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展会名牌效应 强化对外舆论氛围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shisan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近年来,吉林省举办的各类展会,越来越吸引国外新闻媒体记者的眼球。国外媒体采访报道展会活动,已呈逐年上升趋势。据初步统计,1995年以来,相继有加拿大环球邮报、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芬兰广播公司、法国新闻社、法国电视一台、德意志新闻社、德国电视一台、日本共同社、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日本广播协会、日本经济新闻、韩国广播公司、中央日报、韩国经济新闻、新加坡联合早报、英国路透社、英国金融时报、美联社等近20个国家的媒体采访吉林省举办的各类展会活动,对全面宣传和推介吉林,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展会上,如何利用国外媒体,强化对外舆论氛围,是做好对外新闻工作的重点内容。
  
  近段时间,在吉林省举办的“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中国长春汽车零部件博览会”、“吉林省吉菜美食节”、“中国长春国际雕塑作品邀请展”、“长春冰雪节”、“延吉民俗节”、“长白山旅游节”,以及与有关国家和地区联合举办的“友好周”、“艺术节”、“展洽会”等,成为吉林省经济文化生活中一道别致的风景线。在活动举办期间,通过组织国外媒体采访报道,扩大了对外影响和外宣效果。实践表明,会展经济越发展,越需要国外媒体的广泛参与,加大国外媒体对展会的宣传力度,既为打造展会名牌营造舆论环境,又为有效的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是做好对外新闻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如何利用展会这个渠道,邀请媒体做好展会宣传,是展会承办方亟待解决的问题。
  
  利用展会渠道
  扩大国外媒体宣传
  
  吉林省举办的各类展会,丰富了吉林省的经济文化生活,同时也肩负着对外宣传吉林形象的重大任务,笔者认为,作为承办方应把握好以下主要环节:
  
  其一,应该重视邀请环节。
  外国媒体有年度总体报道规划,特别是驻京、驻沪的外国媒体,在华设有总局的较少,大都是支局或记者处等。凡赴各地采访,他们事先需报请本国总局同意。如果早谋划,提前“通气”,可使媒体早做计划,提前准备,对采访报道有总体安排。如邀请外国本土媒体记者,更要早做打算,及早进行申请报批。
  1999年8月,在延吉市举办“延吉民俗节”前夕,省、州和延吉市外办联手通过精心设计,拟订了邀请外国驻京记者采访计划,提前一个半月将精美的邀请函发出。由于突出了中国十大名山之一长白山和中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这两大特色,很快就有十多家驻京外国媒体报名参加。日本NHK本土媒体记者听说此事,怕时间来不及赶不上采访,特意从日本打来电话提前“挂号”。由于我们抓住了邀请的环节,形成了强大的对外舆论宣传攻势,对外报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二,重视新闻发布环节。
  新闻发布是媒体了解展会活动信息的重要手段。对举办的重要展会和大型活动,如在北京举办,可以按照有关程序,求得相关部门支持,经同意后,邀请驻京媒体记者参加。在省市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如条件许可,也应尽量邀请驻京外国媒体参加,使记者掌握展会最新进展情况,对展会的采访报道有总体考虑。新闻发布会参加记者较多,不可能每人都有机会提问,要适当照顾境外媒体,要考虑到记者大概会提出哪些问题,事先应做到心有底数。
  2004年上半年,在“振兴吉林宣传周”中,省市外办协助外交部新闻司组织了近30位驻京外国媒体记者参加的专场记者招待会。省委书记和其他省领导现场回答外国记者提问,涉及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等多项内容。因时间安排较紧,省领导看到有些外国记者还没来得及提问,记者招待会后又私下进行交谈,不仅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使发表的稿件也具有较客观的真实性。
  
  其三,组织集中采访环节。
  这是做好记者采访工作的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正式展会短的只有三五天,长得也不过十天。如能在展会期间,吸引外国记者亲临展会现场,感受现场展会气氛,实地采访拍摄,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到这些,首先要明确管理部门和组织者,要有明确的采访计划和日程,譬如,每天做什么,怎么做,找哪些人谈,到哪里拍摄,乘坐哪辆车,在哪个会议室,大约用时间多少等,都要周密筹划;同时要安排现场接受采访者,不能临时现找人,领导在展会期间都很忙,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接受采访,需要事先简要确定采访提纲,让接受采访者提前进行必要的准备,防止跑题,做到心中有数,采访时间可长可短;另外,要多给媒体一些辅助性资料。实践证明,展会前或展会期间,组织者要尽可能地给媒体记者发放一些与会展相关的文字资料,最好是媒体所熟悉的外文资料,包括省情、市情、展会概览、参加展会的中外官员、知名企业和各界知名人士、华商名单,拟洽谈或签订的重点合作项目、展区和展位情况、与展会相关的活动、参加展会人数及其他相关内容等。
  
