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的“分层教学”的观念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_k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初中学段面临的突出困难就是学生学习成绩分化严重,小学毕业直升初中,原有的差异随着初中学科的增加、学习内容的加深、学时的延长而进一步扩大,形成教无信心、学无兴趣、学无所得的不良局面,笔者曾对全班56名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做过调查,结果是:
  1.认为授课内容简单,有时显得凭所事事,“吃不饱”的有14人,占25%。
  2.认为课堂容量适中,有些内容学起来容易,有些内容学起来困难的有26人,占46.4%。
  3.认为课堂上听不懂,或注意力不集中,理解不好的有16人,占28.6%
  以上结果表明,大多数数学教师在实施义务教育中,面对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和学习行为习惯差异较大的新情况困惑无策。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教育理念,即人人数学观,它体现了数学的个性化特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学习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齐划一地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使人在学习上存在个性差异,承认差异才能结合实际,承认差异才能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每名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发挥他的才能,获得他应该得到且能够得到的数学知识,遵循这一教学新理念,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了分层教学的一些探索
  
  一、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存在着个体差异
  
  1.智力差异,每名学生因为遗传基因的不同,智力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钝,有的人形象思维强,有的逻辑思维强,有的人人记忆力超人但推理能力较差,有的人记忆力较差却推理能力过人。
  2.学习基础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小学的数学状况不一样,有的学生数学成绩十分优秀,有的学生数学学习基本还没入门,两极分化相当严重。
  3.学习品质差异,有的学生学习数学十分认真,有一套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学得轻松愉快;而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入门,数学学得十分艰难,部分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丧失了信心。
  正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这些个体差异,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给我们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困难,课堂上要求太高差生跟不上,要求太低优生又吃不饱,教师处于一种“首尾不能兼顾”的两难尴尬境地,所以我们要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让不同的学生接受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
  我们实施的数学分层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班内分层,而是打破行政班的限制,跨越班级教学模式进行分层教学,我们每三个班分成一个实验组,每个组将学生分成三层:提高层为C层、中间层为B层、基础层为A层,各层自成一个教学班三个层次的学生同时在指定的不同教室上数学课。
  
  二、分层教学的基本原则
  
  1.学生分层原则,学生分层主要参考学生成绩、学习状况和学生自愿分层我们首先按学生成绩给予所有学生排序,分出理论上的A,B,C三层,然后每名学生填写自愿分层,并说出其理由,我们将理论分层与学生自愿不相符的学生征求原科任教师意见,进行必要调整,通过权衡,对不能按自愿给予调整的同学,及时耐心地做好其思想工作。
  2.分层教学动机,分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清楚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各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施以不同的教学方式,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与其基础相适应的教育,获得相同的发展权利,让每名同学都有进步,对A层学生突出一个“扶”字,讓他们学会学数学,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对B层学生突出一个“推”字,椎他一把,让他在数学学习上尽快上路;对C层学生突出一个“激”字,激励他们努力探索和研究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3.教师配备原则,分层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快慢班办学理念,即用最优秀的老师教最好的学生,最差的老师教最差的学生,二三个层次的学生得到的教育应该是平等的,他们在数学上求进步的要求应该得到平等的满足,因此我们根据三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以及实验组三个教师的优势进行配备,一般安排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富有管理经验的老师任教A层学生,安排对课本知识研究较深且善于带优生的老师任教C层学生。二者兼而有之的老师任教B层学生,这样既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也可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4.课堂标高设置,因为学生层次不同,数学学习基础差异较大,各个层次的课堂教学标高不可能一样,每个教师悉心研究所教层次的状况(即层情),再确定每节课的标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对A层学生主攻基础,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并不可怕,自己原来也能学好数学;对B层学生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其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对C层学生打好基础仍是关键,但重点是培养其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无论哪个层次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不同的知识掌握程度上具有相同的创新精神,是课堂的最高追求。
  5.动态管理原则,学生所在层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的学习状况在不断发生变化,学生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对学生实施动态管理,由学生申请,每个实验组三个教师协商,对学生所在层次随时进行调整其目的有二:一是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心理需求,把学生尽量调整到他们比较满意的层次;二是在实验中形成竞争机制,激励学生不断追求进步,抑制学生中极易出现的“退步无所谓”心理。
  分层教学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一是每名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从模糊走向清醒;二是打破了“优生差生一锅煮、优生差生无法在课堂兼顾”的教学困境,每个层次都可以根据本层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和课堂教学标高,这样,每名学生都能受到与其相适应的教育,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听得懂、吃得饱,为每名同学都创造了进步的机会;三是优化了教师资源配置,可以把不同类型的老师安排到适应其教学特点的层次,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特长;四是促进了教师在教学中相互间的协调配合,提高了教师的合作交流意识和精神。
其他文献
针对中专学校毕业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身体素质重要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健同学的学习热情明显提高,年平均出勤率提高10%以上;实行综合体育考核标准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思路自然的则运算很繁,而运算较简单的解法则思路又很不自然,这样就造成了教学中通常采用“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学生
<正>莎草纸(papyrus)是古代埃及人的主要书写材料。莎草是生长于尼罗河三角洲的一种植物,属于禾草样的水生植物,株高四五米,茎为木质、钝三角形,宽可达六米。人们将这种植物
一、美国儿童文学的诞生1690年初版于波士顿的《新英格兰初级读本》,成为接下来的150年间北美地区流传最广的儿童书籍。这本书把儿童视为一种精神存在,同时也是清教徒"儿童生
在我们的教育中,在我们的学生面前,我们似乎过于吝啬赏识.面对惩罚和批评又过于慷慨.“人生中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这是美国教育家威廉&#183;詹姆斯对我们的
创新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也是培养创新思维、创新型人才的途径,高中数学是基础教育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作用,而高中数学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自然创新教育应从课堂开始。    一、营造有利于主体创造力发挥的环境    1 营造一个人人都有创新的课堂氛围  要开发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必须把自由还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疑问畅所欲言,鼓励学
[摘要]职高高一数学学习是一个关键时期,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障碍而又得不到及时解决,学生便会觉得数学难学,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障碍作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积极地研究相应对策。  [关键词]职高新生;学习障碍;分析;对策    笔者对本校2009年入学的新生进行了跟踪研究,根据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可知职高新生数学学习有三大障碍:知识障碍、心理障碍和学习方法习惯障碍,三者之间互相影响,有着互为因果、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正掀起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热潮,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建立新型课堂、培育新型人才,是本文所探讨的内容.21世纪的教师,要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自己必须是“源头活水”.它告诉我们:教师首先应是学习型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渊博的课内外知识、良好的人文素养、崇高的人格魅力.另外,教师还必须具有扬起创新风帆驾驭新课堂的能力.乘新课程改革的春风,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构建新课
例 已知sinαcosβ=1/4,求cosαsinβ的取值范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建构主义与高中数学课程的契合点,以图寻找到合理建构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途径,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中数学;课堂;主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个体的主体性,将知识看作主体对客观事实主观性加工的结果,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观分析、检查验证和二次加工创造,从这个角度讲,这与高中数学教学存在某种辐合。充分挖掘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对于将此学习理论恰当运用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