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孝顺不如教他们移情能力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0m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会让他们受人欢迎,活得开心并且孝顺。比如,看到富人,多讲讲富人的奋斗;看到穷人,多讲讲穷人的艰辛,自然会让孩子明白奋斗才能摆脱痛苦。这比空洞的“要努力”有用得多。
  儿童教育的一个重点就是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所谓亲社会行为,就是与人为善,合群乐群,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等。
  这种亲社会的行为是怎么来的?是天生的吗?
  亲社会行为跟人的移情能力(也称同理心)有很大关系,所谓移情能力,简单说就是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感知他人的痛苦。这种能力,有些人强一些,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善解人意,体贴同情他人等等。而有些人弱一些,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比较冷漠,缺乏同情心,不懂得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等等。
  美国心理学家普拉捷克说,移情能力强的人,看到别人踩到尖东西,他会不由自主地喊“哎哟”,好像他自己踩到一样。
  英国学者做过一个实验,发现与学工程的学生相比,学心理的学生在移情测试中得到的分数更高。
  可见,移情能力不仅跟先天有关,后天的培养与教育也有很大关系。
  有些攻击力强,喜欢欺负别人的孩子,往往有着比较弱的移情能力。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霸气十足,可千万别以为这是什么好事情。而要及时发现问题,看看孩子是不是缺乏移情能力,如果缺乏,就要及时培养。
  心理学家认为:“解决攻击性冲突的一个方法,就是让攻击者明白对方的痛苦”。
  有个家长,孩子打了别的孩子,他并没有沾沾自喜孩子的霸气,而是用同样的方式揍了自己的孩子,然后问孩子:“你的感觉怎样?是不是很疼?记住,这就是你打的那个孩子的感受。”
  当然,这个做法显得有些不专业不妥当(备注:本刊也不赞成这种做法),效果如何不好说。但这个家长的态度无疑是正确的。研究表明,如果孩子的父母经常表现出对于别的孩子痛苦的同情,那么,孩子的移情能力就会更强一些。
  我从小身强力壮,每次欺负了小朋友,我妈从来都是先打我几下,然后再去哄那个孩子。我妈不懂教育学,她这么做是出于善良的本能。但她的这种善良感染了我,让我以后再欺负别人的时候就会觉得愧疚。
  关于这个问题,心理学家Feshbach提供了一些专业的建议,我们不妨参考一下:
  首先,让孩子识别人的表情。看看哪些表情是痛苦的。
  其次,给孩子讲他人的感受。比如有人欺负了另外一个孩子。让孩子说出那个挨欺负的孩子他的感受是什么。孩子说完后,家长可以进一步渲染,告诉孩子被欺负的孩子有什么样的感受,有多么的痛苦。唤起孩子同样的痛苦感受。让孩子自己领悟出“欺负别人不对”的观念,产生内疚感。
  第三,做角色扮演的游戏。让那个打别人的孩子扮演被打者,让其亲自尝尝被打时的那种恐惧、痛苦,感受到厌恶和愤怒。实际上,上面那个家长打孩子的做法就有点类似这种“游戏”,如果孩子尝到了挨打时的痛苦滋味,在打别人时就会心有余悸。
  上面这种“移情训练”的方法可以举一反三,用到其它场合。比如,有的孩子借了人家的东西不及时归还,可以先给孩子讲对方的心理感受,然后让孩子角色扮演那个被借东西的人,进一步体会对方有什么样的心理感受。
  移情能力培养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消除歧视,培养孩子对他人的尊重。
  有件事我记忆犹新,我读小学时,班里有个小儿麻痹的孩子,我不懂事,经常跟在后面学她走路。这事简直成了我妈的心病,时不时就会提起这件事,言语中流露出很大的愧疚,每到这个时候,我都感到无地自容。
