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的眼 少年的心

来源 :北京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d9638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海鸰所写的《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都可以敏锐地击中婚姻中的男女内心。这次,她将目光投向“80后”,在《新恋爱时代》中围绕三个女孩的情感故事展开,她们初入职场就面临事业爱情双重压力,既要坚守独立又要追求幸福,现在同名电视剧《非诚勿扰之新恋爱时代》也在拍摄中。王海鸰每次的剧本都能获得全民辩论,再加上《非诚勿扰》本身的话题性,80后的生存状态又将受到社会关注。
  BQ:您一直很擅长写婚姻题材,为什么现在会写一个恋爱时代的作品呢?
  W:我是跟着我的生活来走的。《中国式离婚》到《新离婚时代》都是写中年危机的妇女,到前阵的《新结婚时代》就写年轻夫妻了,《新恋爱时代》就写了刚刚走出校园的女孩子。跟我的年龄上正好是反比的。但这并不是故意这样的,一是我不想重复题材,二是生活到这儿了,我的孩子长大了。
  我特别喜欢养孩子,大概他一到三岁的时候就几乎没有时间写东西。孩子特别缠人,没有时间写,也没有精力写,然后我就采取鸵鸟政策,不去想文学了不去想舞台了。我在30岁的时候有一种创作枯竭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才发觉那个时候是大龄剩女,而结婚后,生活没有任何新的内容,就更不知道该写什么了,特别迷茫。但是现在是写不完,不断有新的东西在流入。我觉得是什么呢?就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看创作力的毁灭源于生活的枯竭,而创作力的旺盛,来源于你的生活依然是丰满的饱满的。
  BQ:《新恋爱时代》中这些年轻人的经历都是观察得来的吗?
  W:观察只是一方面。不仅是我儿子,也有他的同学,我都兴致盎然地观察他们。有一个读者说,儿子的人生激发了我的创作,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准确。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是长者的眼,少年的心。少年心,是我从儿子身上获得的,这些年轻的生活是一种唤醒也是一种回忆。毕竟我也年轻过。
  我们那个时候的年轻人表面上看起来跟现在的年轻人有非常多的不同,但实际上是相同的。表面看80后是职场苦恼,我们那时候是另外一种,但是都有一种希望获得好的人生的想法。那么好的人生就是人容易受当下的价值观的一种认同或者妥协吧。当下推崇什么,人就追求什么。这是相通的,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至少是饱满的,丰富的。我也年轻过,像在小说里写到这些年轻人那种为知己者而死的心境当年我也有过,当年我的崇拜对象就是我们台长,我看着他我觉得他好伟大啊……这些尘封的青春记忆在与儿子的这些朝夕相处中,被唤醒了。然后和儿子他们当下的这种生活状态一衔接,所以这本书就不光是我来观察的结果,而是有我自己青春的体验,光靠观察那只是一种白描,很难深入到心里去写这种东西。
  BQ:沈画这个人物在您之前的小说中是从没有过的类型,依稀有些马诺的影子。
  W:我先写的剧本,然后再写成小说。所以原型不是马诺,但我觉得这个女孩挺冤枉的。当年《非诚勿扰》播的时候,马诺曾经说“我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意在自行车后面笑”,引起很大争议。但我觉得这女孩特别冤枉。因为这句话首先不是她说的,是网上流行的一个段子。她是在当时那个氛围里想出点风头,一口气就说出来了。她这么说难道她就是纯拜金么?难道就不能对她更深入的理解吗?这种女孩现在很主流,不光是现在主流,古往今来都是主流的。
  网上有个段子说男人才是从一而终的,只要求漂亮,女人就是多变的,50年代多拜金,80年代要求知识分子,等等。事实上她不过是爱当今世上最推崇的,她爱的不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啊这些的,她爱的是当今社会推崇的一种形态,男女都没有变过。
  对这种“坏女孩”我们是不是要对她做一种深入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一种打死,放大。我就写了她们的一种纠结挣扎。她们也有激情,也有浪漫也想做好工作,也很顽强也很坚韧。但是在我们的文学里对她们除了批判还是批判,就是简简单单的定义为拜金女,这是不对的。
  BQ:您看过电视节目《非诚勿扰》吗?
  W:在广电总局还没有干涉的时候,我一直都在看这个节目。我是很想看到年轻人的状态,即使有些人是在表演,也是想表达一种真实的东西。但是广电总局干涉了说拜金倾向太浓了,《非诚勿扰》都不准谈收入这块了,我就没怎么看了。《非诚勿扰》还是能感觉生活真实扑面而来。
  BQ:您觉得《非诚勿扰》舞台上所展现的年轻人的状态,能代表您所接触到的年轻人的状态么?
  W:我觉得不太能。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肯上这个舞台的和打死也不肯上这个舞台的人是两种人,而不肯上舞台的这种人是我周围的这波人。有的人是有表演欲望的,但是有的人就是沉默的。
  BQ:您书中都是些初入职场的80后,您对80后有特别的看法吗?
  W:我对80后的感觉有一个,就是可能在人际关系上比我们50后要稍微艰难些。这是他们先天造成的,他们家里只有一个,初入职场就把你抛进一个大海里,能学会游泳就行了,不能学会就得被淹死。
  BQ:还准备写90后吗?
