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线损通常指以热能形式散发出的能量损失,是衡量供电企业正常运营的重要经济指标,因此线损问题一直是困扰供电企业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实践调查及多方学习,简述了电网线损的分类及产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有效降低电网线损这一问题进行了管理和技术两方面的探讨,以实现最大程度的降低电网线损。
[关键词]:电网建设 线损 措施
中图分类号:U665.12 文献标识码:U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9- 0006 -01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电能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线损问题也日益突出。线损又称为供电损耗,是衡量供电企业正常运营的重要经济指标,并直接关乎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及发展趋势。基于此,降低电网线损对于缓解能源紧张、提高供电企业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降低电网线损,即通过同时采取线损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来有效降低电网供电过程中的电能损耗,尽量避免浪费现象的产生,从而实现电力能源的高效利用率。要实现降低电网线损,首先应了解线损的类别及其产生原因,以方便对出现的线损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本文就在充分了解、掌握线损产生原因的前提下,试分析了能够降低电网线损的方法与措施。
一、 电网线损的分类及产生原因分析
电网线损,按线损性质通常分为管理线损和技术线损两种,按线损产生因素可分为电阻损耗、励磁损耗和营业损耗三种。其中管理线损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管理人员管理不全面、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造成对电力能源的有益损耗或无意损耗,如“漏抄电表”、“违章窃电”、“人情电”等;技术线损与管理线损产生原因不同,管理线损主要由人为因素导致,而技术线损主要是由电能源传送电网中的各个元件产生,各个元件所产生的电能耗损总和即技术线损。因此对于不同原因产生的线损,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管理线损应采取管理方面的措施,技术线损则应采取技术方面的措施,以达到有效降低电网线损的最终目的。
二、降低电网线损的有效措施
由上文所述,降低电网线损的措施,分为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两大方面。降低管理线损可通过建立健全线损组织管理体系、加强工作人员管理及加大营业普查力度等措施实现,而对于技术线损则可通过理论计算、分析结果,采取与之相应的技术措施,从而实现技术线损的有效降低。
1、降低电网线损的管理措施
(1)、建立健全线损组织管理体系
完善的线损组织管理体系应包含具体的管理组织部门、明确的责任制度及细致的分级管理等内容。首先,建立具体的线损组织管理部门可有效的将线损问题提升一个高度,从而提高每位在职人员的线损管理意识,并最大程度的实现对线损工作的计划和分配工作,使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其次,明确的责任制度可以实现对整个电网线损工作的实施监督,督促相关部门积极做好降低线损方法与措施、制订降低线损计划等工作,并确保了降低线损工作的有效性;最后,细致的分级管理可以起到明确线损管理范围、责任及权利重要作用,例如某供电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将电网线损分为售电线损和网络线损两个级,同时规定两个级的不同工作范围和工作职责,如此分级工作可使线损工作更加全面、更加有效。
(2)、有效加强电力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
供电企业中一线职工是执行降低线损计划与措施的实施者、落实者,因此加强对电力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职工的管理工作不容忽视。对于如何检查、监督一线职工的工作状况,相关部门应制定统一的考核制度,从而实现将降低线损工作落实到每名职工的工作范畴中。除此之外,还应完善与考核制度相对应的奖惩制度,以起到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作用,最大程度杜绝“人情电”、“漏抄电表”等不良现象。
(3)、切实加大营业普查力度
加大营业普查力度是实现降低线损管理措施的主要问题之一,可以起到严厉打击非法偷窃电等行为。各地不同的供电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并结合实际线损情况,采取定期的规模性普查和不定期的个人或小组普查,从而实现偷窃电、漏电形象的彻底杜绝。另外供电部门还可以在用户电表内设置防窃电功能,或者安装电量监视器,如此通过较为先进的科学手段,实现对用户的实时监控,可大大降低电网中管理线损的产生。
2、降低电网线损的技术措施
2.1、增加经济投入,完善电网结构
原有的电网结构在架设时通常没有考虑到线损等问题,因此要切实地做到降低线损,首先应适当增加对电网改造的经济投入,以便完善电网结构。完善电网结构应改变原有不合理的配电架设线路、实施电网升压、合理分布电源及正确选用导线截面等工作,以下将对其进行明确阐述:
(1)、实施电网升压。众所周知,配电变压器是电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导致电网线损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合理改变电网电压对于降低电网线损具有重要意义。配电变压器的线损主要出现在其铁芯部位,而配电变压器铁芯的的功率损耗恰好与电网电压的平房成正比关系,所以根据具体的负荷情况适时地调整母线电压,可起到有效降低电网线损的作用。例如邢台某供电公司,在实施电网升压后,就实现了对电网供电耗损的有效降低,具体如下表1所示:
