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分析】
《明朝的对外关系》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課,本课主要讲述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澳门被葡萄牙占领等知识点。涉及了明朝的政治史,外教史,经济史等部分,是“特立独行”的一课,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初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第一,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第二,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
第一,分组讨论通过将郑和下西洋基本情况与近代欧洲航海家的比较,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第二,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一,郑和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重难点】
(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2)教学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
【教法分析】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看一下这艘船,它重达100多吨,能让1000多人同时乘坐,大家知道它来自于哪个朝代?是谁乘坐的吗?
生:(由于有课前预习,学生基本都可以答出)郑和下西洋乘坐的。
师:不全是孩子们,它还是一艘宝船,只要我们登上它,就可以开启时空之旅。现在就一起上船开启我们的穿越之旅吧……
二、讲授新课:
(1)郑和下西洋
小组探究要求:
第一,仔细阅读课本第70-72页第一部分。
第二,领取远航要用的补给包,结合里面的资料回答问题。
大家看要求,
那补给包里有什么呢?里面有能帮助咱们登船的重要史料,请看我为大家准备的史料
材料一: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期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刘志达《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请大家一定要结合资料阅读课文,小组共同完成对于这两份资料的解读
问题一:
结合材料一,将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到达美洲的情况进行对比,你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二:
通过史料和图片,探究郑和下西洋是友好之旅吗?
(2)戚继光抗倭
现在我们这些坐着宝船穿梭过来的人,又是什么身份呢?请看黑板:鼎鼎大名的“戚家军”在抗倭大战中得胜归来,兄弟们在战船上欢聚一堂,把酒言欢,共叙豪情。
师:好了,咱们现在既然是都在战船上,我就随机请4位戚家军咱们一起讲讲辉煌经历,谁来点击:
随机请4位同学,请他们随便选择问题,点开问题的同时,授予他一个身份。
战船旗手:明朝中期倭寇对中国居民的危害程度?
海威将军:对比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的辉煌经历思考,明朝中期倭寇作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慧聪军师: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戚继光:为什么说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
如果点到的人能够回答出问题,两人各加3分,如果点的人答不出来,则该将领加6分。
然后把所有的问题分享给学生,小组讨论4分钟,共同准备探究结束。
师:明朝中期倭寇对我国人民的迫害达到了怎样的程度?
生:无恶不作
师:明朝中期倭寇作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国力减退
师: 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生:大力整顿军队,招募新兵;训练有素,纪律严明;使用兵法,战略得当。
师:为什么说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
生:因为这是一场抗击外来侵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正义之战。
三、课堂小结: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四、结束语
目送着时光之船的远去,我不仅感慨万千。无论是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辉煌事实的郑和还是立下赫赫战功的戚继光,虽然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他们的光辉事迹,从来不曾被人们忘记。通过今天的时间之旅,更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国富才能民强,国泰才能民安。而你们的表现更让我看到你们的朝气和实力。
《明朝的对外关系》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課,本课主要讲述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澳门被葡萄牙占领等知识点。涉及了明朝的政治史,外教史,经济史等部分,是“特立独行”的一课,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初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第一,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第二,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
第一,分组讨论通过将郑和下西洋基本情况与近代欧洲航海家的比较,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第二,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一,郑和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重难点】
(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2)教学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
【教法分析】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看一下这艘船,它重达100多吨,能让1000多人同时乘坐,大家知道它来自于哪个朝代?是谁乘坐的吗?
生:(由于有课前预习,学生基本都可以答出)郑和下西洋乘坐的。
师:不全是孩子们,它还是一艘宝船,只要我们登上它,就可以开启时空之旅。现在就一起上船开启我们的穿越之旅吧……
二、讲授新课:
(1)郑和下西洋
小组探究要求:
第一,仔细阅读课本第70-72页第一部分。
第二,领取远航要用的补给包,结合里面的资料回答问题。
大家看要求,
那补给包里有什么呢?里面有能帮助咱们登船的重要史料,请看我为大家准备的史料
材料一: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期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刘志达《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请大家一定要结合资料阅读课文,小组共同完成对于这两份资料的解读
问题一:
结合材料一,将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到达美洲的情况进行对比,你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二:
通过史料和图片,探究郑和下西洋是友好之旅吗?
(2)戚继光抗倭
现在我们这些坐着宝船穿梭过来的人,又是什么身份呢?请看黑板:鼎鼎大名的“戚家军”在抗倭大战中得胜归来,兄弟们在战船上欢聚一堂,把酒言欢,共叙豪情。
师:好了,咱们现在既然是都在战船上,我就随机请4位戚家军咱们一起讲讲辉煌经历,谁来点击:
随机请4位同学,请他们随便选择问题,点开问题的同时,授予他一个身份。
战船旗手:明朝中期倭寇对中国居民的危害程度?
海威将军:对比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的辉煌经历思考,明朝中期倭寇作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慧聪军师: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戚继光:为什么说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
如果点到的人能够回答出问题,两人各加3分,如果点的人答不出来,则该将领加6分。
然后把所有的问题分享给学生,小组讨论4分钟,共同准备探究结束。
师:明朝中期倭寇对我国人民的迫害达到了怎样的程度?
生:无恶不作
师:明朝中期倭寇作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国力减退
师: 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生:大力整顿军队,招募新兵;训练有素,纪律严明;使用兵法,战略得当。
师:为什么说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
生:因为这是一场抗击外来侵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正义之战。
三、课堂小结: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四、结束语
目送着时光之船的远去,我不仅感慨万千。无论是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辉煌事实的郑和还是立下赫赫战功的戚继光,虽然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他们的光辉事迹,从来不曾被人们忘记。通过今天的时间之旅,更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国富才能民强,国泰才能民安。而你们的表现更让我看到你们的朝气和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