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路上觅美石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iit5625523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第二次去金城兰州了。
  出发前我就想,第一次去兰州时买了百合干、拉面筋、枸杞子,尽是当地和附近的土特产,是“进口”的东西。由于回家后“进口”不及时,糟蹋了一些,颇受妻子的批评。
  花钱买批评,此类旅途购物,应当反思。那么此次出行再经兰州,购物当瞅什么呢?金城兰州,自古为河西重镇,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中转站。有专家称,丝绸之路也是玉石之路,二路大体重合。中原的丝绸经兰州、嘉峪关西出,西域的玉石经嘉峪关、兰州东行。和田美玉进中原,在兰州应留下了历史遗痕。啊,什么也不要想了,反正兰州的土特产已买过、品尝过,这次就去寻找和田玉,寻找古丝绸之路—玉石之路的遗落吧!
  兰州作为旅游的目的地的时候少,作为旅游来回新疆或河西走廊中转站的时候多。这次仍是归途中落脚兰州,有个半天的参观游览时间。
  那日上午,伙伴们去游览黄河对岸的白塔山,我便“告假”去看市容。说看市容,实际上是想去收藏市场。
  兰州背倚青山,面临黄河。青山给了它坚定沉稳的品格,黄河给了它雄浑灵动的气韵。在它狭长状的街区里,我很快找到了古老的民俗建筑—隍庙,兰州市收藏市场设在这个两进三层的古建筑院内。
  记不清那日是不是双休日,隍庙的两层院落里既有店铺,也有地摊,似乎满满当当。梭巡一圈,感觉有新货也有老物件,内中马家窑的陶器,古色古香,沉稳中透出几许神秘,甚是诱人。然而,我的主要注意力在和田玉上,只在搜寻合适的玉店甚至地摊。
  看过几家玉店,有价格咋舌、真假难辨的古玉,也有新品和田玉大件、小件。地摊玉约摸有十几处,本以为摊主是兰州人或新疆人,但交谈之后发觉多为河南人。他们的玉不乏真品,但大多染色,为的是掩盖绺裂、提升档次。
  吾人忍不住问:“好好的和田玉,是啥样就啥样多好,染上色干什么?”
  地摊主答:“你这兄弟,难道你不知道?现在的人玩玉,喜欢带皮的,尤其喜欢栗色红皮。做买卖也要适应市场嘛。”
  真玉假皮盛极一时,这是近年玉界一怪。染不染色,吾人一己之力,自是束手无策;个人能做到的是:敬而远之。
  收藏的过程是寻找,寻找是一种期待,也是一种快慰。半天的时间,刨去来去的损耗,收藏市场上可用的时间不过两小时,误点将意味掉队,掉队将被甩出已有计划的食、住、行—后果是严重的。行进中的旅途寻宝,必须在可用的时间里匆匆进行。
  可用时间只剩半小时了,宁可放空也不能误点。准备“撤退”了,出口处一玉石地摊,我不免多看了两眼。摊主是一个中年汉子,红红的脸膛,眸子里闪动着微微的笑意、期待。
  买者有期待,卖者有期待,两个期待相碰,我放慢脚步,蹲了下来。准确地说,这位中年汉子面前只有3块石头。细看,基本可判断3块石头都是和田玉。如果我不甘心空手而归,就只有寄情于这3块石头了。
  这是3块和田玉原石,却不完美。最大的一块拳头大,一半是石头,一半有玉性,二者的结合处自然天成,过渡自然,形成了一块玉与石相融一体的天然物。
  比拳头稍小的一件,则绺裂纵横,仅仅两指头宽的部位无绺无裂。它的部分裂与绺还被做上了栗红色,试图用人工皮掩饰绺裂。还有一块是青色的不规则薄片,大体上雕制不成任何玉件。
  “兄弟,你这3块石头,是从黄河滩上捡回来的吧?”我想与摊主开开玩笑。
  “大哥,这不是黄河石,黄河石也值钱呢!这是我从和田河里捡回来的。”摊主有浓重的西北口音,虽有些执拗,但接近普通话,很好懂。
  西北人爽直,即便在买卖场上也少见云天雾地。此时,为节省时间,我也直来直去。我说,我要这块有玉有石头的物件。摊主说500元。我点头。人家从兰州跑到南疆和田,寻此块和田玉回来不容易。也许是本钱少的原因,弄得几乎都是等外货,如何赚钱?