(2)、合理分布电源。电网中电源的不合理分布,也将增加电能损耗和电压损耗,因此在进行电网改造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合理分布电源。通常情况下,电源大都布置在电网的负荷中心部位,但是对于供电范围较大、负荷密度较高的情况,可以考虑将电源进行两点分布或多点分布,如此不但能够有效提高电压质量,而且还能达到降低线损、节约能源的效果。
(3)、导线截面的正确选择。我们知道,电网线路的电能损耗正比于电阻,而导线截面与导线电阻成反比,因此适当的增加导线截面可有效降低电网线损。
2.2、调整电网中的无功功率分布,有效提高功率因数
电网的电压水平主要与电网中无功功率的分布有关,因此实现通过提高电网的电压水平来降低线损,就应积极调整电网中的无功功率分布,以有效提高功率因数。合理分布无功功率,首先应遵循就近原则,尽量减少无功功率的远距离传输;其次应确保无功补偿装置的合理配置,总而言实现电网中的无功补偿,并通过调整补偿设备提高功率因数,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网中的供电损耗。
2.3、选择合理的运行方式
电网中网络和电力设备的经济运行,可有效降低电網线损,因此电网选用正确、合理的运行电压可实现降低线损。通常讲,对于35kv或35kv以上的电网,每提高运行电压的1%,就可实现降低电网线损1.2%,由此证实电压的高水平运行具有重要作用。要切实电网电压运行水平,就应提高大发电机端口电压、适当添加无功补偿装置、提高用户功率因数等。例如在10kv的电网中,空载损耗将占电网整个损耗的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八十,尤其在深夜用电量较小时,由于负荷较低,导致空载损耗加大,此时供电管理部门应对电网的运行电压进行适当的降低,以减少损耗、降低线损。除此之外,供电部门还可以通过适时适当的调整负荷曲线、平衡三相负荷等方法和手段来降低电网线损。
总而言之,有效降低电网线损对于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及发展趋势有着重要意义。对于降低电网线损的具体措施,不同供电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线损情况而选用与之相符的降损措施。除上文所述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外,供电企业还应积极探索并研究出新型的、先进的科学化管理方法,切实地实现对线损和负荷的实时监控,从而达到有效降低电网线损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马月芝.浅谈降低线损率的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33期.
[2] 陈涛.试述降低电网线损的措施.《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03期.
[3] 王玲琪.分析降低线损技术及管理措施.科技与生活.2010年18期.
[4] 张国平 王翠霞.浅议降低线损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福建电力与电工》.2008年03月.
[关键词]:电网建设 线损 措施
中图分类号:U665.12 文献标识码:U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9- 0006 -01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电能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线损问题也日益突出。线损又称为供电损耗,是衡量供电企业正常运营的重要经济指标,并直接关乎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及发展趋势。基于此,降低电网线损对于缓解能源紧张、提高供电企业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降低电网线损,即通过同时采取线损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来有效降低电网供电过程中的电能损耗,尽量避免浪费现象的产生,从而实现电力能源的高效利用率。要实现降低电网线损,首先应了解线损的类别及其产生原因,以方便对出现的线损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本文就在充分了解、掌握线损产生原因的前提下,试分析了能够降低电网线损的方法与措施。
一、 电网线损的分类及产生原因分析
电网线损,按线损性质通常分为管理线损和技术线损两种,按线损产生因素可分为电阻损耗、励磁损耗和营业损耗三种。其中管理线损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管理人员管理不全面、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造成对电力能源的有益损耗或无意损耗,如“漏抄电表”、“违章窃电”、“人情电”等;技术线损与管理线损产生原因不同,管理线损主要由人为因素导致,而技术线损主要是由电能源传送电网中的各个元件产生,各个元件所产生的电能耗损总和即技术线损。因此对于不同原因产生的线损,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管理线损应采取管理方面的措施,技术线损则应采取技术方面的措施,以达到有效降低电网线损的最终目的。
二、降低电网线损的有效措施
由上文所述,降低电网线损的措施,分为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两大方面。降低管理线损可通过建立健全线损组织管理体系、加强工作人员管理及加大营业普查力度等措施实现,而对于技术线损则可通过理论计算、分析结果,采取与之相应的技术措施,从而实现技术线损的有效降低。
1、降低电网线损的管理措施
(1)、建立健全线损组织管理体系
