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狂亦侠亦温文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13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魔无情,人生苦短,夏澍(1929~2007)竟这么匆匆地走了。
  我俩曾在一个宿舍里相处8年,那是1950年一同从中央团校调入中国青年杂志社以后。忙完一天工作,晚间回到宿舍,老夏总是打开床边的那盏小灯,默默读书到深夜。听他的学友昌沧介绍:夏澍原名李庸鲁,河南人,有着憨厚、鲠直和倔强的性格;他崇拜老乡冯友兰,经常是“天马行空”,“孤军奋斗”。上世纪40年代在同济大学参加学生运动,他是团支部书记,“五人小组”的成员。他一个人办一张壁报,取名为《樵》,吸引了不少观众。来到青年社,秉性未改,疏狂不羁。我记得,在夏澍卧床的墙壁上,贴着一张很大的、他自己书写的老子语录: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这段语录是夏澍的座右铭,其中“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也是夏澍的治学思想。而老夏孤芳自赏、不大合群的性格,则使他失去良好的“人缘”。例如,社里有人常对他指指点点,夏澍不服气地说:“让我们都离开那个‘小本本’(指内部文件和指示),凭个人本事来试试!”结果受到总编辑韦君宜的批评:“离开了党的领导,我们纵有天大的本事,也发挥不出来。”他因此迟迟不能入党。然而,夏澍确是编辑部里年轻人中最有学问的:他是学习组的主要骨干,刊物上知识性的重头文章,常常是由他撰写和编辑;1950年代初期,才20出頭就崭露头角,出版《唯物论和唯心论》一书;1954年在《中国青年》发表《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问题》,曾引起国际主流媒体路透社、美联社的关注和介绍。
  常言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夏澍平日不甘俯首帖耳、口没遮拦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坎坷命运。1957年5月整风鸣放时,夏澍在社里并没有多少“言论”,无“辫子”可抓。于是,社领导派他和另一位同事去外地进行“调查研究”。这个同事是“整人”的老手,绰号“青年社的康生”。他们一同来到武汉大学观看鸣放中的大字报。出于工作需要,夏澍把大字报中的许多不同观点抄录下来。这位同事伺机偷看了夏澍的笔记本,作了摘录,回到北京,向领导汇报,到机关“反右”时,把摘抄的材料抖了出来,质问夏澍:“你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右派言论’,还在下面划杠杠?是不是对它很欣赏,思想上有共鸣?”并联系夏过去的某些言论加以论证。于是,夏澍有口难辩,成了“右派”。人们说,这已不是“引蛇出洞”,而是用偷袭的手法“拽蛇出洞”。夏澍后来气愤地对我说:“他们早就想整我了,只是抓不到把柄,于是想了这个办法。那次出差,他们上上下下一直保持着联系。我没想到,他们会有那样的卑鄙!”
  此后,便是20多年当“贱民”受屈辱的日子。我和夏澍又在一起经历了4年的“劳改”生活,那是一段难忘岁月:1958年,在山西太行山区一个非常贫瘠的山村——羊井底——我,老夏,还有刘宾雁,三个人每天喝着千篇一律的玉米疙瘩稀饭,挑着几十斤担子,和老乡一起上山春播、秋收、植树,夏澍总是多装快跑,一马当先。寒冬腊月的夜晚,窑洞里没有任何取暖设备,我们点上一盏小油灯,周身哆嗦,蜷缩在被窝里看书读报。1959、1960两年,又一同去晋南临沂牛杜公社,那里生活条件好一些,可领队换了人,增加了我们的精神折磨。没完没了的“思想汇报”、“总结检查”以及“头儿”不时的敲打,夏澍总是沉默寡言,横眉冷对。他在劳动上从不偷奸耍滑,人们找不到他的“茬儿”;而他却抓住了“头儿”的一个“把柄”——下放期间和某女同志之间的“越轨”行为,而且向上面作了反映。因此,那个“头儿”见了夏澍,“邪不压正”,反而怕他三分。
  夏澍平日有侠义之风,疾恶如仇,同情弱者。在羊井底劳动期间,他的一位邻居经常打骂老婆,一家哭哭啼啼,不得安宁。当时,夏澍身列“五类”,亦“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起先是劝说那位邻居,劝说不成便正言相责,最后反映到村干部,终于平息了那个家庭的纠纷。
  1961年在北大荒,是我俩“劳改”期间最舒心的日子。团中央机关农场建立在黑龙江杜尔伯特蒙族自治县。那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清澈的嫩江水,两岸遍布湖塘水网。这片未被开垦的处女地蕴藏着众多宝藏:“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上。”那不是夸张,而是实情写照。我和老夏被分配在渔队劳动:我在食堂当事务长,他在江上捕鱼,就像一首歌里所唱的,“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归来鱼满舱”。隆冬腊月,气温下降到零下30多度,在冰封三尺的湖塘里凿冰网鱼,那是非常艰苦的劳动,可老夏欣然面对,享受着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渔家乐”生活。北大荒的夏季是迷人的,蓝天白云,碧野清流,野花遍地,群禽飞舞。工余假日,我俩和年轻工人们结伴在江边游泳,围猎苇塘小岛,或骑马驰骋草野;雨后的草原,遍地的木耳、蘑菇任我们采集;傍晚,在帐房前燃起篝火,引吭高歌……只有在那个时候,我和夏澍胸中积存的郁闷和块垒才一扫而光!
