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麦收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ki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午后的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刚刚收割过的麦田,也因为刚下过雨,热气蒸腾,隔着车玻璃仍感受到滚烫的热浪。路上行人稀少,田间也不见。
  推门进院,只见母亲背对着大门,盘腿席地坐在院子里,用棒槌一下紧着一下捶打着一堆麦穗。短袖衫湿塌塌地紧贴在后背上,脖子上晶亮的汗珠一直往衣领里钻,头上的白毛巾落满了厚厚的麦灰尘土。母亲捶打几下就用棒槌再搅腾搅腾,麦子就夹杂着麦糠落下来了,而院子里也沸腾起阵阵麦尘。
  “哪来的麦呀?咱不是没种地吗?”我有点儿气急。“我下地拾的。”母亲的脸红通通的,皱纹里填杂着汗水麥锈的混合物。
  “现在都是大型收割机,地里咋还会有麦穗?”我拉起母亲的右胳膊,手腕内侧一条两寸长的伤疤触目惊心,摸上去硬硬的,似乎能摸到埋着的钢板。我心疼得泪在眼眶里打转。
  母亲抽回手,扭身摘下院子里种的顶花带刺儿的黄瓜给我,“今年的干热风连刮了几天,收割机就碰落了好多的麦穗头,还有地头边界收割机拐弯碾压掉的也可多,现在也没人拾麦了,咱的地恁都不叫种了,我闲着难受哩。”
  “你腰不疼了?你胳膊不疼了?你血压不高了?钢板动了咋弄?”我连声爆竹似的诘问。
  “我血压真不高,昨儿还量了,80-120,我腰腿哪儿都不疼。”母亲安抚似的笑了。她站起来直了直腰,三寸长的伤疤顺着腰椎在汗湿的衫子里若隐若现,唯恐我不相信她,又跺了跺脚,嘴里重复说:“哪儿都不疼,哪儿都不疼,真的不疼……”
  陪着母亲说了一会儿话,听到邻居纷纷下地的动静,她就有点儿坐不住了,开始催我走,说你明天还要上班,宝宝也没来,赶紧回家去吧。我说他自己在家没事的。母亲看我没有想走的意思,只好对我说她着急去地里拾麦,又怕我不让去。“这还热着呢,你晚会儿再去吧!”我央求她。“真的不热,地里有风。你看人家都忙着种玉米、种芝麻、种豆子,麦穗都没人拾,如果再下雨就该发芽了,多可惜呀!我也不累,见谁闲的气力在那儿搁着呢?”
  我无言以对,就说我和你一起去吧。
  母亲推我进屋,死活都不让我跟她下地。她胳膊夹起一个旧化肥袋,又灌上一壶凉开水,把她胖胖的身体投入到热辣辣的阳光里了。走了几步,回头告诉刚午睡起来的父亲,说过一两个小时开着三轮车顺着东地去找她,她把麦穗倒车里还能多拾会儿。
  我帮着父亲把院子里的麦糠、麦子用簸箕分离簸净,他叫我撑开窗台下的化肥袋把麦子倒进去,我看到都有满满一袋了。这可都是一穗一穗拾起来的啊。父亲说,人家下地,我和你娘也下地,别人忙着收种,我俩就拾麦。谁能想象得到父亲是一个月前因消化道出血还住在重症监护室里被医生下过病危通知书的人呢?唉,这两个闲不住的人啊!父亲说,年老了觉少,闲着更睡不着,这几天,天天下地,晚上倒床上就睡着了。我无奈地笑了。
  想起我小时候,清早四五点钟,母亲就把我们几个大点儿的儿女从迷迷糊糊中扯起来下地,那时候都是用手割麦,收种时间扯得特别长,农民得和天气抢粮食。我们就挎着比自己还大的竹篮子去拾麦,我们还会比赛看谁的篮子先拾满,那时候,我家的地里不会抛洒一个麦穗。
  母亲说,人勤地不懒,地懒人没饭。几亩地硬是被她侍弄得不长一棵草。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瓜子喽!大瓜子喽!新炒的大瓜子喽!”远处传来多么熟悉的声音。一下唤醒了我的记忆,把我带到那遥远的从前。  那是我上初中时的一个寒假,进了腊月,年味渐浓,家里的年货基本齐全,阳历年前后,天冷了,猪不长膘了,妈妈娘家屯子里的乡亲们就开始杀猪了,因感激平时进城采购、办事、看病,在我家落脚歇息,就会送来东一角子西一块的猪肉、焦黄的小笨鸡、粉条、冻豆包等,把我家装年货的闲置大水缸塞得满满的。当然还有我最爱
秋风爽,遍地黄  迎来山山川川稻谷香  菊花开,桂花香  哪有山山川川稻谷香  玉帝赐稻种,神农育稻秧  有风香千里,无风千里香  秋风爽,遍地黄  迎来山山川川稻谷香  菊花开,桂花香  哪有山山川川稻谷香  农夫播稻种,村姑育稻秧  巧手五谷丰,美酒醉心房  香了月亮香太阳  香了汉阴香汉江  三山两川好秋色  天上人间香……