  其四,重视信息搜集环节。
  国外媒体采访结束后,负责接待的外事、外宣部门和展会承办单位,应征询记者对组织采访活动的意见,并将意见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要及时跟媒体记者打好招呼,把报道后的稿件寄给外事、外宣部门和展会承办方。通过对报道情况的综合分析,准确把握报道动态,为今后更有效地做好展会宣传提供经验。1995年以来,我们收到了大量关于我省展会的报道稿及有关意见、建议等,对改进和完善展会的对外宣传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何邀请媒体做好
  展会宣传至关重要
  
  要确保对展会的有效宣传,综合一些部门和单位以往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首先应根据展会的类型,对口邀请国外媒体。各地举办的展会,大概分为工业、农业、科技、医药、工程机械、建筑、节庆、文化、体育、艺术、综合等多种展会类型。在邀请时尽量做到对口邀请,如农业展会,邀请以报道农业为主的媒体。汽车展会,邀请以报道工业见长的媒体。亚冬会,主要以邀请体育记者为主。项目推介会,邀请以报道经济为主的媒体。旅游节,主要邀请旅游、娱乐为主的媒体。
  
  其次,根据会展规模,邀请不同重量级的媒体。省市举办的大型展会,如“亚冬会”、“光博会”、“东博会”等,应重点邀请世界各主流媒体,既包括驻京、驻沪记者站,也包括相关国家本土媒体。如果是一般性的展会,可邀请相关国家和感兴趣的驻京媒体参加。县(市)举办的展会,可视情况重点邀请驻京相关媒体,特别是注意邀请与展会有关的国家媒体参与。小型展会,可把邀请媒体采访与其他采访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既可采访展会,还应安排一至两项其他采访内容,这样可促使媒体参与。
  
  再者,根据展会形式,确定邀请哪些媒体。
  研讨会、交流会、说明会、发布会、座谈会,以邀请文字记者为主参加采访;现场感、实物感、动感较强的展会,如 “雕塑展”、“冰雪节”、“电影节”、“教育展”、“捕鱼节”、“君子兰节”、“枫叶节”等,应更多地邀请摄像和摄影记者采访。网上招商会和时间跨度较长的节庆活动,适宜在活动之初或结束时邀请媒体采访,活动之初是为了更好地做前期宣传,结束时则有更多的成果,供记者全面采访报道。同时要认真周密地协调,确保采访、拍摄效率。在展会的每项活动之前,应安排媒体“先走一步”,在仪式开始之前各就各位,以方便摄影、摄像和录音。要让活动的主要人物接受采访,对每项活动,尽可能安排主要负责人出面接受采访,时间可长可短,使媒体感觉报道更有权威性。提供与展会内容相关的准确外文资料,作为采访的辅助。如条件允许,最好准备一些背景材料供记者选用。
  
  另外,利用“空档”穿插采访,可利用用餐时间、会议间隙、晚上时间安排记者专访。例如2003年我省与韩国在长春举办了“中韩友好周”活动,韩国一家知名电视台摄制组想在“友好周”期间,采访当时很走红的四位女演员,由于演员要进行演出前的预演,没有时间接受媒体采访,我们就“见缝插针”,利用演员用餐前的10分钟安排专访,结果双方都很满意。
  更重要的是用好每次新闻发布会,安排境外媒体提问。由于展会时间紧,采访量大,难免会使采访有遗漏之处。一些媒体回去后,常会再发来传真,要求补充或核实某些未采访的内容。根据媒体所提的要求,要用最快的速度,把记者想要的素材补齐,以书面文字形式送出。可以利用国内媒体的报道成果,促进外国媒体对外宣传。对展会的采访报道,国内新闻媒体具有许多优势,往往采访人数多、内容多,稿件数量也多,有些媒体用专版进行报道。
  由于受地域、语言、交通和通信等客观因素限制,国内新闻媒体大都比境外媒体报道较快。有些国外驻京、驻沪记者从报刊上看到已发表的消息,受到启示后才申请前来采访。有的是围绕同一个问题追踪采访;有的是另辟蹊径进行单独采访;还有的是绕开已报道的题目,从不同侧面采访。
  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哪个侧面采访,是经验还是教训,对于大部分国外媒体来说,所做的宣传都会对展会有益处。有的记者为少走弯路,把大量我们已报道过的东西收集起来,作为其采访的基础素材,有些观点、数据和事例直接被引用,加大了对外报道的实效性。近年来,外国媒体来我省采访“长白山花卉节”、“电影节”、“亚洲艺术节”、“延边州庆”以及“一汽厂庆”等,不少记者都是事先从国内记者刊发的报道中获得信息的。
  
  组织展会做好国外的
  媒体工作是“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为了做好展会的对外宣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媒体的工作。
  其一,尽量不改变采访计划。对邀请的媒体发出邀请后,要保持随时联系。对媒体及记者人数、采访时间及内容、携带器材、交通及食宿等事先应明确。一旦确定最好不要随意改变,以免给采访展会的组织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其二,在展会期间尽量不提额外要求。展会期间,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环环相扣,要求媒体服从展会组委会总体安排。在开幕式、剪彩仪式、项目洽谈等主要活动,对摄像和摄影记者所处位置事先交待清楚,各就各位,各取所需,以防打“乱仗”。要引导国外媒体记者,尊重组委会统一安排,遵守展会采访纪律,听从组织者协调和指挥。集中采访后,如有剩余时间,有个别记者临时提出其他相关采访内容时,组织者视情况尽量给予协调安排,如无法安排的内容,需向媒体做出耐心解释。
  其三,尽量不安排与展会无关的内容。在会展期间,围绕会展主要活动,先组织媒体集中进行采访,主要活动采访后或会展结束,再把想采访其他内容的媒体集中起来,统一协调安排,尽可能地促成其在本地区的采访,让媒体记者满意而归。
  
