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学习方式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zh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变革学习方式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的、个性化的、可持续的发展,使之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由“学更多知识”转变为“知道怎样思维”。变革学习方式需要以教学变革作为助推与辅助的力量,以教学重构为特征的教学变革,让学习方式变革的潜能得以释放。
  [关键词]小学数学;变革学习方式;教学重构路径;教学变革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23-0047-03
  要变革学习方式,就要找到学习方式的“旧样态”与“新样态”二者之间的根本差异。“新样态”的根本特征在于开放,而“旧样态”的根本特征在于封闭。学习方式一旦走向开放,那么受到冲击最大的将是教师,最有可能阻碍学习方式变革的也是教师,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触发器。从以“封闭管控”为特征的教学,走向以“赋能支持”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开放与聚合之间找到平衡点,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构。
  一、透析:阻滞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
  学习方式变革步履维艰,究竟是哪些因素在阻滞?首先是外部环境制约。社会与学校大多以分数论英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方式变革;不能容错的教学生态环境,会促使教师选择以教材为中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其次是学生自我制约。辅导班充斥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学习大多被教师或家长安排,使得学生过早陷入学习的被动状态。最后是教师内在制约。面对同样的社会大环境,不同教师会有不同选择,是否具有使命感与情怀?是否保持着开放包容的学习心态?……诸多的“是否”,直接影响教师在教学方式变革与学习方式变革中的选择。我们无力改变大环境,却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优化自己的教学。因此,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从教师可控的角度入手。
  二、重构:变革学习再造教学的实践路径
  下面我以平时的教学为例,寻求由“教”向“学”转移的教学路径,探索教师在推动学习方式变革过程中的应为与可为。
  (一)课堂开放,变革学习方式
  1.改变课堂结构,让思维外显
  变革学习方式,从学生预习做起。在教学中,我尝试改变课堂结构,先指定教学内容让学生提前一天预习,第二天上课时给学生5分钟时间,不许翻书查阅,两人为一组把预习成果通过小磁板呈现出来。教师要做的是适时地提升与拓展,捕捉学生思维的发展点,有效拓展学生思维。比如,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认识质数、合数”时,教师提问:“什么是质数、合数?预习中你还有哪些发现?”给学生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分享,并把分享结果写出来。与此同时,教师进行巡视,把每个小组的想法进行思维上的分层,想好选取哪几个小组进行展示,这些小组的思维发展点在哪里。
  集体分享和讨论的时间大约15分钟。每个小组让书写快的同学负责写小磁板,让表达清晰、声音洪亮的同学负责解说,说清楚本组想法、与其他组的不同点或自己独有的想法、方法。此时教师需要做的是认真倾听,以便及时点拨、拓展、总结。
  上面小磁板所呈现的知识点就是教学的所有内容,学生的写和说代替了教师的讲。由以前的教师“独白”到今天的学生主导,由以前教师引入学习路径到今天学生主动走进学习知识的路径,开放的课堂不仅展现了学习成果,还展示了预习后的新学习起点:他们不仅能讲出知识点是什么,还能讲出知识的来源;不仅能自己说明白,还能让别人听得懂。这样的课堂,结构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方式改变了。
  2.改变呈现方式,让思维外显
  我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开放地“学”——放开想、放心说、放手画。画一画是学生重要的表达方式,从画中能看出学生的思维过程,能看出学生的思维盲点和解决策略,还能看出学生的思维水平。比如,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分数再认识”时,可以先让学生画出心中的二。从画图中能看出,有的学生以单个物体为整体,有的学生以多个物体为整体,还有的学生以多组物体为整体。
  改变呈现方式,省略了教师一遍遍的讲解,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深度的思考与思维外显。课堂开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改变了以前被动学习的局面。改变呈现方式,也让教师走进了学生的思维路径。
  (二)活动开放,变革学习方式
