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生活的美感??引发创作的源泉

来源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m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提高小学第三学段学生树立长期学习陶艺兴趣和增强其创作信心,并且提高其陶艺造型能力。本文针对小学第三学段学生玩陶现状分析,提出捕捉生活素材,启迪创作方法、继承陶文化的创造精神,借鉴陶艺大师中的创造个性,刺激他们的视觉和感知,激发他们学习陶艺创造潜能,创作了很多有品味学生陶艺作品,激起了学生的学陶热情。
  关键词:小学生 陶艺 教学策略
  一、现状扫描------透视小学第三学段学生学陶现状
  玩泥巴是小学生普遍喜爱的活动,是美术教育中天造地设的好方式,通过陶艺活动使小学生学习民间工艺,启发创造思维,培养手脑并用的良好习惯,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并把最生动,最美的事物加以表现,从而使个人的生活品味和情操得以升华,但是玩陶时间久了发现,他们表现的作品仅是一些小个体,即小动物、小人物,小茶壶,小笔筒------,解读小学陶艺教材发现很多呈现的是简单的做成某一件物品为主,即还是停留在“做陶艺”层面,尤其到了小学第三学段,即美术教育上所谓的“青少年转型期”阶段,五六年级学生去围绕一个主题来创作作品,他们有的迟迟不肯动手,有的作品还显空洞,缺乏创意,甚至很多学生不太会搜集素材进行自信地表现。
  二、深度思考------审视小学第三学段学生学陶问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小学陶艺教学主要培养的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以上问题经过调查发现以下问题。
  1.小学第三学段学生缺少创造的素材内容
  旧时的童年生活无忧无虑,爬树、掏鸟窝、摘水果等童年的快乐经历令人一生难忘,但是现在的小学生我们发现因为功课或者迫于升学等其他社会压力问题,很多属于自己的个人娱乐时间和空间越来越少,现在的孩子受各种传媒的影响,网络化的等学习一定程度上说是扩大了视野,拓宽了思路,所以兴趣转移也是正常的问题,到了第三学段,他们更加不愿意天马行空地思考,而是一味地喜欢模仿,这样学生创作能力是很薄弱的。
  2. .教师缺乏创造的方法引导
  个别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作中一般先以欣赏为主线引导学生,对作品表面的东西挖掘很多,即作品表现的内容上,停留在对图像的简单感知,对经典作品深层次的艺术性表达缺乏实质性的挖掘与解读。有时候虽然有一定的方法授予,但是如何引导对真正欣赏作品的艺术性能力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很多老师为了保护学生的原创性,教学生让学生自由的创作和发展,另外一方面来说就是教学无所作为。
  3.教材缺失创造的内容支撑
  解读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到了小学六年级上才有“做做陶艺”这一课,让学生熟悉陶艺的制作过程和了解制作方法,显然对小学生学习陶艺来说是蜻蜓点水。
  小学第三学段的学生,他们观察能力强,抽象思维有了较快的发展,手的精巧性也在提高,已经能简单对生活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个性强,个别学生接受的知识面颇多,也能积极地欣赏,培养他们的审美心理表述,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眼光是非常重要的。
  三、提高第三学段学生陶艺造型能力的教学策略
  现代艺术大师米罗在谈创作体会时说:创作需要一个引发点。同样,小学生进行创作时也应有一个引发点,这个引发点就是生活。到生活中寻找美感。让小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捕捉生活中美的素材,让小学生关注环境、关注生活、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用小学生喜欢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表现生活,有助于儿童的美感知觉的培养,拓宽儿童创作的思路,发展儿童的创造力,使儿童创作的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一)捕捉生活中的创作素材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美术教育遵循的原则就是向生活学习,美术教育的功能是审美教育,其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培养学生的美感知觉。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形式语言表现生活、反映生活进行创作,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儿童陶艺作品评价的标准是看一个的儿童心理发展状态,判断其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记忆力发展的状况,好的作品都表现了小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让他们懂的什么是健康的、美的艺术。
  1.回顾亲身经历,表现真情实感。
  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童年的回忆更是美好的。小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亲身经历感受很深,或惊奇,或快乐,或新鲜,或厌恶,童年生活更显得多姿多彩,如家乡的变化,人情俗事,在他们的记忆中,总会有几件快乐的新奇的有趣的事,让他们去思索、去发现,于是就有了许多反映社会生活、表现孩子们真情实感的作品。例如儿童陶艺作品图1《集市》、图2《茶馆》、图3《下棋》、图4《看牙医》。
