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贵在落实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教师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2c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全面推开,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培训已受到广泛重视,但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并不理想.不久前,笔者听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双曲线的几何性质》,使用的是苏教版新课程教科书选修1-1.本文将对这节课的部分教学片段回放与反思,并谈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
  
  1用好类比与启发这“两件宝”
  
  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猜想另外一些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新课标指出:“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思维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椭圆的有关知识,这些知识应该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先行组织者”,所以,教学中应用好“先行组织者”,引导学生类比椭圆的几何性质和研究方法,去生成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新课标同时也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但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放野马式”的,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因此,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方法为主,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而获得结论.
  
  师:很好,今天我们将根据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研究它的几何性质.
  接着教师板书课题,进入新课教学.
  [反思1]上述教学设计,虽然开门见山,点明了主题,但在类比与启发上做得不够.首先没有抓住椭圆这个类比对象引入课题,其次是点明主题过早,缺乏启发引导,把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几乎直接告诉了学生,学生没有智力参与,思维未受到磨炼.不妨作如下设计:
  师:前面我们研究了双曲线,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从哪些方面研究双曲线的?
  生:先学习了双曲线的定义,然后根据定义研究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师: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是什么呢?
  生:答略.
  师:在学习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后,我们将研究什么呢?
  生:思考讨论.
  师:我们可以与刚学习的椭圆进行比较,不妨回忆一下是怎样研究椭圆的?
  生:我知道,学习了椭圆的标准方程后,我们研究了椭圆的几何性质,所以接下来应研究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师:很好,你打算怎样去研究呢?
  生:从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入手去研究它的几何性质.
  师:运用曲线的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既是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也是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了研究方法,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它呢?
  生:与椭圆一样,研究双曲线的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等.
  师:那么,我们就开始研究双曲线的范围吧……
  上述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使用元认知提示语,不断启发引导,调节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类比获得了要研究的内容及如何研究的方法.特别地,这些结论是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得出的,不是老师告诉的.这样的开头引入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这么做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利,“磨刀不误砍柴工”,虽多花点时间,但很值得.
  
  2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新课标特别重视过程的教学,在课程内容和要求中,强调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过程与结果相比,过程更重要,重视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追寻数学知识形成的轨迹,领悟学习研究的方法;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
  [回放2]研究双曲线对称性的教学片段
  师:我们来看双曲线的图形,它有何对称性?
  生1:我发现双曲线关于原点中心对称.
  生2:我还发现双曲线关于坐标轴对称.
  师:好的,我们再看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在方程中以-x代x,-y代y,-x与-y同时代x与y,方程变化吗?
  生:方程不变.
  师:这也说明双曲线关于y轴,x轴,原点对称.
  [反思2]此处教学设计的特色在于能从数和形两个方面去把握对称性,但教师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在方程中以-x代x,-y代y,-x与-y同时代x与y方程不变,就说明双曲线关于y轴,x轴,原点对称呢?学生对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并不是很清楚,“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不知不觉出现了.当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总喜欢把自己推导的、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不关注这些结论的生成过程,学生往往未从本质上理解,一旦情境发生变化,学生也就不会使用了.
  事实上,曲线的对称性本质上是点的对称性,在双曲线上任取一点(m,n),于是有m2a2-n2b2=1 ,而它关于y轴,x轴,原点对称点的坐标分别是(-m,n),(m,-n),(-m,-n),代入双曲线的方程,仍然适合,所以双曲线关于y轴,x轴,原点对称.寥寥数语,本质暴露无遗,如果在教学中,添上这“点睛”的一笔,学生一定会深刻理解.而且在遇到类似问题时,也能转化为点的对称性来处理.因此,结论本身固然重要,但处理问题的方法与探究的过程更重要,所以在教学中,不要留一手,要善于捅破这层“窗户纸”,要知道,学生只有把握了结论之“源”,才能引来能力的“活水”.
  3不要做教材的“奴隶”
  教材只是一种教学媒介,是教和学的重要参考资料.面对几种版本的教科书,在教学设计时,我们是照本宣科,原封不动;还是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敢于突破它的框框?新课标指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这就要求教师要理性地看待教材,不迷信权威,不做教材的奴隶.教学内容的确定要以符合新课程理念为原则,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对教科书要大胆选取和加工,切忌照本宣科,搞拿来主义.
  
