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词常运用巧妙的表现技巧进行景物描写,从而创造出神奇的画面,表现诗人内心世界丰富的情感。欣赏诗歌得细细品味这些表现技巧所产生的奇妙效果。
[关键词]古诗词;景物描写;鉴赏;表现技巧
景物描写,描绘的是自然万物的声、色、形、态。空山之白雪青松,尽显境之静谧;江中百舸游鱼,毕现境之生机。当诗人以丹青妙手的独到眼光观察景物,以淡雅浓丽的笔调描摹景物时,自然景物便幻化成优美的文字,以仪态各异的形象承载着诗人的感情,喜怒哀惧之情跃然纸上,动人心魄。尽管诗人们运用的表现技巧有所不同,但最终都是以景物来表情达意,恰如异曲却同工。古诗词中描摹景物常见的表现技巧如下。
一、以色彩渲染意境
采用最富张力和最能符合自己心境的颜色进行描画,以渲染出强烈的氛围,从而达到抒情表意的效果,似乎是诗人们偏爱的技巧。鲜妍明媚的色彩往往表达欢快热烈之情,晦暗阴冷的色彩通常表达伤感悲戚之情。冷暖色调的巧妙运用淋漓尽致地传递出了诗人们的内心情绪。
如贾至的《春思二首》(其一)“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草色嫩绿,柳色鹅黄,桃花娇红,李花胜雪,色彩分明,搭配和谐,不仅在直观上引起读者对色彩的联想,而且增加意境美,生动形象地展现如画春光,表达作者欢快的心情。
二、多角度表现特征
自然景物总以其千变万化的姿态呈现出变幻多姿:飞瀑湍流磅礴,明月清风静谧,黄莺杜鹃婉转。当诗人以或远眺、或近观、或谛视、或静听的不同视角欣赏眼前之景,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等多种手法展现景物的特征时,变化万千的景物中也就溢满了诗人的独特情怀。
元散曲家周德清的《塞鸿秋浔阳即景》写道:“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靛。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声来如线。”此曲写的是浔阳一带的秋景,由近处长江水写到远处黛色淮山,由低处山水江帆写到高处晚云新月和飞鸿,高低远近天上地下,尽收笔端,生动活泼,形象细腻,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画面。
诗人描写景物时也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既能以静写动,以动写静,还能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从变化中尽显景物特征。
三、虚实结合拓意境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实际情景与回忆、联想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开拓意境、深化主题的艺术效果。可以说,实景是虚景的引导,虚景是实景的升华。
比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一二句写实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梅花落》曲调;三四句写虚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洒满天山。此诗虚实结合,抒写将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凄清的意境中渗透了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衬托对比抒衷肠
对比与衬托是诗词中的常见技巧。情随事迁,情随景移,面对眼前衰败或繁盛之景,人们通常会引发出相应地伤感或喜悦的情绪。于是眼前景物带上作者的感情色彩,落于笔下即通过景物描写来正面衬托诗人情感。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写了钱塘湖早春之景。西湖水涨,水色天光,黄莺欢快鸣唱,燕子啄泥筑巢。西湖边嫩草如毯,白沙堤垂杨拂堤。诗人面对早春的西湖,想起自己在任时的政绩,欣喜之情难以自抑。西湖明媚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然而,为了突出内心的愁苦或愉悦之情,诗人有时也用看上去具有相反情绪的情景来作衬托,借助情景的不协调形成鲜明的反差,达到强化情感的作用。
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字面上写了梦中往昔的繁华:游上苑时的浩大声势,和煦的春风,皎洁的月光,鲜艳的花朵。而现实处境只字不提,却通过梦境的繁华来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越能反衬出梦醒后现实的浓重;对旧时繁华的眷念越深,就越能反衬出亡国后的凄凉。
优秀的诗歌字字如珠玑,值得细细品味。出色的景物描写更是珠玉成串,读之如珠落玉盘,赏之如暖玉生烟,引人遐思联翩。在赏析诗词时,除了关注叙事和抒情外,尤为值得关注的便是景物描写了。当读者能用以上手法去理解景物描写时,景物的妙处便能进一步凸显出来,古诗词这颗明珠也将更加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 周正旺
