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以外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我走在村庄南面的土坡上,嘴里衔着一根随手拽来的野草,边走边打量着左侧几百年扎在这片土地的村庄。
  村庄里有很多坍塌失修的土房子,已经说不清到底是谁曾经居住过。村庄总喜欢吞没一些老房子,把人连带着故事一并淹没在它的荒芜中。喜欢在村庄里闲逛的狗,也远远绕开这些老房子,狗知道,里面除了荒草,没有别的了。
  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一批批老人死亡。隔壁的王老五,每次经过他的土房子,透过那黑乎乎的小窗,总能听见持续的咳嗽声,低沉并伴随着一阵阵哮喘,他一定趴在床沿憋红了脸。好几年后,仍能经常听到老五的咳嗽声,愈加浑浊,上气不接下气……一个冬天的雪夜,王老五的咳嗽声停顿了许久,接着是一阵尖锐的喉鸣,母亲说老五快不行了,一炷香的时间吧……不一会儿,王老五屋子里的人开始多了起来,嘀嘀咕咕商量着我听不懂的事情,我知道,王老五大概真的“走了”。
  母亲说:“老人一般都是在冬天去世。你的舅姥爷、三奶奶、村西的五大爷,都是在这样的雪天里死掉的。”母亲说这句话时,我注意到了母亲的神情,母亲眯着眼,平淡地抿了抿嘴,似乎在说一个和死亡毫不相关的事情。
  王老五去世后,他的土房子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第二年,房子就塌了,每天有一群鸡在那里抓挠,鸡在里面嘀嘀咕咕,像是王老五咳嗽的回音。
  村庄继续蒸发着一些老人,无声无息。村庄里少了些生气,土地不断地冒出一个个疙瘩,村子以外的“村庄”在逐渐地建立起来。每隔一个月我回到家中与母亲闲聊,总会平淡地问母亲一句:这个月村子里又有老人去世吗?
  母亲这个时候总是放下手中的活,列举一二来,有时还比划着手指,饶有兴致地讲着这些老人在世时的风流韵事。
  我也亲眼见过一位老人一直走到生命的结尾,那个老人也是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走向死亡的。老人在床上躺了一整个寒冬,没人能想起他。老人迷迷瞪瞪地感觉半个身子已然麻木,但又无力翻动身体。昏迷了两三天后,突然在一个大雪初停的清晨坐起身来,下床,洗了脸,面色异常红润,老人执起扫帚,打开屋门清扫着门前厚厚的雪。老人忙活了一个时辰,突然扔掉扫帚,返回床上,哀叹一声,走了。
  直到最后我才体会出了他们对于生命的渴望,刻意地积攒能量。我不清楚老人最后的叹息是在牵挂着什么,我只看见村庄里又少了一个人,村庄以外又多出了一个土堆。
  二
  大沙梁子上兴起了一阵冷风。
  风卷携着土腥的气息,吹进了村子。正在院门前劈柴的我,意识到了冬天的来临。
  我像往常一样,手提一把斧头,直直地走出村子,漫无目的,不知道该向哪条路进发,我只知道,路的那头,肯定是少有人去的地方,那里肯定有我需要的那些木材。村子离我越来越远,东村二婶家的炊烟渐渐消失在看不尽的野地中,我继续朝前走。
  这时发现了吴四的驴车,驴车就停在路边,驴望见我,不紧不慢地打起了响鼻。我把路旁的枯草砍倒,向里望见歪榆树下吴四的身影。吴四坐在一座土坟子前,那是玉娟的坟子,玉娟死于十九岁那年的一场疾病。
  村里人都知道,吴四是个光棍,玉娟是秋天去世的,玉娟没看中吴四,一直不愿意这门亲事,玉娟死后,也没人给他提亲。二十多年过去了,年近五十的吴四仍声称他不是个光棍,玉娟就是他的女人,每年秋天都会来歪榆树下坐坐,时不时哀嚎几声,驴也伴着吴四哀嚎着。
  吴四是个闲人,平时只扛一把锨去地里,他的地夹在别人家地的中间,长长的一溜儿,也没见吴四在地里播撒过种子。到了秋天,他和别人一样,拉着驴车朝地里赶,学着别人朝家中拉回一些东西……多少年来,吴四也只能是在地头抱着袖筒,深吸鼻子,闻着别人地里吹来的谷香。
  秋天没有留给吴四什么,也没见吴四朝村子里拉进过一次丰收的粮食,更没见他家的烟囱冒过几次烟。每次他走进自己的院门,首先进驴棚,喂完驴后,才谋算着自己的事情。
  吴四是个光棍,他应该四处流浪才对,但他不是,他认准自己是个成家的人,村东村西但逢红白大事,他总是第一个凑上份子,只有亲眼看到自己的名字被认真地写在簿子上时,他才放心地离去。吴四不是个较真的人,但更多时候,他总是和自己过意不去。
  这个秋天里的一个早晨,吴四的那头驴独自走出了村子,人们没有发现吴四,也没有再去刻意提起过吴四,但我知道,吴四是在一个黑夜里背着包袱离开村子的。他离开的时候,把驴的绳子割断了,那天夜晚,我听到了秋风中村子里几只狗沉闷的叫声。
  秋天没有把吴四留住,我坚信他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秋天也没有把那头牲口留住,撒欢了的牲口不知会走向何方。
  大沙梁子上,袭来了一股寒冷的秋风.....
