的老教导员端酒,说:“老李,我敬你一杯。”教导员听后一愣,继而有点尴尬地说:“是的,老李,老李。”随后喝了那杯酒。  教导员姓李,喊他“老李”按说不错,但他何以会一愣、而众人也感到有点“那个”呢?释疑前先讲一个叶剑英元帅的故事。因事涉方鼎英,故需介绍一下。方先生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早年曾任黄埔军校教育总长
期刊
成年人学习中的形式主义,实则古已有之,并非新鲜事物。那些心不在焉、敷衍塞责的“假装在学”,本质上折射的是一种厌学症。  话说“厌学”这东西,至少在战国时期就有记载了。《学记》称:“今之教者,呻其占半,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该文罗列了当时教育界的一些現象:在教学过程中,只知道一味让学生朗读,朗读的课程往往占了教学一半以上的时间,讲解的时
期刊
在心灵鸡汤泛滥之今日,看微信或上网,就会有大量的养生、健康、励志之类的文字充塞你的眼球,教训也、指导也、说教也……总之,你如果照作者的意思做,就会长命三千岁,或出人头地,成为当今牛人之一。  我之人生三境界,既非此类心灵鸡汤,也非马斯洛的人生三种逐次的需求,而是我奉行了多年的宗旨,乃我人生快乐、心理平衡之根本。  我之人生三境界,乃时时并存于心。因时时并存于心,故如《心经》所言:“心无挂碍,无挂碍
期刊
运输队的枣红马积极实干,工作出色,在全队盖了帽。驮货,同伴们驮80斤,他驮120斤。拉车,同伴们拉1000斤,他拉1500斤。  枣红马有个业余爱好,喜欢跑步,一有空就练,从不间断,并且荣获过马类运动会金牌。  尽管枣红马工作是一流的,颁奖评优却从来没有他的份儿。众口一词,说他不务正业,工作不安心,并且都拿他的金牌说事,金牌成了枣红马懈怠工作的证据和把柄。  季季如此,年年如此,枣红马终于忍不住了
期刊
几十年前批孔,说孔子及弟子完全是一群不懂农事,五谷不分的蠢才。这实际是借古喻今批现代知识分子。  批孔者常举两个孔子的故事做证据。一是《论语·子路》里的一段话:“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以此证明孔子是个不懂种粮种菜且歧视劳动的人。二是《论语·微子》记,孔子的学生子路遇到荷蓧丈人,问见到孔子没有,荷蓧丈人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当年流行的解释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