[关键词]古诗词;景物描写;鉴赏;表现技巧
景物描写,描绘的是自然万物的声、色、形、态。空山之白雪青松,尽显境之静谧;江中百舸游鱼,毕现境之生机。当诗人以丹青妙手的独到眼光观察景物,以淡雅浓丽的笔调描摹景物时,自然景物便幻化成优美的文字,以仪态各异的形象承载着诗人的感情,喜怒哀惧之情跃然纸上,动人心魄。尽管诗人们运用的表现技巧有所不同,但最终都是以景物来表情达意,恰如异曲却同工。古诗词中描摹景物常见的表现技巧如下。
一、以色彩渲染意境
采用最富张力和最能符合自己心境的颜色进行描画,以渲染出强烈的氛围,从而达到抒情表意的效果,似乎是诗人们偏爱的技巧。鲜妍明媚的色彩往往表达欢快热烈之情,晦暗阴冷的色彩通常表达伤感悲戚之情。冷暖色调的巧妙运用淋漓尽致地传递出了诗人们的内心情绪。
如贾至的《春思二首》(其一)“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草色嫩绿,柳色鹅黄,桃花娇红,李花胜雪,色彩分明,搭配和谐,不仅在直观上引起读者对色彩的联想,而且增加意境美,生动形象地展现如画春光,表达作者欢快的心情。
二、多角度表现特征
自然景物总以其千变万化的姿态呈现出变幻多姿:飞瀑湍流磅礴,明月清风静谧,黄莺杜鹃婉转。当诗人以或远眺、或近观、或谛视、或静听的不同视角欣赏眼前之景,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等多种手法展现景物的特征时,变化万千的景物中也就溢满了诗人的独特情怀。
元散曲家周德清的《塞鸿秋浔阳即景》写道:“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靛。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声来如线。”此曲写的是浔阳一带的秋景,由近处长江水写到远处黛色淮山,由低处山水江帆写到高处晚云新月和飞鸿,高低远近天上地下,尽收笔端,生动活泼,形象细腻,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画面。
诗人描写景物时也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既能以静写动,以动写静,还能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从变化中尽显景物特征。
三、虚实结合拓意境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实际情景与回忆、联想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开拓意境、深化主题的艺术效果。可以说,实景是虚景的引导,虚景是实景的升华。
比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一二句写实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梅花落》曲调;三四句写虚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洒满天山。此诗虚实结合,抒写将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凄清的意境中渗透了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衬托对比抒衷肠
对比与衬托是诗词中的常见技巧。情随事迁,情随景移,面对眼前衰败或繁盛之景,人们通常会引发出相应地伤感或喜悦的情绪。于是眼前景物带上作者的感情色彩,落于笔下即通过景物描写来正面衬托诗人情感。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写了钱塘湖早春之景。西湖水涨,水色天光,黄莺欢快鸣唱,燕子啄泥筑巢。西湖边嫩草如毯,白沙堤垂杨拂堤。诗人面对早春的西湖,想起自己在任时的政绩,欣喜之情难以自抑。西湖明媚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然而,为了突出内心的愁苦或愉悦之情,诗人有时也用看上去具有相反情绪的情景来作衬托,借助情景的不协调形成鲜明的反差,达到强化情感的作用。
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字面上写了梦中往昔的繁华:游上苑时的浩大声势,和煦的春风,皎洁的月光,鲜艳的花朵。而现实处境只字不提,却通过梦境的繁华来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越能反衬出梦醒后现实的浓重;对旧时繁华的眷念越深,就越能反衬出亡国后的凄凉。
优秀的诗歌字字如珠玑,值得细细品味。出色的景物描写更是珠玉成串,读之如珠落玉盘,赏之如暖玉生烟,引人遐思联翩。在赏析诗词时,除了关注叙事和抒情外,尤为值得关注的便是景物描写了。当读者能用以上手法去理解景物描写时,景物的妙处便能进一步凸显出来,古诗词这颗明珠也将更加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