  《爱的教育》里有个细节,父亲为了培养孩子的同情心,每次遇到乞丐都会给予施舍。这么做,实际上也是在进行“移情训练”。可我们的许多家长并不懂得这个道理,见到乞丐便露出一种鄙夷的神情,让孩子避之惟恐不及。即便有的乞丐是年幼的儿童,同样如此。
  成人可能有自己的理由,比如,这些乞丐是骗子,他们能赚好多钱云云。我们姑且认为这种想法有道理,但,孩子并不懂得这个道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一次次失去了培育孩子移情能力的机会。
  今天的许多孩子,自我为中心,冷漠,缺乏同情心,攻击性强,不善人际交往,不尊重老人。家长却对孩子的这些个性特点不以为然。这种孩子长大之后,内心很容易扭曲,对于社会上的成功者,由于看不到这些人奋斗的艰辛,只是放任自己的嫉妒;而对社会上的弱者,由于理解不了他们的痛苦,就会放任自己的歧视。对于家庭,他缺乏责任感,甚至对于自己的父母,也缺乏应有的孝心。家长最终会为自己的教育不当咽下苦果。
  西方的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识。
  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在推出多元智能理论之后,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善”的研究。他提出一个观点,要想培养善良的孩子,就要让孩子对于恶行有认识,让孩子多看到别人的痛苦,知道痛苦是怎么回事。所以,他建议老师多给孩子们介绍纳粹集中营的史实。
  看过一个感人的故事,澳大利亚有个男孩,化疗之后去上学,发现全班同学都理了光头。同学们这么做,就是怕这个男孩有失落感。
  文学阅读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通过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体会贫困无助女孩的痛苦。通过阅读《白雪公主》,体会友爱互助、共同战胜邪恶的脉脉温情。看一些充满人文情怀的电影和纪录片也会起到这样的作用。
  所谓功夫在诗外,一个人文学鉴赏能力的高低,不是从小看过多少名著、背过多少名篇。如果你有很强的移情能力,就能很好的理解这些作品的人文内涵。所谓人文内涵,并不是什么深奥的概念。就是指人类那些美好的情操,善良、友爱、尊重、互助、分享、合作、理解、慈善、同情、关心、谦让等等。所以说,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前提就是培养移情能力,家庭教育在这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家长具有“移情训练”的意识,生活中到处都是训练的机会。看到有小朋友摔倒了,就可以让孩子把他扶起来。看到有人生病了,可以给孩子讲述生病的痛苦。然后让孩子想想,如果你生病了,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你?
  看到富人,多讲讲富人的奋斗。看到穷人,多讲讲穷人的艰苦。这样,很自然让孩子把奋斗与摆脱痛苦联系起来。这种建立在“移情”基础上的励志教育,比那种空洞的“要努力”,“要奋斗”的说教强得多。
其他文献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 在民间的观念里,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红红火火过大年的帷幕才算真正落下。十五日一过,农民开始下地干活,学生也结束了寒假,开始新一年的功课。因此,民间歌谣里又有“过了十五过十六,过了十六又照旧”的说法。  从春节到元宵,节日的气氛持续不衰,所以现在的人们都把元宵视为春节的组成部分。实际上,元宵跟春节根本不是一回事,它们有截然不同的来源,春节是华夏民族古老的节日,是
期刊
亲子游戏:地上迷宫  三岁的儿子航航在地上走走停停,这转转,那绕绕,原来他在走地上画好的迷宫呢!他走到一块底下垫着薄木片的小石头前,停了下来。在迷宫外站着的我立即鼓掌:“太好了!航航这么快就找到鸡蛋了!航航要煮鸡蛋啦!”孩子一听,立即蹲在地上作炒鸡蛋状,还时不时抬头笑笑。  我又说:“鸡蛋熟了吧,快快走出来吧,妈妈等着吃你煮的鸡蛋呢!”  很快,航航手里拿着“煮鸡蛋”(就是小石头),顺着进去的路反
期刊