  三
  父亲离家之前,我们举家从吴村搬到了李村。
  到了李村,我们父子俩徒步于这片风中的原野。父亲手持一把铁斧,砍下了几棵粗壮的白杨。汗珠挂满了父亲的额头,爬进了父亲多年以前就长出的皱纹里。父亲痛快地说道:“铁斧是个好东西!”
  我从父亲的语气中听到了关于这把铁斧的久远故事。祖父去世时,没有留下什么东西,父亲只分得了一把铁斧。再往上追溯,我祖父的祖父,都曾拥有过它。斧痕从久远的以前划到了现在,一代一代地劃到了父亲这里。
  “人不能没有铁斧,家更不能缺铁斧。这笔直的榆杨,足够盖房子用的中梁,这些碎松柴,足够我们烧上整个寒冬。还有这段洋槐木,也足可做成石碾的把手,还有这,再看看这儿……”
  我开始惊讶于这把铁斧的巨大魔力。是啊,家中仅有几头好的牲口是远远不够的。最要紧的还应该有把铁斧。
  就这样,每天清早,父亲带足了一天的干粮,拉着他忠诚的驴车,手中握着那把铁斧,向着荒野的深处进发了。每日黄昏,一个更大点的黑影又从远处延展开来……满车的木材棵枝,足够盖一座好房子,足够烧整个冬天。
  不知不觉五间房子盖起来了,父亲开始谋算着外出打工的事情。临行前,父亲把我喊了过去,塞给我一包沉重的东西:“这是个好东西,我走后家里就交给你了!”   打开纸包,如预料之中,是那把铁斧。是啊,这把铁斧该轮到我这里了。
  我沿着父亲早先走过的路,沿着风还没来的及抚平的车轮印迹,还有尚未干透的驴的粪蛋,一路向前走去。
  第一次这样出门,身上只有这把铁斧。柴丛的深处正对着我的,是一只怀孕的母狼。母狼狠狠地看向我,拉下身子,毫毛竖立,似乎要一跃过来咬断我的喉咙。我惊恐,却又感觉无能为力。当我下意识地举起铁斧对准它时,母狼的耳朵警觉地竖立起来,觑觑地离开了。它似乎记得这把铁斧,记得这把铁斧在父亲手中曾经发出的寒光。
  铁斧是个好东西。
  院门的门槛断了,拿着铁斧从几里外的荒野砍下一段杨木回来;院围的栅篱破了,拿着铁斧去寻找一段木头将它补牢;绑驴的柱子朽了,拿着铁斧去更远更深处的荒野砍下更加粗壮结实的一根……
  猛然发现,父亲交给我的铁斧似乎成了组成我生命的一部分,我不能失去它,家不能失去它,矗立在人生的荒野中,更不能失去它。
  也许在多少年后的某个冬天,寒风吹彻,我也会抱着铁斧,围着火炉,燃烧着早些年砍下的那些木柴,看着寒风中安然无恙的院门,还有,温暖的家园。
  四
  多年以后,仍记得村庄里下大雪的日子。
  清晨打开屋门,纷纷扬扬的雪早已堆满了院门。我经常在这样一个夜雪初停的早晨走出院门,看荒野天地通白的景致。尽头的李庄,也抖落掉了往日灰蒙蒙的影子,在视野中习惯性地隐饰了自己。
  多少个这样雪天的清晨,我在地头见到比我起得更早的吴四。吴四缩着头,抱着袖筒,提溜着脚在地边转悠着,他左右看看满地的白雪,又看看我。吴四一脚用力地踩了下去,再蹬一蹬,脚慢慢拿起,一股豪迈地大笑:“好!好!这雪下得好!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馍馍睡。”
  吴四那眉毛一扬一扬,似乎比真吃到热乎乎的馍馍还恣儿。
  大雪比任何一个人都要熟悉通往村庄的路,它飘飘扬飞进任何一处它想到达的地方。就在前夜,一片雪花飘进了吴四的家门,吴四鼾声如雷,全然不知屋子以外的情形。一个没有女人的男人,深夜也注定只会守着自己。那片雪花从巴掌大的天窗飞了进来,在屋子里飘了一个来回,最后径直向吴四张开的嘴巴里钻去。
  这是落在村庄里的第一片雪花,它没有落到别人家中,而是直接来到吴四的屋子里,落到吴四的嘴里,进了他肚子中。吴四必然是村子里第一个知道这场雪是如何到来的。只有大雪才是吴四的女人,除了雪之外,世界与他无关。
  雪接二连三地光顾它去年到过的地方,落到驴槽上,落到鸡圈里,东村二疯子看见下雪了,突然从一个墙角跳了出来,光着身子把堂屋门打开,任凭雪花吹舞着飞进来,他再一次跳到那个拐角,缩成一团。二疯子靠着墙看着飞进来的雪,笑了一夜。
