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校园欺凌事件的心理成因研究综述

来源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80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逐渐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不同学者从各种视角对校园欺凌的成因展开了调查研究,其中,针对心理成因的研究大致可以从主体角度、互动角度与环境角度展开,主体角度包括欺凌者、被欺凌者以及事件中其他群体的心理特征因素,互动角度包含家庭互动、同伴关系所带来的心理影响因素,环境角度则包括文化传播与大众认知带来的心理影响因素。但该方向的研究仍然比较缺乏质性的个体考察与对本土、代际差异的研究。
  关键词:校园欺凌;欺凌心理;欺凌动机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2-292
  一、引言与概念
  校园欺凌是近年来国际与国内中小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话题之一,2017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出台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方案指出:“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网络等手段实施起伏、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这一描述较为清晰完整地确立了校园欺凌的概念。
  二、研究框架与梳理
  (一)主体角度的心理归因
  1.欺凌者
  欺凌者的人格特质、性格特征往往是影响欺凌行为的重要因素。欺凌者往往自我评价过高,并且通常具有较高的精神质倾向、极强的自尊心、嫉妒心和报复心,当出现挫折打击等诱发因素时,他们容易出现过激的行为(章恩友、陈胜,2016)。在道德感方面,这些群体冷漠无情,过于自恋和冲动,缺乏同情心,尤其是移情能力,喜欢道德推脱等(王玥,2019)。
  欺凌者在社交过程中的社会心理同样影响着其行为动机。欺凌者角色内部依然存在不同的类别,包括“优等生”“后进生”“边缘生”等,他们都有着对权力资源的不同心理:操纵、滥用或渴求(李明达,2017),他们通过操纵权术来控制同伴,以获取更高的社会地位。(孙时进、施泽艺,2017)。例如,部分欺凌者是在学业上存在着自卑心理,企图借助欺凌行为,获得同学的认可甚至是崇拜(张玉晴,2018)。
  2.被欺凌者
  校园欺凌事件中的被欺凌者往往也具有较为鲜明的个体特征,如退缩、害羞等。这些个体易出现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低自尊等,他们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存在自卑心理,这些特征与消极情绪构成了他们的“弱势”特质,容易被欺凌者所察觉,成为被攻击的目标(王玥,2019)。
  在欺凌者的社会心理方面,挪威最早进行社会欺凌研究的学者Olweus ( 1994) 将这些人描述为被动的、消极的、服从的,并认为这些人在社交时会表现出敏感与缺乏自信,之后的研究则证实,他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不被社会接纳的和被孤立的对象,缺乏社交技巧,容易引发矛盾与纠纷(王玥,2019;章恩友、陈胜,2016)。
  (二)互动角度的心理归因
  1.家庭关系
  家庭依恋解释了部分欺凌行为的发生。八十年代,Olweus就指出过高的家庭亲密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如果一个妈妈非常“焦虑”地投入与孩子的关系,那些孩子就会过多地依赖和自己父母的关系,从而成为被孤立与被欺凌的对象( Olweus,1980 )。后续的研究也显示,学生对家庭的依恋对欺凌行为存在正向的影响作用(李玲、张兵娟、王涵,2018)。
  家庭环境中的教养方式也会通过影响儿童的心理状态,对欺凌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在不正常的家庭环境中,一方面,儿童很容易习得其他家庭成员的行为,用暴力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成为欺凌者,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受到虐待、忽视或专制对待,或过度保护、溺爱,都会使儿童日后成为群体欺负、攻击的对象(章恩友、陈胜,2016;苏春景、徐淑慧、杨虎民,2016;高琨、邹泓,2001)。
  家庭结构也是间接影响欺凌行为的因素之一。例如部分中小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中,缺少来自父母的监管、温暖与爱,形成畸变的心理,导致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苏春景,徐淑慧,杨虎民,2016)。
  2.校内关系
  学生所接触的校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研究显示,消极或冲突的师生关系有可能增加儿童青少年的欺凌行为(王玥,2019,引自Wang, Swearer, lembeck, Collions & Berry,2015),与教师建立和谐或亲密的关系则利于降低个体的欺凌行为 (王玥,2019,引自Troop-Gordon & Kopp)。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良好的同伴关系所带来的的情感支持則通常能有效降低受欺凌的几率,有研究显示,同伴关系每提高一个水平,受欺凌的几率就下降15%(林克松、沈家乐、杨磊,2020)。
  特殊情境下的同伴关系也会通过特定的机制,对欺凌事件的发展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当学生群体分化为欺凌者团体与被欺凌者,进入暴力行为的场域时,前者之间会获得一种共享的情感体验,出于对群体的忠诚感,在集体的兴奋中一再攻击被欺凌者,而处于情感弱势的被欺凌者则不得不承受被压迫的恐惧,最终转化为一种长期的消极心境(杨晓奇、李冰珊,2020)。
  (三)环境角度的心理归因
  1.文化传播
  学生中“亚文化”群体的存在同样可能导致欺凌现象的增加。中学阶段的学校管理往往较为严格,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却极度渴望独立,这种心理状态与环境的关系一旦失调,便会形成一种“反学校文化”的氛围,从而滋生校园欺凌的现象(魏叶美、范国睿、2016)。此外,当前网络上大量存在的低俗暴力文化,同样可能使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转化为实际行动,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王贞会、林苗、胡发清,2021)。
  2.大众认知
  社会大众对校园欺凌的认知偏差可能会导致校园欺凌情况无法得到缓解。如学校管理者、家长、教师无法清晰地认识到校园欺凌的本质与危害,事件发生前疏于预防,事件发生后处理不当,同样助长了欺凌现象的发生(章恩友、陈胜,2016)。
  三、评价与展望
  在研究方法方面,该主题下,大量研究依然是基于国外已有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分析,但或根据总结进行假设,开展验证性分析,使得不少研究结果重复率较高,理论贡献不大。考虑到该研究主题以“心理”分析为重,后续研究可采用以个体为核心的案例研究方式,结合质性的研究方法,补充在整体研究中所忽视的细节。
  在研究思路与内容方面,不少研究依然受限于上世纪确立的校园欺凌研究路径,对于当下青少年学生与之前代际的差异,以及其所面临的新时代环境欠缺考虑。后续研究应当以变动的视角考察校园欺凌事件背后的心理机制,所需要关注的是新网络媒体以及在该环境中所成长起来的一代所具有的新特征。
  四、总结
  我国在校园欺凌的心理成因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角度:主体、互动以及环境的心理归因,研究者构建起了多层次的心理机制分析框架,总体上符合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中的“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的逻辑,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方向空缺,如对校园欺凌本土特征的细致考察以及青少年的代际差异与新成长环境的探索性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系
其他文献
