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我认识他,每次月考的金牌之星。他的班主任夏老师是我的好友,在我面前无数次地提起过他,以他为傲。他在我面前哭了很久:“连续两次我都没有进入金牌之星,这一次数学拖腿更严重。我知道再这样下去我就完了,可是每次上数学课都别扭。我以前特别崇拜老班,就是现在也很崇拜他,他对我也很好,但是现在感觉越来越怪了。也许是上次学校要求订书我没订,也许是上次我给语文老师打的分太低了,反正老班现在对我特冷漠,以至一上数学课我就浑身难受。”
询问夏老师,我得出了答案:“提他就生气!上次学校要求统一订阅复习资料,但他带头不订。这不是他第一次和我对着干,还有一次,给授课老师评分,我事先提醒过,不能让老师们太难堪。他却给语文老师评最低分,气得语文老师在办公室直拍桌子。他这样跟我对着干,只怪我平时对他太民主了,虽然我很生气,但最后还是忍了……”
夏老师是学校实验班的班主任,班级成绩次次月考第一。他的数学课更是得到了学生的高度称赞,文科班的数学平均分破记录地超过理科实验班。想不到这样一个年轻有为、儒雅帅气的班主任也有吹胡子瞪眼的时候。而他的这位学生非常斯文,学业优秀,彬彬有礼,让我很难把眼前的他与夏老师口中的“他”画上等号。
【分析】
这是一例由师生冲突引发学生学业不良的典型案例。不难发现,学生心中的实事求是却被班主任视为和老师作对;而老师对学生的忍让在学生眼里则成了冷暴力。面对这样的情形,班主任一般情况下会因“发火”而引发师生冲突。但是,一旦冲突产生,尤其是被师生双方都明显觉察,不管师生双方怎么做,都会产生“投射效应”。所谓投射效应,即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是把自己的感情、意志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了解并认同自己心中的想法。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师生互动中的理想模式是:当学生犯了错误,老师指出错误,学生改正错误。于是,学生习惯性地形成了这种认知模式:学生犯了错误,老师批评指正,学生改正错误,继而他会把这种认知迁移到生活中。如此,学生会这样认为,当老师出现失误,学生应当指出错误,这样老师就会改正错误。因而,案例中的学生认为语文老师的教学存在不足,只要指出这些不足,语文老师就会加以改正。这样的认知让学生哪怕是在班主任事先“提醒”后,仍坚持自己的想法。因为他想帮助语文老师改正不足,并且还以为语文老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就一定会改正,之所以不改正是因为之前没人告诉她。
如果从班主任的角度分析则是另外一种情况。喜欢被称赞是人的天性,老师同样如此。如果学生给予授课老师更多的是积极回应,那么授课老师会更加自信,更加热情地投入到教学中。相反,一旦学生给予老师更多的是消极反馈,老师上课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正是从班级的角度考虑,班主任才提前对学生“打招呼”,这是一种投射行为。当接受者对投射者的诱导行为采取反应,表现出当事人所设想的行为,表明投射成功;当接受者对当事者的行为不予理睬,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表明投射失败。
如此看来,貌似简单的“打分事件”其实隐含了班主任处理学生与授课老师之间矛盾的处理问题。如果学生对班主任的投射是认同的,事情则会得以解决。一旦出现投射失败,班主任就会产生负面的情绪体验。比如,“我以自己的经验告诉你怎么做是对的,本身是对你好,你却一点不领情!”“这样公然地站在我的对立面,实际上就是在别的同学面前挑战班主任的权威,这让我的面子往哪放?”“等着吧,看我怎么收拾你!”
