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本剧的创作与编演是语文教学的一股清流,一直受到语文教育者的重视。我国教育者已对语文课本剧的价值问题、实践问题和发展问题等方面展开了研究,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有不足之处,今后的研究要在理论和实践上作更艰苦的探索。
【关键词】:语文;课本剧;教学;述评
一、语文课本剧研究的背景及历程
1.语文课本剧研究的背景。
课本剧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较常用的方式。“课本剧,是学校师生共同编写、排练的以所学课文、学校生活为素材,通过创设情景,角色模拟.展示升华课文主题思想和故事箔节,反映学校生活、学习的一种戏剧表演形式。”[1]对于课本剧的含义,学术界有多种说法。“课本剧就是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2]这种说法侧重于课本剧为课文服务的性质。认为课本剧源于课文的叙事性,终于课文的主题。“课本剧,就是把学生学习的课文改变成戏剧,用真人来营造和表现课文中的环境、情节、人物,将课文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传达给学生的一种集教学和娱乐为一体的校园活动。”[3]这种观点并不强调只有叙事性的课文才能改编成戏剧,也不强调课文的主题是课本剧的目的,而是强调课本剧为学生服务的特点。在这里,课本剧成为了一种载体,同时承载着教学和娱乐的任务,有种寓教于乐的意味。课本剧是否只能改编自叙事性的文章,我国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给出了他的答案:“中学课本剧是从课本中选出有文学性的课文,改编成的戏剧,供学生演出。”然而究竟什么样的文章才算具有“文学性”,曹禺先生并没有给出答案。笔者认为,改编叙事性的文章是课本剧来源的最佳选择。戏剧本就是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动作等方式表演出来的艺术。叙事性的文章故事情节更加明显,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将其改编成剧本也更加容易一些。
2.语文课本剧研究的历程。
在我国,课本剧发轫于1986年的福建省话剧院。他们率先进行了课本剧的探索,曾经在福州八中礼堂、福州弍十三礼堂、泉山七中校长办公室等地进行演出。其后,该剧团曾在福州等地区各中小学演出课本剧,使课本剧成为校园里的一股旋风。但是他们编演课本剧的初衷是出于对戏剧事业的热爱。真正使得课本剧成为一种真正的语文教学方法的,还是天津师专的三位老师。他们于1989年正式出版《中学课本剧》一书,其中包含了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四十九篇。曹禺先生也曾在《中学课本剧》序言中提到:“写课本剧是由天津师范专科学校吴亚芬、王雨玉和韩新光三位教师首创的课文教书方法。学生演课本剧,获得观众的赞赏,台上台下都高兴。”[4]此后,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传播开来。2001年以后,课本剧研究逐渐与《语文课程标准》研究相结合。最近几年来提出的“核心素养”也成为课本剧研究的一大热点。
二、我国语文课本剧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于语文课本剧问题的研究,我国研究者已集中对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问题、语文课本剧的特点、语文课本剧的实践、语文课本剧的建议几个方面展开较系统的研究。
1.语文课本剧价值问题研究。曹禺先生曾提出:“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 课本剧作为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审美能力的提高、身心的全面发展有着很大的价值。有论者曾在《课本剧-----打开课文的钥匙》一文中提出,语文课本剧可以使学生对语文课文更感兴趣,学生边演边说,满足了其表演的欲望,学习课文的情绪也更加高漲了。“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加上自己对形象的独特体会,在表演的过程中,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使学生可以充分的展现自我,张扬个性”。[5]同时也提出学生表演语文课本剧可以促进学生对语文课文的道理领会得更加彻底,并能增强学生朗读课文时的语感。也有论者发现了学生表演课本剧在文言文学习中的意义。对于学生而言,文言文的学习相对比较枯燥,而学生表演课本剧正是打开文言文学习的另外一扇窗。也有论者指出,“课本剧是语文学科与研究型学习整合的一种有效形式”。[6]原因有二:一是课本剧创作与表演符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二是课本剧创作与表演符合时代要求,符合研究型学习的课程理念。[7]更多的论者研究内容更是集中在学生表演课本剧可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强化语文积累,提高语文素质。这在于课本剧的形式新、内容新、表现新、思维新。《课本剧-----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催化剂》一文更是将课本剧作为语文学习的催化剂,提出“学生表演课本剧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编写表演课本剧,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8]杨易曾在《对课本剧走进语文教学的尝试》一文中提出,“课本剧的教学体现了能力的交叉性和综合性,体现了情感体验的多维性与立体性。”[9]总之,学生表演课本剧对于语文教学的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一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能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三是语文学科与研究型学习整合的一种有效形式;四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个体人文特征的全面发展。