  天太冷了,雪太大了,东村所有的狗也安顿下来,蜷在一起看着飞向它们的雪,鼻子里发出酸酸的哼唧声,低沉绵长……狗似乎只有在下大雪的深夜,才能找到它作为狼的特性。
  这是一个诡异的夜晚,寒风夹杂着大雪在村子里肆意舞动。没有人能阻挡得了它的到来,大雪似乎在听吴四、听二疯子、听村子里所有的人以及所有的畜生,讲述着他们的事情。有过怨言的人,都在这样一个雪夜做一个奇怪的梦,听着奇怪的话。
  “孩子不是你的”“我还欠麻五一壶酒钱”“你兄弟还没死”……
  故事就这样被记录下来,一阵狂风刮过,又被带到了村子以外的地方,将故事继续讲给那里的人听。当隔壁村子里的某个人向你讲述你一生的故事时,你不必惊讶,因为你也知道他曾经的故事。
  大雪覆盖了村子,堆满了所有关于村庄的记忆,它挥扬了无数个夜晚,没人能知道它终究会落在哪里,只有等到下一场大雪降临时,去怀念。
  五
  吴村人的一生都是和土地一起度过的。
  人在土地中,头朝地,背朝天,农作物换了一季又一季,土地翻了一遍又一遍,当吴村人刨出自己早些年刨出过的石块时,他也差不多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很多时候,并不是人在耕耘土地,而是土地在耕耘人。土地鼓催着人换了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人一代代地老去,而土地还是那片土地。它一如既往地生产着粮食,不紧不慢。
  而人却在与土地无果的较量中逐渐衰老,动弹不得,把自己乖乖地交给这片土地,交给时间和命。
  我曾经来到过吴四的地头,吴四站在地里远远地就望见我,吃笑着朝我招手。我回应着。吴四摘了个大青瓜,空手砸开后递给我一半,我们边吃边聊。
  吴四的土地里,远远望见八座坟包子,有新有旧。旧的快要被时间磨平,新的坟头硕大可见。吴四笑着说:“那是本家三爷爷的祖父的,那个是五叔的,最那边是六叔的……”也许在吴四的眼中,他们并没有真正老掉,他们只是呆在土地里,继续帮着吴四锄草挡风,来保住更多粮食。
  季节和时令之外,吴四自有他的春夏秋冬。麦苗拔节到处弥漫着草锈的腥气,这是春天;蝉鸣聒噪他坐在地头“啪啪”抽打着蚊虫,这是夏天;秋天,温差愈加变大,清早下地吴四总会携上一件薄袄;到了冬天,他也不忘午后挺着圆饱的肚子去地头转上一趟,散散酒气,撒一泡热尿,系上腰带,哼着小曲儿,游走在风中的田埂上……
  能把一块土地种好,这是吴村人的道德:穿暖衣,吃饱饭,娶一房好媳妇,生个淳朴的娃娃。
  在土地和家门之间,该往哪里去寻找村庄里的人,不分昼夜,在生命的长河里拿着铁锨耕耘。夜色来了,炊烟起了,村庄里再次弥漫着生养的气息。
  六
  一条狗在一个寒冷的清晨悻悻地走出了村子,走向一片荒凉的野地。它比村子里所有的人和畜生都起得早。狗一路走一路低头嗅着,一股子浓重的心事。
  你说不清一条狗那么早走出村子到底要干什么,狗在刚刚过去的深夜躲在院子里某个角落,苦心思索着到底该走向村子以外的何处。
  狗黑魆魆的目光冷盯着只顾打鸣乱叫的公鸡,鸡喜欢在人熟睡的时候吵醒自家的主人,甚至殃及整个村子。狗没见过有哪只公鸡能遛着弯儿跑出村子,只是每天重复走着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狗根本没把它们放在眼里。
  狗走出了村子,走向野地的深处。狗虽然不说,但它心里明白着,哪块地是吴四的,哪块地是王五的。狗至今还能记得吴四与王五在地头吵着争地边子那天,王五家的母狗也跑到了地头一同观望,与它邂逅了一番。
  王五也是个光棍儿,狗每天都跑到王五的家门前勾搭母狗,却惹来王五的咒骂。狗也明白,一个没有女人的男人,对一切的母性都怀有护辟之心。狗先于王五想到了他所要想的事儿,狗比王五的道行深。
