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理解≠看懂≠能翻译

来源 :北京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fra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迄今为止最优秀译本”,这是年轻翻译家李继宏新书《小王子》、《老人与海》腰封上的耀眼宣传语,因为他的译本“纠正了现存50个版本《老人与海》的1000多处错误,现存56个版本《小王子》的200多处硬伤”。也许就是这些“挑衅”,引发了豆瓣网上一场引人注目的针对李继宏上述译著的“打一星 (最低星)运动”截至2月17日,网友给《小王子》打出了3.7分的低分,《老人与海》只有3.2分,甚至有人让他“带着自己的书滚出豆瓣”。针对这场出版界、翻译界的“开年大戏”,李继宏有话要说。
  BQ:在新书的宣传语中,提到你的译著纠正了之前翻译版本的千余处错误。这些错误是你一一比照出的吗?
  L:我在翻译时并没有对照其他国内译本,看过张爱玲、余光中和吴劳翻译的《老人与海》也是几年前的事情。 找差异是出版社编辑完成的,他们希望译著更完美,因此针对差异和我有若干邮件联系问我为何选择目前的译法。当然,他们具体找了哪些,我并不清楚,他们也只是一些拿不准的才问我。比如《老人与海》中有一支棒球队叫扬基队,曾经有译本将它翻译成北美队,这是明显错误的。
  BQ:你如何认定翻译的硬伤?毕竟大多数的普通读者,都希望看到表述流畅,有美感的文字,对具体的用词并不太较真,甚至有些标准化的翻译,不如接了地气儿的动人。
  L:作品本身是有层次的,比如娱乐杂志看着轻松,莫言小说就会难读一些,《红楼梦》比莫言难读,《庄子》则更甚之。也许读者认为英文图书都是同质的,其实不然,文本本身有难读的差异,翻译也有差异。有些通俗小说,比如像《追风筝的人》,作者主要在讲故事,而不是要提供一个语言的艺术品,因此在具体的遣词用句上可能没有花那么多心思。但是,这次我选择翻译的都是经典名著,就拿《老人与海》来说,每个词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甚至词与词的次序也很讲究,你不能改变它。在吴劳的译本中,曾说老人逮鱼,逮的原意是达到、赶上,后来有逮捕之意,但是逮鱼则不符合汉语典范,海明威凭3万余单词的《老人与海》获诺奖,他的文本和表述一定是精致和符合规范的,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自然也不能含混过去。
  BQ:你如何评价翻译的好坏?
  L:翻译的好坏,不在译稿里面有多少错误,谁都难说自己翻译的书从头到尾就没有任何错误,我说以前的译本不好,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只是在于,鉴于当时的时代和条件,前辈对原文的理解不够彻底,译稿就会别扭、难读,拿中文的标准衡量还不够好。
  BQ:因此也有这么个说法“译本过了50年,就过时了”?
  L:其实在英美学术界,这个时间大概只有30年。现在大家用得最多的英文版《圣经》是17世纪初翻译的钦定版,但是在西方的教会和学术界,几乎每十年都会有新译本出现。时代在变化,语言也在变化,我们不断发现新的资料,有新的解释和研究成果出现,这些都该反映在新的译本中。我翻译国外名著时,会参考大量新资料,寻找原文各种引语的出处,了解作者的用意和背景。
  BQ:你认为完成一个好的翻译,是外文水平更重要,还是中文表达更重要呢?
  L:这个很难讲,翻译是专业程度很高的工作,有人说,我翻译错了很多东西,其实不是错了,而是有自己的考虑和标准在其中。我们每个人都看书,但看过不等于理解,理解不等于看懂,看懂不代表能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因为理解的可能只是字面的意思,而要真正看懂还需要知道作者的言外之意,为什么这么写?背景是什么?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又涉及表达能力,一个人的外语程度不可能超过他的母语程度,母语是你外语水平的上线,如果不常写,不常推敲,即使在国外生活几十年,外语交流无障碍,也不代表他就能翻译得好。同时,对作品的研究有多深,也决定你的翻译有多好。
  BQ:你的这几本书都有1万多字的导读,信息量很大,通过导读帮助读者来看懂这些名著也是你的一层深意?
  L:这就如同看画展,为什么有的名作价值上亿美元?为什么它在绘画史上有那么高地位?文学同理,它很有专业性。我通过大量研究写出导读,希望大家知道原著创作的背景和它在文学史上的意义,看过我的书,让读者对外国文学有一个更高的认识。
  BQ:你在选择作品上有什么标准?
  L:第一,自己很喜欢;第二,考虑它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有些作品有名,但是地位可能并不太高。接下来我还会翻译福克纳的作品,福克纳和海明威是美国文学的两个极端,一个复杂一个简洁,类型不同,地位相当;第三,翻译不好会影响原著的传播和作者思想的传达,比如《动物农场》,奥威尔的目的并不是评判斯大林,这一点很多人都领会错了,这本书与其说是声讨极权的檄文,不如说是推崇平等的颂歌,因此要做有价值的翻译;第四,我以翻译为生,也会考虑市场销量和读者的喜好。
  BQ:最后,对于“一星运动”的这场论战,有什么想说的?
