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陈培莉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雷雨》。听完课,如雷雨过后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让我们沉醉其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扎实、真实、朴实的课堂。这堂课非常好地体现了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课堂特性,它姓“语”、姓“小”、姓“低”,具体表现在:
一、定位学段目标——准确而又适度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读书、识字是首要任务,陈老师在课堂上对读书和识字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初读课文时,为了落实“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一目标,我们看到陈老师给了学生充足的自由读书时间。检查反馈时,让学生把带有生字的词语、句子读正确,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评议和指导,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具体的语境中,学生真正经历了识字的过程。第一课时让全体学生读通课文,这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底线”,也是学生形成语感、提高语言学习质量最重要的渠道。
在生字指导中,选择本课生字中最难写的“垂”“虹”进行指导,先引导学生观察字的间架和笔画位置,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示范书写,让孩子不仅掌握写法,还注意书写的姿势。这样处理,使教学与写字教学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教得活,教得实。
二、把握文本特点——准确而又形象
《雷雨》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如何让学生感受雨前、雨中和雨后的不同特点?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陈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借助多媒体,把看图与读文、朗读与理解有机融合在一起。我们看到,陈老师导入新课时,播放一段下雷雨时的声音,使学生对雷雨整个过程有一个初步的全面的认知和感受,再结合课文朗读理解,让学生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脑海中具体形象的画面。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如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让学生看动画:画面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并引导学生抓住“满天”“黑沉沉”“压”品词析句,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感到怎样?在引导学生理解“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个句子时,“垂”比较抽象,难理解,老师演示蜘蛛垂下来的动作,将抽象变为直观,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能回答:“‘垂’是说蜘蛛顺着一根蛛丝从网上下来。”每一次的情景再现,都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重视语言实践——扎实而又高效
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引领学生守住语言的根,便是守住了语文这方故土。陈老师善于精心挖掘这一课中的独特的语言训练点,引领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活动。如体会风大时,让孩子说“一阵大风还吹得——”“雷雨就要来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进行语言表达,较好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我感到最为精妙的是“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这三个词语的挖掘。这三个词语是雷雨前这段内容的高度概括,陈老师对这些词语进行了个性化的处理,引领学生将词语与具体的景物对应起来,使学生加深了对这三个词语的理解,有助于词语的积累。
读是语文的生命。陈老师把课堂里有限的时间尽最大可能地给学生读书,我们看到她扎扎实实地落实初读,在教学雷雨前这部分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有目的地读,有层次地读,多形式地读(有自由读,指名读,教师引读,师生合作读),教师用话语点拨,用激励评价,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想象,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在读的过程中巧妙地将词语(“垂”“越来越响”的理解)句子理解、积累运用融为一体,收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综合效果。
四、注重学法指导——用心而又无痕
学习方法是构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小学低年级是打基础的阶段,课堂上单靠师传生受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儿童发展语文素养的需求,我们不能把学
法指导作为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专利。在教学中,我们看到陈老师是个有心人,
学习生字时,引导学生运用边读边圈画的方法;学生碰到难读的地方时,告诉学生回过头来再练习几遍;默读时,提醒学生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用眼看,用心想;学生自由读1、2、3自然段时,告诉学生要边读边想象雷雨前的画面,虽是不经易的话语,渗透着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的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纵观整堂课,陈老师凭借着亲切的教态,灵动的教学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适合低年级儿童心理特征的教学语言与组织形式,营造了和谐、温润的教学氛围,使整个课堂从头到尾充满了童趣,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的许多要求,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等,都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该说,陈老师的这堂课是一节落实学段目标要求,值得我们很好借鉴的课例。
一、定位学段目标——准确而又适度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读书、识字是首要任务,陈老师在课堂上对读书和识字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初读课文时,为了落实“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一目标,我们看到陈老师给了学生充足的自由读书时间。检查反馈时,让学生把带有生字的词语、句子读正确,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评议和指导,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具体的语境中,学生真正经历了识字的过程。第一课时让全体学生读通课文,这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底线”,也是学生形成语感、提高语言学习质量最重要的渠道。
在生字指导中,选择本课生字中最难写的“垂”“虹”进行指导,先引导学生观察字的间架和笔画位置,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示范书写,让孩子不仅掌握写法,还注意书写的姿势。这样处理,使教学与写字教学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教得活,教得实。
二、把握文本特点——准确而又形象
《雷雨》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如何让学生感受雨前、雨中和雨后的不同特点?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陈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借助多媒体,把看图与读文、朗读与理解有机融合在一起。我们看到,陈老师导入新课时,播放一段下雷雨时的声音,使学生对雷雨整个过程有一个初步的全面的认知和感受,再结合课文朗读理解,让学生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脑海中具体形象的画面。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如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让学生看动画:画面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并引导学生抓住“满天”“黑沉沉”“压”品词析句,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感到怎样?在引导学生理解“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个句子时,“垂”比较抽象,难理解,老师演示蜘蛛垂下来的动作,将抽象变为直观,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能回答:“‘垂’是说蜘蛛顺着一根蛛丝从网上下来。”每一次的情景再现,都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重视语言实践——扎实而又高效
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引领学生守住语言的根,便是守住了语文这方故土。陈老师善于精心挖掘这一课中的独特的语言训练点,引领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活动。如体会风大时,让孩子说“一阵大风还吹得——”“雷雨就要来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进行语言表达,较好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我感到最为精妙的是“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这三个词语的挖掘。这三个词语是雷雨前这段内容的高度概括,陈老师对这些词语进行了个性化的处理,引领学生将词语与具体的景物对应起来,使学生加深了对这三个词语的理解,有助于词语的积累。
读是语文的生命。陈老师把课堂里有限的时间尽最大可能地给学生读书,我们看到她扎扎实实地落实初读,在教学雷雨前这部分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有目的地读,有层次地读,多形式地读(有自由读,指名读,教师引读,师生合作读),教师用话语点拨,用激励评价,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想象,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在读的过程中巧妙地将词语(“垂”“越来越响”的理解)句子理解、积累运用融为一体,收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综合效果。
四、注重学法指导——用心而又无痕
学习方法是构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小学低年级是打基础的阶段,课堂上单靠师传生受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儿童发展语文素养的需求,我们不能把学
法指导作为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专利。在教学中,我们看到陈老师是个有心人,
学习生字时,引导学生运用边读边圈画的方法;学生碰到难读的地方时,告诉学生回过头来再练习几遍;默读时,提醒学生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用眼看,用心想;学生自由读1、2、3自然段时,告诉学生要边读边想象雷雨前的画面,虽是不经易的话语,渗透着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的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纵观整堂课,陈老师凭借着亲切的教态,灵动的教学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适合低年级儿童心理特征的教学语言与组织形式,营造了和谐、温润的教学氛围,使整个课堂从头到尾充满了童趣,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的许多要求,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等,都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该说,陈老师的这堂课是一节落实学段目标要求,值得我们很好借鉴的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