学生表演课本剧也是促进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的一剂良方。有论者提出,在课本剧活动中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成功中体验快乐情绪。正如《试谈课本剧的功能》一文中所提出的那样,“作为戏剧的一种样式的课本剧,它在表现出来崇高与卑鄙、正义与邪恶、美好与丑陋、真诚与虚假的对比和斗争中, 必然格外的爱憎分明,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10]矛盾与情节是戏剧的生命,情感是戏剧的灵魂。只有对剧中的情感认可,对剧中的角色的认可,才能表演出好的戏剧,这也在无形中强化了课本剧的德育功能,深化了课本剧的美育功能。
2.语文课本剧的实践问题研究。语文课本剧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因而语文课本剧的实践也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有论者提出,课本剧的实践包括精读课文、编剧本、演剧本三个步骤。[11]也有论者认为课本剧的编演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布置任务,激发兴趣;二是编写剧本,教师给予指导;三是学生排演,老师把关;四是汇演后的互评。[12]这种观点更调课本剧编演后的评价,强调教师的指导不可或缺。雷再荣在《开放有活力的教学形式》中更是提出编演语文课本剧的具体步骤:导、选、读、编、演、评。[13]郭超峰则在《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中指出,学生编演课本剧,要做好以下三项任务:“学当导演,做好演员,引导评议”。[14] 课本剧的实践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陈传奇在《“课本剧”之我见》中指出课本剧编演的三大原则:“一是要立足于课堂,服务于教学;二使要突出表现学生的表现技巧与能力;三是有简单的舞台效果。”[15]刘海叶在《课本剧特点及制作课本剧注意事项简析》一文中详细论述了教师应给予学生的指导。“一是布置任务、明确要求,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16]这条是指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对于表演的兴趣,为学生表演课本剧打下基石;“二是充分信任学生,下放权力,培养自主能力、合作能力”[17],这条是说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给予学生一定的创作自由;“三是教师适时指导,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18]这条是说教师也不能完全放任学生发展,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一定的指导,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鼓励学生积极“做”的同时,教师也要进行有效的指导;“四是尊重原文主旨,避免陷入‘恶搞’的泥潭”[19],这条是说编演课本剧不是无源之水,要尊重原文,在深入分析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编和创作 ;“五是要重视课堂表演气氛的营造,重视表演效果”[20],课本剧表演也是一种戏剧艺术,要重视这种艺术的感染力,起到教育的效果。
3.语文课本剧发展遇阻的问题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交际工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课本剧这种寓知识于艺术,寓教学于娱乐的形式正是指导学生语文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即使如此,语文课本剧的发展也遇到了一定的阻碍。叶仁光曾在《提倡课本剧和学生演剧》一文中指出:“语文课本剧发展受阻,主要是因为学校注重升学率,老师不敢把精力放在课本剧上”。[21]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一是舆论上宣传不力,人们对它的意义和作用不够了解,甚至一无所知”[22],课本剧虽然对学生的意义很大,但由于它的创作和表演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这使得它并没能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流形式;“二是物质上准备不足,缺乏可供演出的剧本和有关读物、资料”[23],中小学生视野毕竟有限,戏剧表演经验不足,直接把课本改编成戏剧还需要一定的学习。而这些可供学生学习的戏剧资料,正是学校目前所普遍缺乏的。“三是指导人员不足,缺乏能为学生排演课本剧起‘导演作用’的人”[24],一般来说,在校生的课本剧表演都是由语文老师指导,这也引发了两个问题,一是语文老师视野有限,对戏剧表演缺乏一定的知识积累;二是语文老师执教语文学科,工作任务较重,不能分出较多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学生的课本剧表演。笔者认为,要更好地促进课本剧的发展,还要在学校领导和教师层面上下功夫,引起他们对课本剧的重视,并对一线教师进行一定的课本剧培训。只有在源头上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课本剧的发展。
针对课本剧发展与实践的种种弊端,也有论者提出对课本剧教学的启示。首先是要“推陈出新,富有时代气息”[25],课本剧创作应具备创新意识,一些经典的课文已经被数次改编为课本剧进行表演,我们既可以重新改编这些课文,与时代结合,让这些古老的文字焕发出新的活力,也可以在已改编好的剧本的表演上精雕细琢,深度发掘剧本的灵魂与魅力。其次是“指导学生,按一定的规范进行操作”[26],课本剧编演虽然需要给学生下放一定的权力,但是编演课本剧并非是随心所欲。课文的改编有一定的规范,戏剧的表演也是如此,而学生的改编和表演经验不足,因此在课本剧的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领与指导。最后是“注意课内外结合,班内外竞争”[27],课本剧创作不应仅仅限于课内读物,还可以当今的时事热点、科技等结合,体现时代特色,扩展学生视野。同时,课本剧创作与表演也用加强与外界的交流,更好地促进学生合作交流能力,让课本剧发挥更大的价值。
三、语文课本剧研究的反思
