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趣开课:波才动万波随(《推敲》贾志敏)
师:我们的祖先真聪明,发明了火药、指南针,还创造了许多有趣的文字。比如说 “休”这个字,一个人靠在树木边上。汉字有意思,词语更有意思。比如说“东西”一词,哪些是东西呢?
生:语文书、文具盒、粉笔……
师:老师是东西吗?
生:你不是东西!
师:这不是骂人吗?(众笑)
师:你看,汉语多么有生命力呀!就连外国人也觉得汉语特别有意思。再如“斟”与“酌”,本来都是表示“倒酒”,但两个字放在一起就表示“研究”的意思了。再看 “推”与“敲”。如果你推门,(生演示)这需要手向前发出力;如果你敲门,(生演示)这需要用手去撞击。但“推”与“敲”在一起时就表示“斟酌、研究”了。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推敲》这篇课文。
语文学习重在一个“趣”字,教师教得有趣味,学生自然学得主动,学得活泼。贾老师教学伊始,并没有急于出示课题,而是饶有兴致地与学生聊起了这有趣的中国汉字。从字到词,学生时而点头称是,时而议论纷纷,时而捧腹大笑,时而精彩作答。不仅让学生们在享受愉悦的同时学到了语文知识,而且通过学习增强了学生与汉语言文化、语文的亲切感,并更加有意识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推敲、斟酌语言文字,诱发了学生进入文本《推敲》的渴望,使他们在课堂开心一笑的宽松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语文学习的熏陶、感染,可谓一举三得。贾老师如此极具趣味的导入,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波才动万波随”,让人感受到贾老师对于语文教学所特有的情愫,并在他对学生浓浓的爱意中受到感染。正是这些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才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了深而广的影响。
情感朗读:一行白鹭上青天(《再见了,亲人》于永正)
师:在送别队伍的人群中,有一个和我们同学年龄相仿的孩子叫小金花。她和志愿军战士难舍难分,难过得哭了。志愿军战士对她说了一段话,大家看一看,怎样读才能让小金花止住眼泪呢?每个人都练一遍试试。(生自由练习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个自然段里有一个词——噩耗,读懂了没有?
生1:就是小金花的妈妈牺牲的消息。
师:是的。亲人去世的消息叫噩耗。
生2:还包括好朋友和尊敬的人。
师:说得对。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谁站起来读,读得能让小金花止住眼泪?(生纷纷举手)
师:你们从“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一句中看出了什么?
生1:小金花很刚强。
师:对。但只是刚强吗?琢磨琢磨。
生2:从“跺”看出了她对敌人的恨。
师:对了,体会深了一层。还看出了什么?
生3:她下决心要报仇,跺脚就是表示决心。
师:表示报仇决心大,体会又深了一层。
生4:“嘴角抽动了两下”,说明她很难过,但是……
生2:但是她忍住了,没有哭。
师:是这样。她忍住了悲痛。从这儿看出她很刚强。这一点刚才那个同学说了。同学们,这里有恨也有爱,对敌人的恨和对亲人的爱交织在一起。谁再把这句话读一下?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朗读,只有体会深刻,才能充分地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也只有充分地表达出来,才说明已充分体会了作者的感情,这就是在情感朗读中的“感情体会”和“感情朗读”的双重功能。由于学生深切体会到了小金花的刚强,体会到了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以及誓为妈妈报仇的复杂情感,因此,他们在朗读时就能把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因此,情感朗读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体会蕴含其中的丰富情感,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朗读中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于老师引领学生在品味中体验情感,在情感中提升朗读,在朗读中走进文本。学生的情感体验犹如“一行白鹭”直入云端,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喷发状态。此乃情感朗读之真谛也!
情境品读:一片冰心在玉壶(《二泉映月》王崧舟)
(课件出示:“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倔强的呐喊……”)
师:谁能把你们刚才读的长长的三句话读成一个词?而且这个词最能概括这三句话。
生:我觉得是坎坷。
师:是呀,许许多多的坎坷,它虽然没有写在书上,但一定写在我们的心上。请大家通过想象走进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也许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出去卖艺,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阿炳卖完艺以后拖着沉重的步子回来了,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阿炳?也许……也许……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坎坷的场面写下来。(生写后交流)
生1:阿炳顶着大风雪来到街道的一个小角落里,拉起了二胡,他拉得那样认真,那样专心,但是没有一个人走过来听,甚至有人说阿炳是傻子。
生2: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踩着积雪去卖艺,这时的阿炳是多么可怜,又是多么孤单。
师:你们已经用自己的心经历了一回阿炳的坎坷。
生3:下雪了,孩子们都在屋外堆雪人,阿炳却在他的茅屋里冻得直哆嗦,因为他的被子已经破旧不堪了。
师:是啊,他多么希望能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啊。但是,他没有。这就是什么?