完善的线损组织管理体系应包含具体的管理组织部门、明确的责任制度及细致的分级管理等内容。首先,建立具体的线损组织管理部门可有效的将线损问题提升一个高度,从而提高每位在职人员的线损管理意识,并最大程度的实现对线损工作的计划和分配工作,使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其次,明确的责任制度可以实现对整个电网线损工作的实施监督,督促相关部门积极做好降低线损方法与措施、制订降低线损计划等工作,并确保了降低线损工作的有效性;最后,细致的分级管理可以起到明确线损管理范围、责任及权利重要作用,例如某供电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将电网线损分为售电线损和网络线损两个级,同时规定两个级的不同工作范围和工作职责,如此分级工作可使线损工作更加全面、更加有效。
(2)、有效加强电力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
供电企业中一线职工是执行降低线损计划与措施的实施者、落实者,因此加强对电力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职工的管理工作不容忽视。对于如何检查、监督一线职工的工作状况,相关部门应制定统一的考核制度,从而实现将降低线损工作落实到每名职工的工作范畴中。除此之外,还应完善与考核制度相对应的奖惩制度,以起到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作用,最大程度杜绝“人情电”、“漏抄电表”等不良现象。
(3)、切实加大营业普查力度
加大营业普查力度是实现降低线损管理措施的主要问题之一,可以起到严厉打击非法偷窃电等行为。各地不同的供电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并结合实际线损情况,采取定期的规模性普查和不定期的个人或小组普查,从而实现偷窃电、漏电形象的彻底杜绝。另外供电部门还可以在用户电表内设置防窃电功能,或者安装电量监视器,如此通过较为先进的科学手段,实现对用户的实时监控,可大大降低电网中管理线损的产生。
2、降低电网线损的技术措施
2.1、增加经济投入,完善电网结构
原有的电网结构在架设时通常没有考虑到线损等问题,因此要切实地做到降低线损,首先应适当增加对电网改造的经济投入,以便完善电网结构。完善电网结构应改变原有不合理的配电架设线路、实施电网升压、合理分布电源及正确选用导线截面等工作,以下将对其进行明确阐述:
(1)、实施电网升压。众所周知,配电变压器是电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导致电网线损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合理改变电网电压对于降低电网线损具有重要意义。配电变压器的线损主要出现在其铁芯部位,而配电变压器铁芯的的功率损耗恰好与电网电压的平房成正比关系,所以根据具体的负荷情况适时地调整母线电压,可起到有效降低电网线损的作用。例如邢台某供电公司,在实施电网升压后,就实现了对电网供电耗损的有效降低,具体如下表1所示:
(2)、合理分布电源。电网中电源的不合理分布,也将增加电能损耗和电压损耗,因此在进行电网改造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合理分布电源。通常情况下,电源大都布置在电网的负荷中心部位,但是对于供电范围较大、负荷密度较高的情况,可以考虑将电源进行两点分布或多点分布,如此不但能够有效提高电压质量,而且还能达到降低线损、节约能源的效果。
(3)、导线截面的正确选择。我们知道,电网线路的电能损耗正比于电阻,而导线截面与导线电阻成反比,因此适当的增加导线截面可有效降低电网线损。
2.2、调整电网中的无功功率分布,有效提高功率因数
电网的电压水平主要与电网中无功功率的分布有关,因此实现通过提高电网的电压水平来降低线损,就应积极调整电网中的无功功率分布,以有效提高功率因数。合理分布无功功率,首先应遵循就近原则,尽量减少无功功率的远距离传输;其次应确保无功补偿装置的合理配置,总而言实现电网中的无功补偿,并通过调整补偿设备提高功率因数,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网中的供电损耗。
2.3、选择合理的运行方式
电网中网络和电力设备的经济运行,可有效降低电網线损,因此电网选用正确、合理的运行电压可实现降低线损。通常讲,对于35kv或35kv以上的电网,每提高运行电压的1%,就可实现降低电网线损1.2%,由此证实电压的高水平运行具有重要作用。要切实电网电压运行水平,就应提高大发电机端口电压、适当添加无功补偿装置、提高用户功率因数等。例如在10kv的电网中,空载损耗将占电网整个损耗的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八十,尤其在深夜用电量较小时,由于负荷较低,导致空载损耗加大,此时供电管理部门应对电网的运行电压进行适当的降低,以减少损耗、降低线损。除此之外,供电部门还可以通过适时适当的调整负荷曲线、平衡三相负荷等方法和手段来降低电网线损。
总而言之,有效降低电网线损对于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及发展趋势有着重要意义。对于降低电网线损的具体措施,不同供电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线损情况而选用与之相符的降损措施。除上文所述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外,供电企业还应积极探索并研究出新型的、先进的科学化管理方法,切实地实现对线损和负荷的实时监控,从而达到有效降低电网线损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马月芝.浅谈降低线损率的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33期.
[2] 陈涛.试述降低电网线损的措施.《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03期.
[3] 王玲琪.分析降低线损技术及管理措施.科技与生活.2010年18期.
[4] 张国平 王翠霞.浅议降低线损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福建电力与电工》.2008年0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