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者从多方面对语文课本剧创作与表演问题进行了研究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不足,笔者认为在今后相关研究中尚需进一步改进,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加强。我国关于语文课本剧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课本剧的价值问题研究。如何开发课本剧的价值,课本剧发展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课本剧教学如何与时代相结合,国外的相关研究进展如何,这些问题多未做深入和充分的论述。所以,今后的相关研究要在理论上作更加细致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喻海英:怎样编排校园课本剧【J】.课外阅读,2012(5)
[2]刘晓东:编演课本剧——激活小学语文教学源头之水【J】.课程与教学,2014(2)
[3]罗燕:编演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9)
[4]吴亚芬,王雨玉,韩新光.中学课本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5]叶红:打开课文的钥匙——课本剧【J】.教育科学,2012(9)
[6][7]傅念飞:课本剧:语文学科与研究型学习整合的一种有效形式【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20(78)
[8][11]李云杰:课本剧-----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催化剂【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23(5)
[9]杨易:对课本剧走进语文教学的尝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4(4)
[10]李蓓:试谈课本剧的功能【J】.理论研究
[12]黄艳:打开文言文学习的另外一扇窗【J】.教学研究,2010(35)
[13]雷再荣:开放有活力的教学形式【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21(4)
[14]郭超峰: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探索【J】.科教文汇,2007(9)
[15]陈传奇:“课本剧”之我见【J】.中学语文教学,2001(2)
[16][17][18][19][20]劉海叶:课本剧特点及制作课本剧注意事项简析【J】.专题研讨
[21][22][23][24]叶仁光:提倡课本剧和学生演剧【J】.课程.教材.教法,2001(4)
[25][26][27]潘予霞:在编演课本剧中激活语文教学【J】.教材教法,2007(2)
【关键词】:语文;课本剧;教学;述评
一、语文课本剧研究的背景及历程
1.语文课本剧研究的背景。
课本剧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较常用的方式。“课本剧,是学校师生共同编写、排练的以所学课文、学校生活为素材,通过创设情景,角色模拟.展示升华课文主题思想和故事箔节,反映学校生活、学习的一种戏剧表演形式。”[1]对于课本剧的含义,学术界有多种说法。“课本剧就是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2]这种说法侧重于课本剧为课文服务的性质。认为课本剧源于课文的叙事性,终于课文的主题。“课本剧,就是把学生学习的课文改变成戏剧,用真人来营造和表现课文中的环境、情节、人物,将课文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传达给学生的一种集教学和娱乐为一体的校园活动。”[3]这种观点并不强调只有叙事性的课文才能改编成戏剧,也不强调课文的主题是课本剧的目的,而是强调课本剧为学生服务的特点。在这里,课本剧成为了一种载体,同时承载着教学和娱乐的任务,有种寓教于乐的意味。课本剧是否只能改编自叙事性的文章,我国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给出了他的答案:“中学课本剧是从课本中选出有文学性的课文,改编成的戏剧,供学生演出。”然而究竟什么样的文章才算具有“文学性”,曹禺先生并没有给出答案。笔者认为,改编叙事性的文章是课本剧来源的最佳选择。戏剧本就是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动作等方式表演出来的艺术。叙事性的文章故事情节更加明显,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将其改编成剧本也更加容易一些。
2.语文课本剧研究的历程。
在我国,课本剧发轫于1986年的福建省话剧院。他们率先进行了课本剧的探索,曾经在福州八中礼堂、福州弍十三礼堂、泉山七中校长办公室等地进行演出。其后,该剧团曾在福州等地区各中小学演出课本剧,使课本剧成为校园里的一股旋风。但是他们编演课本剧的初衷是出于对戏剧事业的热爱。真正使得课本剧成为一种真正的语文教学方法的,还是天津师专的三位老师。他们于1989年正式出版《中学课本剧》一书,其中包含了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四十九篇。曹禺先生也曾在《中学课本剧》序言中提到:“写课本剧是由天津师范专科学校吴亚芬、王雨玉和韩新光三位教师首创的课文教书方法。学生演课本剧,获得观众的赞赏,台上台下都高兴。”[4]此后,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传播开来。2001年以后,课本剧研究逐渐与《语文课程标准》研究相结合。最近几年来提出的“核心素养”也成为课本剧研究的一大热点。
二、我国语文课本剧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于语文课本剧问题的研究,我国研究者已集中对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问题、语文课本剧的特点、语文课本剧的实践、语文课本剧的建议几个方面展开较系统的研究。
