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新模式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zhang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我国高职教育普及度提高,在校生中“贫困生”比例逐年加大,因此,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现行教育体系中的心理辅导机制存在一定不足,需要引入新型的学校社工介入模式,帮助贫困生切实解决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普及面加大,教育制度改革持续深入,但为确保教育工作的正常开支,高等院校的费用日益提高,给一些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带来更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据青年报2004年统计,当时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在5%-10%,人数大概在160万。而高职院校因门槛低、知识实用性较强的特点,渐渐成为贫困大学生的首选。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1215所,在校生达1280人,占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的61%,而高职院校中的贫困生比例约在20%-30%,略高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
  所谓的高校贫困生,指的是在高校就读期间,家庭所能筹集的资金难以支付学生的学费、住宿费等各种费用的学生。①这样的学生相对于其他学生,更容易引发思想道德及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从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给予特殊的关注。因此,正确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寻找恰当的解决途径,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贫困高职生较常见心理问题
  1.1 “标签效应”心理
  “标签效应”是当一个人被贴上某一名称标签时,会做出自我印象的管理,尽量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内容一致的现象。“标签”具有定性导向作用,能强烈影响“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
  近年来,中央地方政府及各地高校对贫困生的关注加重,逐步完善贫困生帮扶体系,并不断树立贫困励志典型,以鼓励贫困学生自强自立、拼搏进取。但过度的宣传和鼓励使得这类学生成为高职学校中的特殊人群,他们被贴上了“贫困生”的标签,学习成绩、日常生活、工作表现等所有方面都成为全校师生关注的焦点,无形中给他们增加了压力,迫使他们时刻警惕自己的行为是否破坏“贫困生”形象,易造成精神紧张,导致孤独、焦虑或者抑郁的症状出现,形成“标签效应”心理。
  1.2 自卑心理
  自卑感是贫困生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顾名思义,自卑就是自己瞧不起自己,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在心理学上,自卑属于性格的一种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
  贫困生自卑感的产生一方面是家庭经济困难,一些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难以“潇洒自如”会自惭形秽,或者由于曾经因贫困遭受他人耻笑的经历,渐渐丧失与人交往的勇气,出现强烈的自卑;另一方面是基础能力薄弱,生活环境限制了他们在英语、计算机等方面能力,甚至可能不适应高职专业的学习要求,加速自卑感的形成。
  1.3 焦虑心理
  焦虑在心理上表现为无明确目标的担心惊恐,生理上体现为精神紧张、肌肉亢奋等躯体症状,常出现如迷惘、烦恼、失望、忧虑、悲伤、恐惧、愤怒甚至绝望的情绪反应。
  高职院校的贫困生由于现实的经济压力,不仅要面对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还需要千方百计寻找兼职机会缓解家庭部分经济压力。虽然他们年轻、精力旺盛,但一旦学习和生活不稳定,如成绩下滑或者生活困难,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挫折,继而产生对家人的愧疚、对生活的不满、对现实的逃避等等一系列情绪,精神压力过大,渐渐地,他们的行为、认知和动机等方面会出现严重的焦虑症状。
  1.4 封闭心理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人的本质的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人际交往既是一个人实现社会化的重要起点,也是一个人實现社会化的必然过程。
  贫困生完全有条件和可能与周边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有些由于经济困难,会有低人一等的心理,这往往又造成更强的自尊心理,易出现强烈的情绪和情感波动,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上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他们想得到周围环境的支持,又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想融入群体,又不愿意参加任何社团组织;想丰富自己的闲暇生活,又不愿意增加家庭负担。他们在内心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自我封闭,交往的范围越来越窄,渐渐养成不合群的性格,甚至由于内心的痛苦产生强烈的攻击性行为。
  2 目前心理辅导机制的现状
