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下完善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若干问题探讨

来源 :现代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j130506215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双一流建设为新时代中国高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营造了更加开放、公平的竞争环境。双一流建设需要建立完善与其相协调配套的高校治理体系,改变过去普遍存在的政府主导、重点学科建设不突出、人才建设滞后等问题,通过学科建设倒逼高校内部放权,以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为契机重构人才治理机制,强化相关配套制度改革健全高校的治理体系。
  关键词: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人才引进;依法治校;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4-0-01
  一、双一流建设与高校治理体系概况
  “双一流”建设与完善的高校治理体系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双一流”建设深化高校治理体系改革,使治理体系日趋完善;高校治理体系的完善加快了“双一流”建设的速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了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即从原来的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中心的硬件式发展向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双一流”建设成为实现这种转变的最佳选择。“双一流”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简称,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①。而高校治理体系是在党的领导下,管理高校的制度体系,包括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和法律制度安排,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基础上的学校治理结构体系、治理制度体系与治理运行体系②。大学作为社会组织成员之一,在国家治理层面和治理的语境下,完善高校的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更是高校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治理体系建设与“双一流”建设之间的差距
  (一)在高校治理体系中,政府主导,高校自主话语权受限,其他治理主体被边缘化
  在世界两大高等教育传统中,罗马传统的高等教育治理的基本特征是国家控制的一元结构,强调政府参与大学治理的优先权③。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是罗马传统高等教育体系的极端变种④。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相较于罗马传统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有过之而无不及,政府在高校治理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甚至是高校依附于政府,社会力量缺乏参与高校治理的有效途径。虽然近些年来中央一直强调高校的管理要去行政化,也赋予了高校更多的自主权,但是政府依然处于高校治理体系的核心位置。如在机构设置,专业设置等诸多方面则要进行严格的审批,高校的自主权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二)重点学科建设不突出,学科、学校建设硬件强、软件弱
  “双一流”建设重心在学科⑤,建设“双一流”需要克服传统发展模式的顽疾,尤其是需要改变过去量化的思维模式。高校在以往的建设中一味的追求量,如学科建设数量、学校招生数量、学校藏书量、学校占地总量等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水平的提高,这与“双一流”建设背道而驰。高校的扩建或者引进先进的设备非但没有出现更多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甚至有些高校建设离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建设出现了不小的差距。同时很多高校为了“双一流”建设,不惜花重金从世界各地聘请专家为己所用,但令人遗憾的是所聘请的专家学者大都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他们不能在短时间内组建起适合学科发展的一流团队,因此“双一流”建设需要的软实力不止是设备和人才,重要的是合适的人才。
  (三)人才建设滞后
  人才建设的滞后阻碍了“双一流”建设的步伐,使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出现严重的人才短缺。从体制上看,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实行的是校、院、系的科层体制,这种体制的弊端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校领导层面陷于纷繁复杂而琐碎的行政事务中,难以腾出精力谋发展,搞建设;二是院系权小责大,只是校层面指挥棒下的一级附庸,院系在三者之中只是扮演着命令传达的中介作用,但是却要承担错误决策的后果,教学、科研、治理三位一体的主体性功能难以发挥,缺乏参与内部治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高校行政系统与党委系统职能叠床架屋,交叉重复,并没有很好得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容易出现争权推责的现象。
  三、走出困境的路径探讨
  (一)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倒逼高校内部放权
  在“双一流”建设的过程当中应当以学科的建设作为基础,一流大学的建设离不开一流学科的培育。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专业被喻为是这次双一流建设中的一匹“黑马”,如果没有一流学科的建设,成都理工大学的地质学专业可能都不被众人所知,也正是由于成都理工的地质学榜上有名,成都理工大学也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以学科建设为重点,夯实大学建设的基础,就要摒弃过去单纯强调大学整体发展的观念,将发展的重点下放到学科,在一定程度上排除权力层对学术发展的干预,减少学科发展的行政阻力。传统优势学科往往被作为是学校发展一流学科的最佳选择,在学校学科发展中地位显著,拥有较大的话语权和自主权,对于这些学科学校提供的支持较多,行政约束较少,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参与学校治理活动较为充分,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高校治理的去行政化。
  (二)以人才引进为补充、培养人才为关键,重构人才治理机制
  人才培养与引进人才是一流学科建设的两翼,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应双管齐下,但重点还是应放在人才培养上。人才培养相较于人才引进不但能为学校节省大量的资金,还能保证培养出的人更“接地气”,更加适合本学校的发展。学校培养人才应当充分结合本学校的定位,如果定位在研究型高校,那就应当注重科研学术,如果是教学型占主导的高校则应偏重教学,当然以学校的定位来重点发展并不代表另一方面就可以偏废,教学与科研原本就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那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学校所需的人才?培养人才当以中青年教师为重点,但目前的情况是,高校的中青年教师承担了多数的教学任务但目前的职称评价体系却是以科研学术为导向,在有限的时间精力条件下要求中青年教師既要承担沉重的教学任务还要搞好科研研究,这显然有背于人才的培养规律,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注释:
  ①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国发〔2015〕64号(2015-10-24)[2017-04-30.
  ②陈鲁雁,探索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N].光明日报,2016年7月5日第13版.
  ③朱家德.现代大学章程的共同特质[J].复旦教育论坛,2013(5):27 -32.
  ④朱家德.现代大学章程的分类研究——基于章程文本内容分析的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49-56.
  ⑤王洪才,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在学科[J].重庆高教研究,2016(1):7-11.
  作者简介:王 婵,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山东大学法治中国研究所研究人员。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可以说,就业不仅关系大学毕业生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长
在我国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状况下,人们对于建筑质量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在建筑工程的建设中工程管理日益凸显.在建筑工程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安全问题以
浙江蟠龙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摘 要】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只有做好项目管理控制工作才能提升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能力,要在施工过程中,将各个节点项目明确划分,才能确保在工程项目的建设全过程中对其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促进建筑行业的繁荣发展。本文笔者根据工作实践经验对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项目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项目控制;策略  一、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项目控制的主要因素  (
我是中航工业新航集团平原机加分厂的一名班组长,在开展班组管理工作时,都是围绕着如何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来进行的。这是班组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让班组成员跟
在上市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过程中,要求报送并披露相关年份的备考报表,由于该报表在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并未加以规范,造成在实际编制中产生出多种的理解和编制方法。作者在工作实践
厦门市工程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摘 要】加强对公路工程材料试验检测質量控制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加强对公路工程材料试验检测质量控制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笔者根据工作实践经验对公路工程材料试验检测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公路工程;材料试验检测;质量;控制  一、当前我国公路工程试验检测质量控制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我国多个区域公路工程建设质量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和非预设性的因素。因此,课堂上会出现很多始料未及的错误。对于这些错误,如果老师能灵活机智地加以捕捉和运用,因势利导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那么,错误将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资源,发挥独特的教学价值,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因“错误”而演绎精彩。  正视错误——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
期刊
本刊讯截至2013年底,位于冀北坝上地区的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实现安全稳定运行2周年。2年来,工程通过风、光、储多组态联合运行模式,累计输出平稳可控绿色电能超过5.2亿千瓦时
近日,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为游客和市民每晚上演3场“东方之光”灯光秀,吸引了近20万人次观看。这场大型的充满时尚创意多媒体表演,浓缩了170年来上海的发展和沧桑巨变,采用了一流
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很多高职生显得无所适从,这是缺乏职业意识和职业规划的表现.反映在就业市场上比较突出的矛盾有:传统的就业观念与当今社会就业形势的不相适应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