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黄的收藏与辨伪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f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黄石收藏早已蔚然成风,自明清开始,田黄石的价值即与金玉相埒。当时就有“一两田黄一两金”的说法,质地上乘、材积稍大的田黄,往往要“易金数倍”,真可谓“黄金易得,田黄难求”。
  
  田黄辨伪要诀
  
  易与田黄类混淆的石材,多为掘性高山(鲎箕田)、掘性坑头、鹿目、掘性碓下黄、碓下黄、蛇匏、水黄冻、溪蛋、牛蛋黄、连江黄以及荔枝萃、鸡母窝等。
  一、田黄与其他掘石的区别
  1.掘性高山石与田石。掘性高山石有的极似田石,但质多松软,而温不及田,缺乏宝气,“润”不如田,亮度差,腻更逊于田,整日手渍浸摩也达不到田石油光欲滴的效果,且石材须经常泡油保养,只要一段时间不上油,即粗涩变态,失去光润。掘性高山虽有萝卜纹,若桔囊纹或老萝卜皮下的纤维纹,比田黄或白田的纹要略粗而且更显露。掘性高山凝度不够,比重稍轻,比田黄要差得多。掘性高山石外表一层黄色似田黄,但不如田黄的颜色稳定,灯下照射,内则泛白。掘性高山亦多红格,但色略鲜,如血缕,或如白海蜇皮中的红丝,既干又燥,与田黄迥异。掘性高山外层稍比原矿产凝润,其内心多与矿产本色差别不大。掘性高山质地松绵,通透逊于田黄。掘性高山的内心常含有较大的红色斑点,或霜红如粉质的石块。带皮的掘性高山,皮多显赭黄而且极为稀薄,皮质松散如土,干涩乏亮。
  2.掘性坑头与坑头田。坑头坂所产的坑头田和掘性坑头,皆为块状独石,常见其外形棱角毕露,多无裹皮。掘性坑头外表酸化层薄,极似掘性高山,无皮,或无纹或带棉花团纹,质地比掘性高山略脆,亮度优于掘性高山。石色浅黄的,比掘性高山石更通透;色带灰黑的,质浑而硬,纹更粗。坑头田石酸化较透,肌理内外色质均似下坂田黄,色黄且略偏褐,有萝卜纹,细匀极近田黄,然罗列略显齐直且较显现,有的纹路略粗如粽粒未化将化。少数有皮的,皮显黄色,稀而且薄。这种石材质较脆,碎裂格多,格线比较挺直。石质温细近田,润亮与田黄无异,惟腻尚不如上、中坂田,与下坂部分田石不相上下。其价值与三坂普通田石等同,人们习惯地称为“坑头田”。山石气重,多粗劣含有砂砾,如鹿目。整块石中往往仅能取一小部分质地较成熟的,成材且色质又好的坑头田,确难求得。其质地优于掘性山石,但大部分仍带有掘性山石的特征。
  3.鹿目。鹿目的皮与外表肌层能通透,色泽似田黄,比重大,其肌理若为黄色而透明的,多少会带有蟹灰色调,无萝卜纹,只有少数带有层纹。如果皮下带霜红粉状色晕,山石气又重,多含硬砂的(人称“鸽眼砂”),质坚硬。鹿目中有色浓黄如桐油地田石的,堪为上品,俗称“鹿目田”。鹿目上斤的不少,常裹黄皮,皮或薄或厚,但以薄者居多。皮质凝细,多带纵横交错之大格,又称“鹿目格”,其材积偏小。鹿目材积较大的,质皆浑浊,格少,甚至无格,易于辨认。
  4.碓下田的掘性碓下黄。碓下坂中偶尔能采得带微青色黄皮、肌理接近田黄的石材,外层肌质色浓,黄而红褐,似部分下坂的田黄色,至其内心则逐渐趋淡,有较明显而细密的萝卜纹,纹路稍直,外表肌层中常渗杂白色虱卵状渣点,干裂较多,也常有红格,质灵透如上坂田,温润细腻接近于下坂田,仅稍感松涩。另有一种碓下所掘的通透如下坂田黄,通灵度略逊于前者,无皮或有稀薄小块皮,质细嫩,无法寻见萝卜纹,颜色与下坂田黄无异,裂格少,石的温润度比下坂田要差些,外层肌质中也偶有星散小白点如虱卵。这两种石材,特征与价值均接近下坂田黄,通称为“碓下田”。
  
  碓下坂中有肌理不甚透明的石材,质硬而涩,无萝卜纹,亦少有裂格,无皮,质色似连江黄或糖果黄田,多含虱卵状白泡点,比重比前两者大,虽属掘性,但无温润之感,属“掘性碓下黄”。此石系碓下黄石,为本地段所产之石。而“碓下田”是来自上游的石材,性如搁溜田(注:搁溜田是指上游随溪流翻滚而下的田石。)而不被曝晒,与碓下黄石性迥异,两者应有所区别。
