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经历教育”的理论价值和实施意义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一生都有各种各样的经历,不同的经历可以造就不同的道德、智能和人格。所谓“经历教育”就是通过有计划的“主体经历的德育活动”引导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活动的主角,在教育活动和实践中获得各种经历,引导学生在经历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追求成功、学会发展。“经历教育”的本质是实践育人,核心是体验感悟,关键是教师的科学引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经历教育”是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而设计的一个新的活动载体,也是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的重要措施和基本途径,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经历教育”把握了德育的本质和基本规律,有效地促进了德育理念的创新
  
  1集诸说优长,创一家特色。“诸说”指的是国内各种先进的教育改革研究理论。“经历教育”吸收了“愉快教育”的“乐学”思想,善于调动学生的德育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借鉴了“情境教育”的情感激励、情境设置、拓宽教育途径方法的教育思路;学习了“体验教育”的关注主体体验感悟,促进道德内化的做法;采纳了“成功教育”的鼓励学生成功、帮助学生成功,在成功中增强信心,追求进步的策略;贯彻了“创新教育”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人格的教育思想。“经历教育”把这些教育优势集于一身,并把他们有机地和谐地整合、融汇到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之中,在更广阔的实践领域和更深层的规律上求索和发现,并增强其教育魅力和实效性,创造出我们自己的德育优势和特色。
  2寓于诸育之中,充分发挥德育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把人的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放到“人生经历”中加以考查,就更深刻地认识到一方面人的各种经历都有德育功能,另一方面各种经历都需要人的道德和精神支撑,由此我们更坚信人的德、智、体、美、劳、心各育是融为一体的。把德育孤立于五育之外,离开学生的现实生活,再强调德育的首位,也只能是低效的、架空的德育。把德育寓于五育之中,互为载体,把德育寓于学生现实生活中,既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极大地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又充分发挥德育在教育整体之中,在学生成长发展之中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3注重道德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把德育放在“人生经历”中考查,我们会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生于世不但需要学习和遵守道德规范、道德伦理,还需要道德能力、道德智慧的武装。没有道德能力的道德,是残缺的道德,没有道德智能的人,是难以实现道德行为,也难以取得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人。因此让学生在道德经历中培养道德思维和认识能力、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道德践行和监控能力,才能把高尚的品德、敏锐的目光和智慧的头脑统一于一身,将来才能从善嫉恶、扶正祛邪,增强社会适应性。才能促进他们在道德生活中的成功,增强道德提升感,激发他们对“道德行为”和“道德经历”的热爱与追求,从而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参加道德实践、获得积极主动地发展。
  4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科学把握学生成长规律。以“经历教育”的理论思考德育工作,会使德育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整体的理念。为学生的未来而筹划、为学生的继续发展、终身发展奠基。是“经历教育”的本来属性,完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经历教育”认为经历贯穿人的一生,有前后联系性、传承性,由低到高不断发展。前面的经历为后面的经历奠基,后面的经历是前面的经历的深化和发展。从人的经历可能预见人的发展,人不能听天由命地受经历塑造,把握人生的经历可以把握和促进人的发展,创造优化的经历可以使人得到最佳发展。我们的责任应当是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最优化的经历,“教给”和培养学生一生都真正有用,受益终身的思想品格和智能。同时,人的同一成长阶段(如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的各种经历(如学习经历、生活经历、社会交往等)又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它们对人的成长发展形成整体作用。“经历教育”从“经历”中认识和考查人的发展,就能最敏感最大限度地认识和掌握上述这些规律性,更加自觉地设置和优化经历教育情境,促进这些影响和作用的正向和高效地发挥。因此,实施“经历教育”将更加科学有效地构建中小学德育体系,提高德育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二、“经历教育”更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进入新世纪我们必须树立新的德育观念: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只会“听话”和依赖的“乖孩子”,我们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大有作为。能不能实现这一素质教育要求,是衡量德育实效性的主要标准。实施“经历教育”能切实有效地实现这一要求,大大地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这是因为:
