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语文课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是一部光耀千古的百科全书,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又能从中读到什么呢?我又一次拜读《红楼梦》,惊喜地发现曹雪芹借黛玉教香菱学诗,安排了“四个课时”内容,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完整的、生动的语文教学图景。
  
  第一课时 指点迷津
  
  一、乐为人师
  晚饭后,香菱(下称“生”)见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黛玉(下称“师”)见香菱向她走来很是欢喜。
  生: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
  师: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
  点评:乐为人师,当仁为让,欣然接受。林老师没有客套的谦词,并自信地认为“教得起你”,让学生觉得拜对了老师。
  二、激发信心
  生: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
  师: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生: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得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点评:轻巧的告白,宛如一缕阳光拨开迷雾,使刚踏进诗歌王国的初学者豁然开朗,对诗歌的神秘感和对“作诗”的畏惧感冰然而释。
  三、传授新知
  师: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生: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
  师: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人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点评:此为这堂课的重点部分,也是林老师教学的最精华之处,有三点值得我们借鉴。其一,引导学生求真知。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意义在于求真,“作诗”(引申为今天的习作)的第一真知是文章要有“意趣真”,在学生求学之始,林老师毫不含糊地告诉学生“第一立意要紧”,“别以词害意”;当学生迷途之际,林老师及时拨乱反正,哪怕面对“权威”(诗人陆游),她也敢于挑战“断不可学这样的诗”!其二,从经典之处学语言。经典是文化之母,林老师深谙此道,她从高起点要求学生入门要“高格调”,先集中学习代表当时最高成就的三种不同诗体的三位诗人的作品,即王维的五言律,再学习杜甫的七律诗,再次学习李白的七鲍,并“细心揣摩透熟”,以此得到经典语言的熏陶。在此基础上。林老师引导学生博览其他大家的作品,让一个初学者得到不同诗人、不同风格诗歌的文化滋养。其三,用情感点燃学生的智慧。“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愁不是诗翁”,林老师一点也不吝啬鼓励性评价语言。满腔热情地肯定学生的禀赋。期待学生的学习成就,将使学生的学习的求知热望如花绽放。
  四、布置作业
  生: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
  师:(叫紫娟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学生):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
  点评:林老师岂止在教学,分明在引导学生追寻一种新型的学习生活!学习不是一种单纯的行为。而是与生活融于一体。是一种生活的存在形式。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生活中的时时、处处都有我们学习的时空。
  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宝钗见地这般苦心。只得随她去了。
  
  第二课时 共同研讨
  
  几天后,林妹妹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公开教学,探春、宝玉前来听课,并参与教研。
  上课了,香菱带着前段时间学习的《王摩诘全集》笑吟吟地走进课堂。又向林妹妹换杜律。
  一、谈话导入
  师:共记得多少首?
  生: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
  师: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
  生: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
  师: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
  点评:“讲究讨论,方能长进”,多么朴实的语言,却使学习者如沐春风,感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讲究讨论,方能长进”,这是林老师的创新学习方式。
  二、香菱说诗
  生: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师: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
  生: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宝玉: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味”你已得了。
  点评:林老师问得人心里舒服,问得人仿佛春风拂面。问得人心有所感一吐为快。香菱的读诗体会,说的是实话,“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元理的,想去却是有理有情的”;说的是真话,她对诗的理解凭的是直觉,但却是建立在调动自己的经验感受上,产生“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的奇妙联想。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学习境界呀,正如美国诗人庞德所言:“读哈代的诗歌,没有人不套感到他自己的生活以及那些已经淡忘了的时刻,又重新浮现于脑际,忽这忽那,飘浮不定。你对真正的诗歌,还会有更好的鉴别办法吗?”
  师: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
  生(认真看后,点头叹赏):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 上化出来的。
  点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林老师于学生掌握了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入更高的境界。林老师通过“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与“渡头奈落日。墟里上孤烟”的对比品读、鉴赏,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写诗可以将前人的诗句熔铸于自己生活之中。自铸伟辞,创造出新的意境!
  三、大家鼓励
  宝玉: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越发倒学杂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
  探春: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
  生:姑娘何苦打趣我,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玩罢了。
  探春、黛玉(都笑):谁不是玩?难道我们是认真作诗呢!若说我们认真成了诗,出了这园子,把人的牙还笑倒了呢。
  点评:这是一种奇妙的课堂境界,听课者不再是孤独的“旁观”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动态因素之一,是课堂教学过程积极的参与者。这不,在宝玉、探春等“听课老师”施以肯定的评价,给课堂创设一个更加良好的氛围。不断助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布置作业
  (香菱逼着黛玉换出杜律来)
  生(央求):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
  师: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
  点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古今中外多少课程学者和教学专家孜孜追求的理想课堂境界。这一境界在林黛玉老师的课堂赫然呈现。在这里。学生迫不及待的学习热情宛如蓄积日久的春水,一旦开闸自然喷涌而流!
  