  5.蛇匏。蛇匏也是掘性独石(注:掘性独石是指非矿洞所产的,是从砂土中挖掘出来的单独存在的零星石块。),质稍近掘性杜陵,亦有似田黄的,但比田黄质地相差甚远。此石带红、黄颜色的不常见,属稀品。多见的是肌理呈灰白色石块,乍看极似白田,然欠温润,又无灵性,也无红格,通灵度差,筋纹粗显,且纹中多混有灰色杂点。其色质多浑浊,石材少裂,比重大,山石气(注:是指石性偏于粗顽坚硬,浑杂不透,缺乏灵气的石材。)特别重,质地硬绵,刀感不畅,“温、润、细、腻、凝、结”都远不及白田。
  6.牛蛋黄。牛蛋黄产于高山对面的祺山南麓的小溪涧,质粗顽,皮坚硬,不通灵,无萝卜纹,比重大,易于辨认。
  7.溪蛋。溪蛋外观略似田,无皮,稍往内即呈粉白,无萝卜纹,灵度差,仅有微弱透明感,无红格,其质地属芙蓉石性,与田黄迥异。
  二、伪造田黄的分辨
  田黄石问世以来,就有人采取各种手段假冒伪制,对于那些不熟悉田黄石、鉴识经验不足的人,很容易上当受骗。
  最常见的是利用寿山石中一般品种,色近田黄,似有萝卜纹的石材,将其整成卵石状,并用硬器点凿或置于硬砂中翻滚,然后再沾上土或色,或再加蒸煮,其外表色形似无皮的田,这样就能或多或少遮掩肌理的破绽。乍看,酷似田石,细加观察,其外表密密麻麻凿痕新着,很不自然,而且,只要透过外表细察肌理便知其为何物。
  田黄以外的其他掘性石,虽也带有一些田黄样,但远不及田黄石。常见其表面极浅的一层色似田黄,内则或白或红或杂,不失其本来面目。还有人工蒸煮或药浸、染色的假田,色不偏红即偏黄或偏焦,也总有烘染痕迹显现,与田黄的自然色泽相差甚远。而且,这些假田所选的石材,必须容易进色,即色浅淡、质松软的水坑或山坑石。而这种石往往比田黄通透得多,即使用黄色的石材,也多比田黄透明。因此这种假田,仅仅是外观色浓,内里却反而空荡,令人生疑。
  另外,常见的还有假造石皮,或用颜料涂染,或用胶水调石粉涂抹其表,诸如假的黄皮、白皮、也有黑皮,磨亮后就像紧裹着石皮的田黄。造假者常常还故意露出部分质好、色佳,又好像有纹的肌理。然而,这种假石皮松且脆,颗粒粗大,浑浊不透,干结如疤,难以受刀,遇刀即脱。还有更高明的手段,先使原石改变成类似田黄,又巧妙地使表层肌质变换成像田黄各色裹皮。有白皮、有黄皮、有黑皮,也有黑黄相间的等等。但这些石皮颜色细看总不自然,往往白的灰白,黄的或显焦黄,或显鲜黄,或显柠檬黄,黑的显得太黑。其皮层往往浅薄如纸,有高温烘烤痕迹,甚至常有干裂,而且不会润亮。皮层与内质没有过渡,皮色往往过于透明,皮质或过于细柔,或过于干脆,分明多为高山一类的肌质。
  另外还有用掘性高山或掘性山石作原坯,在某些部位粘上或镶嵌一小片或数片真田黄石,骗人耳目。
  总之,把握住田黄的各种特征,再摸清与它相似的石材区别所在,从色、纹、质、形诸要素着眼,并以此为主要依据,经常实践总结,积累经验,得出规律性的东西,就会逐步获得鉴别门径。
  (责编:石晓)
其他文献
2006年元月8日在郑州市大河锦江饭店四楼会展中心,座无虚席的拍卖大厅随着拍卖师一声槌落,河南日信2006年迎春拍卖会圆满结束。本场拍卖会639件拍品,共计成交317件,成交额2000余万元,为河南文物市场;写上了重彩的一笔。  上午的中国书画专场拍卖中,倍受藏家关注的吴作人的《藏原放牧》引起了众多藏家的几番竞争,最终以38.5万元成交;傅抱石的《布达拉宫图》以45万元成交;关山月的《傲雪》以15
期刊
大年初二的早上朋友萧君携妻带爱女来寒舍拜年。以往都是借这难得的长假与老友聊聊闲事,不想老友的孩子竟“抢夺”了他老爸与我的“谈话权”,和我唠叨起书画鉴定来。这多少让我有点意外,孩子是学医的,现仍在广州某医科大学读书,怎么对在一般人看来是悬而又悬的书画鉴定学感兴趣?医学与书画鉴定学可是两件毫不不相干的专业呀。但又一想,孩子在本专业之外涉猎一下别的学科也不是一件坏事,作为一种业余爱好,我自然是倍加呵护的
期刊
辛亥革命宣告了封建帝制的灭亡,从清帝逊位官窑瓦解之后,仿造清代官窑产品一时成为风尚,仿制古瓷在民国初年已成为景德镇的一个主要行业,仿古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国瓷器生产的水平。  民国时期的仿古瓷风行一时,究其原因,一则是官窑瓦解之后,官窑良工四散而流入民间,从前想仿而不敢仿的贡品,如今但仿无碍。正如《饮流斋说瓷》谓:“自(清代)末叶至近日所仿至为进步,一由官窑良工四散,禁令废驰,从前所不敢仿之贡品
期刊
