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动力性疾病的内镜诊治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c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食管疾病的种类和内镜下表现,分析内镜诊治对食管动力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2014年期间经内镜诊治的200例食管动力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5例患者因异物摄入行紧急内镜诊治,195例患者行常规内镜诊治,对比不同类型患者的临床症状,统计学处理。结果: 5例异物摄入患者经紧急内镜检查发现异物,其中4例顺利取出;195例常规内镜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共131例(65.50%),食管裂孔疝14例(7.00%),食管息肉16例(8.00%),食管静脉曲张7例(3.50%),食管癌9例(4.50%),食管静脉瘤5例(2.50%),食管隆起性病变4例(2.00%),食管憩室2例(1.00%),食管异物7例(3.50%),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发生率。结论:食管动力性疾病中反流性食管炎最为常见,采用内镜诊治食管动力性疾病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内镜诊治;食管动力性疾病;效果分析
  食管动力性疾病是指患者食管的神经控制机能因受外部病变因素影响,导致食管无法进行正常动力活动时出现的症状或病变,临床上将食管弥漫性痉挛、食管失弛缓症及反流性胃食管病等均归类于食管动力性疾病[1]。研究发现食管疾病种类很多,食管位于消化道上段部位,故采用内镜诊断方便、快捷,临床采用内镜诊治食管动力性疾病对可以病灶即可活检,诊断率高。本次研究以我院200例食管动力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内镜诊治的临床表现,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014年期间收治的200例食管动力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25例,女性患者75例,年龄在17岁—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15)岁,入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反流及胸骨后疼痛,胃镜检查排除外食管或胃恶性肿瘤,消化内科诊断均为食管动力性疾病。
  1.2 方法
   设备:采用外径为9.2mm由日本生产的OlympusGIF230型电子胃镜,各型异物钳和活检钳等,外径为9.8mm由德国生产的ETM100型电子胃镜。
   胃镜检查:其中5例患者因异物摄入作紧急内镜检查,经胸腹X线摄片证实异物存在于患者的食管、纵贯食管和胃,如果是新生儿患者则术前采用10%的水合氯醛0.5ml/kg保留灌肠,与此同时要持续给患者提供氧气并检测器SaO2水平。常规内镜诊治如果发现异物则选用合适的异物钳将其取出,如果是新生儿患者,异物取出过程中SaO2水平低于85%则立刻拔镜并给予面罩吸氧,当SaO2水平恢复正常后再插镜取异物。对行常规胃镜检的195例患者中的24例患者在可疑病变处取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处理相关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内镜诊断结果
   本次研究的200例食管动力性疾病患者,经内镜诊断结果显示,反流性食管炎共131例(65.50%),食管裂孔疝14例(7.00%),食管息肉16例(8.00%),食管静脉曲张7例(3.50%),食管癌9例(4.50%),食管静脉瘤5例(2.50%),食管隆起性病变4例(2.00%),食管憩室4例(2.00%),食管异物5例(2.50%),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对比差异显著(P<0.05),5例食管异物患者分别为:金属片、医用橡皮导管、橡皮气管插管、包埋药物之铝塑片及水银珠,其中因水银珠呈液态形式无法取出,具体对比情况见下表1所示。
  表1 食管动力性疾病内镜诊断结果对比情况
  注:“*”表示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2 食管动力性疾病病理分析
   本组131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有95例患者为洛杉矶A、B级,15例为C级,16例为D级;其中24例患者进行了活检,结果提示11例不典型增生。本组16例食管息肉患者共21枚(见下表2所示),其中9例患者进行了病理检查,炎性增生4例,乳头样增生2例,腺瘤3例。食管下段隆起病变1例,其余3例中有1例为平滑肌瘤,炎性增生1例,乳头样增生1例。食管癌患者共9例,其中下段1例,中段2例,上段6例。食管静脉瘤5例共7枚,5枚位于食管中段,2枚位于食管下段;食管憩室共4例,食管下段和中段个2例。
   表2 食管息肉部位与分型枚数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对食管动力障碍和功能性疾病认识的进一步提高,医学界对各种食管疾病中的动力性障碍的研究也在逐步增加。就食管动力而言,无论是正常时间或是异常改变,患者均伴有腔内压力变化,因此食管腔内分段精确测压法被确定为诊断食管动力性疾病的金标准。
  在各类异物摄入患者中儿童患者居多,虽然有部分异物可以经过胃肠道顺利排出,但是如果患者食道异物有毒或存在锐利边缘则需要即可处理,通过内镜异物钳能够避免采用外科手术,从而降低因手术而引起的其他并发症或死亡现象。婴幼儿和学前儿童如果一旦出现异物摄入即处于急救状态,尤其是对于年龄在6岁以下的儿童,通过内镜异物钳治疗存在较大的难度和风险,要求医生具备娴熟的技术和快捷的动作,并全程严密监护患者各项生命体征[2]。本次研究的患者中有5例患者为异物摄入,其中4例患者为成年人,异物均在1min内经内镜顺利取出,未出现并发症,其余1例患者为儿童且异物为液态重金属水银珠,故无法取出。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反流性食管炎是食管动力性疾病的最常见类型,本组研究的200例患者中有131例(65.50%)为反流性食管炎显著高于其他类型,该类型疾病需要通过内镜检查才能确诊并判断其严重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发病率(7%—22%)相比我国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相对较低,约为(1.67%—5.77%)[3]。反流性食管炎于内镜下的主要表现为食管粘膜破损、溃疡及糜烂等,根据1994年制定的洛杉矶标准可以将其划分为:A、B级95例,C级15例,D级16例,可以看出严重患者数量较少;其中24例患者进行了活检,结果提示11例不典型增生。近年由研究指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地区,内镜检查是诊断食管癌的常用方法,食管癌早期内镜下表现为小溃疡、小肿块和局限性糜烂,本次研究中食管癌患者9例(4.50%),其中2例表现为小溃疡,7例表现为隆起溃疡,通过病理检查发现下段食管癌发病机理与胃上皮化生有密切联系。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消化内科医师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各种新检查方法的认识,进而促进各类疾病的正确准断和治疗,总之内镜诊治食管动力性疾病临床效果良好,应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宋仁,陈伟庆.食管静脉曲张内镜治疗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2,01:37-39.
