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高高地把家谱举过头顶

来源 :昆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j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烟台彭氏菜根香杯”“我的家风故事”原创散文大赛征文专辑
  不用扳指头也能算出,几十年来,有多少朋友陆续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安居城市,我也算是大致如此。
  他们离开家乡后,多半在城里活得很滋润,有的还风生水起。回忆起故乡故土、风土人情,都说得头头是道,感情不舍,滔滔不绝。他们大都能写出优美的文章,怀念自己的家乡轶事。我却总觉得没什么可说可写的,好像故乡离我很远,忽而又很近。我曾经也提起了很多次笔,总是写不出一个文字来。
  终于沉下心想写出一些文字。再三思索后恍然大悟:原来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有真正地离开过自己的家乡——身体尽管也时时会回到老家,但灵魂从来没有远离过家乡。家乡的一切物事已经深深镌刻在自己的内心,随时随地都可以任意翻阅故乡的过去和未来。历历在目,经卷清晰。任意翻出哪一辑,都近在眼前,未曾远离。很多长辈们尽管身体已经不存在于这个世界,可他们的音容笑貌,精气神志,无不时时在我们眼前闪耀着光华。所以我在纪念长辈的一首诗里这样写道:
  长辈们高高地把姓氏举过头顶,
  把姓氏和家谱高高地举起在堂前,长辈们那模糊的身影,
  点燃一炉延续后代的香火,我听见他们念念有词:
  我是一棵树根,葳蕤的葱林是我们千秋万代的子民,
  我是一条大江,枝丫的小河、溪流是我不绝的血脉,
  我是一片蓝天,乌云、白云都是我灵前的匆匆过客,
  我是一截插曲,在折戏里任谁都不会轻易把我剔出。
  在家族和村民的丛林里,我们并不是最高的植物,
  我看见长辈们常把姓氏和族谱高高举过头顶,像一群囚徒,
  是啊,是一群岁月和家庭的囚徒,
  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不断地噼啪着一种声音:
  这是我,还有我的子孙!这是我,永远是我的骨殖!
  生如此,灰烬也是如此。
  于是,在近乎二十年前,我在父亲的墓碑前写道:
  言可经纶行为师,表堪寻常里如范。
  其实,说句实话,家风的熏陶多半来自于那本并不说话的家谱。里面到底是怎么说的,我们至今也没有完全读完、读懂过,只记得里面有家族的“排行”。很早在每年的正月会组织召开家族大会,叫“拜谱”。最初几年还打开家谱念念族规,后来就是单纯的吃吃喝喝,成了外出的和留守家乡的聚会闲谝了。再后来外出、搬迁的多了,就是吃喝都聚不到一起了,那个家族大会就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记忆。现在甚至于家谱存放在哪家同门家里,可能也未曾知晓。
  对于家教的感受,多半是来自于爷辈和父辈们,更多的是来自于后者,所以我对他们的教诲至今记忆犹新。因此近几年来我写了不少回忆父辈那一代的诗句,大都充满敬仰、钦佩之情。
  我的爷爷是一位普通农民,但我记得他有我们家族的第一支钢笔,仅此一点,我猜出他肯定是会写字的。
  我的父亲是最早的上山下乡时期推荐的大学生,后来由于当时的社会原因在毕业前退学了,最终几经周折做了乡镇的“八大员”之一。母亲辛勤操劳,一辈子服侍爷爷奶奶和父辈一大家人,加上我们兄弟姐妹六人,现已七十有六。
  父亲也算是镇子里面有工作、体面的一员,可听远近乡邻的表述得知:他对任何一个人都坦诚相看,包括乞丐、穷苦人;他热心每一个他能帮到的人,哪怕自己借钱、贷款都在所不辞;他虽人在乡下,可名望早已走遍了我们的小县城;他除了本职工作外,利用空余时间,帮各村、组无报酬地义务勘察修路(甚至是盘山土路、毛路)、拉电、架通有线广播;帮人提亲说媒;那时没有调解委,他帮邻里乡亲处理纠纷,息事言和;每年的春节免费给附近乡亲书写对联,几十年如一日;他去世时那时还叫乡政府的单位为他破天荒召开了空前绝后的一次追悼会……关于他的传说至今仍经久不衰。
  我记得有关他的几件小事,都很碎小,几乎不值一提。
  一是他教导我们做人的底线是诚信:诚实守信是根本。多年来,我就是靠着这两个字经营着自己的一切,尽管时时被很多人称为“太实诚”,不知褒贬。
  他经常给我们讲起“六尺巷”的故事:“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具体所指地方本已忘了,网搜说在安徽桐城市,建于清康熙年间,牌坊上的“礼让”二字和六尺巷至今仍保留完整。
  再是,他经常讲故事告诉我们:人有无本事要靠自己努力,不能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应人事小,误人事大。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学到老活到老。有志不在年高,无志枉活百岁。受人之托忠人之事。除了死法是活法。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等等。更多的都忘记了,但都深深地刻在我们的骨子里和行动里了。