在清代280多年的历史中,自顺治十四年到康、雍、乾三朝,随着清政府中央政权的逐渐巩固,经济的逐步恢复与发展,钱币铸造量逐渐增多,钱背满文或满汉文两式已成定制。除中央政府的户部所属宝泉局和工部所属宝源局等两个中央铸钱局以外,还陆续在每个行省先后设立了一两个地方钱局。清代地方钱局的兴废,常随朝廷的旨意来设立和裁撤。  清代制钱样式逐步确立了以皇帝的年号加“通宝”字样为面文,以汉字或满汉文局名为背文,这
期刊
回顾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泡沫”这个词总是贯穿其中,一位经济学家分析说:市场允许泡沫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甚至是一种润滑剂。但有泡沫就意味着有投机,这既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而过度投机也是市场经济的一大恶疾。  类似的事件屡见不鲜,最早见于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泡沫,而后又有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当年我国的炒股热、炒邮热,至今让人记忆犹新。这一次,诸多的因素,使艺术收藏品又成为投机心理追捧的对象……
期刊
五代时期,中原地区经历了多年的残酷战争,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加之灾荒连年,千年古都长安(今西安)被毁成瓦砾一堆,荒凉之景象可见一斑!由于战争和灾荒,工农业生产受到重创,经济上每况愈下,铜钱铸量锐减,铜荒钱荒尤为严重,当时大量取佛寺铜像铸钱,史书多有记载。  四川及江南地区较为稳定,铸行了少量的多种铜钱,大多铸工粗糙,罕有精品问世。其中的“广政通宝”铜钱铸量稀少,被历代泉家誉为古泉“五十名珍”之一。
期刊
2006年5月21日,位于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的一稀堂陶瓷博物馆正式开馆。该馆陈列了硬陶、彩陶、彩绘陶、汉绿釉陶,以及唐代的南方青瓷、北方白瓷和举世闻名的唐三彩,精美绝伦的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在馆内格外引人注目,更有稀世的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皆熠熠生辉,也不乏有明清两代稀世珍品,所展藏品博得专家的称赞。展馆按历史顺序,从史前到明清共设六个展厅,展出面积1600余平方米。陶瓷泰斗耿宝昌先生为该馆
期刊
编者按:  本刊7月号刊发高鸿先生撰写的《傅抱石〈龙盘虎踞图〉质疑》一文后,引起很大反响,有关此画的真伪及其鉴定,各界众说纷纭。本刊作为言论平台,本着公正客观的原则,现将一些来稿予以刊登,请读者自辨。    由傅抱石《龙蟠虎踞今胜昔》风波质疑自封的“鉴定家”  安徽 李军 敦务    在大家对少数官封的鉴定家经常被质疑缺乏应有专业水准  和职业道德的今天,由于言论的自由、传媒的开放,自封的各类“鉴
期刊
中国当代油画名家年度推荐  旅法油画艺术家——王俊英  ●国内艺术收藏交流:010-51670168●王俊英官方网站:Http://www.wangjunying.com    王俊英 《女人体》 (布面油画) 81×61厘米    艺术伉俪·柏斗夕子·联袂风采  中国当代油画名家年度推荐  油画艺术家——夕子  ●您想收藏夕子油画,请与雅观艺术馆联系:010-51670168    《梦里飞花》
期刊
拍场直击  ——江洋富通国际拍卖公司2006秋季拍卖会    江洋富通国际拍卖公司于2006年9月13   日至16日在北京新闻大厦举行首场艺术品拍卖会。本场拍卖会共分为瓷器专场、中国当代书画专场、油画专场。  瓷器专场中隆重推出一件元代蓝釉描金执壶。此壶通高26厘米,洗口,束颈,扁圆腹。釉色呈蓝宝石色。壶身的肚、流、把、口均描金,并绘有蕉叶纹、海水纹、龙纹及旋纹。腹的一侧龙头吐舌为流;另一侧龙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