  1962年2月,夏澍“摘帽”回中国青年社工作,劫后余生,辛勤工作,赢得了大家的信任。1966年,在那场“史无前例”的风暴中,青年社两派斗争激烈,副总编辑夏禹思自杀身亡。一向沉默、“靠边站”的夏澍坐不住了,也拿起笔来写大字报,呼吁两派停止争斗。我至今仍记得他的大字报中引用陆游诗句:“千年未息灵胥怒,卷地潮声到枕边。”“蓬窗老抱横行路,未敢随人说弭兵”。许多人围观,觉得这张大字报与众不同:激情洋溢,文采斐然。
  1968年,团中央的全部职工下放河南潢川黄湖五七干校劳动,我和夏澍在二八连。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大概是1970年,白虎岗的秋收场上,夏澍推着一车麦秸走来,被“连指导员”喝住了:“夏澍,你那么大的个子,为什么装这么少的麦秸?!”并扬言晚上开大会对他进行批斗。夏澍急了,针锋相对地对“指导员”说:“你开你们的大会吧,我要在会上进行解释。”就这样争论了一番,“指导员”终于退让了,对此事不了了之。当时,周围其他的“牛鬼蛇神”得知此事,无不拍手称快。
  “文革”结束后,夏澍的“右派”问题得到“改正”。他想,“解铃人还得系铃人”,于是去找原来“整”他的那个领导,请求帮忙介绍工作。这位领导跷起“二郎腿”,打着官腔说:“我们党的事业正在发展,将来有了机会我会注意……”夏澍听了,非常寒心,二话没说,出了门,从此断绝和这个领导的联系,不再参加有他的任何聚会。
  1978年3月,夏澍凭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带着30篇作品,终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从此步入殿堂,如鱼得水。在哲学所20多年里,他写了大量学术论文,从副研究员、研究员,一步步上升到硕士研究生导师, 担任哲学所辩证唯物主义研究室副主任,成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我和夏澍晚年常有来往,感觉到他经过多年的磨难和反思,性格有了很大改变:不再像过去那样鲁莽和急躁,而是增加了冷静、克制与宽容。记得有一次我俩聊天,谈到“外语”的重要性。我说:“你把外语丢了,光凭国内的那些‘主旋律’资料,怎么搞学术研究?”开始,他不大高兴地说:“照你的意思,我是个‘御用文人’啊!”我连忙解释:“我可没有这样说。”过了一会儿,他莞尔一笑:“‘御用文人’就‘御用文人’吧。”于是,一切都释然了。
  夏澍是个胸怀坦荡、事业心极强的人。如果不是时代的折磨,耽误了他20多年的宝贵时光,他在学术上的成就远不止于此。然而,比起沈元、林昭、遇罗克这些人的悲惨命运来,夏澍仍然是幸运者。他毕竟幸存下来,实现了夙愿,而且学术研究有了成果。他应该可以瞑目的。
  送别夏澍归来,思绪不断。回顾他的坎坷一生,吟成七绝一首,诗中第二句系借用龚定庵句,算是对这位老友的一片景慕和怀念之心吧:
  已入黉宫翰墨林,亦狂亦侠亦温文。
  南冠冷对横眉日,铁骨铮铮四众钦。
  (作者系文史学者)
其他文献
邹恒甫,世界银行研究部研究员、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主任、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曹建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叶楚华,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美国真的不行了吗    叶楚华:美国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发源地,大家都对美国的现状和前途感兴趣:美国到底怎么了,这次美国真的不行了吗?  邹恒甫:这个问题很好。在这场危机中,中国要想不做傻事,首
期刊
地球变暖原因何在,目前未有定论。不少人认为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令地球暖化,人类是地球变暖的罪魁祸首,这一说法值得商榷。  据推测,唐代气温可能比现在还高。  一些专家从唐诗透露出的讯息推证唐代气温,仅以唐诗中对我国西南地区的景、物描述就有如下推论。张籍《送蜀客》诗云:“木棉花开锦江西”。木棉性喜温暖,如今成都地区自然生长的木棉已很少见。杜甫《梅雨》描绘农历四月成都的梅雨景象:“南京(安史
期刊