  当然,他不是简单的说教,都是用故事告诉我们这些道理的。所以我们都很爱听,乐此不疲,经常缠着他讲给我们听。有的是从他给我们讲的《薛丁山征西》《薛仁贵征东》和《杨家将》《三字经》等以及他给群众们播放电影片后多次讲述给我们听的。
  至今记忆犹新的还有: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宁从直中取,莫向曲中求。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要想好,问三老。满罐子不响,半罐子噗通。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人在做,天在看。揭人不揭短,伤人不伤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好话多说,恶事莫为。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让人非痴,吃亏是福。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于无字句处读书,与有肝胆者共事。一碗饭是恩人,十碗饭是仇人。善行至千里,作恶寸步难。一分辛劳一分才,勤能补拙是良训。做人切不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在人上要把别人当人,在人下要把自己當人。人比人气死人……都是些浅显易懂的道理。   我的老家小地名叫“瓦屋”,镇子里远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小地名,但在史料上却没有任何记载,村组的名字里也没有。大概是某位祖先曾经做过几十年小地主,在附近村民的土房、茅房中率先住起了瓦房,所以父亲在西安上学时才被学校清退回家。我们不是什么名门望族,但在远近村子里,只要提起我们姓氏和家族、村落,往往人们还是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的。
  不光父亲,父辈们都是这样教导我们的。他们经常大同小异地重复着:做人宁肯有德无才,决不可有才无德;宁肯穷困潦倒,决不可人穷志短,丢弃操守。所以我们家族二百多人里,有领导、干部、军官、教授、商人、医生,更多的是本本分分的农民。没有很有钱的大老板,但我们家族的含金量并没有丝毫降低。据说近百年来,家族里没有出现过一例烧杀盗抢等之流人丁,在古代算是耕读人家,在当代应该叫耕读传家吧?这个家风家教的图腾,我们还要一代一代地拱手顶着传续下去。
  近年来流行一句话: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的身体和灵魂都着急向前奔跑。这些年,不论是人和事都走得太快,以至于我们的灵魂落在了后面。我们要不时地静下心来停一停,等一等灵魂。是啊,又有多少人曾深深地反思?多年来,在金钱的叩击下,你是否还是那个“形神不离”的你?人生途中,我们是否都做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我后来多次回想自己,自己之所以被人称之为“太实诚”,其实并不是智力差,可能是太过于内珍自己的魂灵,以至于让思想落伍于这个时代飞速发展的物质和熏心利欲。可我从不覺得委屈,坚守自己最纯真的内心于纷乱嘈杂的世事,实乃一大幸事。
  最后还是用自己诗行结束我的文字:
  在如练的绸缎下,
  我们静默在他们曾经坐过的老树下,
  感受先人栽树的后来。
  长辈也许早就成为一粒粒尘埃,
  隔着千山万水,
  正以光线的速度再次向我们奔来,
  守望厚重博大的慈爱。
  陈典锋,陕西丹凤县人,商洛市作协、青年作协、诗歌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赤子》《延河》《商洛文化》《商洛报》等报刊。2016年获《微光诗刊》七周年年度诗人奖,被中华文艺评为“2016年最具影响力诗人”,在2017年中国太湖风“鼋渚春涛”诗歌征文大赛中荣获“新锐奖”。出版有诗集《因为美丽》和《鸟鸣》,主编、与人合著诗集《芳草斜阳》。
其他文献
我妻子今年57岁,属牛,在我看来,属牛的人为人忠厚勤奋,上孝敬父母,下善待兄妹,相夫教子,勤俭持家,豁达贤惠。  八十年代初,我在城里一所高中任英语老师。那时,教师还没有摘除“臭老九”帽子,一般人不愿找老师做配偶,更何况我家在威海农村。我妻家是双职工,岳父刚从沈阳102廠(现沈飞公司)调回牟平当时最大最好的厂工作,岳母是教师,妻在一乡镇医院工作。无论是论家境,还是论长相,我都不及妻子。然而姻缘可能
期刊