  责编:曹晓娟
其他文献
古巴和古巴革命在中国的影响,我们并不陌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的大街小巷四处响彻着古巴音乐和支持古巴革命的歌曲,至今“美丽的哈瓦那”和“要古巴不要美国佬”的歌声仍然萦绕在那个年代青年人的耳边。  提起古巴和古巴革命在中国的影响,不能不提及中国的拉丁美洲研究所。它的创立与古巴革命有很大关系。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引起毛泽东主席极大的关注,他对以古巴革命为高潮象征的拉美民族解放运动寄予极大的希望
期刊
在我国的翻译界和翻译教学界有这样一种十分突出的现象,翻译家们整天忙于完成手上的翻译任务,很难有时间坐下来总结自己的实践,升华为理论,用于支持和指导翻译教学。而翻译教学界多数人忙于课堂教学,缺少大量扎实的翻译实践,从而他们的教育显得过于“学院派”。前者一小时可以高质量地完成数千字的翻译量,工作几十年译著等身,硕果累累,但要让他们谈谈翻译理论,他们往往寥寥数语,谈不出有多少系统性的东西。而后者可以是出
期刊
联合国的事情,大则涉及世界未来走向,小则关乎各国自身利益,因此,各国政府都会根据各自不同国情和战略需要,对各种重大问题当仁不让,据理力争。由于各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外交官们拿的是本国政府发的薪水,因此,他们在联合国的所作所为,都设法与各自首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  我发现,在联合国的各国代表一个个都“贼精”,脑袋瓜长得都“贼尖”,鼻子的嗅觉都“贼灵”、射出的眼神都“贼亮”。他们既是竭力维
期刊
说起外宣期刊,不能不说《北京周报》和《今日中国》。《北京周报》是中国唯一的英文新闻周刊,1958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创办,是中央级重点对外宣传刊物之一。《今日中国》(原名《中国建设》)是中国唯一一本多文种对外报道月刊,半个多世纪前由宋庆龄创办,发行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除此之外,《人民画报》、《人民中国》等一系列外宣期刊也都创刊于建国初期,对中国的发展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
期刊
编者按:2005年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可谓风云四起——央视经济频道十年打造的“经济年度人物”已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让人们触碰到这个时代的经济脉搏;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是从媒体的责任以及媒体的眼光出发,展现出媒体的价值取向;《南方周末》评选的“年度传媒人物”,则以另一种角度碰撞着社会的良知和正义。  本专栏中的人物,有的是名牌企业的打造者,有的是以一种精神感动了社会的个体劳动者,有的是在政
期刊
地点: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办公室  时间:2006年1月6日  访谈对象:国家汉办主任 许 琳  参加访谈者:申宏磊 谭 震 赵 丽    2005年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让世界上那些了解和不了解中国的人们通过汉语这个传播的使者走近了中国,感知了中国。在当今这个多元世界中,语言担负着和平使命,它是国际间交往和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桥梁。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成立于
期刊
法兰克福书展是全球最大的图书博览会,被称为全球出版业的“奥林匹克”。《对外大传播》曾以《再谈图书出版向对象国靠岸》为题进行策划,撰写了一系列关于图书出版的重点稿件,令读者更多地了解中国外宣领域对外出版的现状,这些文章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中国书籍走向世界,法兰克福书展搭建了这个平台,为了使读者更近距离地触摸世界出版业的脉搏,本刊最近采访了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展览部经理季清斌。曾经参加了16届法兰
期刊
2006年3月30日上午10时,“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大型公益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张梅颖,全国政协常委伍绍祖及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部等十二部委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在启动仪式上,航天员杨利伟和费俊龙、聂海胜受聘为“中国青少年健康楷模”;以青少年健康文化为主题的“中国青少年健康文化专项基金”也同时启动,口号是:支援成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张艳颖还为
期刊
编者按: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即将到来,民众越来越关心“中国”品牌的树立,学习英语的热情也被点燃。越来越多的外宣干部和业内同行向我们表达了期待看到双语栏目的出现。因此,我们在2006年第一期开办“双语视窗”栏目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看看周围的媒体,《北京青年报》、《参考消息》、《国门时报》上有许多精粹的小短文,像一只只啄木鸟,善意地提醒了中国人习以为常的行为背后“尚未和国际接轨”的细节,读后让人
期刊
编者按: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所在。学习汉语一时之间竟也成为一种时尚,吸引了很多外国的留学生不远万里来到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  据相关报道,目前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人,大约100个国家的各级各类教学机构教授中文课程,其中教授汉语的大学有2300余所。中国迄今已接收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留学生累计近40万人。全国已有300多所高校接受留学生学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