  [2]黄惠妍,周力,杨杰等.食管测压对19例贲门失弛缓症手术疗效分析[J].贵州医药,2012,06:518.
  [3]易智慧,冯丽,文茂瑶等.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食管动力、酸反流情况的差异[J].四川大学学报,2014,03:480.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在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按照手术方案穿刺组(行穿刺引流术)、开颅组(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和联合组(开颅血肿清除术+穿刺引流术),比较三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临床治疗有效率86.67%(26/30)明显高于穿刺组46.67%(14/30)、开颅组56.67%(17/30),患者死亡
期刊
摘要:本文就附子的毒性表现、减毒机理及常见的解毒方法结合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其毒性主要表现在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其中最易导致死亡的为心律失常及呼吸麻痹;附子的解毒方法主要有:煎服、限量、服法、炮制、辩证用药、配伍使用几个方面,其中辨证用药和配伍使用既可发挥疗效又能避免毒性,应该成为今后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附子;毒性;减毒机理;解毒方法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
期刊
摘要:屈光参差的矫正一直是眼视光学人士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它不同于一般的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问题。它会影像我们的升学及职业。对所接诊的三百多例屈光参差病例研究总结屈光参差的发病机理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1、先天发育性屈光参差2、不正确的用眼习惯引起的屈光参差3、遗传因素4、继发性屈光参差5.配镜光度不合适导致的屈光参差。   关键词:屈光参差的原因、矫正方法  一、屈光参差的概念   一般是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按压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中不适反应的效果。方法:将100例做纤支镜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检查配合方式,观察组在常规检查配合中加用穴位按压法,观察两组患者不适反映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检查后不适反应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压能有效地减轻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中的不适反应,提高患者舒适度。  关键词: 纤维支气管镜 检查 穴位按压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风湿液与莫比可合用治疗颈肩腰腿痛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0月间诊治的颈肩腰腿痛患者11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观察组患者采用莫比可联合风湿液治疗,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莫比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
期刊
摘要:腹腔脂肪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脂肪细胞因子,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成员,具有胰岛素增敏效用,主要由内脏脂肪组织生成。研究发现多种因素能够影响vaspin的表达,如性别、年龄、饮食、运动、药物及激素等。Vaspin与临床疾病亦有密切关系,在多种疾病中vaspin水平会发生改变。本综述主要阐述vaspin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Vaspin;脂肪因子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下进行异位胆囊切除的方法与效果。方法:研究来自我院在2000年12月至2014年12月的46例异位胆囊切除案例,所有案例均通过腹腔镜下进行异位胆囊切除,分析其治疗的手术时长、出血量、住院时长等。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达到成功,手术时间为(87.4±14.3)min;术中出血量为41ml;住院时长为5d。结论:腹腔镜下异位胆囊切除可以保证手术效果,有效的控制手术时间、出血量,提升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针灸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份到2015年1月份接收的腰稚间盘突出症患者128例为主要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针灸治疗,实验组患者增加推拿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结果:在总有效率比较上,实验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明显,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在VAS以及M-JOA分值改善上,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泵与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血糖水平、体质量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采用胰岛素泵注射速效胰岛素强化治疗,对照组采用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诺和灵R+N)强化治疗,两组患者每日进行5次指尖血糖采集,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4月-2014年10月接诊治疗的400例胆囊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200例患者,其中,对于实验组患者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将对照组患者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进行对比实验,以做出统计学分析。结果:200例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中,总有效率为98%,采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