  稍有经验的人都知道:狗与人共走,任何一条狗都会昂头走在人的前面。狗总是比人先走几步。狗有经验,趾高气昂地在前面为人带路,即使是黑夜。人白天总看不惯走在自己前面的狗,恨不得把狗甩在后面,但到了晚上,就巴不得与狗寸步不离,走夜路的人都喜欢带着狗辟邪壮胆。若狗走得太快,消失在了前方的黑路,那么人一定会苦苦呼唤着狗,非得等狗跑回来跟着自己,才安心地跟着狗走。狗走过的路太多太多了,直到黑夜,人才会承认自己的路走得太少,與狗的经验相比,人太渺小。只有狗能为人带路,人是万万没有给狗带路的能力的。
  有些层面,人比不上狗。人从狗那获得了太多的好处,凡遇坏事却总喜欢拿狗来做比喻。别人驾着车不小心碰着自己了,非得骂人“瞎了狗眼”;大早上在路上丢了东西,非得说自己撞上了“狗屎运”;自己无能被别人瞧不起,非得心里暗骂着别人“狗眼看人低”。
  狗是岁月的精灵,它狠心从狼演化成狗。狗必须比人多出三分世故,比畜生多出七分忠诚。一条久经岁月磨炼的老狗,甚至得熟悉一个村所有人的眼色。
  狗必须这样,要不然它不可能活得那么老,说不定早被村子里的流氓逮去,加点茴香撒点花椒,煮一盆肉。在人与畜生之间,狗难以活得自在。
  狗最终选择了探索,选择在一个寒冷的清晨走出村子,找一点关于狼的记忆。狗走向村子以外更远的野地,走遍无数人没有走过的路。狗想多摸清一些路,以便在黑夜带着人走,狗爬上无数个小土丘,站立在那里,学着狼高亢地嗥几声。
  但转神望见远处村庄的炊烟,想想村子里的人,哼着酸唧声的鼻子上挂出了几滴人的眼泪。
其他文献
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晴寒透窗纱。玉钩①金锁,管是客来唦②。寂寞尊前席上,唯愁海角天涯。能留否?酴釄③落尽,犹赖有梨花。  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极目犹龙骄马,流水轻车。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笺花④。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  注释:  ①玉钩,新月。  ②管是,必定是;多半是。唦,语气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③酴醿,本是酒名,这里指花名,亦作“荼蘼”,属蔷薇科落叶小灌木,于暮
期刊
9  有一句话,在耀州流传许久,叫“书坊戏坊,骟娃的地方”。  言下之意是,这两个地方都很污秽,是去不得的。去了,孩子必被糟蹋。  书坊与戏坊,何以成了“骟娃”的地方?它们究竟是怎么“骟娃”的?对于这个问题,我思忖良久,终究未能悟透其中的指向。说戏坊“骟娃”,尚有情可原,但说书坊“骟娃”,却难免让人心生糊涂。  书坊授人以知识,谕人以事理,难道这些也是错谬?依我之猜想,在普遍蒙昧的年代,人们容易把
期刊
在艰苦奋斗的百天倒计时后,初三的别离终于到来。没有想象中的相拥而泣,多的是各奔东西后聚首遥遥的惆怅,最后在一声声珍重中相互告别。  挥手道别时,回忆总是来势汹汹,点点滴滴的往事浮现眼前,让人更是难舍难分。还记得三年前,作为初来乍到的新生,我们对中学生活满怀憧憬,新的朋友,新的老师,新的集体,一切被赋予美好的憧憬。然而对于多学科老师的 “下马威”和“约法三章”,我们怨声载道。最后出场的英语老师,显然
期刊
这几天,我的心情颇为沉重。  市里一模的统考结束了,我负责批改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鉴赏。文言文翻译的第一道题是“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游”。我亲爱的孩子们,你们的答案让我大跌眼镜。有人答,富贵了白天不回家,晚上也一定要回家;有人答,富贵了不能回家,就像一件衣服晚上在外面飘荡;有人答,有钱有势了就不想回家了,宁愿在外面好好玩;还有人答,富贵了不回家,在外面游荡够了再回家……第二道题目里有个少数民族的称谓“