  图1--4都是学生通过生活观察表现的陶艺作品,很多都是现实生活中学生亲身经历,感受很深的作品反映,图4表现的是小主人公牙疼看牙医的生活场面,既有童趣的生活,又能看出小作者善于发现生活的细节。
  图3的下棋生活,走下棋时候人物的不同神情和动作,小作者表现非常仔细和生动。
  2.搜集地方风情,反映民风民俗。
  每个地方都有当地风俗习惯,文化特色,那些往往是最能表现的素材,也是最能反映地方特色的内容,用学生表现手法去塑造、用他们的眼光去反映。作品越显得生动有趣,越是俗、土的素材内容越生动,作品越有特色。兰里地区民风淳朴、民俗习惯很有特色。如;正月十五闹元宵;端午划龙舟(图5);七月三十插地烛;春节走龙灯。引导学生挖掘民俗中积极向上的素材,进行创作,于是产生了题材很土很有特色的作品。如陶艺作品图5《龙舟竞渡》。
  图10作品是小作者搜集地方文化中的端午节做的《龙舟竞渡》,通过划龙舟比赛表现的生动场面。
  3.展示当地特产,表达家乡可爱
  当地的特产是家乡的骄傲,给外人夸耀家乡的特产,常常会流露出对家乡可爱的情感。让学生去表现家乡特产,他们会饶有兴趣,更能引发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与美的感受,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例如灶头画、兰里的桥就是反映兰里地区农业丰收景象的作品,表达了家乡特色风情。作品表现了当地值得赞颂的特色农业。如陶艺作品图6《西湖莲藕》图7《杭州小笼包》图8《西湖茶文化》等。   图6--8小作者在迎G20峰会期间,学生创作的素材,他们从生活中的找到了西湖的茶文化,饮食文化来创作,再现了西湖人文给外国元首。
  生活是美好的,社会是多彩的。从生活中寻找美感,从生活中搜寻素材,让创作的思路象涌泉一样,让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转变为生动视觉形象,从而实现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艾斯纳提出的艺术教育理念:“通过自我表达以及想象力发展,促进创造力的提高”。童年孩子的生活是丰富的,但由于每个人的知觉具有先天的差异性。儿童虽然每天都能感受到多彩的生活,但要真正反映、表现生活,就感到茫然,无从着手,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去如何发现生活的美,善于选择恰当的形式表现生活。
  (二)启迪创作过程中的思维引导
  帕金斯说过:美感的认识是处理自己的内心世界。小学生能够从认识生活,到美感的形成有一定的过程,是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他们的头脑有萌生的思维,但很难向思维的深层推进。
  1.引导思维、展开想象
  如何把生活的美转化成视觉的美、心灵感受到的美,需要跨跃一个台阶,因此设法通过各种手段设置一个思维的阶梯,让儿童通过努力,自然地登上这个接梯,以缩短创作的作品与儿童美感的距离,例如我让学生回忆家乡的特产是什么?有时先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最有趣的事,再设计一个个问题引发学生对生活的各种感受,开阔学生思路,形成思维中的具象,使学生确立实实在在的表现对象。例如在辅导《司马光砸缸》(图9 )这篇课文时,创作的构思过程是这样的:故事主人公?具体事情?人物动作表情?
  2.观察写生,搜集材料。
  学生的思路开阔了,创作的欲望被激发了,但对事物的印象还是很模糊,此时,我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去感受潜藏在事物背后的东西,掌握创作所需的表象,必要时进行写生,获取创作的具体形象,积累创作的素材。
  3.塑造典型,形成表象。
  儿童喜欢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所观察和喜爱的东西,所描绘的物象,常常来自平时一般的印象和观念,有时富有童趣,但缺乏创造,平淡无奇,有时比较具体繁琐、不生动,缺乏典型特性,因此,我在辅导学生创作时。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推进,在掌握的表象上进行加工、创造,使形象更生动、典型,使作品主题更明确,构思更巧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右图10《人与动物》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4.巧用手法,生动再现
  小学生对生活的感觉是儿童对事物的感性意识,可以反映出儿童的内心世界,用儿童掌握的手法来表现,作品生动活泼,稚拙有趣,有时尽管造型、比例、结构、在辅导创作过程中根据不同题材,让儿童选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强调生动的再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体验,这样的作品才算上品。如陶艺作品图11《三个小乐手》。
  四、结论与思考
  以生活为基础,加强人文教育,加强学生的视觉观察,提高其知觉能力,并不断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陶艺成型方法上表现的自如,使陶艺创作真正在玩中学。当然在实践中,对各部分还可以进一步的细化,提炼出一套真正适合学生学习的陶艺教材也是目前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林正范 贾群生 教师行为研究 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研究方向【j】,教育研究2006(9):15-17院学报,2008.2,P10
  [2]戴雨享编著《造物养心;当代探讨当代陶艺研究生的教学理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5.5
  [3]杨永善 《说陶论艺》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1.5
