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思考—分享”理念下的复习课教学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ibo2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复习课,是对前一阶段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巩固,并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本文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的认识”一课为例,教师采用“问题—思考—分享”理念的分享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前带着问题预学;在课中经历问题的提出、探究和分享过程,替代了原先教师讲解的灌输式教育。
  关键词:分享式教学;助学课堂;复习课;毕业复习
  分享式教学是教师基于“问题—思考—分享”的理念下展开教学的数学课。为了把数学课堂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笔者在六年级下学期的时候实施了分享式教学,根据数学成绩的好中差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推荐选取每组的组长作为该组的负责人。于是,笔者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的认识”一课进行了研究和备课。
  一、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预学
  为了促使学生在课前有目的地对数学课本中的内容进行预习和自学,笔者设计了“复习课导学单”,里面包括“学习目标”“我的整理”和“我的反思”等三大模块。“学习目标”简要地出示了本节复习课中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和要求;“我的整理”是让学生在了解学习目标的前提下进一步梳理出复习课中的核心问题,并结合具体例子实现自学;“我的反思”是学生自己对照学习目标看看哪些已经解决了,哪些还未解决,自己有何思考和理解。
  “数的认识”导学单
  【学习目标】 1. 我能进一步理解整数和小数的意义,能说出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能正确读、写整数和小数,能比较整数和小数的大小,能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 我能回顾整理有关因数、倍数、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巩固求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我的整理】自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8页。
  1. 根据学习目标,你了解整数和小数的哪些知识?举例说明,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一下。
  2. 关于数的整除,我们学过哪些概念?回顾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整理相关知识,用喜欢的方式表示。(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 用给出的数填空,使下面这段话清楚地表达一件合理、完整的事,每个数只能用一次。
  12.5 100 6 40 8 60
  张老师带( )元去买( )本书,每本书的定价为( )元,实际按( )折的折扣买了这些书,花了( )元,找回( )元。
  4. 挑战运用。
  (1)在0、1、2、3和它们组成的两位数中:
  ①素数和合数各有哪些?奇数和偶数呢?
  ②哪些数有公因数2?哪些数有公因数5?哪些数有公因数3?
  ③2、3、5的公倍数有哪些?
  (2)把46块水果糖和38块巧克力分别平均分给一个组的同学,结果水果糖剩1块,巧克力剩3块。你知道这个组最多有几位同学吗?
  5. 好题分享。
  自己找一道与课题相关的好题,与同伴分享。
  【我的反思】对照上面的学习目标和问题,哪些问题你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
  这样的导学单囊括了“数的认识”一课中重要的知识点,给予学生清晰的学习要求和目标,让他们有目的地预习数学课本和完成导学单的内容,反思自己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没学会,为明天在全班深入地分享交流问题做足准备。
  二、课中,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与分享
  (一)问题的聚焦
  分享式教学倡导让问题来自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带着自己感兴趣或最困惑的问题进行研究,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课堂伊始,教师放手让学生围绕本课标题提出较多的数学问题,再对所有的问题进行聚焦,形成核心问题,成为本节数学课中要解决的问题。
  师:同学们,请你认真阅读学习目标,你认为要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生1:整数和小数的读写法。
  生2:怎么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生3:怎么比较整数、小数的大小。
  生4:什么是因数、倍数、质数和合数?我们怎么求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
  师:在这些问题中,你觉得哪个问题最具有挑战性?为什么?
  生:第4个问题。因为求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不止一种。
  师:好,那这节课我们每个小组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这个环节中,寥寥几语,教师就说明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生的思维瞬间被激活,他们罗列了许多和本课相关的问题,再在谈话中对所有问题进行筛选,选择最有深度的问题展开讨论,为问题的研究与分享提供了讨论的内容。这也体现了“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原则。
  (二)问题的研究与分享
  问题的研究与分享,是本课中的核心环节,包括了师生活动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促进数学问题朝着正确、深入的方向前进;生生互动,让数学课堂成为展示学生思维的地方。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充分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学生在全班分享,使得不同小组之间的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在激烈的辩论中寻求正确答案。
  师:刚才大家在小组内分享了自己对第3个问题的想法,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讨论结果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
  生1(第1组):我对因数和倍数有话要说,比如5的因数有1、5、2、2.5、3、、4、。所以因数可以是整数、分数和小数。
  生2:我不同意你的想法,我们研究的因数和倍数是在非0的自然数范围内的,所以因数只能是整数。
  生1:我接着来介绍倍数,我发现合数的个数比质数多,因为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这两个因数,而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他的因数。比如4的因数有1、2、4这三个因数,5的因数只有1和5这两个因数。
  生2(第2组):我们整理了2、3、5、6的倍数特征。比如3×7=21,那么3和7叫作因数,21叫作倍数。
  生3:我不同意你的意见。我觉得倍数和因数是相互存在的。应该说21是3和7的倍数。
  生2:我发现2的倍数特征是个位上是0、2、4、6、8的非0自然数;5的倍数特征是个位上是0或5的数;3的倍数特征是每个数位上的数相加能被3整除;6的倍数特征是每个数位上的数相加是3的倍数的偶数。大家有补充吗?