我出生在1979年的一个春天。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我有一个姐姐,两个妹妹。可惜我身下的那个妹妹刚生下来第二天就夭折了。第二年的同一天同个时辰,我的第二个妹妹出生了,母亲抱着妹妹哭了,母亲说,是之前的妹妹又回家了。小时候,母亲留给我们的记忆是温馨的。母亲在院子养了一大群鸡鸭鹅,还有小兔和小猪。兔子长大了,母亲在推车上绑好两个筐子,一个放兔子,另一个筐子里面装着我和妹妹。蜿蜒的山路上,母亲推着我们
期刊
“爸妈,我回来了。”下班进了家门,我一边换鞋一边对忙着做晚饭的母亲和坐在一边修理烧水壶的父亲问好。母亲烧得一手好饭菜,全家人都爱吃母亲做菜的味道,尤其是她腌制的小咸菜,是邻居们都喜欢分享的美食。父亲退休后喜欢研究各种维修,家里大到家电,小到孩子们的玩具,甚至邻居家有生活用品坏了,都会拿过来经父亲一一鉴定处理,邻里邻居谁提起父母都会交口称赞。  “妈妈——”上小学的儿子如同小燕一般从屋里飞出来,张开
期刊
我家有个苹果园。  准确地说,是我嫁给我先生之后,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家有个苹果园。  每年到了苹果收获的季节,那红红的大大的果子,一筐又一筐,堆满了整个院子,浓郁甜美的果香充满了整个鼻腔,让人熏熏欲醉。来自鲁西南的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情境,就被这满园的香甜果子倾倒了,因为从小到大,苹果从来就是妈妈从集市上买来的,农活也只是跟着妈妈去田里种种小麦和玉米,所以苹果园对我来说无比新鲜,我还天真地觉得果农
期刊
初秋的鱼鸟河荷花池,别有风味。荷香轻袭,如无数条章鱼千丝万缕的吸盘,揪紧我略显单薄的衣衫,不容商榷,直截了当地将人拉入荷花的乐园。  没有残荷听雨,目之所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仿佛不知秋之将至,拚命抓住夏天灿烂的尾巴,炫耀绽放之美妙。  痴情的鸟儿,温柔的阳光下,伫立于怒放的荷花花瓣,喙吻爪抚,忘乎所以地撩妹求婚,全然不顾游人的相机一刻不停地捕风捉影。  怀春的荷花欲拒还迎,娇羞
期刊
我现在已到了中年,却刚想起要做一个女人。  一直以来我从没有觉得自己是个女人,也没有被认为是女人,从来都是被朋友称作“假小子”“女汉子”,我也从没有提出过质疑,反正这样的称呼里有了“女”字就已经代表了我的性别,谁叫我从来没有女人的一面呢。  是的,我有一个顽皮过头讨人嫌的童年。每天凌乱的头发满脸的鼻涕,这倒不是我的妈妈不收拾打扮我,而是她很少能有机会打扮我,因为我很少能出现在她面前。我从不会在路上
期刊
我家的家风应该从一副对联说起。小时候我在农村老家住过一段时间,记得爷爷经常让我站在堂屋的八仙桌上,指着一副泛白的红色对联念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那拖长的尾音袅袅娜娜,极富音韵美感,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爷爷解释给我说:“做人要老实,还要多读书。”对联中间有位老先生的画像,微微前倾而立,双手交叉放于胸前,胡须飘飘,颇有仙气。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孔子的画像。对于爷爷而言,中国
期刊
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传统美德永世相傳。我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五口之家,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在父母的呵护下子女们都健康快乐地成长,在言传身教中我们也懂得了一些明事知理、孝敬老人的道理。  礼貌待客,踏实做人  父母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见着人要懂礼貌,乡邻乡亲的,住在一起就是邻居,远亲不如近邻嘛,遇到叔叔、伯伯、婶婶要有礼貌,主动打招呼。是的,
期刊
你的长发飘起来了,比历史的围栏还高;  你的天问,楚王听到了吗?你手中的长剑,既然不能杀死敌人,还要它何用?  那,就杀死自己吧。  一些浪花,織成银闪闪的光环,你会发现,生和死就在中间,它们和命运之光一起跳跃。  那条与你相伴的鱼,早已上岸,它眼里的艾草,成了一个节日的祭品。  有些香,有些苦。  请回五月  准备好龙舟,我们把你请回来;  请回五月,请回楚的岸芷汀兰。  这个节日有些心痛,路漫
期刊
奶奶要是活到今天,应该有110岁整了,奶奶是2000年离开我们的,走了已经整整17年,可是我对奶奶的想念,却是越来越浓,奶奶常常就在脑子里转悠,转悠,转悠,直转到我的眼泪要流下来,奶奶活着该多好。  奶奶是地主的女儿,年轻的时候净享福,没遭过什么罪,嫁给了爷爷,爷爷当时是沐浴联中的校长,在旧社会,也算是门当户对了。奶奶从娘家带来了3个伙计,4匹骡子,还有2头驴,住的大房子前后都是大院子,大房子之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