  (杭州市三墩小学 浙江杭州)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中小学美术欣赏课为例,论述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着重阐述如何解读教学内容,有效把握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尺度。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学内容的把握是核心要素,但也不能忽视教学形式,好的欣赏课是“不隔”的教学,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是“不隔”的。  关键词:美术欣赏 内容 形式  对于美术欣赏课,有老师这样说“一想到欣赏课,我的脑中就浮现了一杯茶,一支烟,讲故事侃大山这样的情景…
期刊
朱可欣 女,就读于杭师大东城小学三年级,杭州临池阁书画培训中心学员。  2015年5月荣获“素质星奖”第四届全国青少年儿童书画评选初赛一等奖  2015年7月荣获全国第二十届中小学生书画比赛现场总决赛特等奖  2016年6月在第一届“笔墨先锋”全国硬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2016年6月第二届“华夏万卷杯”少年书法全国总动员入围  2016年6月第三届书画艺术评优大会暨第二十一届全国中小学生书画作品比
期刊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及戏曲人物的表演特征。  2.运用水墨画的基本技法,学生尝试表现自己喜爱的戏曲人物。  3.通过欣赏和表现戏曲人物,让学生感受戏曲的魅力,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尝试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戏曲人物。  【教学难点】戏曲人物造型特征和动态特点的把握。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墨线游戏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
期刊
下骆宅小学,学校创办于1915年,已有百年历史。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构建愉快的学习环境,多彩的活动环境,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和融洽的人际环境。学校励精图治,艰苦探索,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注重学生个性特长,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尤其注重书画教育,目前为浙江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基地学校。学校围绕着书画特色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书画特长;既提高了学生欣赏美,表现美的
期刊
浦江县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期刊
宁海县观澜小学,地处西店镇璜溪口村北隅铁江之滨,寓“听铁江之涛声,观铁江之波澜”之意。学校创办于1906年,其时称为“观澜书院”,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现学校占地面积10686平方米,建筑面积5875平方米,24个教学班,59个教职员工,1177名学生,是浙江省标准化学校、宁波市农村现代化达纲学校、县“孝诚”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学校。2016年9月升格为西店镇第三中心小学。  走进校园,扑面而来的是
期刊
吕永军  男,1979年出生,水墨艺术家。  长期从事艺术教育和当代水墨研究与创作。  主要艺术活动有:  2009年 陕西省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陕西省美术馆博物馆)  2011年 组织参加“面对”当代艺术展(宝鸡展览馆)  2012年 中国首届当代艺术WEIBO大展(宋庄美术馆)  2013年 《发现·重建》中国青年艺术家优秀作品展,获优秀作品奖(最高奖)(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期刊
舟山市普陀区六横镇中心小学位于舟山群岛新区的南端,始建于1913年,2007年迁往现址,历经沧桑百年,这是一所教风学风严谨、教育质量扎实、文化底蕴深厚的学校。现有教学班级34个,学生1245名,在职教师96名。  学校占地面积53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雅,各种功能教室齐全,内部设施配套完善。  学校秉承“尚德、博学、求是”的校训,以“给孩子最快乐的童年生活,给学生最坚实的
期刊
本案特色:  本课就是参照2014年“吉羊如意”生肖邮票大赛进行的教材设计。“羊”在汉语中同“祥”,包含了“吉祥”的寓意。生肖形象可谓五花八门,但是都以美好祥瑞为原则。在设计形式上多采用农民画、剪纸艺术、线描、泥塑等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教学设计的主旨在于根据学校以及学生学情,充分结合市邮政公司和集邮协会的社会资源,从羊年生肖形象设计到邮票文化的传播,将中国邮票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  教学内容分析:
期刊
摘 要:儿童民间美术教学,引导儿童感知、体验、认同自身所处地域的民间美术,民间美术创意教学即将纸上架上绘画更换绘画场地,移至葫芦、酒瓶、竹片、瓦片、陶罐、桌椅等日常生活用品上,使民间美术教学更具新意,在传承文明中激发创作兴趣,拓展校本教材内涵。  关键词:儿童民间美术 教学探索  儿童民间美术教学,即引导儿童感知、体验、认同自身所处地域的民间美术,并将这一感悟应用于创作中,建构新的视觉形象。近年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