期刊
在一个僻静街道的角落里,有一家名叫浪矢杂货店的地方。这个店早在十几年前就没有人经营了,荒废着。有一天,三个偷车贼跑到这里来暂作躲藏,然而就在躲藏的这段时间里,发生了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收到了从过去寄来的信。信里是一个女孩徘徊在自己的梦想与病危的男友之间,因为不知道如何选择,很纠结,听说有一家叫浪矢杂货店的地方可以专门给人解决烦恼,于是她便写信来咨询。三个偷车贼经过了一番纠结后,给这个女孩写了回信,
期刊
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一书作于2007年,96岁。耄耋之年,往回望,往事历历在目,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和命运浮沉,最后都化作杨先生的克己修身之道;往前看,人死后,前方等待着每个人的命运又是什么?我们都知道,死亡是每个人的宿命。人生一世,最后不过“尘归尘,土归土”,任你建功立业,抑或臭名昭著,到最后“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然而这样想着,未免太悲观:我这一辈子,难道仅仅是为了受完苦就死掉
期刊
如果把气温的热冷,比作起伏的层叠山峦,那么,每年的七月份,则是山峦中最高的那座山峰。未抵达峰巅,气温一直在爬坡,越爬越高;然而一旦越过峰巅,就开始了走下坡路,渐次降低,及至跌入谷底——这样的四季轮回,犹如西西弗斯推着石头上山,上去又下来,下来又上去。  七月在燃烧,熊熊的烈焰似乎能将人的皮肤烤焦。地面滚烫,花草萎靡,躲在树荫下的纳凉者不住地擦拭汗渍,趴在草丛中打盹的野狗大口地喘着粗气。对阴晴从来都
期刊
从浙南启程向北,先是青山环抱,林木相映,浙中多低山丘陵,内中居民采茶而舞,煮茗而饮,而浙北则平原辽阔,雨润水清,扎根在鱼米之乡的人们言笑晏晏,温和儒雅。  我偏爱浙北,大抵是因为我的家乡——嘉兴就在浙北。据传,吴黄龙三年,此地“野稻自生”,吴帝孙权以为祥瑞,遂赐名“禾兴”。“禾”字足可见嘉兴是坐实的鱼米之乡,向远眺望,视野便可及稻田。农民都是从容温和的性子,农忙时节,将秧苗细致地插进土中。  嘉兴
期刊
半壕春水一城花,东坡登上超然台时,这千年前的浪子,酒醒却咨嗟:“詩酒趁年华。”  牙牙学语时,就读苏子。母亲念到“明月几时有”,我便接着,“把酒问青天”。这诗缘,或是酒缘,从儿时起,就烙在了心上。  东坡曾修超然台,取《老子》中“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而东坡一生,也配得上“超然”二字,称得上“浪子”一名。其诗如酒,陈而弥香,香而弥醇,醇而弥醉。每读苏子,字里行间,一竿风月,一蓑烟雨,一壶老酒,
期刊
曾经,被梦想烛照着的自己,总喜欢奔跑在路上,带着一颗年轻的,不知疲倦的心。后来啊,才懂得,故乡,才是自己最想抵达的远方。  夜深,将自己放逐在回忆的长河里,闭上眼,看见的都是儿时头顶那片幽蓝深邃的天空,那洋溢着阳光味道的大片花海,和那个爬上山顶遥望远方的小小的自己。于是,思想在某一瞬间凝结,那些说不出的心情,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化作滚烫的热泪,在黑夜里无声滑落,打湿枕芯,灼伤时光的掌纹。  很多年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