  4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靠船插篙”
  
  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思维能力是数学学科能力的核心.而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所蕴涵的一般思维规律,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径.新课标强调通过典型问题的分析和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形成的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与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相结合,要靠平时教学来逐步渗透,做到“靠船插篙”.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从具体的教学内容中细心挖掘、归纳提炼思想方法,变空洞说教为潜移默化,使数学思想方法不再是“海市蜃楼”,而是“有血有肉”,“丰满”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然后再对上述思维过程进行抽象概括,思考1视y是关于x的函数,通过求函数的定义域,求x的范围,这就是函数的思想;思考2视y为主元,构造关于y的一元二次方程,通过Δ≥0求x的范围,这就是方程思想的应用.而三种不同角度的思考,都是设法挖掘不等关系,实现“等”向“不等”的转化,“等”与“不等”辩证统一,共存在同一数学问题之中,数学的“和谐之美”跃然纸上.因此将原汁原味的课本知识作为学生探究的素材,挖掘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体验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定能使学生心领神会、深刻理解,从而达到拓展迁移、灵活运用的境界.可见,新课程理念不仅要学习,更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到位,一切贵在落实,让我们一起做新课程的实践者,为课改作出自己的努力.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上课了,笔者对前一天的作业进行简单的讲评后即开始了《用尺规作线段和角》一节的学习.  根据教材的安排,先在一个长方形木板上作平行四边形.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比较顺利地完成了,随即进入了“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学习.    1课堂实录    师:现在我们来尝试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已知∠AOB,求作……  图1师画图,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作,强调是“尺规作图”.如图1  接着,师启发:请同学们思考,你
期刊
建构主义强调“数学教学最终不是教给学生作为客观世界基础的数学结构,而是要教他们如何发展自己的认知水平”.教师不可能提供每个学生都适合的学习方式,因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独特的方法,教师也不可能讲解学生想了解的所有内容,因此要让学生自主地探索、有效地学习,教师就要留给学生探索思考的时间,教师更要为学生架设有效学习的思维空间.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事,都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做”.为
期刊
定义:以椭圆的两条焦点弦为对角线的四边形称之为椭圆焦点弦四边形.  问题1:(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理21)P、Q、M、N四点都在椭圆x2+y22=1上,F为椭圆在y轴正半轴上的焦点,已知PF与FQ,MF与FN共线,且PFMF=0,求四边形PMQN的面积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问题2:(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理21)已知椭圆x23+y22=1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
期刊
1古典概型内容的教学思考与修改建议    对人教课标A版《数学3》的古典概型的教与学来说,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于“列举”.古典概型题渗透在教材中的例题、习题,透过现象,本质上有三种题型:“依次不放回取”、“依次放回取”与“同时取”,分别对应于旧课程中排列、分类(步)计数原理与组合等内容.列举的手段有:列“树枝图”,列“点表”与列“数对表”.但人教课标A版《数学3》没有归纳分类,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列举基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数学探究”正逐步影响到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课堂的探讨和研究包含着学生间的讨论以及师生间的互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发现和创造的研究历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是当代教育的主题
期刊
1教学设计    1.1教学内容分析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为解决其他数学问题提供了有力工具,从而成为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函数模块又包含  了众多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涉及面广,应用层面多,从而成为高中数学的难点.  1.2学生状况分析  云阳中学是重庆市重点中学,学生素质相对较好.高一(一)班又是实验班,学生勤思好学,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在这之前,学生已
期刊
现代课程论强调,有意义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是基础教育阶段两种基本的学习思考方式,两类学习方式各有其优点和缺点,以及不同的功能和适用范围.笔者认为,为了加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应根据学生的“数学现实”和教学内容,将两类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为此,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以自主探究学习为主线,而局部设计中提出有意义接受学习要求的教学模式;也可以采用以建构有意义接受学习的
期刊
怎样在高三短暂的时间内搞好数学复习,提高复习效率,在高考中考出优异的成绩,是每个师生所关心的问题.  由于近年来高考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在第一轮通过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复习,进入第二轮后,有的老师则不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盲目使用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二轮复习资料,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简单地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
期刊
等差数列有5个量:首项a1,公差d,项数n,第n项an,前n项和Sn,已知其中三个量,就可求另外两个量,反映这5个量之间的关系,有通项公式an=a1+(n-1)d,前n项和定义公式Sn=(a1+an)n2,还有前n项和定义导出公式Sn=na1+n(n-1)d2.下面我们就来利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定义导出公式来探讨等差数列前n项和与二次函数的联系问题.    以上对等差数列的前n
期刊
数学教学中经常有求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问题,这是高考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如2006年文理科共34套试卷中涉及遞推数列解答题的有29套),而递推数列问题正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求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方法很多,如叠加法、累乘法、迭代法、待定系数法、不动点法、特征方程法,数学归纳法等,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方法.高考题中出现很多型如an+1=f(n)·an+g(n) (n∈N.*)的问题,只要掌握它的通项公式的求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