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石板下有凛凛的寒霜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y1987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之所以这篇文章叫“初读”许红军,一则在于我对这位从 2015年才开始诗歌写作的年轻诗人从来没有接触过,再有他的诗歌自身也带有“最初”的状貌,所以说“初读”是比较确切的。而多年来《滇池》以及“诗手册”所秉承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推荐优秀的、有潜力的“无名”青年诗人。
  在新世纪以来,云南青年诗群的数量和整体水平让人惊讶。我也一直在寻找原因,是什么力量突然使得这些人用诗歌这一特殊的文体来集体发声呢?高原莽莽,风声习习,时代的铁轨正在任何一个地方闪亮。在那些城镇、庭院和山野间,我闻到了粗重的气息,也感受到了这些诗歌写作者多元化精神渊薮的一面。这些或轻松、或沉重、或淡然的精神面影一起构成了这个时代的文学精神谱系。
  那么,还是从阅读许红军这样一个诗歌初学者的文本开始吧!
  正如我在给许红军做的访谈中说的,一个青涩的诗歌写作者已经正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诗歌路径。这就像乡下的那些核桃正在褪去青皮展露内在的真实……
  实际上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写作很容易出现碎片化的倾向。比如今天想到写这个,明天想到去写那个,而当这些文本并置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发现缺少内在的关联和一个诗人的精神整体性。当然对于许红军这样的年轻诗人,我们更应该看到他的写作潜力。至于他写作现在出现的问题以及提升的空间,这个只能留给诗人自己在写作实践和阅读中慢慢去解决。
  许红军的一部分诗写得很安静,叙述不急不缓,语调适度。而很多年轻写作者在最初阶段很容易有一身的火气、躁气和狂气,很容易在诗歌中扮演一个愤青或嬉皮、屌丝什么的。但是许红军诗歌中的这种“安静”让我感到有些意外,这并不是说许红军的一些诗歌不尖锐,没有姿态和立场,因为他是在 2015年才开始诗歌写作的。通过阅读他新近的诗作我觉得他的起点比较高,出手也很稳,比如《爱》这样的诗。看起来是处理乡下的日常现实,但实际上涉及到的精神空间和层次感是比较丰富和耐人寻味的,“无聊时我就种菜栽花 /母亲的路走得不太顺道了 /年轻时没有细学种菜的道理 /也许,花开得并不娇艳”。
  像很多有着乡土经验的诗人一样,许红军的诗歌中也出现了“乡下的母亲”。但是许红军在这首诗中所呈现出来的关于母亲的场景并不像一些写作者那样是预设或者强行加上去诸多的伦理道德感,而是真实地呈现和还原了诗人自己的“母亲”。看起来平淡、日常、波澜不惊,但是内里却有着嗖嗖而来的寒气。我喜欢这样的诗,不是一些读了很多书的写作者的修辞癖,也不是诗歌道德的维护者的大词癖,而是呈现了一个人的生命感和语言感。
  安静的石板下有凛凛的寒霜。这是许红军的诗歌带给我的阅读感受。
  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写作者来说,很多具体的写作问题会出现。而许红军有一个优势,也就是说他有一个足够长的准备期,没有匆促地在青少年时代投入到滚沸的诗歌中去,用一时的激情和肾上腺写作,而是在比较长的阅读和生活准备期中有了较为充足的精神储备。这就像是深秋初冬,一些人急于去把地里的白菜处理掉,这样的白菜因为应景而显得太过于廉价了。而也有人将这些白菜搬运到地窖里去。当这些白菜被重新搬到地面和厨房里的时候,这些白菜经历了黑暗、阴冷以及来到地面之后的最后的亮光和温暖,尽管最终它们仍将被置放于砧板上,煮沸于铁锅中。这些短暂的停留、储备和一时的释放甚至破碎正好暗合了诗人的写作过程。许红军从 2015年开始诗歌写作,他的准备期确实已经不算短了。是到时候了,他顺着梯子爬下地窖然后再一棵棵把白菜送到阳光和案板上来。