巴基斯坦前总理、人民党主席贝·布托2007年12月27日被害身亡,令人悲痛和惋惜。布托遇刺后国内外媒体发表各种评论,一些评论把她誉为“铁蝴蝶”——不仅美丽,而且无比坚强!希拉里·克林顿赞誉她“为民主捐躯”,还有媒体认为她“代表了一个民主取代独裁的时代”……然而真实的贝·布托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她又为什么被刺杀呢?    贝·布托是民主女神吗    布托遇刺后,巴基斯坦人民党在12月31日迅即把她19
期刊
郑超麟(1901~1998),中共“元老”之一,也是中国托派“元老”之一。曾以革命“罪人”身份入狱。一生3次被捕,27年牢狱生涯,著有《郑超麟回忆录》。    他走了,这位有着坚贞理想和非凡记忆力的世纪老人,这位在巨石之下顽强存活从而标扬人的精神之不可摧折的老人。他静静地归向的,是仁厚的大地母亲——那里有他贞淑的妻、娇憨的儿,和他倾心相与的老友;那里不再有强权与倾轧,和随之而来的冷落、诬陷、困乏,
期刊
1919年5月4日上午10点钟,北京大学外文系学生罗家伦正准备和大家一道去天安门游行,同学狄福鼎推门进来,说:“今天的运动不能没有宣言,北京八校同学推我们北大起稿,你来执笔罢!”罗家伦见时间紧迫,也不推辞,站在一张长桌旁,匆匆起草《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罗后来回忆,起草宣言时,“像面临紧急事件,心情万分紧张,但注意力非常集中,虽然社里人来人往,很是嘈杂,我却好像完全没有留意。写成后也没修改过”。  
期刊
历届奥运会前都会有无数猜测:圣火如何点燃?是否有恐怖事件?各赛场战果如何……而在众多猜测中,奥运会28个大项金牌最终花落谁家恐怕是最受关注也最难猜测的。    美中俄三国鼎立的局面不会改变    无论从整体实力上看,还是从近几届奥运会的金牌走势分析,北京奥运会金牌榜上仍将是美、中、俄三国鼎立的局面。  苏联解体后的几届奥运会中,美国体育代表团当仁不让地成为奖牌榜上的霸主。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美
期刊
有比“更高、更快、更强”更重要的宗旨     奥运会是全人类的狂欢、整个地球村的节日,四年一度,全球瞩目。借助没有国界、种族、阶级之分的体育盛会,这个世界找到了一种独特的对话方式,通过体育沟通、交流,彼此竞争、彼此友爱。在这里,赛场上的胜败其实已不是最重要的。奥运会的宗旨十分明确,比“更高、更快、更强”更重要的无疑是“没有任何歧视”,是“和平、友谊、进步”。这也是体育本身的目的所决定的。  如果我
期刊
本文口述者贝璐瑛女士的父亲龙潜,战争年代曾任周恩来机要秘书,解放后担任过中山大学副校长、国家出版局副局长。整理者秦海先生,曾是1976年“天安门事件”中“童怀周”的骨干成员。他们的忆述、整理,生动地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在周总理诞辰110周年的今天,这或许是最好的纪念。    我的父母曾在周恩来、邓颖超身边工作,后来还有过交往,受到总理夫妇的教诲和帮助,这是他们永远的感念,也是我永远的感
期刊
1941年9月14、15日,延安《解放日报》连载了一篇调查报告——《鲁忠才长征记》,说的是陕甘宁边区鄜县城关区副区长鲁忠才率领一支农民运输队到盐池县运盐的经过。文章不过3000字,内容也很平常。不寻常的是毛泽东在前面加了一个按语:“这是一个用简洁文字反映实际情况的报告,高克林同志写的,值得大家学习。现在必须把那些‘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作风扫掉,把那些‘夸夸其谈’扫掉。把那些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扫掉
期刊
甲:跨入21世纪已9个年头了,如果将中外哲人的人气榜加以盘点,我觉得称得上时通运泰白虹贯日的,非孔子莫属。世界上成立了孔子学院的国家就有78个,截至2008年底,孔子学院已有309所,怎么样?世界上哪个哲人比得了?  乙:老兄此言差矣!孔子学院是我国教育部为适应各国人民学习汉语的迫切需要,由我国派教师旨在推广汉语而建立的国际性组织,当然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孔子)乃应有之义,但它不是专门研究孔子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