当然,根据不同的管理风格,班主任面对师生冲突会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案例中夏老师采取的是一种比较柔和的方式,没有批评,只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即便如此,当学生觉察到师生冲突后,就会视其为老师的冷暴力,而由此导致上课无法专心听讲,成绩下降。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处理师生冲突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尽可能把对彼此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启示】
1.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教师和学生属于两个不同的群体。这两个群体在社会地位、目标追求、规范守则等方面都存在极大差异。教师是“过来人”,已经被社会化,在经验、心理等方面趋于成熟和稳定,拥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但是学生不同,他们各方面都不成熟不完善。因而,师生冲突实质是来自两个不同群体的冲突。一方面,班主任希望根据自己的想法教育引导学生,而学生却有自己独特的自我探索与成长的方式。因此,本身具有冲突倾向的两个群体是否产生冲突取决于三个方面:教师的态度、学生的态度以及这两种态度间的沟通。一般而言,班主任更容易理解他曾经经历过的学生时代,而很难要求学生去理解他所未经历过的成人世界。可见,班主任应换一个角度,站在学生的立场,才能更容易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也才可能避免师生冲突。
2. 探究认知背后的动因
冰山理论为我们全面把握师生冲突提供了深层的理论指引。“冰山理论”认为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处于无意识状态,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行为和发展。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最容易唤起学生的认同和敬佩之情。中小学普遍存在学生崇拜班主任的现象,有的学生甚至在性格、处事风格方面都以班主任为榜样。分析案例中的学生和老师的“冰山”发现:对学生而言,一是班主任在他心目中的形象是完美的,所以无法接受他的不完美(无法认同班主任在班上“打招呼”的行为);二是要求自己要像班主任那样完美,但无法接受虚伪的自己(如果明明心里想给语文老师打低分却打了高分)。对班主任而言,得意门生是完美的,无法忍受他的不完美(学生没有遵从自己的要求,跟自己对着干);要求自己保持完美形象,无法接受丢面子的自己(学生挑战自己的权威)。如此看来,冲突的产生首先源于一个普遍现象:学生是班主任的一面镜子。
3. 学会管理情绪
追究情绪起源,愤怒的情绪其实是在原生情绪上派生出来的。比如,学生成绩下降,班主任非常生气,而生气的原生情绪是失望和沮丧。而一旦人愤怒,其原生情绪就会被愤怒所掩埋。因而,教师具有情绪管理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常常会指着学生说“你……”,“指”的动作与“你信息”都具有攻击性。当师生沟通时,应该多运用“我信息”,以“我”来替代“你”,尽量把原生情绪表达出来。比如,“我很失望”“我很沮丧”“我很无助”……当老师真诚地向学生敞开心扉,才能实现有效的师生沟通,师生冲突也才能得以化解。
(作者单位:庐江二中 安徽合肥 231500)
责任编辑 颜雪梅
我认识他,每次月考的金牌之星。他的班主任夏老师是我的好友,在我面前无数次地提起过他,以他为傲。他在我面前哭了很久:“连续两次我都没有进入金牌之星,这一次数学拖腿更严重。我知道再这样下去我就完了,可是每次上数学课都别扭。我以前特别崇拜老班,就是现在也很崇拜他,他对我也很好,但是现在感觉越来越怪了。也许是上次学校要求订书我没订,也许是上次我给语文老师打的分太低了,反正老班现在对我特冷漠,以至一上数学课我就浑身难受。”
询问夏老师,我得出了答案:“提他就生气!上次学校要求统一订阅复习资料,但他带头不订。这不是他第一次和我对着干,还有一次,给授课老师评分,我事先提醒过,不能让老师们太难堪。他却给语文老师评最低分,气得语文老师在办公室直拍桌子。他这样跟我对着干,只怪我平时对他太民主了,虽然我很生气,但最后还是忍了……”
夏老师是学校实验班的班主任,班级成绩次次月考第一。他的数学课更是得到了学生的高度称赞,文科班的数学平均分破记录地超过理科实验班。想不到这样一个年轻有为、儒雅帅气的班主任也有吹胡子瞪眼的时候。而他的这位学生非常斯文,学业优秀,彬彬有礼,让我很难把眼前的他与夏老师口中的“他”画上等号。
【分析】
这是一例由师生冲突引发学生学业不良的典型案例。不难发现,学生心中的实事求是却被班主任视为和老师作对;而老师对学生的忍让在学生眼里则成了冷暴力。面对这样的情形,班主任一般情况下会因“发火”而引发师生冲突。但是,一旦冲突产生,尤其是被师生双方都明显觉察,不管师生双方怎么做,都会产生“投射效应”。所谓投射效应,即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是把自己的感情、意志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了解并认同自己心中的想法。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师生互动中的理想模式是:当学生犯了错误,老师指出错误,学生改正错误。于是,学生习惯性地形成了这种认知模式:学生犯了错误,老师批评指正,学生改正错误,继而他会把这种认知迁移到生活中。如此,学生会这样认为,当老师出现失误,学生应当指出错误,这样老师就会改正错误。因而,案例中的学生认为语文老师的教学存在不足,只要指出这些不足,语文老师就会加以改正。这样的认知让学生哪怕是在班主任事先“提醒”后,仍坚持自己的想法。因为他想帮助语文老师改正不足,并且还以为语文老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就一定会改正,之所以不改正是因为之前没人告诉她。