生:坎坷。
生:一年四季,阿炳不管严寒酷暑,他都要去街头卖艺,他是那样的饿,那样的渴,那样的冷,这就是坎坷。
师:这就是坎坷。是啊,你们看到,你们听到,你们感到的,那全是阿炳的一段坎坷经历。带着你的感受,一起读这个句子。
现代接受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含着“不确定性”与“空白”, 这些空白是作者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领学生神游于文本之海,感受生命,挥洒灵性。显然“坎坷”一词就是文本语言的“空白”,王老师便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链接生活进行想象体验。叶圣陶先生对鉴赏文学作品有过这样的论述:“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从文字领会作者所描绘的意境……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王老师始终引导学生关注文字,品味个中滋味,通过想象,创造性地运用言语进行表情达意,在“坎坷”一词的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凄凉处还他个凄凉,在丰富的言语训练中走进“阿炳”的坎坷人生,感受强烈的心灵震撼。从王老师独具匠心打磨“坎坷”这一词语中,可以看出,学生在感悟这些言语的同时,不仅真切感知了阿炳纯洁完美、坚强不屈的“一片冰心”,他们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和发展。其实,这“一片冰心”又何尝不是教师孜孜探寻语文教学真谛的写照呢? 情味评价:一树春风千万枝(《太阳》支玉恒)
师:这是一双小绣花鞋。昨天你们学校展示课外活动小组的制作成果,并举行义卖活动,我就买了这双漂亮的绣花鞋。今天拿到课堂上来,是想问你们:课文上说“太阳与地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那么这双美丽可爱的绣花鞋与太阳有什么关系?
生1:这双绣花鞋的材料里面有棉花做成的布,棉花是植物,没有太阳就没有植物,也就没有这双绣花鞋了。
师:说得有道理,但我可以不用棉花,而全用丝织品,比如用绸缎来做。
生1:绸缎是蚕丝做的,蚕是动物,也离不开太阳,没有太阳,这双鞋也不会产生。
生2:不管用什么材料,都得人来做,没有太阳,人都活不了,谁去做鞋?(众笑)
师:啊,你一句话就从根本上否决了!很彻底。但能不能再从别的方面分析分析呢?我主要想看看你们会不会分析。
生4:做鞋得用针,针是钢铁做的,没有太阳就没有钢铁,也就不会有鞋。
师:“没有太阳就没有钢铁”,这句话需要研究。地球里的铁矿可不像煤炭一样,铁是一种基本元素,原来就有的。
生4:那炼钢炼铁也需要煤炭,煤炭就和太阳有关了,不能炼钢就不会有绣花针了。(鼓掌)
生5:还有,做鞋要用浆糊,浆糊是面做的,面是小麦做的,小麦是植物,植物是靠太阳生长的,所以没有太阳就不能做绣花鞋。(众笑)
师:好好,逻辑性非常强,一步跟一步,一环套一环,真有点天衣无缝了。
生6:还有一点最简单的,做鞋需要用眼看,没有太阳,一片黑暗,怎么做鞋?(众笑)
师:我晚上在电灯底下做。(众笑)
生4:还是那个理由,没有太阳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不能做,当然发电机和电灯所用的一切东西都不能做。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很会分析问题。其实,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也没有你们,我们都没有了,还讨论什么绣花鞋?(众笑)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支老师幽默生动的评价语言,犹如春风吹拂,使“千万柳枝”随风起舞,不仅灵活地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课文情景之中,与作者心灵沟通,同作者一起去体会、想象、思考,活生生地显出语言文字的“形”,乐滋滋地探究太阳的作用,而且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各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也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幽默是人类心灵的花朵”。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具有情味和幽默感,又何愁“千丝万缕的柳枝”不被和煦的春风“吹拂”呢?学生之所以热爱和尊重快乐、不泄气、不悲观失望的教师,是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快乐的、具有幽默感的人。他们会从每一个举动中、每一个生活现象中看出很小一点可笑的事。
情纯结课:一江春水向东流(《做一片美的叶子》孙建锋)
师:面对同一篇文章,大家可能各有各的体会,这是很正常的。现在,孙老师愿意再一次聆听你们的声音。
生:由“回归大树地下的根”,我想到“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树’”。
师:有意思,这句话孙老师似乎有些耳熟。
生:因为我曾经背诵过“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实,不管是“护花”还是“护树”,道理都是一样的!