  W:这个问题可能不是90后的问题了,等他们生孩子估计都是2020后了。90后我写不了了,我儿子和他女朋友都是88年的。我个人觉得即使他们有了孩子,我对孩子的观察已经到家了,到时候再写写,我也就自然消亡了,但在我自然消亡前创作不会枯竭。
其他文献
大家与大众  腾讯《大家》的上线,在集结优秀专栏作家的同时,更汇集了最有力度的优质中文内容。  在过去十年间,人类阅读发生着革命性的改变。从纸质媒介到移动终端的转移,改变的除了阅读的载体之外,还有传承千年的阅读习惯。而微博的诞生扼杀的不仅是博客,更是人们长阅读的习惯。  在这个碎片化信息时代,人们真的不再需要深度阅读了吗?在腾讯公司副总裁孙忠怀看来,这显然是一个伪命题。“我个人的判断是所有碎片化的
期刊
时尚圈里的奢华永远是难以言喻的,奢华分为很多类,而皮草就是一大类,尤其是抢尽了冬天的噱头。只要身处时尚圈这个“深水区”中,几乎无人能幸免对于皮草的追求与膜拜。这些皮草通通化为明星出街的“抢滩”必备。极度奢靡的厚重皮草,色彩鲜艳特别的精致皮草,局部高调的皮草毛靴及帽子、披肩等,总之在皮草上可谓是下足了工夫与精力,只为拼得一席Icon之地。寒冬里的“抢滩”是否成功,就看你的皮草给不给力啦!   Tak
期刊
北京特别系列的方钻鞋,复古舒适的粗方根由金属反光面打造,由高跟到防水台的流线型坡度,被灿烂的金色包裹着。Miu Miu经典的方水晶被整齐有序地排列镶嵌在镀金水台上,宛如一缕瀑布折射着明媚的阳光倾泻而下,闪闪动人。红色的麂皮鞋身搭配镀金镶边,鞋面上的水晶饰物更是犹如珠宝一样精美,就像打开了公主的珠宝盒。它不是一双仙履,更像是一件可以让双脚更加纤美灵动的珠宝!   Tips!  Miu Miu的轻熟女
期刊
根据新鲜出炉的美国Torrentfreak网站年度调查,《生活大爆炸》在“2012十大盗版美剧”中位列第三,这部剧在全世界的火热程度可见一斑。排行前两位的《权力的游戏》和《嗜血法医》虽然观者众多,但都不是生活剧,品牌商业潜力就不如热播了5年的《生活大爆炸》了。在《生活大爆炸》第五季第17集中,一盒中国消费者熟悉的本土产品舒化奶被放在谢耳朵的桌子上长达3分多钟,就是一大证明。  科技宅们吃什么、穿什
期刊
在中国人的习俗里,过完了元宵节年味儿才算真正的散去,生活即将展开新的起始。  人们总是渴望一个美好的四季,在季节更替之时静看日升月沉,春去冬来。春天,有和煦的微风拂过脸庞;夏日鲜艳欲滴的光景里,挥洒岁月的汗水;金色秋季,有丰富的色彩和收获的律动;而晶莹的冬日,则在纯白的世界里纯净心灵。对于美好的事物,聪明的人类总是运用奇思妙想镌刻永恒的瞬间,所以在钟表大师的精彩演绎下,我们不必再悲秋感怀,也不用伤
期刊
古往今来,富豪的商贸领域往往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就像现在房产、IT领域的富人多,这些产业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目标。战国和汉代钢铁行业的富豪最多,这也标志着铁质农耕、战争时代的到来。  相比产业,商业贸易也能让人发家致富,并且盈利更快,并且营销方式多种多样。不过商贸的稳定性不如产业,而产业又不像商贸那样灵活,所以历史上的富豪多在产业基础上进行贸易,从而发挥两种经济形式的优势。  《史记·货殖列
期刊
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雕热”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数量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在当今世界是罕见的。当西方的公共雕塑概念大量走进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同时,公共雕塑“质”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如果把城市比作一张脸,那丑陋的城市雕塑就像青春痘一样消除困难,看着碍眼。  早在1986年雕塑家吴少湘在《中国美术报》上就发表了《雕塑——比中国画还要危机的现状》一文,他认为拙劣的雕塑将永远破坏整个环境。2012年
期刊
好人故事  雷殿生  十年徒步穿越中国第一人代表作品:《十年徒步中国》  60后  作为一个东北人,雷殿生一直都是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汉子,对于任何事情,只要能帮得上忙,他一定会站出来,给钱出力,伸出援手。  九几年的时候,雷殿生和几个朋友在哈尔滨过大年三十,晚上9点多,他亲眼目睹一个喝醉酒的男人被车撞倒,汽车随后逃逸。现场围了几十个人,大多是在大街上放炮的人。所有人都只是围在那里,没有人敢上前
期刊
“我可不是故意哗众取宠。我认为人们的思想在改变,男人在改变,因此也不再害怕展示自己女性化的那一面。变得有诱惑力就是女性化?凭什么说只有女人才需要诱惑力?对我来说,这一切都自然而然。” ——Jean Paul Gaultier  易装这个概念直到1970年代才开始逐渐在媒体上出现。与现在不同的是,那时候媒体上的“易装”带有神秘色彩,而现在的则显得名正
期刊
1961年3月31日,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文章题为《犯罪与焦虑》,为了配合这篇关于医学的文章,该刊选用了爱德华·蒙克的油画《呐喊》,出版商伯恩哈德·M·奥尔为此写道:“为本周有关犯罪感和焦虑这个20世纪最时髦话题的封面文章,《时代》周刊在蒙克的这幅油画里找到了对这一话题最为贴切的表达。”  画面中,那桥上呐喊的人,凹陷的面颊仿如骷髅头,背景火与血的色彩像漩涡般染红天际。  一种极致的、直探心底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