  教师设计教学活动要利于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体验,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利于学生思维的沉淀,更要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
  1.“動”中学
  比如,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时,为了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标准去估测物体,感受多样测量中的“标准”是可变的,教师设计了开放活动:先估测教室的宽度,再估测教室外走廊的长度。在活动中,学生体会到了“身体尺”的便捷性,体会到估测不同的物体要选择不同的“标准”,可以选择用一柞长、一步长、双臂平伸的长度等为标准估测,也可以以黑板的长作为标准来估测。学生在估测教室的宽中体会到,同样的物体可以用不同的“身体尺”来估测,感受到了“身体尺”的神奇。学生用“身体尺”去估测万物时感觉到长度有限,需要选生活中更长的物体做标准,由此体会到世间万物都可以作为测量标准,最终都统一为用长度单位来表示。这,种“动”起来的学习方式很受学生欢迎。
  2.“创”中学
  比如,教学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字母表示数”和“方程”时,教师在最后设计了“小创造”的环节,很好地发散了学生的思维。“用字母表示数”中的“小创造”是“为2(a b)创作一个故事或一幅图画,并说出字母与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个活动设计的开放体现在用两个字母与一个数字表示数量关系,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生活情境中寻找数量关系,数形结合发展学生思维。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有的学生想到了生活中的实例,有的学生想到了用不同字母表示长方形的长与宽。
  “方程”中的“小创造”是“为4x=2000创作一个故事或一个情景”。让学生体会同一个方程能解决不同情境的问题,方程就在我们身边,是解决问题的另一种策略。学生作品精彩纷呈,创新的课堂活动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   3.“研”中学
  以四人为一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做一个本组感兴趣的小专题(题目自拟)。学生的研究专题丰富多样,有“机器人班长”“从故宫建筑成就看中国宫殿建筑艺术特点”“小学生如何进行深度学习”……研究方法不需要很专业,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做专题的过程,学会研究专题的方法,学会撰写研究报告,学会与同学团结协作,尝试以专题研究来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课外开放,变革学习方式
  1.每日分享视频
  内容选择。每日分享1题,可以是教材上的问号题、本节课的难点自编题、本节课的拓展题、练习中常见的错题……每日分享的内容由班级“命题小组”和教师来确定。命题小组人员的安排是流动的,每周一个小组,小组成员是异质分组,同时由组长和组员双向选择确定。
  分层分享。对于教材上的问号题,采用人人分享的方式,全班共享同一道题的微视频;其中较难的题或拓展题,会请9个小组的组长先讲,经过全班思维碰撞之后,剩余的同学再练习讲,即指定分享与全班分享相结合;对于“本节课的难点自编题”,更多选择全班分享形式,因为这类题在课堂重点突破过,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分享出来;对于“本节课的拓展.题”,每组指定一位潜能生分享。
  2.假期分享视频
  内容选择。假期里的分享内容需要提前规划,由教师和全班同学共同决定。主要内容是本学期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盲点、系列拓展题、下学期新知识的对应预习。
  分层分享。根据不同学生学习数学的不同层次,请每位学生承担3天的学习内容。每日3题视频分享,拓展题主要由每组的学优生负责;学期的盲点题由学困生和中等生负责;新知识的预习由学优生和中等生负责。
  3.多元评价
  微视频的评价,更多采用小组内部评价。要求小组成员必须每日相互观看,其他组的视频则有选择地看。每周推选“微视频思维5星队员”和“思维进步4星成员”,连续一个月被推荐者,可以提出一个小愿望,由教师和组长一起帮助实现。评价采用量化星级的方式,其中5星表示语言精练、方法多样;4星表示语言不够精练、方法单一,但很努力;2星表示不出现科学性错误。
  视频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的“学”和“习”完美融合。伙伴互学、同学互评,学生更能接受彼此的意见,也更愿意改进,从而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
  三、回应:学习方式变革带来的“生态”改变
  学习方式变革使我变轻松了,课堂上由“主角”逐步走向“配角”,由关注自己“讲得透彻”到关注“学生说得明白”,由“蜡烛状态”进入了“自修深研状态”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课,我的幸福指数翻倍提升。
  1.小举动,大喜爱
  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认识米”之后,王梓萌同学对“米”的喜爱从教室延伸到了家里。她把课堂上1米高的标记拿回家贴到墙上,经常让弟弟和“1米”比一比,她說:“希望弟弟快长高,超过1米。”小小的举动,说明的是她对这节课的喜爱。还有很多学生把1米的标记一直留在校服上,孩子们如获至宝般地长久保存,我相信他们是将米深深地印在了心上!