  首先,目前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解决的方法主要是对已形成心理障碍的贫困生,开展心理咨询和矫正工作。主要通过个别面谈咨询、电话咨询、信箱咨询、网络咨询等心理咨询形式,对发现有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的贫困生,主动进行干预、咨询,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必要时与家庭联合起来,双管齐下。但这样的方式,问题学生普及面较窄,发现问题不及时,矫正的时间投入很长,问题解决的效果不明显。
  其次,比起一般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配备的专兼职心理教师非常有限。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少的几千,多的两三万,其中贫困生又占到20%-30%,心理教师的数量很难达到教育部规定的2000-3000:1的全体学生和心理教师的比例。一般具备条件的高职院校会配备1-2个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其他都是由班主任和专业教师兼任,由于教师本身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贫困生的心理状况。
  以上这些状况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改善,因此需要引入学校社工,构建一种新型的心理问题解决模式,提高心理预防的效率,完善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预警机制。
  学校社工较为擅长从宏观层面对学生问题进行系统、完整的考虑,而心理辅导机制擅长对学生个人问题做深入了解、帮助和辅导,两者若能巧妙结合,则可以产生巨大效果,更好的为高职院校贫困生,甚至高职院校的广大师生服务。
  3 学校社工介入模式
  3.1 新模式的基础
  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在学校领域内实施的一种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为学校领域内的有需求者提供有效服务,帮助他们从问题的解决中获得能力的提升,从而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是全校学生,特别是在个人、家庭、人际关系和学校适应方面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角色多样化,主要是:
  (1)服务的提供者。为学生与家长解决学生在学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学生权益的保护者。引导贫困大学生和他们的同学,正确认识贫困大学生的处境,鼓励他们不要在物质上互相攀比,而要在学习上互相赶超,形成学生以学习为荣的良好氛围。
  (3)服务资源的协调者。学校社工开发与配置社会的各种资源,为学校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比如,创造更多帮困条件,整合社会资源等等。
  3.2 新模式的介入方式
  在具体的实施操作过程中,学校社工可以有三种介入途径:第一种是对现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如对学生工作人员、辅导员、心理咨询人员进行学校社会工作理念、方法、技巧的培训。在目前的高职院校,这种途径是最适宜的,起码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都能节省开支。第二种是在现有的体制下介入。即在高校现有的学生工作框架下设置固定岗位,如在辅导员岗位中设置社工一职。这种方式既有利于服务开展,又对社工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但这种方式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而且开展时会面临较大阻力。第三种是由政府出资购买专门机构服务,专职社工进驻学校。这是目前在台湾地区高校中小学中较为常用的,由NGO等社会服务机构为学校提供专业人员的专业服务。由于服务被作为一种商品,出现竞争压力,服务质量也较高。
  3.3 新模式的服务对象和方法
  学校社工服务对象的范围可以为所有在校学生及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群体。可采用的方法主要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方法。具体推行过程中,采取的工作形式主要有个人辅导、咨询服务、小组工作、综合性活动四类。其中个人辅导和咨询服务的具体开展与目前高职院校内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类似,都是针对学生个人状况,进行分析、计划、指导、建议。而小组工作和综合性活动则是学校社会工作所特有的。
  小组工作是对有类似心理问题或需要的学生,运用小组方法来达到预防和改变的效果。可分为治疗小组、发展小组、学习技巧小组及社交小组等。相对于个案辅导其最为显著的优点就是小组成员在彼此互动中通过小组动力达到改变的目的,由于参与的人数比較多,因此可开展较为丰富多彩的活动,服务的特殊学生群也可以扩大化。综合性活动较前种方法而言,其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种类更为繁多,行式更为多样。其对象主要是学生、家长和老师,以教育性和预防性为主要目的。学校社工可与相邻学校社工联系,勤于互动;也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助于他们自信心的建立和责任感的养成。
  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项目的多元化与多样化,决定了工作方法也应多变,这些方法并非对立而是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重叠和整合,最终达到服务案主的目的。
  4 结语
  解决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是政府、社会、学校、专业人士、学生本人多位一体的合作,政府牵头、社会支持、学校重点实施、专业人士提供心理援助、学生自身上进,形成一股合力,为贫困生健康成长铺筑“绿色通道”。
  
  注释
  ①唐眉.浅析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模式.法制与社会,2009(11)上.