摘要:在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在融入情感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可以丰富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层次,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学资源的增多,让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体验,也变得更加的丰富,在积累不同课外学习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鼓励学生多参与一些不同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认知准确性,教师也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设备,因此,本文就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在小学语文情感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总结。  
期刊
摘要: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树立正确的作文教学理念,还要在打好学生作文基本功的前提下,通过读书、观察、动笔、动情等各种途径,提高作文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字小学生;作文;兴趣;情感;能力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2-283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最直接的途径。学生作文能力是其阅读能力、想象能
期刊
摘要:在学生长期的学习阶段过程当中,高中阶段作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应该不断的被教师和家长所重视的,其中语文学科作为高中阶段中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和整体成绩有很大的作用,要想让学生充分的学好语文,就要培养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其中课外阅读的有效运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也能够使得学生通过阅
期刊
摘要:对于学生来说高中的语文课程相比较于初中课程,在难度上和材料的难以理解程度上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无法掌握良好的学习方式,并从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及时的进行课后复习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因为没有掌握良好的课后复习的方式与方法,使得学生往往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缝隙却效
期刊
摘要:新课改的推进为教育系统注入了全新的血液,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基础阶段,是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阶段。相比于其他阶段的教学,小学阶段的教学应更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本文主要简要介绍了快乐教育的教学理念,并对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快乐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策略,期望为今后小学语文教学运用快乐教育改变教学现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期刊
摘要:通过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结合话题和政策内容,可以更好地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首先解释了高中政治教学中对主题政治的需求,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的现状,最后分析了将时事政治应用于高中政治中以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时事政治;高中政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2-285  政治课是激发思想的课,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学生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目前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之一,这是由信息技术的多元辅助功能决定的,且适应力非常好,可以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有效打造智慧教育环境。为此,高中化学教师要客观分析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整合切入点,以便引导学生顺利接受化学知识,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本文将根据笔者对信息技术辅助手段的应用看法为切入点,介绍笔者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化学教学活动的。  关键
期刊
摘要:贫困山区学校,过去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学校基本上是没有科技教育的场所和时间,更不用谈有专门的相关配备人员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学生的科学素养普遍低,甚至有的学生因为父母的封建,抵制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而学生的有关的科学知识,仅仅是从老师嘴里获得那么一点点。  新课改革以来,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贫困山区很多学校科技教育活动的实施情况有所改变,但是怎样推进科技教育,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仍然
期刊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中的持续推动,我国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更加高度重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工作中的发展也成效显著。因而,教育者,应持续探寻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提升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的基础建设,积极主动变化体育教学方式,搭建健全的体育教学理念管理体系,进而推动小学生体质的进一步提高。文中主要从以上三层面进行阐述,探寻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式及对策。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课堂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教师要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施教者,并且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同时,把更多的课程资源运用到小学数学课上,让更多的学生懂得:数学就像是一盘大棋,要获得最后的胜利,不要急躁、不要惊慌失措,而是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本人的“下棋”能力,集中力量去攻克每一个点,由此学生必然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这对于学生的意义也是不可比拟的。教师要将微课技术纳入到教学中,让学生懂得通过微课完成好学习任务,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