亨德森是一位全职妈妈。为了管教两个总体表现还算不错的孩子,亨德森把所有流行的方法都试遍了。她尝试过没收玩具,但四岁和六岁的儿子却不在乎;她尝试过平心静气地解释为什么某种行为,比如打自己的兄弟,是不对的,但孩子们似乎听不进去;她还尝试过关禁闭,但大儿子会尖叫、大喊、拍墙,变得狂怒不已。  她后来尝试了以下办法,效果很不错,跟大家分享:  1、家长先确定自己想在孩子身上看到哪些行为,比如打扫自己的房间
期刊
几个孩子来咨询留学的事,留学的理由无外乎:我高中/本科同学去美国留学了;我家里让我去美国留学;现在工作不好找,想出去镀镀金……诸如此类,很多同学都没有从自身的情况、特点去考虑,所以我建议有留学想法的同学在留学之前好好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我为什么要留学?  我一直秉承“留学不仅仅是留学,而是实现目标的手段”,现在很多学生考虑事情都是正向推理,就是说“我留学想去学这个专业,然后可以找什么工作”,
期刊
作为新兴的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大街上布满了顶级国际名牌的旗舰店,有的甚至把总部都移到上海,这不但因为中国有庞大的消费市场,也说明上海已经具备这样的软实力。很多上班族的年轻人在穿着上已经十分有国际化大都市的“范儿”了。  但我同时也发现,这些年来,惟一没有随着中国人时尚观念发生相应变化的,就是中小学校服,不但面料质量差,款式也落后,更谈不上整齐与个性的融合,甚至用“难看”来形容也不过分。  说到中国的
期刊
孩子跟朋友独自去爬山,妈妈很担心  上小学五年级的小帆和朋友们约好了周末爬山去。帆妈焦虑得睡不着,担心啊!  万一迷路了怎么办?万一不小心踩滑了摔着怎么办?万一……小帆软磨硬泡,帆妈只好勉强同意,却叮嘱个没完:“千万别贪玩掉队!千万要踩结实了,抓着牢靠的东西爬,别踩空了,摔下来!千万……”小帆被唠叨烦了,撂下句“你就不想我好” !跑了。  跟小帆一起去的还有小钰。小钰妈也是放心不下孩子,但是她想,
期刊
“女孩四岁性早熟,床头小夜灯是真凶” ?  光照过度是儿童性早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由人体内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引起的。当人在夜间进入睡眠状态时,松果体会分泌大量的褪黑激素,天亮时便停止分泌。人类的松果体一般在儿童中期发育至高峰,抑制性腺的过早发育,儿童若受过多的光线照射,就会减少松果体褪黑激素的分泌,导致性早熟。  过度光照,既可来自阳光,也可来自灯光,非自然光的作用更大,如长时间的电视、电脑显
期刊
在给孩子讲理这事上,我实属“一语惊醒梦中人”的那种。啥情况?  过年时,婆婆来我家小住,一进门,就掳袖子挽胳膊从姥姥那里接管照看凡妞的“重大”任务。  毕竟一年才见一次,虽然有深厚的血缘打底,但凡妞才是个刚满一岁的孩子,而且性格还比较慢热,面对奶奶扑面的热情,有点招架不住。她想躲,可她走到哪儿,奶奶跟到哪儿,无奈,她只好脱鞋上床,大喊一声:“吃奶!”  “吃奶”,是凡妞的发出的独特信号,意思是说:
期刊
“虎妈”、“直升机家长”之类的词儿您肯定不陌生了。“过度养育”到底是有害还是有益呢?  我们当中很多人都会发现自己倾向于这样的观点:只要家长稍微多出点儿力,我们的孩子就会拥有卓越的才能和稳健的前途。“轻微的过度养育”真的有错吗?  数十年的研究发现,最理想的家长应该是这样的:他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且反应灵敏,他会在对孩子寄予较高期望的同时尊重孩子的自主权。  这些研究大多是由临床和发展心理学家戴安娜
期刊
在邻居小朋友的眼里,我是最和善的阿姨。陪他们踢小皮球、蹦高高、画粉笔画、教他们跳绳、和他们猜谜语……可我知道自己有个最大缺点: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小朋友们来我家玩。  在外面怎么玩都行,就是不能进我家,因为那是我自己的私人空间。儿子长大这几年,小朋友来我家玩的次数屈指可数,我也很少让他去别人家,怕打扰了别人的生活。  有天早上带儿子买菜回来,遇上三楼的姐弟俩。三个孩子在草地上玩了一会儿逮蚂蚱,就不“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