  第三课时 面批习作
  
  一、自主实践
  香菱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宝钗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帐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笑道:“好姑娘,别混我。”一面说,一面作了一首,先与宝钗看。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
  点评:林老师的肯定、“听课老师”的鼓励,一步步把学生带进诗意盎然的诗歌王国。学生背上求知的行囊走进教师指引的书径,一路欣赏诗意的缤纷,一路采摘知识的甘果。
  二、首次评改
  香菱把作业交给林黛玉老师。
  林老师欣赏地看起来。只见写道是: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师: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点评:林老师的评价包含四层意思,第一,依然把赏识放在首位,满面春风地肯定学生第一次作业“有意思”;第二,极负责地指出不足之处“措辞不雅”;第三。帮助学生分析产生毛病的原因是“看的诗少,被缚住”;第四,热情鼓励“只管放着胆子去做”。既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又保护了学生那颗刚刚萌动的求知新芽,同时敞开一片广阔而自由的写作天地。
  三、忘我作业
  香菱听了老师的评析,默默走回来,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点评: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甘心做诗的“俘虏”!
  四、二次评改
  香菱兴冲冲地拿着写成第二首诗向林黛玉老师走去。探春等一齐向潇湘馆来,想看看老师是怎样评价香菱的作业。
  林黛玉老师正拿着诗和香菱讲究。
  点评:这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林老师视自己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平等地与之“讲究”诗作。学生在这种平等、真诚的课堂气氛中敞开心扉与教师对话,从而不断感悟诗的真谛,不断增强学诗的信心。
  众人:这一次写得怎样?
  师: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
  点评:林老师的语言饱含着对学生深深的敬意,同时又透着丝丝的惋惜。不过老师还是欣喜地看到了学生的进步。由第一首的“措辞不雅”到第二首的“过于穿凿”这是初学诗者写诗水平渐次进步的过程。
  
  第四课时 共赏佳作
  
  一、苦志吟诗
  尽管又一次失败,但香菱毫不气馁,独自走到阶前竹下构思她的第三稿。她“挖心搜胆”,绝无旁骛,以致将探春说的“你闲闲罢”听成“十五删的‘闲’字”,反过来说探春“错了韵了”。白天,香菱满心想的都是诗,晚间她还是对灯出神,如痴如醉,三更上床,到五更才蒙咙睡去。梦中,奇迹发生了,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竟得到一首好诗!
  点评:从“苦苦求索”到“恍然顿悟”,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学习历程。没有对诗的执著,没有为之“表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智慧的火花也不会绽放在夜间梦的世界,诗神缪斯也不会突然光临,获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二、共赏佳作
  (香菱将诗录于纸上,朝潇湘馆来。)
  生(将诗稿递给老师):你们看这一首,若使得我便还学:若还不好,我就死了这作诗的心了。
  师(接过诗稿,浏览,欣喜地):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探春(黛玉还不及评论,抢过诗稿):写得好,写得好,社里一定请你了。
  宝玉(由衷地):逡首好,新奇且有意趣。可知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生(心下不信,料着是他们瞒哄自己的话,目光投向黛玉):真的吗?
  师(满意地点头):……
  点评:这“精血诚聚”的第三稿是香菱咏月诗的“升级版”,句句似月非月,月影忽明忽暗,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小作者借咏月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清丽的诗句蕴含着淡淡的忧愁。然而,令人惊奇的是林黛玉老师并不高声赞蔓,却一言不发,只是微笑地在一边当听众,而“众人”则成为了评价的主角。这是为什么呢?心理学认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林老师深知同伴的鼓励与认可更胜于老师的赞赏。更有利于她在大观园的众多姐妹中获得一份尊严。
  