师:这就叫活学活用!孙老师送给你一片枫叶,这片枫叶是我从北京香山上摘来的!(该生双手接过叶子,连声称谢)
生:中国是一棵大树,把56个民族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民族在中国都有自己的位置。地球也是一棵大树,把每一个国家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国家在地球上也都有自己的位置。
师:好!你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把书本与现实结合起来了,这叫活读书!大家掌声鼓励!
生(十分难受地):我的爸爸、妈妈离婚了,我们家的这棵大树倒了,他们都不肯要我,我没有自己的位置了……有时,我想到了死。(全场无声)
师:孩子,你是无辜的!你是坦诚的!你是坚强的!老师和同学都会关心你,班级就是你的家,学校就是你的家,朋友就是你的家。你的经历和体验就是你的财富,从中,你会体悟很多,你会学会珍惜自己,珍惜生活!
生(激动得热泪盈眶):我真想喊您一声“爸爸”!(会场上掌声雷动)
……
师:(总结)叶美,因为有树;树美,因为有叶。如果每一片叶子都很美,那么,这棵大树一定美;如果每一个同学都很美,那么,这个班级一定美;如果每一个人都很棒,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有希望!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在课堂上,教师把学生看作心上的朋友,学生就将教师视为眼中的亲人。教师坦诚洒脱,学生就心门洞开;教师柔情似水,学生则情深如海。这样的课堂,哪有心声不能聆听?哪有心灵不能理喻?哪有心火不能点燃?孙老师的课堂处处体现了对学生生命成长的真切关爱,这种纯真美丽的人性呵护,如一江春水缓缓融入学生心间,直达心灵深处。
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情感是教学催化剂,是师生互动的纽带。学生在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用手来翻阅。语文课堂到底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必须从“情”入手,“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追求的就是用生命点燃生命,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孙端镇皇甫庄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jxsx@126.com
师:我们的祖先真聪明,发明了火药、指南针,还创造了许多有趣的文字。比如说 “休”这个字,一个人靠在树木边上。汉字有意思,词语更有意思。比如说“东西”一词,哪些是东西呢?
生:语文书、文具盒、粉笔……
师:老师是东西吗?
生:你不是东西!
师:这不是骂人吗?(众笑)
师:你看,汉语多么有生命力呀!就连外国人也觉得汉语特别有意思。再如“斟”与“酌”,本来都是表示“倒酒”,但两个字放在一起就表示“研究”的意思了。再看 “推”与“敲”。如果你推门,(生演示)这需要手向前发出力;如果你敲门,(生演示)这需要用手去撞击。但“推”与“敲”在一起时就表示“斟酌、研究”了。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推敲》这篇课文。
语文学习重在一个“趣”字,教师教得有趣味,学生自然学得主动,学得活泼。贾老师教学伊始,并没有急于出示课题,而是饶有兴致地与学生聊起了这有趣的中国汉字。从字到词,学生时而点头称是,时而议论纷纷,时而捧腹大笑,时而精彩作答。不仅让学生们在享受愉悦的同时学到了语文知识,而且通过学习增强了学生与汉语言文化、语文的亲切感,并更加有意识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推敲、斟酌语言文字,诱发了学生进入文本《推敲》的渴望,使他们在课堂开心一笑的宽松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语文学习的熏陶、感染,可谓一举三得。贾老师如此极具趣味的导入,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波才动万波随”,让人感受到贾老师对于语文教学所特有的情愫,并在他对学生浓浓的爱意中受到感染。正是这些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才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了深而广的影响。
情感朗读:一行白鹭上青天(《再见了,亲人》于永正)
师:在送别队伍的人群中,有一个和我们同学年龄相仿的孩子叫小金花。她和志愿军战士难舍难分,难过得哭了。志愿军战士对她说了一段话,大家看一看,怎样读才能让小金花止住眼泪呢?每个人都练一遍试试。(生自由练习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个自然段里有一个词——噩耗,读懂了没有?