  L:这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但是,我翻译的东西究竟好不好,不是豆瓣分数决定的,别人说我好,我的东西不会更好,别人说我不好,我的东西也不会变差。我并不在意这个低分评价运动,我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
其他文献
1月16日,土豆网在京宣布,2013土豆映像节正式启动。据悉,本届土豆映像节将延续“因为创造,所以存在”的主题,实现全面升级:打造千万级“映像基金”项目,落实对青年创作者的全方位扶植;藉由覆盖整个2013土豆映像节的周播自制节目《土豆最映像》,为原创视频打造“一站式宣传平台”;更紧密地和“圣丹斯电影节”结合,推动中国原创走向国际化。这一系列举措将继续推高土豆映像节,将其“华语圣丹斯”和“国内互联网
期刊
男装周总是报道缺失,和女装周的海量媒体曝光和热捧不同,男装周相对要平淡许多。52个品牌面对500多名记者的报道率来说,实在无法和女装周相提并论。或许这就和服装本身一样,和女装变幻多端的风格样式和变幻空间相比,男装要显得单调很多。但是仍然有那么多的设计师和品牌钟情于男装的创作。当然,因为男人作为性别的另一半占有者也是社会资源的另一半占有者,他们有着需求,这或许是主要的现实层面的原因,不过石头曾经接触
期刊
五条人乐队的乐手仁科理了帅气的短发——当年的“郭富城头”,站在舞台上,仁科不无悲伤地说:“大家说我是郭富县城……”  五条人乐队来自广东东南的海丰县,“农民大王”彭湃在此建立了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闹革命的地方,也是百姓性格刚烈之地,“天上雷公,地下海陆丰。”一句话可道尽海陆丰地区之民风彪悍。  阿茂和仁科,就是海丰这个县城里的音乐青年。  年长几岁的阿茂,因为艳羡广州有丰富的“打口碟”(国外走私
期刊
这一年很简单,简单得就像明年,过完一天又来一天。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就像一张你妹的脸,果断拉黑说再见,就让吊丝高悬。  这一年是2012年,并不因为是2012年,就显得光鲜,或者晦暗。  这一年有366天,比往年多出一天,虽然多出一天,也没什么改变。  到如今年复一年,我不能停止脑残,逆袭你逆袭长天。  这一年光阴如箭,你的粉丝涨了一万,你的生命少了一年。  这一年人生苦短,还没来得及策马扬鞭,
期刊
灵感的宣泄与碰撞,风格的迭变与表达,时装周的T台上,永远有令你意想不到的创意杰作。神秘的东方世界一直是设计师的灵感来源,整个2013春夏系列充斥着东瀛风味的怪诞元素,大块珠宝被巧妙的装饰在时装上,多边形的几何图案,模特们脚踩木屐,身穿时装版的和服踱步而来,活像一部大河日剧。而Prada设计师Miuccia也说很多东西都已经成为过去,而时装就是我们追忆旧时美好的最好方式。  资深文艺青年Miucci
期刊
据说,早十来年在兰州,讲兰州话被认为是个老土的事情,年轻人都兴说一口普通话;如今情形反转了,现在的兰州年轻人,觉得讲地道兰州话更时髦。  大呼“学好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过去了。如今,青年们从民工到海归一人一口普通话,至于“走遍天下”的愿望,早就因为交通的畅通和网络的发达,不再遥不可及。  大家越来越相像了,而“我的外地口音呐”,反倒成了标识和归属。  每个地方都用不同的方式问候,用不同的
期刊
1994年,话剧《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火爆极了,很多人第一次买票看戏,就为了亲眼看看当时正红得一塌糊涂的江珊。这应该是“明星话剧”的第一出。上个世纪的90年代。影视产业迅猛发展,大量舞台演员和观众被拉进电影、电视的大潮中,话剧市场一度萧条。栖身于话剧院的明星却常年不登话剧舞台,这种情况相当普遍。  而今,情况却悄然转变。袁泉、陈数先后饰演《简·爱》,张凯丽、张丰毅出演《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吕丽萍
期刊
南澳岛是广东惟一的海岛县,由大大小小37个岛屿组成,这里的空气清新、沙滩洁白,岛上的人们,说一口听不懂的南澳岛方言。  小李就是在这个美丽小岛上度过自己的童年。“海边玩腻了,就去山上玩一玩;海虾吃腻了,就去溪水里捉点淡水虾来吃。”  再后来,小李坐上渡轮离开小岛,去广州念书。岛上的家乡虽然美,年轻人却总是难以抗拒外面的世界。家乡,越来越远。  到了广州,音乐青年小李玩起了乐队,他先是跟广州的周一组
期刊
柳永作《雨霖铃》,道尽离别之伤感。据说当年,“凡有水井处,即能歌柳词”。  来自贵州的民谣歌手尧十三偏爱这首词,为它谱曲,心里设想的,“是与武侠片背景音乐类似的很有古韵的音乐”。那时他在武汉念大学,在宿舍对着电脑开录。他唱“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后来把伴奏做出来,不太像”。  他来自黔中织金,也没多想,用家乡方言重新录了一遍《雨霖铃》,“发给家里的哥们儿听”。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期刊
近日,在早前一个脱口秀中与007扮演者大爆粗口的尴尬视频和《悲惨世界》的首映,让有着“茱莉亚·罗伯茨和奥黛丽·赫本综合体”美誉的安妮·海瑟薇出尽风头。从《公主日记》中神经大条的公主,到《穿PRADA的女王》中时尚转型的“女魔头”助理,抑或是《蝙蝠侠前传3》及《悲惨世界》中的非凡演技,都让这个女孩火到爆。而就是一个如此心大的姑娘,却在生活中演绎着甜蜜的好太太,在红毯上缔造着女神的惊艳与活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