  2.小浓缩,大精华
  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方程”后,王一同学写了一首小诗:“方程是一座双层的大桥,一边是神秘的未知数,一边是确切的归宿,在桥的两边来来往往,众里寻它千百度,加减乘除,解答却在桥梁尽头处。”小小的诗,折射出的是她对方程的理解及无限的喜爱!
  四、规划:深化学习方式变革的未来构想
  以上改变学习方式的思考与实践,是我近年来的一些探索。对于变革学习方式的未来三年规划,我又有了新的构想:首先是做好主题式学习,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学习,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在跨学科、综合化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有意义的链接;其次是以小组为单位,聚焦专题研究,尝试以数学专题研究来推动学习方式变革。我将坚持不懈地实践构想,并做好及时记录与反思。
  (责编 李琪琦)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数学的知识环环相扣,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知识的先后顺序。教师只有了解学情,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才能做到顺其自然,因其固有,从而真正取得数学教学的真经。  [关键词]顺应;基础;经验;年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4-0092-02  我国著名教育家潘光旦先生曾说:“真正的教育只有
[摘 要]数学学科素养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以来,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力就成为主要关注对象。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通过特征、关系、结构,以及表示数学过程、规律等内容,论述几何直观在教材中的表现形式,帮助教师找出相关的内容来帮助学生发展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力。  [关键词]数学素养;几何直观;教材示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8-0
[摘 要]数学活动经验已成为课程标准的“四基”之一。教师在教学“面积单位的认识”时,通过引发“困惑”、促进参与、化繁为简等手段引导学生经历丰富的“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让他们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学会学习。  [关键词]数学活动;活动经验;面积单位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39-0
[摘要]育人价值是数学教学的逻辑起点。从学生的成长角度出发,审视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认识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实现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通过对数学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过程反思与发掘,彰显数学学科共通的、独特的以及基本的育人价值将数学“学科样态”转化为“育人样态”,助推学生数学素养与生命成长的双重建构。  [关键词]小学数学;育人价值;反思;发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要]根据关于梯形有关概念教材编写及二次开发研究(三)进行教学,展现了一种与机械式操作不同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一引导学生抽象、提炼、积极思考一加工信息一获得结论,达到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目的,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梯形;教学设计;二次开发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0-0
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得高效教学的方法成为更多教师的思考重点。本文从课上的教学模式以及课下的巩固方法两个角度进行阐述。课上教学注重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动机激发,课下教学更注重能力和知识的巩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使之成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潮流的有用之才。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更加完整。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教
[摘 要]在公开课中,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常常“抛开教材自创情境”“恣意修改教材情境”,导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创编这些情境的意图,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所创编的情境,使课堂回归数学本质,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教材情境;不良现象;公开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5-0059-02  课程
[摘 要]数学是一门严密性、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如何将繁杂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的趣味知识,变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直观,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其中,小小的画图策略,可发挥事半功倍的大作用。  [关键词]画图;数学思维;解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3-0056-02  动手实践、探析症结、解答问题,是新时
[摘 要]列表法是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列表让学生经历从列表整理信息到根据表格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在“列表法解决问题”这一课中,让学生经历表格形成过程,从而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列表法;表格;有序思考;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5-0027-02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互联网 ”教育的优势逐渐显现,教育新技术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建立基于“互联网 ”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构建基于“互联网 ”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认为应分别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进行更为合理的评价,分别建立起教的质量保障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