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竞争开始蔓延到教育领域。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就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最终就业状况。学习成绩是各个学校对学生在校状况的最主要的评价标准,本文拟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用人单位关注的几大就业能力维度进行相关分析,探究大学生学习成绩与就业能力是否有直接关系。
【关键词】:本科生;就业能力;学习成绩;相关性
社会的发展与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状况,就业成为了大学生毕业时面临的共同问题。就业能力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学习成绩是现阶段大学生测评的关键指标。因此,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就业能力之间是否有直接相关性是此次研究重点。
調查样本随机取自贵州花溪大学城各地方院校,共计1000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944份,有效率为94.4 %。对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V18.0)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
1、就业能力维度的确定与标杆的选择
大量研究表明就业能力包括:性格特点、心理素质、基础能力、学习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表达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工作能力等方面。本研究采用用人单位最为关注的三个维度“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以及在实际就业情境中重要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作为相关分析研究对象。
2、学习成绩与就业能力的相关性
通过使用SPSS相关系数检验对学习成绩与就业能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發现学习成绩与就业能力中的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自我表达能力都有显著的相关性。
* 0.05 水平上显著
** 0.01 水平上显著
然而,在对学习成绩与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事情的能力的相关分析中却发现,学习成绩与这三者之间没有相关性。
由此可见,通过学习成绩对大学生进行测评,可以反映出学生个人与社会的关联能力,如快速适应环境、恰当表达自我、与别人友好相处。但是,却无法测量出学生的在开放性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如思维的创新、团队意识、对外界突发状况的处理。
3、就业能力的均值与标准差分析
将位于不同成绩段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进行统计,计算均值、标准差,结果见表3。
注:表中均值越小说明能力越强
除了成绩排名为班级排名前5%的那批学生在这三个能力上略有优势之外,其他的学生水平相差不大。而且成绩排名在后50%的学生在处理问题的能力上还明显高于前5%-50%的学生,在创新能力上成绩偏后的学生也要比成绩靠中的学生略高。这说明我们高校的培养模式中对这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存在盲区。
通过对大学生学习成绩与就业能力的相关分析,我们可以肯定学习成绩与就业能力有较大关联,而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相对更加具有优势。所以,各个学校对于学习成绩的重视与评定还是十分必要的。但在一些具体工作实际所需要的能力上,成绩对能力的表现力度大大降低。
4、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考试成绩与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呈现正相关。一方面是我们的教育模式决定的。在进入大学之前的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学习成绩决定着进一步深造的条件,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才能在新的学习阶段抢先取得好的成绩,这种方式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新环境适应能力。同时,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使得成绩好的学生可以更容易获得家长的表扬、老师的青睐、周围群众的肯定以及来自同学的尊重,这也就给成绩好的孩子在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方面创造了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使他们从小就培养出了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此外,在前两者的前提下,学生对于自我的表达也会更加清晰与自信。
大学生考试成绩与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问题能力没有相关性。很大原因是因为教育过程中太注重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对这几方面的培养,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分数竞争模式之下,会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而缺乏团队意识。而学好老师上课所讲的书本知识就是获取高分的关键,学生也就在无形之中忽视了对知识的创新,从而忽视了对创新思维的开发。在整个学习阶段,学生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在学习之外,家庭、学校、社会都会把学生当做一个需要照顾的群体,从来都是积极主动的为他们扫清障碍,这导致现在很多大学生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缺乏,更别提处理问题的能力了。
5.相关建议
(1)加强对学生的发散式培养
就业能力的培养不能依靠学习成绩来判定,创新、团队协作、处理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分数评定机制的盲区。学校应该在学生的发散性培养这些方面多加以努力。
(2)提高学生的就业意识
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应该在大一就开始进行,让学生尽早的对将来的就业有一个基本认识和提前打算。只有学生在自己有了就业问题意识的情况下,他们才会去自发的培养自己的就业能力。同时,应该及时纠正大学生对就业条件的误解,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预期过高,而就业能力却不足,这种眼高手低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关键词】:本科生;就业能力;学习成绩;相关性
社会的发展与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状况,就业成为了大学生毕业时面临的共同问题。就业能力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学习成绩是现阶段大学生测评的关键指标。因此,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就业能力之间是否有直接相关性是此次研究重点。
調查样本随机取自贵州花溪大学城各地方院校,共计1000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944份,有效率为94.4 %。对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V18.0)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
1、就业能力维度的确定与标杆的选择
大量研究表明就业能力包括:性格特点、心理素质、基础能力、学习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表达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工作能力等方面。本研究采用用人单位最为关注的三个维度“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以及在实际就业情境中重要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作为相关分析研究对象。
2、学习成绩与就业能力的相关性
通过使用SPSS相关系数检验对学习成绩与就业能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發现学习成绩与就业能力中的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自我表达能力都有显著的相关性。
* 0.05 水平上显著
** 0.01 水平上显著
然而,在对学习成绩与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事情的能力的相关分析中却发现,学习成绩与这三者之间没有相关性。
由此可见,通过学习成绩对大学生进行测评,可以反映出学生个人与社会的关联能力,如快速适应环境、恰当表达自我、与别人友好相处。但是,却无法测量出学生的在开放性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如思维的创新、团队意识、对外界突发状况的处理。
3、就业能力的均值与标准差分析
将位于不同成绩段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进行统计,计算均值、标准差,结果见表3。
注:表中均值越小说明能力越强
除了成绩排名为班级排名前5%的那批学生在这三个能力上略有优势之外,其他的学生水平相差不大。而且成绩排名在后50%的学生在处理问题的能力上还明显高于前5%-50%的学生,在创新能力上成绩偏后的学生也要比成绩靠中的学生略高。这说明我们高校的培养模式中对这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存在盲区。
通过对大学生学习成绩与就业能力的相关分析,我们可以肯定学习成绩与就业能力有较大关联,而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相对更加具有优势。所以,各个学校对于学习成绩的重视与评定还是十分必要的。但在一些具体工作实际所需要的能力上,成绩对能力的表现力度大大降低。
4、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考试成绩与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呈现正相关。一方面是我们的教育模式决定的。在进入大学之前的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学习成绩决定着进一步深造的条件,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才能在新的学习阶段抢先取得好的成绩,这种方式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新环境适应能力。同时,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使得成绩好的学生可以更容易获得家长的表扬、老师的青睐、周围群众的肯定以及来自同学的尊重,这也就给成绩好的孩子在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方面创造了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使他们从小就培养出了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此外,在前两者的前提下,学生对于自我的表达也会更加清晰与自信。
大学生考试成绩与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问题能力没有相关性。很大原因是因为教育过程中太注重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对这几方面的培养,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分数竞争模式之下,会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而缺乏团队意识。而学好老师上课所讲的书本知识就是获取高分的关键,学生也就在无形之中忽视了对知识的创新,从而忽视了对创新思维的开发。在整个学习阶段,学生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在学习之外,家庭、学校、社会都会把学生当做一个需要照顾的群体,从来都是积极主动的为他们扫清障碍,这导致现在很多大学生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缺乏,更别提处理问题的能力了。
5.相关建议
(1)加强对学生的发散式培养
就业能力的培养不能依靠学习成绩来判定,创新、团队协作、处理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分数评定机制的盲区。学校应该在学生的发散性培养这些方面多加以努力。
(2)提高学生的就业意识
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应该在大一就开始进行,让学生尽早的对将来的就业有一个基本认识和提前打算。只有学生在自己有了就业问题意识的情况下,他们才会去自发的培养自己的就业能力。同时,应该及时纠正大学生对就业条件的误解,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预期过高,而就业能力却不足,这种眼高手低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