  付了钱,拎起石头,我要走了。摊主喊住了我:“大哥,你把这两件一起买了,便宜。”
  我告诉他,出门在外,路过兰州,还有行程,石头买多了增脚力;再说,那两块原料一绺一薄,成不了物件。摊主急了,显得脸更红,他拿起那块绺裂满身的玉疙瘩,指着两指宽的“平地”对我说:“你看,这可以做牌子呢!”
  两指宽的平地,平地的厚度不到半指,如此薄片,切下来能做什么?
  但我此时不愿拂这西北汉子的意思。我说:“给你200元,行吗?”“哦,你给300元吧,让我有点赚。”换一个地方,两百元我都不会出,但那天我出了300元。
  正待打的速奔与同伴们约定会合的地方,又有人喊住了我。
  这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他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我这儿有件东西,你看看……”
  我担心误点,已经很不情愿再逗留了,但耐不住自身的好奇与小伙子的期待。
  小伙子解开外衣,从颈脖子下拉出了一件物品,我的第一印像是黄乎乎的,大约是一玉件,但看不清是什么。我让他拿下来看,他拿下了那物件。这时我才注意到小伙子头发长长的,脸有些黑红,眼神很灵动、机灵。我猜想他是那种跑乡收货的“古玩传递手”,俗称“跑地皮”的人物。
  这物件上手后感到很沉,有一种与人相沟通的压手感。它通体被黄褐色的泥土、泥浆包裹着,一些凹处还推积着油光光的泥土。从形体轮廓上推测,它是一件仿生玉雕,雕的是一种什么动物。
  收藏不能听故事,但我当时却很想听一点故事,捕捉一点可供判断参考的信息。我边看边问,小伙子的回答让我很感兴趣。他说,这东西是他捡到的,有一个村子,屋主建新拆旧,他去收旧物,在泥土里,他踢出了这么个玉物件。回家后洗了洗,拴上绳,便挂在脖子上了。
  这物件有一二百克重,沉沉的。“这么大个疙瘩块,有点沉,就挂在脖子上吗?”
  小伙子憨憨地笑笑,说是挂在脖子上既是佩戴,好玩;也是携带,随时就可转手卖给喜欢的人。他说:“我观察了你一阵,发觉你很喜欢玉,从你刚才买玉的动静看,你有点像我们西北人,爽、直、不罗嗦,心地好。所以,我才向你推荐我捂在身上的玉疙瘩。”
  古玩交易过程中,当警惕对方给戴高帽。高帽多半是要让你飘飘然,浑浑然。然而,今天这西北小伙对我的评点却让我心里热乎,他能看出我的喜好、禀性,我想他也应该能看透一个玉疙瘩吧?这个玉疙瘩一直在我手中盘玩、摩挲,这时局部已透出些许温润与油性,突出部位甚至突破黄褐色油泥的包裹,露出了些许嫩白。
  “多少钱啊,小兄弟?”风霜雨露,山路盘桓,这奔波在收藏圈最基底的年轻汉子应该得到合理的酬劳。
  “大哥,我是无本取利,你给一千块钱吧,捡漏、吃亏,都是你来到我们兰州的福分!”小伙子认定这物件要卖给我了。
  我给了800元,小伙子点点头。我们握手,告别。然后,我带着两块玉石头和一件可能精美的玉件,离开了黄河水温馨流过的金城兰州。
  匆匆旅途的收藏,旅程结束后需要整理与消化。这整理与消化,就是鉴赏、学习、领悟,从而增长见识,充实生活。
  兰州之行的3件玉,有两件已成为珍爱。
  那块500元买的石玉并生的石头,已成为石头与玉的“教材”。有一次,我把它放在茶几上欣赏,刚好来了客人,朋友们兴致盎然地传看这石玉并生物后,现场感慨:“哦,这玉啊,是石头长成的。这块石头正在长成玉的过程中!”从地质学上讲,石头永远长不成玉,从社会学上讲,石头可能长成玉;这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哲理,何等有趣!