  生4:你刚才的整理中没有说怎么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我们可以用短除法、互质关系、大数翻倍法来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比如8和9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72。
  这节“数的认识”复习课是围绕“问题—探究—分享”的模式展开的,在课堂上教师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首先提出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再进行问题聚焦,最后在大家的讨论中解决这些疑难问题。这样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权利,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安全地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辨析他人交流中的对错,“跳一跳”摘到知识的果实,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第一课时为例,阐述分析、解读教材的一般方法:一是教材文本内容的解读;二是课程标准的解读;三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四是教学程序的制定. 只要遵循这些方法,就能使教学更加有效.  [关键词] 教材;解读;有效  所谓教材,就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凭借,是教学过程的支架. 所谓解读教材,即教师通过理解教材文本,确定
摘 要:“数学教育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对数学教育价值的一个深刻阐述。义务教育阶段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数学课程要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给学生进行数学化思维的机会。为此,教师要精心设置需要学生做出逻辑判断的问题情境,设计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学过程,营造引起思
[摘 要] 几何直观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的数学课程核心概念之一,它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以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对称图形圆的第4节“圆周角”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  [关键词] 圆周角;圆心角;探究;几何直观  “几何直观”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
摘 要:“前体验活动”是在教学正课前,由教师布置的以探究、思考、操作、体验为主要方式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新学知识之间建立的思想台阶。在课前体验活动设计中注意定准起点,找准切点,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才会更轻松愉快。  关键词:前体验活动;前概念;起点;衔接  “前体验活动”是基于学生理解新知识的需要,在教学正课前,由教师布置的以探究、思考、操作、体验为主要方式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
摘 要:发展空间观念离不开操作活动。有价值的操作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使其产生操作的积极情感。有价值的操作活动,能在操作中结合想象,能让学生关注操作背后的数学内涵,主动将知识从肤浅走向深入。有价值的操作活动,能将积累的感性经验内化为理性认识。  关键词:空间观念;操作活动;想象  前不久参加一次教研活动,一位教师执教《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下面是其中的一个片段:  【案例1】  师:
摘 要:“探索规律”是新课程小学数学新教材中新添加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发展思维、积极创新、开发智力的能力。探索规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一开始能发现给定事物中简单的隐含规律,再深入会发现其中的规律的变化趋势,最后甚至能探索其中的数量关系。在这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自我探索的快感,从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规律;探索;学生思维  在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摘 要: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把握数学模型的类型,掌握数学模型的建构方法,让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以形成初步的模型思想是数学教学的应然举措和重要任务。  关键词:数学模型;类型;建构;要点
摘 要: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数学课一定要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在体验中累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开发和成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课;基本活动经验;数学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基本活动经验作为“四基”之一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并明确指出了基本活动经验的内涵和价值。那么,如何发挥数学活动的有效性,让学生在亲历体验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值得
摘 要:方程是从现实生活到数学的一个提炼过程,教学中应根据方程的本质属性,把握方程思想,使学生学会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發展学生的代数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方程教学;本质;思维  方程是用数学知识从现实生活提炼数学本质的过程,是一个用数学关系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特定关系的过程,也是学生由算术思维迈向代数思维的新起点。关于方程的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第二学段开始出现:五年级下册教学方程的内
摘 要:“核心素养”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发现的过程十分重要,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探究性与挑战性,让他们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在“生本化”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支撑教学的关键落点在于促进儿童数学素养的“生长”,这一点正是以微观的方式落实于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撑。基于此背景,对“交换律”一课的教学进行了探究,希望达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数学发现;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