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情感交流 搞好语文教学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zf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并以此建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之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能听之顺耳,理之达心,知之入脑,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境地。
   一、用“爱”和“关注”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如果我们能让每个学生在爱的阳光中成长,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例如,我在语文教学中,坚持课前一分钟演讲,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展身手的机会。由于学生都能珍惜这样的机会,所以,每次演讲都是成功的,而且非常精彩。
   “目以传情,情以感人“。目光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传递成功希望的情感信息,教师要恰当把握无声的语言——目光的运用,捕捉时机,适时向学生传递信息,进而给以激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其次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二、 完善自我,用形象魅力吸引学生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形象魅力直接影响学生健康的灵魂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教师的仪表与风度、知识与才华、品格与修养往往成为能否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
   仪容整齐、端庄大方这些表层因素乃是先决条件。同时,由于物质生活的提高,知识追求中的竞争日益加剧,学生对老师的智慧日益崇拜,学生更偏于“交流型”“亲切型”的教师。我在教学歌剧《白毛女》时,自己亲自扮演其中一个角色,和学生一起表演课本剧;在进行话剧《陈毅市长》时,又用浓郁的四川方言表演陈毅的台词;在进行小说《孔乙己》的教学时,特意绘制了一幅《孔乙己落魄图》。这些都无形中增强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魅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努力养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情绪,这些无疑成为教师形象魅力形成的关键。
   教师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增强自己的形象魅力,才能以不可抵御的力量吸引学生、影响学生。再者,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的情绪,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
   三、 领情入境,让学生产生审美的情感体验
   教学活动是培育生命的一种艺术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时,才会使学生领悟难以言传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电影、绘画、音乐、舞蹈、朗诵等艺术手段,创设一个自然和谐、有利于身心开放的“心理场”,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以情动人,激发并保护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进入“妙悟”的自由状态,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自己在教学《沁园春 雪》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借助声、光、影等手段,将词句融进课件之中,使学生对词句中的英雄豪情领悟得更深、更透,让教材提供的审美客体成为声、色、光、影彼此相通、交相辉映的动态世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通往深层的生命结构的审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完美学生的人格构建,完成从教学关系向审美关系的转化和升华,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
其他文献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学习都需要积累什么?  (一)课内积累,就是学习好语文课文,具体步骤:  1、预习课文:此环节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听课的质量的好坏。  (1)读课文   读课文可以分为朗读、快读、默读…… 通过读课文,可以对于课文内容有较好的理解,听课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听,这样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还可以带着问题读课文,从原文找出答案或者圈画出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课
期刊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多媒体在教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了课堂教学主要的辅助手段。实践证明,作为新一代的语文教师,只有把“知识”转化为“信息”“智力”,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创新,不是凭空臆想的无本之源,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之上。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内容需要,利用网络制作动画,将文字变为可动可换的
期刊
一、原因  社会实践活动少,生活经验不丰富,这是初中生写作能力偏低的原因之一。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组织学生深入社会生活,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这是获得写作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可是许多学校把学生关在学校里,传授书本知识,而很少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虽然课本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基础知识,但这些知识是有限的,是不能满足学生写作需要的。因此,初中生写作时常常是绞尽脑汁,或虚构,或拼凑,或抄袭,敷衍成文。
期刊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  原生态这个词可能大家并不陌生,原生态冰箱,原生态蔬菜,原生态玩具,原生态唱法……现在教育也在呼唤原生态,那么,原生态是什么?原生态教育离我们还有多远?  对原生态的解释较多,我比较赞同的是:原始之态,自然之态,自然、生命、原始是原生态最大的特征。原生态教育就是要回归原始教育,传统教育,自然教育。原生态教育就是尊重生命、尊重
期刊
一、直接导入法,即一上讲台就开门见山,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如初中第一册《短文两篇》,因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师生之间不太熟悉。相互交流的语言还很贫乏,不可能一下子就采用生动活泼的导入法,就可以采用直截了当的开门见山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章《短文两篇》。《金黄的大斗笠》描绘了一幅风雨童趣图,画中充满生活的欢乐,
期刊
从事语文教学近四年了,也在努力探寻课堂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可是我们的教学却没有带给我们应有的期望。当我看到课堂上那双没有求知欲的眼睛,看到瞌睡连天的表情,看到作业本上雷同的答案。我不禁在想,我们现在的教学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有的学生为什么一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就昏昏欲睡在课间却激情四射?本来应该在课堂上积极汲取知识的他们为什么那么茫然?   为了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深思
期刊
日记是把每天遇到的事情及个人的感想进行文字记录。聋生生理的特殊性使他们在语言水平、词汇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相对不足,多数学生存在“说不好、读不通、写不出”的尴尬情况,经常写日记有利于聋生的词汇积累,锻炼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丰富想象和思维,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怎样指导学生写日记?我谈一下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第一、切恰要求,让学生轻松接受日记  日记是学生写话的一种练习,是学生的习作而不是文
期刊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在作文训练中,如何解决初中学生胸中无“米”的问题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观察能力   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积极主动地积累材料,对于写好作文非常重要。生活丰富多彩。置身于其中的学生每天都在经历生活,感受生活。你看:上学放学的路上、学校、家里、社区……每天、每时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身处其中的学生们可能因某个同学的
期刊
一、 开发学生的心灵  对于一个心灵麻木的人来说,对再美、再丑、再喜、再怒的事物或事情都是熟视无睹、无动于衷的。但是当前的社会形势、教育实际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情感低能儿。他们不能及时的捕捉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因此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就必须要通过各种活动来为他们的真情体验寻找支点。如《美食美谈》中制作肉夹馍的情景再现,《谁不说俺家乡好》中“属于我的家乡符号”的解读都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从而开发
期刊
在我们的校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早晨,沐浴着清风朝露,寄宿班的师生或一边散步一边吟诵,或置身于树林间抒发感受;中午,伴随着优雅的古典音乐,教室里、阅览室里的学生们手捧着心爱的图书,正读得津津有味;傍晚,美丽的校园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宁静,草地上、山坡上、休闲石上,三五成群的学生们坐在一起,或同看一本书,或围着教师叽叽喳喳地议论着什么,或一边做着游戏一边低声吟诵着古诗词。  以上是我校开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