  那件800元买的玉雕,得谢谢那位长头发的西北小青年。吹净黄沙,洗尽泥浆—一次次地盘玩,一次次地清洗,慢慢地,一只白玉卧羊出现在我的眼前,它刀工简洁,造型传神,玉质细腻。这只来自兰州的玉羊,它玩了穿越,但还不很清楚它从哪个时代穿越而来。大西北是干燥的,也是温润的,我把这只玉羊常常放在衣袋里。忽然有一天,我感觉到它慢慢地有了湿润感,我掏出来一看,这是那曾经的黄褐色泥疙瘩吗?这是那干巴巴的石头似的玉羊吗?从大西北至汉水之滨,从干巴至水灵,这只白玉卧羊已恢复了它原本的细嫩、温润、柔美,我相信它就是玉石之路上的遗落。
  (责编:石晓)
其他文献
郑歌平  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现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宁夏书法家协会主席,自治区政协常委、科教文卫委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楷书委员会委员。其书法作品入展全国第五、六、七届书法篆刻展览,第七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第一、二、三届全国正书展。获全国第七届、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第三届全国正书展全国奖;获宁夏第五届、第七届文学艺术评奖一等奖。荣获中国书法家协会“德艺双馨”会员称号
期刊
通体施矾红彩,上采用描金工艺绘兰草纹,笔法生动。另一面书“一枝幽兰用笔栽,不沾雨露四时开,根长叶茂寻常在,可叹无香蝶不来”七言诗一首。器形挺拔,釉面有自然磨损的痕迹,胎质洁白。年份为清代晚期。
期刊
“浮躁”一词在字典里解释为:“急躁,不沉稳”。指轻浮,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不安分守己,总想投机取巧等等。  自古以来,我们的老祖先都在劝诫我们要戒骄戒躁。《论语》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还有“小不忍则乱大谋”、“三思而后行”,等等。如今,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心态也在悄然变化……与前人相比,我们这一代人,少了耐心,多了急躁;少了冷静,多了盲目;少了脚踏实地,
期刊
2013年7月8日,由陕西省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主办的“韫玉良缘——良渚文化玉器精品展”在陕西省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开展,共展出良渚玉器140件(组)。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属新石器时代。其遗址最初发现于1936年的浙江余杭良渚镇(现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它的发现,让人们更加确信中华文明至少诞生于距今5300-4300年之前。在中国史
期刊
平口外撇,鼓腹上饰狮面纹耳,圈足。通体施釉,足内不挂釉。胎体洁白,釉面温润似玉,白中微微泛红。时代为明末清初。
期刊
在收藏界,他被称为书画收藏的风向标,名家书画的保护神,富而不“豪”的苦行僧。他的收藏经历,成为藏界传奇;他的收藏动向,成为藏家“机密”,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收藏界的目光。因此,经全国20多家时政、收藏、文化艺术类主流媒体提名,他理所当然地被评为“2011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  在文学界,他曾是一颗闪亮的新星,年少成名,短短几年,就出版了多部诗集、小说集。他的作品先后十几次获奖,被誉为获奖专
期刊
清末,由于国内外市场对日用陶瓷的需求剧增,加之文人雅士名流巨贾与社会精英的参与,宜兴紫砂业开始蓬勃地发展,紫砂壶的品位不断提高,器形愈加高雅脱俗,新品层出不穷,其中名家高手制作的精品壶更是人们推崇收藏的心爱把玩之物。  宜兴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在中国传统的工艺品中独树一帜。但总结起来有光货、花货、筋纹货三大类,其中的光货可细分为圆器类与方器类,花货可细分为瓜果树木类,飞禽走兽类与岁寒三友
期刊
我所认识的收藏家中,有几位的身后事颇令人扼腕。  一位Q先生,山西籍,老银行职员,与先父有交谊,以藏银币著称,所藏近现代银币数量不菲,均为珍稀品种,上世纪80年代,将所藏数百枚珍贵银币悉数捐给人行总行。除荣誉奖状之外,银行每月为其发资100元,直至终身。据我所知,此例为文革浩劫后,首开有偿捐赠之例,时人传为美谈,并以为Q君藏品已捐赠告罄,不知有他物。  然上世纪90年代末,Q君仙逝。其女处理其生前
期刊
应保定文静之嘱,赏读陈少梅《西园雅集图》,油然生出许多怀古的情思来,追忆那些心驰神往的雅集。我一向羡慕古人的风雅与真性情,雅集聚会,轮流作东,是常有的事。在这些雅集聚会上,精神完全松弛下来的文人,往往创造出惊世骇俗的伟大艺术品,譬如《兰亭序》。我想画家陈少梅也一定是在一种向往中构图落墨的,他把我们带到一个高雅、清亮的境地,自己也摒弃了俗尘,仿佛心灵在清溪中洗濯过一般。  陈少梅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很近
期刊
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的第一名,是通过科举制层层选拔出来的“精英”。清代自顺治入关开科取仕,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慈禧七十岁恩科为止,一共开了一百十二科,取了一百十四位状元。由于清朝科举考试对书法要求比较高,状元们在书法方面均下过较深的功夫,有些状元不仅书法水平高,而且兼习绘画,书画双馨,名震朝野。状元书画虽不是职业书画,但由于状元文化修养较高,生活条件优越,视野开阔,书法基本功扎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