  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必须具备一个观照日常事物的能力,而这一观照能力还不只是留意和观察,而应该是驻足,然后蹲下身来耐心察看、抚摸、翻检,而最终呈现在文字中的物象已经转换成了心象。诗人内在性的体验和情感将这些客观之物沾染上了主观的光晕或阴影。也就是说日常物象必须通过语言、修辞和想象而提升、转化为另一种心象。反之,就是临摹、仿真、套用、比附、硬性的二手货色了。以此能力来考察许红军,他那首《灯笼》就比较好地呈现了这一转化能力、延伸以及扩散能力。
  将内心扎紧然后挂在屋檐下这样他们就可以看清楚我的诚挚了下摆的部分不是胡须不是女人的裙摆那是捆扎时压缩的心血帘子哪里欢喜就往哪里去要是能和月亮合体就更完美了既喜庆又可以指引那些偷腥的孩子解开冻坏的心灵不要让少年独自忧愁
  诗人既是亲历者,见证者,是日常事物的“凝视者”,也是能够抽身离去的“旁观者”。正是在这种介入而又疏离的张力角度中诗人才有可能最为真实地凸现出事物以及内心皱褶深处的本相和内里以及核心。这让我想到的是梵高笔下的那只破烂不已沾满泥泞的农鞋——这必然也是来自于长久地对农民和乡土的凝视状态——“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双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孤零零地在田野小径上踽踽独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耀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是朦胧的冬冥。这双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颤栗。”(海德格尔)
  令人感到高兴的是,许红军的一些文本中出现了弹性的质地——不拘泥,能够“旁逸斜出”而又大抵围绕一个核心情境出发和收拢。在日常和寓言化的虚实结合中使得诗歌的精神空间更为开阔,比如《翻开》这样的诗,“从手心里跳出去的人 /城的上空有阴雨凡尘 /迷恋鹰啄,俯仰皆有高度 /手心应该向上,我们要翻开”。
  诗歌最能够呈现一个人的精神征候,而许红军的诗歌约略能够看出来他在日常场景中关于时间性的体验和生命的认知,有一种淡淡的茫然甚至冷冷的虚无感。许红军的诗更多将言说主体的位置置放于“乡野”环境之中,有对过去时态的对话,也有对那些黑暗的异乡人的问询,还有对那些已逝和将逝之物的沉暗记忆。也许,诗歌真的就是用来对孤独进行抚慰的特殊装置——尽管这一抚慰更类似于宿命性的抚慰——“看不见的地方 /越洗越疼”“或者,指引那些失眠的人 /寻找骸骨”。手心向上的人能够迎受冷雨和落雪,也能够感受到这个时代暌违的过往和隐约如梦幻泡影的诗意。
  “菜农在银行下方吼了一嗓子”。而诗人内心的不安、惶惑,已经在这个时代成为普遍的精神症候。许红军和很多身处“边地”有着“乡土经验”的人一样,对城市化时代有着深深的不适感。他的一部分诗歌所揭开的是黑沉沉的匆促的城市空间的角落。
  我忽然觉得这
  质朴的木头架子
  异常洁净
  像智慧的人把多余
  一层一层地剔除
  许红军是否能够像他在诗歌中所抒写和希冀的那样成为一个“纯简的人”未为可知,但是我们在那些安静的石头表面之下已然感受到了霜一般的凉意。词语,有时就是个人的乌托邦和最后的生存法则。
  霍俊明,河北丰润人,诗人、评论家,现任职于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著有专著《尴尬的一代:中国70后先锋诗歌》《变动、修辞与想象:当代新诗史写作问题研究》《无能的右手》《新世纪诗歌精神考察》《从“广场”到“地方”——微观视野下的诗歌空间》(上下卷),诗集《怀雪》《一个人的和声》,合著《中国诗歌通史》《文学现场对话录》,主编《中国好诗》(第一季、第二季),编选《在巨冰倾斜的大地上行走》《诗坛的引渡者》《百年新诗大典》《青春诗会三十年诗选》《2016天天诗历》《年度中国诗歌精选》《年度中国诗论精选》。
  责任编辑 李泉松
其他文献
三只小鹰吃了东西,安静了下来。  我闲待着无事可干,便在村子里闲逛。在和人们的闲聊中,我听到了发生在牧区的一件与鹰有关的事。一只小鹰在悬崖上的巢中出生后,母鹰每天飞出去为小鹰觅食,喂养它一天天长大。对于小鹰来说,这段时期是母与子最美好的相处,再过一段时间,它们必将分开,母鹰一生一世不可能再见小鹰,小鹰长大后也不可能再见到母鹰。  那只小鹰长到了可以爬行的时候,母鹰就把它推到巢边,让它向悬崖下张望。
期刊