生1:就是小金花的妈妈牺牲的消息。
师:是的。亲人去世的消息叫噩耗。
生2:还包括好朋友和尊敬的人。
师:说得对。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谁站起来读,读得能让小金花止住眼泪?(生纷纷举手)
师:你们从“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一句中看出了什么?
生1:小金花很刚强。
师:对。但只是刚强吗?琢磨琢磨。
生2:从“跺”看出了她对敌人的恨。
师:对了,体会深了一层。还看出了什么?
生3:她下决心要报仇,跺脚就是表示决心。
师:表示报仇决心大,体会又深了一层。
生4:“嘴角抽动了两下”,说明她很难过,但是……
生2:但是她忍住了,没有哭。
师:是这样。她忍住了悲痛。从这儿看出她很刚强。这一点刚才那个同学说了。同学们,这里有恨也有爱,对敌人的恨和对亲人的爱交织在一起。谁再把这句话读一下?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朗读,只有体会深刻,才能充分地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也只有充分地表达出来,才说明已充分体会了作者的感情,这就是在情感朗读中的“感情体会”和“感情朗读”的双重功能。由于学生深切体会到了小金花的刚强,体会到了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以及誓为妈妈报仇的复杂情感,因此,他们在朗读时就能把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因此,情感朗读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体会蕴含其中的丰富情感,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朗读中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于老师引领学生在品味中体验情感,在情感中提升朗读,在朗读中走进文本。学生的情感体验犹如“一行白鹭”直入云端,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喷发状态。此乃情感朗读之真谛也!
情境品读:一片冰心在玉壶(《二泉映月》王崧舟)
(课件出示:“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倔强的呐喊……”)
师:谁能把你们刚才读的长长的三句话读成一个词?而且这个词最能概括这三句话。
生:我觉得是坎坷。
师:是呀,许许多多的坎坷,它虽然没有写在书上,但一定写在我们的心上。请大家通过想象走进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也许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出去卖艺,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阿炳卖完艺以后拖着沉重的步子回来了,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阿炳?也许……也许……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坎坷的场面写下来。(生写后交流)
生1:阿炳顶着大风雪来到街道的一个小角落里,拉起了二胡,他拉得那样认真,那样专心,但是没有一个人走过来听,甚至有人说阿炳是傻子。
生2: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踩着积雪去卖艺,这时的阿炳是多么可怜,又是多么孤单。
师:你们已经用自己的心经历了一回阿炳的坎坷。
生3:下雪了,孩子们都在屋外堆雪人,阿炳却在他的茅屋里冻得直哆嗦,因为他的被子已经破旧不堪了。
师:是啊,他多么希望能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啊。但是,他没有。这就是什么?
生:坎坷。
生:一年四季,阿炳不管严寒酷暑,他都要去街头卖艺,他是那样的饿,那样的渴,那样的冷,这就是坎坷。
师:这就是坎坷。是啊,你们看到,你们听到,你们感到的,那全是阿炳的一段坎坷经历。带着你的感受,一起读这个句子。
现代接受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含着“不确定性”与“空白”, 这些空白是作者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领学生神游于文本之海,感受生命,挥洒灵性。显然“坎坷”一词就是文本语言的“空白”,王老师便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链接生活进行想象体验。叶圣陶先生对鉴赏文学作品有过这样的论述:“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从文字领会作者所描绘的意境……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王老师始终引导学生关注文字,品味个中滋味,通过想象,创造性地运用言语进行表情达意,在“坎坷”一词的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凄凉处还他个凄凉,在丰富的言语训练中走进“阿炳”的坎坷人生,感受强烈的心灵震撼。从王老师独具匠心打磨“坎坷”这一词语中,可以看出,学生在感悟这些言语的同时,不仅真切感知了阿炳纯洁完美、坚强不屈的“一片冰心”,他们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和发展。其实,这“一片冰心”又何尝不是教师孜孜探寻语文教学真谛的写照呢? 情味评价:一树春风千万枝(《太阳》支玉恒)
师:这是一双小绣花鞋。昨天你们学校展示课外活动小组的制作成果,并举行义卖活动,我就买了这双漂亮的绣花鞋。今天拿到课堂上来,是想问你们:课文上说“太阳与地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那么这双美丽可爱的绣花鞋与太阳有什么关系?
