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问的章太炎不理“小事”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章太炎于1913年8月进京,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大加鞭挞,甚至不顾斯文,“破口大骂”,结果被袁世凯囚禁,关押在龙泉寺。
  被囚期间,章太炎依然对袁世凯进行揭露,并讲学不辍,甚至继续著书立说。袁世凯为显示自己“不计较”,对他格外优待,还从亲信中派了一名厨师和两名听差“照顾”章太炎的生活。
  按规定,章太炎的伙食费每天是两块大洋。章太炎认为,他针对天津最近所发瘟疫而写的《霍乱传》—书即将出版,而朋友们因救灾手头较紧,不好再让他们帮自己出书,于是决定将伙食降为一天一块大洋,另一块节省下来用于出书。他就告诉厨师,将伙食费改为一块大洋—天,但害怕袁世凯不同意,于是和厨师商量说:“你继续向袁大总统按一日两块报如何?”厨师卖个顺水人情,同意从第二天起,每天晚上会就把余下的一块大洋给章太炎送过来。
  按照当时的购买力,就是一天一块大洋的伙食费,吃得也是相当不错了。于是,厨师每天依旧是按照荤素搭配的“上级指示”给章太炎准备饭菜。不久,厨师就发现,章太炎对于物价根本一窍不通,于是开始“节约”伙食费中饱私囊,但章太炎无从察觉。
  后来,厨师叉发现,由于章太炎只顾著书立说,对于每顿饭菜的“质量”也不挂心,而且每次吃饭的时候,他只是夾眼前离他最近的菜吃,有时为了节约时间,他一边吃饭一边看书,连桌子上稍远一些的菜都懒得碰。发现了这个“秘密”后,厨师等人当章太炎吃饱了饭,回书房继续做学问去时,就坐在桌前,大快朵颐起来。后来,厨师每次做好饭,给章太炎上菜的时候,就告诉负责上菜的人,只管把最便宜的素菜放到他眼前,荤菜和好菜,一定要放得离他远一些。从此厨师和服务人员每天都能吃上三顿大餐。
  一天,钱玄同前来拜访章太炎。在闲聊的时候,听说章太炎每天的伙食费是两块大洋,但身体渐瘦,就问:“两块大洋的伙食费,想必一定吃得很好吧?”章太炎听了回答说:“是我自己减成了一块大洋,饭菜不好了,有一次我还在菜里吃到个肉虫子。”钱玄同非常诧异,觉得一块大洋的伙食也不会质量如此低下。但他知道章太炎根本不懂这些“小事”,于是决定代为出面。第二天,钱玄同特意在章太炎吃饭的时间前来拜访。来过几次后,钱玄同发现了问题所在,于是给当局写了信,撤换了厨师等人。
  邢大军据《人民政协报》整理
其他文献
前文我们说到面对柳如是的一片痴情,钱谦益再也无法逃避,终于在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农历七月初七,正式迎娶了柳如是。  风前柳欲窥青眼,雪里山中笑白头  婚礼之夜,老钱还兴致勃勃地写下了四首《合欢诗》,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朱鸟光连河汉深。鹊桥先为架秋荫。  银缸照壁还双影,绎蜡交花总一o。  地久天长频致语,莺歌凤舞并知音。  人间若问章台事,钿合分明抵万金。  从此,这对老夫少妻便开始了
期刊
張作霖大女儿张冠英(原名张首芳)嫁给黑龙江杆军鲍贵卿的儿子鲍英麟。张作霖死后,鲍英麟提出离婚另娶。但张首芳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同意离婚。但最终鲍英麟还是另娶新人,张首芳为此一生郁郁寡欢。“九·—八”事变后,张首芳跟随张学良到处颠沛流离。新中国成立后,张首片定居北京。由于没有经济来源,生活一度非常困难。周总理知道后,特意调拨了一处住房,并给张首芳发放定期补助,使其安度晚年。  张作霖二女儿张怀英嫁达
期刊
只要看到地上有垃圾,她就要捡起来。一开始很多人对贺玉凤的举动不理解,甚至把她当作捡垃圾的“拾荒人”,见了贺玉凤都躲得远远的。可她始终没有放弃。“你扔下的是垃圾,我捡起的是美德。”贺玉凤始终这样勉励自己。  祖孙三代共同走上环保之路  不仅社会上的人不理解,贺玉凤的老伴和两个孩子开始也并不支持,嫌丢人,怕别人笑话。性恪倔强的贺玉凤执拗地坚持了下来。岸上的垃圾,随手捡起来;河里近处的,拿棍子扒拉到岸上
期刊