我给鹰拍了几张照片,和依布拉音去阿合奇县城办事时,挑了一张最满意的放大冲洗,并加了框装裱了起来。我在县城办事,相框由依布拉音带了回去。不料没过几天,伊布拉音捎话来说,鹰从照片中认出了自己,叫得高兴得不得了,你赶紧回来看吧。  有这样有意思的事,我当然要赶紧回去看看。依布拉音把我当作更好的朋友,我刚踏进他家门,他便端来了早早地备好的奶茶和油筛子,我端起奶茶一饮而尽,刚放下碗,依布拉音的老婆又端来清炖
期刊
依布拉音拿来针线,把鹰尾部掌握平衡和升降的羽毛缝了起来,然后像拎小鸡似的把它们拎了出去。我望着他的背影,觉得他一点都不爱惜鹰,经常可以看见他粗鲁的动作。好多天之后我给他说起我的这一意见,他呵呵一笑说,没事,没事,鹰经得起摔打呢!我把它们多摔打摔打,把皮肉摔打结实了,以后它们就可以少受些罪。  三只鹰被他拎到了屋外,我发现鹰居然不适应明亮的阳光,都闭上了眼睛,浑身还发出颤抖。依布拉音用手抚摸着它们的
期刊
依布拉音高兴地说:“到了黄羊下山的时候了,咱们捕它几只去。”我觉得黄羊是大物,猎鹰恐怕抓不住它们,但我的这个疑问在依布拉音眼里却不算什么,他说:“公鸡不尿尿,各有各窍道。黄羊是大动物,但它们同样可以被猎鹰拿下,你只需跟着我去就行了。”  出门时,他才告诉我,我们这一趟出去要到一个牧场,还要在牧场住几天,把该带的东西带好。我带上了相机,墨镜和太阳帽,他看了看直摇头,觉得我带的都是多余的东西。多余就多
期刊
我和依布拉音生了一堆火,烧了一壶奶茶,一边喝一边烤火,身上慢慢暖和起来。我无意间一回头,发现身后不远处有一只小动物,它不知何时到了我们身后,露出小脑袋,好奇地望着我们。我不知道这是一只什么动物,便示意依布拉音,身后有东西。他回头去看,我从他的神情上断定他也不知道这是一只什么动物。它有一点像兔子,但露在嘴唇外的两根长牙又提醒我它不是兔子。它的神情看上去很怪异,有一丝冷漠,也有一丝凶残,但因为它对我和
期刊
雨又下了起来,我和依布拉音冒雨返回阿合塔拉。这一趟出来,雨始终像不肯罢休的调皮鬼一样纠缠着我们,不让我们顺利捕猎,还天天把我们浇湿。这几天,我们一面承受着空无所获的失落,一面又承受着湿漉漉的寒意,滋味着实是不好受。现在终于可以回家了,依布拉音的家里有火炉、奶茶、拉条子(拌面),还有松软的床,回去后我要好好休息一下。  依布拉音胳膊上架着鹰走在前面,我牵着马走在后面,地上的草叶上挂着露水,被我们的双
期刊
牧场上接连几天都在下雨,鹰一直都没有捕猎,加之在我的劝说下放了那只红狐,所以依布拉音这趟出来只捕到了一只黄羊。那只黄羊被我俩剥了皮后放在一块石头上,依布拉音的儿子在第二天放羊时要经过那儿,估计现在已把黄羊弄回家了,一家人正吃着香喷喷的黄羊肉呢。  看着依布拉音脸上不悦的神情,我有些内疚,如果不放走那只红狐,他这次回去就有一大笔收入,但我却因为太喜欢那只红狐,怜悯它的美,建议依布拉音把它放了。我干了
期刊
到了牧场上,依布拉音和我搭了一个“霍斯”(帐篷)住了下来。  牛羊都在安安静静地吃草,牧民们坐在帐篷门口懒懒地晒太阳。突然,有人高呼一声,快看,那头牛干啥哩?众人看过去,见对面的山坡上有一头牛在追一只红色的狐狸,有石堆和杂草不时出现在牛的蹄下,但它却并不躲避,只是飞  快地从上面一跃而过,继续追那只红色的狐狸。  “是米西提的牛。”  “不是,是买买提的。”  “都不对,是约提克尔的。”  牧民们
期刊
写散文要有两个准备:语言和叙事。好的散文是两方面的结合,诗的语言,小说的叙事方式。散文 essay英文解释为 shortpieceofwriting,“写作片断”,essay在词典里有三种文体“论说文、随笔、小品文”,我采取“随笔”来对应散文,“片段式写作”比较符合我的散文写作倾向。忧郁是事物的特定状态(鲍德里亚语)。凡事物,它有一股忧郁之气,这是事物吸引人、迷人的地方。我写事物,一定是它的忧郁之
期刊
关羽  三弟翼德拎着一副新的锁子甲晃晃悠悠来到我住所的时候,已经是夜半时分了,我正在屋子里静静地端坐,沉浸于另外的世界里。这么多年来,我已习惯于在入睡之前,静心地冥想半个时辰,每当我达到深处之时,我总是变得十分平静。有人说静坐会使人焕发神奇的力量,让人的眼力穿透古今,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东西。我不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我只是习惯将白天的烦乱的纤尘抖落下来,就像让混浊的水沉淀下泥浆似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