生1:这双绣花鞋的材料里面有棉花做成的布,棉花是植物,没有太阳就没有植物,也就没有这双绣花鞋了。
师:说得有道理,但我可以不用棉花,而全用丝织品,比如用绸缎来做。
生1:绸缎是蚕丝做的,蚕是动物,也离不开太阳,没有太阳,这双鞋也不会产生。
生2:不管用什么材料,都得人来做,没有太阳,人都活不了,谁去做鞋?(众笑)
师:啊,你一句话就从根本上否决了!很彻底。但能不能再从别的方面分析分析呢?我主要想看看你们会不会分析。
生4:做鞋得用针,针是钢铁做的,没有太阳就没有钢铁,也就不会有鞋。
师:“没有太阳就没有钢铁”,这句话需要研究。地球里的铁矿可不像煤炭一样,铁是一种基本元素,原来就有的。
生4:那炼钢炼铁也需要煤炭,煤炭就和太阳有关了,不能炼钢就不会有绣花针了。(鼓掌)
生5:还有,做鞋要用浆糊,浆糊是面做的,面是小麦做的,小麦是植物,植物是靠太阳生长的,所以没有太阳就不能做绣花鞋。(众笑)
师:好好,逻辑性非常强,一步跟一步,一环套一环,真有点天衣无缝了。
生6:还有一点最简单的,做鞋需要用眼看,没有太阳,一片黑暗,怎么做鞋?(众笑)
师:我晚上在电灯底下做。(众笑)
生4:还是那个理由,没有太阳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不能做,当然发电机和电灯所用的一切东西都不能做。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很会分析问题。其实,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也没有你们,我们都没有了,还讨论什么绣花鞋?(众笑)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支老师幽默生动的评价语言,犹如春风吹拂,使“千万柳枝”随风起舞,不仅灵活地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课文情景之中,与作者心灵沟通,同作者一起去体会、想象、思考,活生生地显出语言文字的“形”,乐滋滋地探究太阳的作用,而且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各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也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幽默是人类心灵的花朵”。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具有情味和幽默感,又何愁“千丝万缕的柳枝”不被和煦的春风“吹拂”呢?学生之所以热爱和尊重快乐、不泄气、不悲观失望的教师,是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快乐的、具有幽默感的人。他们会从每一个举动中、每一个生活现象中看出很小一点可笑的事。
情纯结课:一江春水向东流(《做一片美的叶子》孙建锋)
师:面对同一篇文章,大家可能各有各的体会,这是很正常的。现在,孙老师愿意再一次聆听你们的声音。
生:由“回归大树地下的根”,我想到“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树’”。
师:有意思,这句话孙老师似乎有些耳熟。
生:因为我曾经背诵过“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实,不管是“护花”还是“护树”,道理都是一样的!
师:这就叫活学活用!孙老师送给你一片枫叶,这片枫叶是我从北京香山上摘来的!(该生双手接过叶子,连声称谢)
生:中国是一棵大树,把56个民族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民族在中国都有自己的位置。地球也是一棵大树,把每一个国家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国家在地球上也都有自己的位置。
师:好!你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把书本与现实结合起来了,这叫活读书!大家掌声鼓励!
生(十分难受地):我的爸爸、妈妈离婚了,我们家的这棵大树倒了,他们都不肯要我,我没有自己的位置了……有时,我想到了死。(全场无声)
师:孩子,你是无辜的!你是坦诚的!你是坚强的!老师和同学都会关心你,班级就是你的家,学校就是你的家,朋友就是你的家。你的经历和体验就是你的财富,从中,你会体悟很多,你会学会珍惜自己,珍惜生活!
生(激动得热泪盈眶):我真想喊您一声“爸爸”!(会场上掌声雷动)
……
师:(总结)叶美,因为有树;树美,因为有叶。如果每一片叶子都很美,那么,这棵大树一定美;如果每一个同学都很美,那么,这个班级一定美;如果每一个人都很棒,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有希望!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在课堂上,教师把学生看作心上的朋友,学生就将教师视为眼中的亲人。教师坦诚洒脱,学生就心门洞开;教师柔情似水,学生则情深如海。这样的课堂,哪有心声不能聆听?哪有心灵不能理喻?哪有心火不能点燃?孙老师的课堂处处体现了对学生生命成长的真切关爱,这种纯真美丽的人性呵护,如一江春水缓缓融入学生心间,直达心灵深处。
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情感是教学催化剂,是师生互动的纽带。学生在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用手来翻阅。语文课堂到底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必须从“情”入手,“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追求的就是用生命点燃生命,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孙端镇皇甫庄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jxs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