一  春天的太阳是温暖的,一旦偏西,搁置在了西边那团黑蓊蓊的山顶上,整个安子沟都会黯然失色,阴冷起来。坐在那包青石头上放牛的老头儿谢新岳,连连打了两个喷嚏,一挂鼻涕吊在了鼻尖上,他欠身站了起来,一捏鼻子,随手就把那黏乎乎的脏东西甩在了柏树丫上,手在地上蹭了两下,就去撵牛绳子。  肥实的水牛还在埋头啃草,不想走,故意将头转向另一边,将尾巴甩了过来。谢新岳侧身撵了两步,弯腰就把牛绳捡到了手上。这时,一
祖母离开我已经60余年了。  有时候我独处书斋出神,祖母好像就在我的眼前叮咛我:“你又呆着,别总在屋里发呆,出去走走吧,那样你会快活些。”  “好的。我听您的,祖母!”我心里回答着,从屋里走了出来。  我一会儿漫步在田野窄路,一会儿蹬行在山阴小道,往事徐徐展开——  祖母姓周,名叫爱姬,小名叫毛妹。“毛妹”这名字,有点土气,但叫什么“妹”、什么“姑”、什么“花”或“姬”,却是乡下通常最喜欢用的女性
你把这次出征叫作远行,她还在这个渡河等你。  太行山上,你遭遇鬼子,伤了。她和她的娘,冒着杀头的危险,跪着把你抬回窑洞,一声一声唤你,一口一口喂你,让你从鬼门关返回来,养好伤后回到部队重返了战场。月亮和篝火懂得你们的感情,黄河和大山知道你们的故事,这次你不回来,渡口的船就没有动,在一幅画里停留了那么多年,在一首歌里沉默了那么多年。这么多年,你看到一群人又一群人来到碛口,但他们都是过客。这么多年了,
我在郑州有几个茶友,不管哪一位得到好茶,都会约大家去品。  开始几回,有点儿华山论剑的味道,先弄暗了灯光,让环境神秘着,再将沏好的茶用紫砂杯盛了端上去,大家就看不清茶的颜色,然后让大家品,品一口就要说出茶名和产地。好在大家都是茶中将军,茶杯到手,先眯了眼睛,不急不慢地吸闻从茶杯口飘出的香气,这一吸一闻,就辨个差不多了,然后睁开眼睛,看着杯子斜了,看着茶水斜到了杯子边缘,虽然看不清茶的颜色,却辨清了
《老子》又称《道德经》,全文五千余言,是中国道家和道教首屈一指的经典。《老子》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与《圣经》《伊索寓言》等一样,是全人类阅读最多的书之一。  《老子》的作者有李耳、老聃、老菜子等几种说法,《老子》成书的故事也非常神奇。虽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些记述,但仍然没有确切的时间地点和史料证明。日前所见最早的《老子》文本是郭店出土楚简,约1700余字,年代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其次是马王
自己都记不清了,应该是1997年下半年,写了一组小说,其中两篇投给了《人民文学》的李敬泽老师。我对其中一篇的期待更多一些,因是写我只活了一百天的弟弟的。但获得发表的却是《清水里的刀子》,不能不说是编辑老师成就了我。《清水里的刀子》来源于回族的一个民间故事。这个民间故事在回族中其实是一点儿也不新鲜的。我之所以感兴趣,是因为当时我的身体不是特别好,对生死问题考虑得多些。困难的生与达观的死是我的实际感受
我从未和何金海见过面,蒋建伟先生将他的散文快递寄给我,希望我说几句。  近几年来,手机微信也好,一些时尚类的杂志也好,多被一些鸡汤类的文字充斥着。就我个人好恶而言,我不太喜欢这些文章,尽管这些文章看起来、听起来似乎很美,但是終究很浅,也有些无聊。似乎这一类作者觉得他们比别人更懂得生活,更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总有一点业余牧师的味道,喜欢指导别人去怎样生活,怎样去看待世界。何金海的散文不一样,他是写实
一  知道安吉,是在哥哥稚嫩的画笔里;知道安吉,是在爸爸泡出的清茶里,在那一片片绿叶、一缕缕升起的清香里……  “文革”时期,我还是个七八岁的孩子。有一天,当红卫兵的哥哥不知从何处淘来一本画册。画册的封面上站着一个穿长衫的微胖的老头儿,脸上没有半点表情,就这样垂着手静静地看着外边。  哥哥很喜欢这本画册,自从有了它便不再疯跑出去了,每天都会一个人躲在房间里一边翻看,一边拿一支笔在那儿入迷地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