  第一、实践性。“经历教育”打破了脱离实际的简单灌输、说教的旧模式,强调德育的实践性、引导学生投身实践、回归生活。道德实践能力只有在道德实践中培养。第二、自主性。“经历教育”让学生在“经历”和活动中成为德育的主体,自主学习,发挥,创造,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培养学生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地逐步学会科学地选择和开创自己的人生经历,巧妙地把握和驾驭自己的人生经历,优质地总结和评价自己的人生经历,自觉地珍惜和积累自己的人生经历。这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发展道德智慧,增长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是学生终身发展、继续发展的奠基工程。第三、情境性。“经历教育”设置情境,引导实践鼓励成功、帮助成功,让学生处于对兴趣、愿望、理想、志向的追求中,适时地有递进层次地提高学生的需要水平、发展水平。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第四、体悟性。“经历教育”高度重视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注重对自己成长状况、成长足迹的纪录、反思、总结,能有效促进道德内化,优质实现精神升华。第五、创新性。“经历教育”给学生的探究学习、创新学习、合作学习开创了有效的途径方法。充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和成长优势。第六、民主性。“经历教育”为师生共同实践提供条件,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力地促进了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三、“经历教育”行动研究能够有力地促进教师的继续发展,有效地实现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经历教育”行动研究是校本研究。研究的课题可以根据自己本职工作加以选择,研究的结果是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实现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教育教学效果和教师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行动研究是教师培训提高的最佳途径之一,在欧美等国教育科研中倍受推崇,也被国内众多先进地区和优秀教师的实践所证明。所有优秀教师的成功成才,主要原因都是坚持行动研究的结果。大家熟悉的案例分析法,反思性教学、微格教学等,教育教学反思以及许多优秀教师的自修提高的方法,“积累”教育教学“财富”的方法都是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地运用了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好办法。
  总之,“经历教育”是进行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个新的载体,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践育人的崭新途径。他不仅仅是德育途径方法的改进和加强,更重要的是德育理念的创新,实践的突破。实施“经历教育”不但将对素质教育的德育理论做出贡献,还将极大地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其他文献
针对慢性前列腺炎难治性的各种不利因素,应用准确的诊断方法对300例患者进行分类,采用耻骨上穿刺前列腺内药物注射加尿道药物灌注及前列按摩等综合性等方法对其进行了治疗。结果:治
提出了改进的谐波平衡法即MH法和EMH法,用于求强非线性系统周期解。MH法直接应用于求解大参数参变系统:x+a(t)x+b(t)x=c(t)。应用谐波平衡法求解强非线性系统,当谐波项取得较少
研究了用氯化铵法直接从氧化锌矿提取电锌的新工艺.该工艺采用氯化铵-氨水溶液作浸出剂,氧化锌矿中的锌以锌氨配合物形式进入浸出液,在浸出锌的同时将杂质砷、锑、铁等除去.
目的 了解钩体脑动脉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其对认识。方法 分析33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及凝溶试验的价值。结果 说明年纪较轻呈卒中样起病的患者、凝溶试验阳性及具有一定影
溶解氧是青霉素生产发酵过程中的重要参数之一,其浓度与菌体细胞的生长速度密切相关.在青霉素发酵过程溶解氧变化机理的基础上,将模糊神经网络和变结构预估控制方法相结合,研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弱,多半是由感观支配行动,缺乏对事物的理性思考。因此,小学德育要重在看得见中体验、摸得着中感受。    一、构建社会、家庭、学校相结合的德育模式    学校在德育过程中,始终要遵循“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原则,构建社会、家庭、学校相结合的德育格局,从而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  从德育主体方面来说,应从教育部门唱“独角戏”向“社
使用Petri网的方法,建立了描述生产过程中工作量与各产品存储量关系的动态模型.以最小二乘法、线性规划等数学工具,给出了安排生产各时段工作量的计算方法,使得生产过程可按
<正>我国饲料工业,起始于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饲料产品的推广应用,大大地促进了畜牧养殖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节约了粮食和活跃了农村经济。“八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