  
  参考文献
  [1]胡萩莎,徐蓉蓉.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3).
  [2]刘涛,江强.高职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3]冯静,徐继燕,刘宏宇.高职特困生“心理贫困”问题与成才保障体系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7(1).
  [4]孔铃铼.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5]徐俊杰.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三校生”群体的干预性研究[J].社会工作,2009(2).
  [6]翁毓秀.学校社会工作的实施模式与角色困境[J].社区发展季刊,2005(11)
其他文献
摘要如今的中职校都有了相当规模的实训基地,能够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但在一次外加工项目中,看出校内实训基地的硬伤,难以培养出会操作,能执行工艺,知道质量控制体系,会追求最大效率的一名合格技术工人,而这需要让学生在企业内去磨练,由此想到应淡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强化企业实训基地建设,把学生放到企业里去锻炼。本文以一个案例引入,讨论校内实训基地的不足,建立企业实训基地的方法和好处。  中图分类号:G718
期刊
摘要俄国文学泰斗托儿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何等的重要。本文以市场营销课为例,就针对职校生这一特殊群体,提出几条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意见。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科学家们也发现,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才能可发挥80%以上,反之则
期刊
摘要全面激励理论是适合我国学校管理实际的激励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激励系统应包括人、时间、环境等要素,在激励过程中要协调好几大要素的关系。将全面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学生激励中,在现有激励条件下构建全员激励、全程激励和全素激励的体系,充分发挥各个激励要素在激励中的作用,使激励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带来了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教育质量受到严峻挑战。要在现
期刊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突发事件有其鲜明的特色,校园突发事件是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一旦发生,对其及时合理的应急处置及善后工作尤为重要。笔者以在高职院校实际工作中亲身经历的一件典型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入手,重点阐述了辅导员处理突发事件的策略如:第一时间到场、控制场面、成立应急处理小组、采取减损措施、合理承诺、善后工作等并对其进行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
期刊
摘要学分制作为高等学校普遍施行的一种基本教学管理制度,以其优势作用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学分制的实施在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本文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对在学分制下,如何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进行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高校学分制的实施,能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学分制
期刊
摘要美国学者最早意识到文化是国际政治斗争中的一种软权力。美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向别的国家开展文化输出活动,并将文化输出作为其对外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详细分析了美国两种文化输出方式的途径与内容,并通过对比研究,揭示了这两种方式的异同与联系。  中图分类号:D712文献标识码:A    当代社会,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占有日益突出的地位、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在制定对外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高校本身的特点,高校事业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形成了特殊的高校舆论环境。从宏观上看,高校事业发展需要的舆论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以及政策环境。高校事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舆论环境。舆论环境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事业的稳定发展,舆论引导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时期,高校更应该充分认识舆论的重要性,重视舆论环境,通过多方努力培养高校调控和引导舆论
期刊
摘要战后秩序形成的影响因素及规律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冷点。《大战胜利之后:制度、战略约束与战后秩序重建》是美国著名学者约翰·伊肯伯里(G.John Ikenberry)于2001年完稿的力作,它被誉为填补学术研究空白。本文拟对书中的部分观点进行探讨,提出笔者的见解。  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由来  《大战胜利之后:制度、战略约束与战后秩序重建》一书主题,探究大战之
期刊
摘要当前,脱贫在河北省意义重大。本文以邢台市威县洺州镇为例,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试图提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对策建议,以供各级政府参考。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缩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特别是关注穷人,缩小日益扩大的低收入贫困面,是党和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急待研究解决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检验社会文明进步的
期刊
时光荏苒,我离开儿时的小学不知不觉已有30年了。很多记忆随着岁月的流逝冲淡久远,而我在湖北宜昌夷陵区东垭小学度过的5年小学生活时常令我回忆,特别是教我多年的易正才老师给我开启人生的第一课,激发我树立宏大理想的动力,赋予我追求真知的勇气,塑造我热爱生活、直面挫折的意志……易老师的一言一行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我勇敢地向前走,从乡镇到县城,从县城到省城,从省城到京城。在我取得博士学位的那一年,我对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