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专题复习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45574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及方程等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对待动态问题不再有畏难情绪,能有更严谨、缜密的思维去解决动态问题。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学会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及方程思想解决数学动态问题
  三、教学难点:如何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化动为静,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把握分类的“界点”,分类的标准。
  四、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如图,在直径为AB的半圆O上有一动点P从A点出发,按顺时针方向绕半圆匀速运动到B点,然后再以相同的速度沿着直径回到A点停止,线段OP的长度d与运动时间t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图象描述大致是( )(图略)
  2.如图,在Rt△ABC中,∠C=90°,AC=4,BC=3,点P为斜边AB上一动点,PQ⊥AC,设AP=x,PQ=y,求y与x的函数关系。(图略)
  通过自主学习,加深对动态问题的感知,初步掌握寻找临界点,学会化动为静。
  (二)典例分析
  例题.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分别交x轴,y轴于A,B两点,以OA,OB为边作矩形OACB,D为BC的中点.以M(4,0),N(8,0)为斜边端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PMN,点P在第一象限,设矩形OACB与△PMN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1)求点p的坐标(2)当b值由小到大变化时,求S与b的函数关系(图略)
  通过本例阐释动态问题的一般处理方法:1)审清题意,考察运动中的变与不变的量及位置关系。2)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关注界点,刻画图形。3)变动为静,静中探索,建立模型,解决问题。
  (三)分层练习
  1.(A组)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P为正方形边上一动点,沿A→D→C→B→A 的路径匀速移动,设P点经过的路径长为x,△APD的面积是y,则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y与x的函数关系的是( )(图略);2.(B组)如图,点G、E、A、B在一条直线上,Rt△EFG从如图所示是位置出发,沿直线AB向右匀速运动,当点G与B重合时停止运动.设△EFG与矩形ABCD重合部分的面积为S,运动时间为t,则S与t的图象大致是( )(图略);3.(B层)在Rt△ABC中,∠C=90°,AC=4cm,BC=3cm,点P由B到A,点Q由A到C同时做匀速运动,速度均为1cm/s,连接PQ,设运动时间为t(s)(0≤t≤4)。
  解答下列问题: (1)当P、Q运动到PQ//BC时,求t的值. (2) 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得线段PQ恰好把△ABC的面积平分?若存在,求出此时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设△APQ的面积为S,当t为何值时,S取得最大值?最大值是多少?(4)若△APQ为锐角三角形,请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图略)
  (四)课堂小结:解决动态问题基本思路: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化动为静,探索求解。解决动态问题的关键:善于运用运动与变化的眼光去观察和研究图形,把握图形运动变化的全过程,抓住变化中的不变,以不变应万变。
  (五)课外提高:1.如右图所示,已知等腰梯形ABCD,AD∥BC,若动直线l垂直于BC,且向右匀速平移,设扫过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S,BP为x,则S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图略)
  2.如图1,E为矩形ABCD边AD上一点,点P从点B沿折线BE﹣ED﹣DC运动到点C时停止,点Q从点B沿BC运动到点C时停止,它们运动的速度都是1cm/s.若P,Q同时开始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BPQ的面积为y(cm2).已知y与t的函数图象如图2,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图略)A.AE=6cm B.sin∠EBC= C.当0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x+b(b>0)分別交x轴,y轴于A,B两点,以OA,OB为边作矩形OACB,D为BC的中点.以M(4,0),N(8,0)为斜边端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PMN,点P在第一象限。(图略)(1)若在直线y=-x+b(b>0)上存在点Q,使∠OQM等于90°,请直接写出b的取值范围(2)在b值的变化过程中,若∠PCD为等腰三角形,请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b值.
  4.如图1,矩形OABC顶点B的坐标为(8,3),定点D的坐标为(12,0).动点P从点O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x轴的正方向匀速运动;动点Q从点D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x轴的负方向匀速运动,PQ两点同时运动,相遇时停止.在运动过程中,以PQ为斜边在x轴上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PQR.设运动时间为t秒。(1)当t=______时,△PQR的边QR经过点B;(2)设△PQR和矩形OABC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求S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3)(选做)如图2,过定点E(5,0)作EF⊥BC,垂足为F,当△PQR的顶点R落在矩形OABC的内部时,过点R作x轴、y轴的平行线,分别交EF、BC于点M、N,若∠MAN=45°,求t的值。(图略)
其他文献
学习目标:(1)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矩形中的折叠问题》的解题规律;(2)通过操作、观察、试验、猜想、類比等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学习,学会如何把问题归类,形成发现解题规律的能力;(4)通过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折叠问题,体会知识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分析折叠过程中的数量关系、图形位置关系。  学习难点;综合运用知识挖掘矩形折叠问题中角度和线段
期刊
一、教材分析  《脚印的联想》是人教2011新课标版二年级下册,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学生在教材中认识各种脚印图片,了解各种动物的脚印,依托脚印的形状,通过添画、旋转、组合的方法表现一张完整地画面。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不同的材料和美术工具的使用,已有了一定的掌握,想象力丰富,类似的联想课课堂气氛活跃,乐学。对事物的形与色有了一定的了解,能根据自己的感受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大胆地、自由地表
期刊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第二节第2部分,主要講解如何将excel中的数据图形化。本章由“文本信息加工”和“表格信息加工”两节组成,学生掌握了信息的获取、编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后,就开始学习本章内容,为后续章节关于信息集成和信息交流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课“表格数据的图形化”是“表格信息加工”的第2部分,是帮助学生建立数据之间的图形化关系,从而更容易地发现和理解事物的性
期刊
在今天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里,只有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才能获得发展的机遇,成为社会的高级人才。情感是创造的灵魂,兴趣是创造的先导,想象是创造的核心,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造。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而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绘画中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象  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
期刊
似乎很羞耻自己是一名教师,这个称呼被冠以“穷酸”“迂腐”的味道。菜市场卖菜的说买菜讨价还价、斤斤计较的都是老师;同学聚会时说,言语呆滞、衣衫褴褛的都是老师;亲友评价时说饿不着撑不死的也是老师。带着“人类文明的工程师”这顶王冠,在讲台与江湖中来来回回,心情忽明忽暗。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觉得自己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和标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走出校园的一瞬间,是世间最渺小的一粒沙尘,卑微又灰暗。数十年来,今
期刊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简单的排列组合的还是,能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经历找排列数与组合数的过程,体验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学情分
期刊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图形的面积。(课本第47~49页例题,画一画,练一练)  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物体的形状,大小及画图活动的过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懂得面积有大有小,并学会比较;4、经历观察、实验、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并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1、认识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面积
期刊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19、20页“比例的应用”。  学习目标:  1、经历用多种方法解决“物物交换”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且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理解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会正确解比例。  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难点:用比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期刊
一、教学内容  1.教材的选择。本节课选自广东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册(上)第11课制作校园小报(下),本课起到承先启后的作用,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电子报刊的版面设计。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提供了更好的美化电子报刊的方法,对文字、图片等进行修饰,令电子小报更加美观。同时也为后面一课《综合活动:创作专题小报》奠定了基础;2.教材分析。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多,主要内容是制作艺术标题;加工处理图片;添加色
期刊
【内容摘要】问题情境的创设;追溯数学历史踪迹;数学教学内容的研究;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数学美的欣赏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文化的渗透 探索与创新 数学思想方法  一、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  课堂上教师应顺应时代,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创设能激发学生智慧的问题情境,从情境中提炼出“问题”,形成“问题串”, “问题串”之间要环环紧扣。从而引发学生专注知识的探求和求索的欲望;教师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