“吕俊华老师于今天下午2點去世,享年92岁。”岳父大人发来一条微信,让我惊愕不已——两个月前,岳父带着我看望老人的时候,吕老先生还是很健康的样子,甚至还要留我们一起吃饭的,怎么竞成了最后一面……  每一次身边一个生命的逝去,都不禁会流泪伤感。而对于吕傻华先生——一位我只见过两面的老人家的离去,同样是痛彻心扉。  先生是岳父大人当年北京八中的老师。两年前,岳父在闲聊时念叨:“春节想去看望老师,可惜只
期刊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年,搁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弹指一挥间,但四十年如果放在一个人身上,那就是半辈子!而如今这个时代——互联网加人工智能,宏观地讲:四十年人类社会的进步,绝对要超过之前的那些时代一百年,甚至一千年……  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干杯!  改革开放之初,有首家喻户晓的歌: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花儿香,鸟儿鸣,春光惹人醉,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啊,亲
期刊
北京的“营”多,个个有故事、有典故、有来源。据粗略统计,至少有一两百个称营的;其中仅大兴区地名中至少有60个以上带营字的,李营便是其中一个。这些不同的营,各有其与众不同的故事。  李营原是闯王军营。据《北京市大兴县地名志》记载,李营村的历史不短。据传,明末闯王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打北京,其属下大将李明兆曾率部下驻此,故称之为李家营,简称李营。说起李营来,大家似乎有些陌生,但提起“白水羊头”就不陌生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的内地流行歌坛,张宏声绝对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歌手。  1990年,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横空出世,《好人一生平安》、《渴望》和《每一次》三首歌曲,随着电视剧热播而火遍大江南北,毛阿敏、李娜和张宏声三位演唱者也成为人们热议并追捧的红星。1993年,张宏声入选“观众最喜爱的全国十大歌星”,1996年叉荣获中国十年歌坛成就奖。然而,声誉如日中天之时,张宏声却毅然选择告别歌坛。这一别就是
期刊
一个建筑师能够得到的最高奖赏,莫过于当人们提起他的名字时,会马上联想到某个伟大的建筑,乃至一座城市。就像人们在提到安东尼奥,高迪时,马上会联想到巴塞罗那;提到邬达克,马上会联想到老上海……  张锦秋,就是这样一位建筑师。人们只要一提到她的名字,就会想到今天的西安!  1966年,30岁的上海人张锦秋从清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毕业后,被分到了中建西北设计研究院。当时,她是际着“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的
期刊
他长得有些寒碜,瘦削的身体,硕大的头颅,夸张的嘴岜,一脸的褶子,就像一个“流氓”。但高晓松却把他当成“神一样的存在”,称之为“中国白话文第一人,且甩开第二名很远”。更有成百上千的文学青年,自称是他“门下走狗”,他就是王小波。  而王小波坚持最久的除了文学,还有李银河。  王小波是在25岁时遇到李银河的。当时,他只是一个街道厂工人,而李银河却是《光明日报》的编辑,两人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王小波对
期刊
【第四十六辑】46 启功的幽默张嘴就来  启功先生说话慢条斯理,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其实,他平时并不是爱说爱闹、喜欢张扬的人。他的幽默是骨子里带出来的,反映了正直善良、豁达开朗的老北京人的本性。有一次,他和朋友逛潘家园,看到有人公开卖他的假字儿。朋友让他当面打假。他笑道:“都不容易,给人家留口饭吃吧。”朋友说:“您可太宽容了。”他笑道:“他们仿我的字,是看得起我。再说他学一手字也下了不少功夫。他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