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教学改进和学科教研方式转变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arll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下的教学教研工作发展至今,良莠不齐、喜忧参半。成绩已成过去,不说也罢,更多的令人担忧的是新课改过程似乎“滑进”模式化、程序化、单一化的轨道;教学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势头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基本脱节。因此,“深度学习”教学改进和学科教研方式的转变已迫在眉睫。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变;确立更有意义的教学目标;如何把握学生各年龄段的认知规律;教师如何教才有利于学生如何学;如何确立更有效的评价机制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已成当务之急。
  【关键词】深度学习  教学改进  学科教研方式转变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自筹课题《“深度学习”教学改进和学科教研方式转变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8]GHB3379。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6-0237-02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其前提是在教师引领下完成的学习过程。不仅要问,我们的教师是否能够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而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否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且获得一定的发展?这个学习过程具备怎样的意义?综上所述,就是说教师要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教师学生怎么做,教师如何评价学生,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突破模式:教学、教研创新性
  模式化、程序化、单一化的教研方式的具体做法是:每个教师围绕学校制定的一个教研课题,准备一堂公开课或观摩课,组织教师听课,然后进行评议。到此为止,至于教者是否改进了教法、学生是否得到了发展、教者是否检验、评价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否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亦未可知。这种模式,有如蜻蜓点水、有完任务、走过程之嫌。我们先不说教者授课如何精彩,课堂氛围如何轻松愉快,其真正的目的却关注的是教者是否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而没有关注学生的“学”是否具有挑战意识,即创新意识,是否获得成功体验,是否得到認知思维、兴趣的发展,即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这种活动已成为模式化,它们是机械的、呆板的、寂寞的、是没有活力的,应坚决摒弃之。“深度学习”教学改进和教研方式的转变 首要条件是没有模式可循,没有固定程序,教者的“教”是教无定法、量体裁衣;学生的“学”是自主的、积极的、是有成功体验的、是会得到发展的;教研活动是华丽而丰满的。当然,教学的改进需要过程,教研方式的转变需要过程,学生的发展同样需要过程,那不妨把这个“重头戏”精心糅合在这个过程之中。坚持评价机制的灵活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评价内容的广泛性,摒弃无关痛痒的走过程、搞形式、定模式。
  二、操控程序:教学、教研灵动性
  每个学校,每个教者以及每个学生他们每天的教学活动、学习活动,看似是按部就班的,甚至是一成不变的,那我们早已指定的教研计划,“深度学习”教学改进等一系列项目也一定是循规蹈矩、“不越雷池”的,那我们就一定钻进了经验主义、本本主义、陈规模式的“牛角尖”。其实,学生是流动的时间,教者是推动时间前行的车轮,“时间”的流动是永恒的,那教者的前行也将是与时俱进的。所以说,学生的学习活动、思维、认知、兴趣都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那教者的教学改进、教研方式的转变就一定是富有针对性、灵活性和时效性的。
  三、建构多元:教学、教研丰富性
  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主题,能充分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能发展学生能力的主题,就具有挑战意义;能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任何教学活动,学生在此氛围中有成就感。这在教者教学活动中 ,教学改进中必须“深度学习”,注意把握。而每个主题下的课堂教学活动又是丰富多彩的,同样,我们教者的教研活动也应该是多元的、其过程是丰满的、其结果是丰硕的。注重教学改进的每一次提升;注重评价机制的每一种调控;注重教研方式的每一个“华而有实”的转身。学生的“学”是自主的、兴趣的、积极的、创新的,其所学和自身发展实际是相统一的,进而,所学知识和能力是成正比的。
  教无定法。注重教学改进、教研活动方式转变的每个细微、每个环节、每个结果,才能打破常规,开拓创新,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以提升学生素养、创新能力、道德价值观意识、情感意识为目标,建构新颖的、灵活的、丰富多元的教学、教研活动。这是教者所面临的新一轮挑战,也是极具意义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17(12):23.
其他文献
【摘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如:提供一定数量、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富有童趣的图画书,提供相对安静的地方,尽量减少干扰,保证幼儿自主阅读。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韵律教学活动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韵律活动主要指的是伴随音乐所做出的身体动作表现,能够全面提高幼儿的个性发展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表达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现如今,跟随音乐动作已经无法满足
期刊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机械加工专业技能型的人才,所以技能训练应该作为本课程的教学的主要部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受教学条件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依然将理论教学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致使培养出来学生专业技能较低无法满足机械制造岗位的技能需求,因此务必進行教学上的改革。  【关键词】中职教育 机械制造工艺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想要在校园之中進行展现,可以依靠校园文化来实现。而每个学校所教授的知识可能是相同的,但校园文化是体现出学校独特风貌的途径。不管是城市的学校还是乡村的学校,都不能不重视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学生来说,先进的校园文化就意味着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加大校园文化建设,不但能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而且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进行情操陶冶、塑造他
期刊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微课的诞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利用视频和网络相结合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尤其对于中西医临床医学教学工作而言,运用微课教学形式,便于学生理解复杂、难懂的中西医临床医学知识,增强了课堂教学成效。本文通过以围绕微课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为核心内容,从三个不同的方面予以展开论述与分析。此次研究以分析微课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
期刊
【摘要】校园贷是2016年轰动校园和全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为校园贷提供了可依赖的平台。另外,在校园贷不断增加的同时,社会也开始越来越重视校园贷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心理造成的影响。为此,文中重点分析了校园贷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的影响,并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校园贷 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 影响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713.55;F724.6 【文献
期刊
【摘要】小学生的可塑性较强,小学阶段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会对孩子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小学生习惯养成的教育内容及习惯养成的实施策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生 习惯养成 教育内容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6-0234-01  小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都很容易受到外界因
期刊
【摘要】现如今是信息化的时代,在高职内科护理课堂教学环节中信息化教学更为突出和显著,已然成为重要的组成领域,在一些课程和专业之间都在使用积极探索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大部分都来在于网络教学平台。笔者在此文当中主要介绍和阐述在高职内科护理课堂教学中,蓝墨云班课平台应用效果和教学环节。  【关键词】高职 内科 护理 蓝墨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
期刊
【摘要】我国自进入到21世纪发展以来,医疗事业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优化调整,尤其是在医学教学领域内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时刻遵循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加大力度对医学领域人才进行专业知识的优化与拓展,以此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医学检验优秀人才。基于此,本文围绕双创能力培养的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展开详细的探究,以此为我国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提
期刊
【摘要】文章主要阐述了课程建设的具体研究项目,其中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综合实践课程活动的内容,也包括了课程的理念价值、目标以及教学方法策略的研究。在融合了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有效的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的提升学生们的综合实践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同时也可以提升老师课程开发的能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资源 综合实践 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职业教育责无旁贷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职业教育行业发展趋势为依据,首先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职业教育建设价值,其次从延伸职业教育教学空间,增强学生职业发展意识、优化职业教育交流制度,创设职业教育共同体、基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升学生职业教育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职业教育的建设措施,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