  (作者单位: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邓诗霞)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是从接触诗歌开始的。《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四篇选文都是流传甚广的名篇。几乎所有的教学参考资料在讲到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第一单元的教学时,无一例外地告诉教师们,这一单元是一个诗歌单元,因此在教学时要抓住诗歌的意象,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意境来解读诗歌。这一说法或许在方法上并没有什么错,因为很多年来许多教师一直是这样做的。但是,这个指导意见总让我有些惶惑。我总
期刊
作者简介:王荣生,上海师范大学教科院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认识语文教学的问题应该树立这样一个原则: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集团性的问题乃至错误
期刊
中学生学会阅读“整本书”,既是实践新课标的需要,又是提升自身语文素养的需要。为了把这种阅读方法介绍得更清楚,兹将其过程分为四个层次,并以曹禺的《雷雨》为例来谈。    第一层次:基础阅读    这一层次的阅读常被称为阅读的准备阶段,解决“这个句子在说什么”的问题。《雷雨》是用现代白话文写作的,对高中生而言,理解句子的意思不存在任何障碍,只需对已掌握的阅读技巧进行精练即可,这实际上是对已有阅读经验的
期刊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宝库中的珍宝。无论语言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都蕴含着美。现行小学语文各册教材中都编入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语文课程标准》还列出了70首必背古诗。因此,教师应当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让学生认识并感受古诗中多姿多彩的美好意境,进而陶冶情操,涵养心性,提高语文素养。    一、感知古诗的语言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显示出一个个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在教学
期刊
作者简介:章武,原名陈章武,祖籍福建莆田,1942年生,散文作家,著有《海峡女神》、《飞越太平洋》、《东方金蔷薇》、《章武散文自选集》等,多篇作品入选全国高中、初中及小学语文课本。近作《京口三山》荣获《长江颂》全国游记征文一等奖。曾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家协会主席,现为省文联、省作协顾问。    书海茫茫,人生苦短。  何况,在短暂的人生中,忙忙碌碌,又是当代大多数人的生存状
期刊
“儿童文学让人善良,儿童文学增添人审美的意趣,儿童文学会让孩子的心灵变得丰富敏锐。可能影响人的一生。”这是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子涵教授对儿童文学的评价。儿童文学作品以其优美、幽默、精练的文字,表现儿童真挚感情世界中的人和事物,重现意想的浮现,造成音韵、图画美感的意境,具有明快趣味的特点。儿童文学轻松地表现深刻,快乐地表现苦难,喜悦地表现死亡,高尚地表现人性,使儿童乐于阅读,并且能促进儿童正面成长。  
期刊
作者简介:陈成龙,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语文组组长,中学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语文学会副会长,宁德市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福建省特级教师协会常务理事,宁德市特级教师分会会长,福建省省级学科带头人的导师,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其专著《创造性语文教育》曾获教育部中小学教育基金会授予的一等奖;曾获“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福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福建省优秀教研员”等荣誉称号。   
期刊
福州第八中学位于繁华的福州市台江区吉祥山。前身为福州私立文山女子中学,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于1853年(清咸丰三年)创办,是近代中国的第二所女子中学,也是在我国创办的最早一批实施现代班级授课制的学校。195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接办文山女中,同时接收私立开智中学、榕工中学和四端中学的部分师生,组建成立福州八中,2009年是福州八中建校156周年。学校现有4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186人。在职教工174
期刊
“个性化的阅读”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与读解,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惑,甚至是混乱。当前混乱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学生对阅读鉴赏的理论、方法缺少必要的理性认识。没有理论指导的“个性化的阅读”,只能是热热闹闹,乱乱哄哄,浅尝辄止,难有质的提高。  在高中阶段,没有时间系统地讲授阅读鉴赏的理论,但并不是说不需要理论的指导。高中学生至少要知道有关阅读、读
期刊
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的表现形式是感性的、直觉的,但在感性中暗含着理性,直觉中沉淀着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感的培养,应当从小学阅读教学开始。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认为,应当让小学生在多读、熟读和背诵中,自然而然地感悟语感。  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