如果从班主任的角度分析则是另外一种情况。喜欢被称赞是人的天性,老师同样如此。如果学生给予授课老师更多的是积极回应,那么授课老师会更加自信,更加热情地投入到教学中。相反,一旦学生给予老师更多的是消极反馈,老师上课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正是从班级的角度考虑,班主任才提前对学生“打招呼”,这是一种投射行为。当接受者对投射者的诱导行为采取反应,表现出当事人所设想的行为,表明投射成功;当接受者对当事者的行为不予理睬,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表明投射失败。
如此看来,貌似简单的“打分事件”其实隐含了班主任处理学生与授课老师之间矛盾的处理问题。如果学生对班主任的投射是认同的,事情则会得以解决。一旦出现投射失败,班主任就会产生负面的情绪体验。比如,“我以自己的经验告诉你怎么做是对的,本身是对你好,你却一点不领情!”“这样公然地站在我的对立面,实际上就是在别的同学面前挑战班主任的权威,这让我的面子往哪放?”“等着吧,看我怎么收拾你!”
当然,根据不同的管理风格,班主任面对师生冲突会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案例中夏老师采取的是一种比较柔和的方式,没有批评,只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即便如此,当学生觉察到师生冲突后,就会视其为老师的冷暴力,而由此导致上课无法专心听讲,成绩下降。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处理师生冲突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尽可能把对彼此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启示】
1.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教师和学生属于两个不同的群体。这两个群体在社会地位、目标追求、规范守则等方面都存在极大差异。教师是“过来人”,已经被社会化,在经验、心理等方面趋于成熟和稳定,拥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但是学生不同,他们各方面都不成熟不完善。因而,师生冲突实质是来自两个不同群体的冲突。一方面,班主任希望根据自己的想法教育引导学生,而学生却有自己独特的自我探索与成长的方式。因此,本身具有冲突倾向的两个群体是否产生冲突取决于三个方面:教师的态度、学生的态度以及这两种态度间的沟通。一般而言,班主任更容易理解他曾经经历过的学生时代,而很难要求学生去理解他所未经历过的成人世界。可见,班主任应换一个角度,站在学生的立场,才能更容易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也才可能避免师生冲突。
2. 探究认知背后的动因
冰山理论为我们全面把握师生冲突提供了深层的理论指引。“冰山理论”认为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处于无意识状态,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行为和发展。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最容易唤起学生的认同和敬佩之情。中小学普遍存在学生崇拜班主任的现象,有的学生甚至在性格、处事风格方面都以班主任为榜样。分析案例中的学生和老师的“冰山”发现:对学生而言,一是班主任在他心目中的形象是完美的,所以无法接受他的不完美(无法认同班主任在班上“打招呼”的行为);二是要求自己要像班主任那样完美,但无法接受虚伪的自己(如果明明心里想给语文老师打低分却打了高分)。对班主任而言,得意门生是完美的,无法忍受他的不完美(学生没有遵从自己的要求,跟自己对着干);要求自己保持完美形象,无法接受丢面子的自己(学生挑战自己的权威)。如此看来,冲突的产生首先源于一个普遍现象:学生是班主任的一面镜子。
3. 学会管理情绪
追究情绪起源,愤怒的情绪其实是在原生情绪上派生出来的。比如,学生成绩下降,班主任非常生气,而生气的原生情绪是失望和沮丧。而一旦人愤怒,其原生情绪就会被愤怒所掩埋。因而,教师具有情绪管理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常常会指着学生说“你……”,“指”的动作与“你信息”都具有攻击性。当师生沟通时,应该多运用“我信息”,以“我”来替代“你”,尽量把原生情绪表达出来。比如,“我很失望”“我很沮丧”“我很无助”……当老师真诚地向学生敞开心扉,才能实现有效的师生沟通,师生冲突也才能得以化解。
(作者单位:庐江二中 安徽合肥 231500)
责任编辑 颜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