1.语文课本剧价值问题研究。曹禺先生曾提出:“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 课本剧作为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审美能力的提高、身心的全面发展有着很大的价值。有论者曾在《课本剧-----打开课文的钥匙》一文中提出,语文课本剧可以使学生对语文课文更感兴趣,学生边演边说,满足了其表演的欲望,学习课文的情绪也更加高漲了。“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加上自己对形象的独特体会,在表演的过程中,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使学生可以充分的展现自我,张扬个性”。[5]同时也提出学生表演语文课本剧可以促进学生对语文课文的道理领会得更加彻底,并能增强学生朗读课文时的语感。也有论者发现了学生表演课本剧在文言文学习中的意义。对于学生而言,文言文的学习相对比较枯燥,而学生表演课本剧正是打开文言文学习的另外一扇窗。也有论者指出,“课本剧是语文学科与研究型学习整合的一种有效形式”。[6]原因有二:一是课本剧创作与表演符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二是课本剧创作与表演符合时代要求,符合研究型学习的课程理念。[7]更多的论者研究内容更是集中在学生表演课本剧可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强化语文积累,提高语文素质。这在于课本剧的形式新、内容新、表现新、思维新。《课本剧-----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催化剂》一文更是将课本剧作为语文学习的催化剂,提出“学生表演课本剧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编写表演课本剧,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8]杨易曾在《对课本剧走进语文教学的尝试》一文中提出,“课本剧的教学体现了能力的交叉性和综合性,体现了情感体验的多维性与立体性。”[9]总之,学生表演课本剧对于语文教学的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一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能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三是语文学科与研究型学习整合的一种有效形式;四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个体人文特征的全面发展。
学生表演课本剧也是促进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的一剂良方。有论者提出,在课本剧活动中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成功中体验快乐情绪。正如《试谈课本剧的功能》一文中所提出的那样,“作为戏剧的一种样式的课本剧,它在表现出来崇高与卑鄙、正义与邪恶、美好与丑陋、真诚与虚假的对比和斗争中, 必然格外的爱憎分明,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10]矛盾与情节是戏剧的生命,情感是戏剧的灵魂。只有对剧中的情感认可,对剧中的角色的认可,才能表演出好的戏剧,这也在无形中强化了课本剧的德育功能,深化了课本剧的美育功能。
2.语文课本剧的实践问题研究。语文课本剧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因而语文课本剧的实践也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有论者提出,课本剧的实践包括精读课文、编剧本、演剧本三个步骤。[11]也有论者认为课本剧的编演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布置任务,激发兴趣;二是编写剧本,教师给予指导;三是学生排演,老师把关;四是汇演后的互评。[12]这种观点更调课本剧编演后的评价,强调教师的指导不可或缺。雷再荣在《开放有活力的教学形式》中更是提出编演语文课本剧的具体步骤:导、选、读、编、演、评。[13]郭超峰则在《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中指出,学生编演课本剧,要做好以下三项任务:“学当导演,做好演员,引导评议”。[14] 课本剧的实践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陈传奇在《“课本剧”之我见》中指出课本剧编演的三大原则:“一是要立足于课堂,服务于教学;二使要突出表现学生的表现技巧与能力;三是有简单的舞台效果。”[15]刘海叶在《课本剧特点及制作课本剧注意事项简析》一文中详细论述了教师应给予学生的指导。“一是布置任务、明确要求,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16]这条是指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对于表演的兴趣,为学生表演课本剧打下基石;“二是充分信任学生,下放权力,培养自主能力、合作能力”[17],这条是说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给予学生一定的创作自由;“三是教师适时指导,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18]这条是说教师也不能完全放任学生发展,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一定的指导,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鼓励学生积极“做”的同时,教师也要进行有效的指导;“四是尊重原文主旨,避免陷入‘恶搞’的泥潭”[19],这条是说编演课本剧不是无源之水,要尊重原文,在深入分析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编和创作 ;“五是要重视课堂表演气氛的营造,重视表演效果”[20],课本剧表演也是一种戏剧艺术,要重视这种艺术的感染力,起到教育的效果。
3.语文课本剧发展遇阻的问题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交际工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课本剧这种寓知识于艺术,寓教学于娱乐的形式正是指导学生语文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即使如此,语文课本剧的发展也遇到了一定的阻碍。叶仁光曾在《提倡课本剧和学生演剧》一文中指出:“语文课本剧发展受阻,主要是因为学校注重升学率,老师不敢把精力放在课本剧上”。[21]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一是舆论上宣传不力,人们对它的意义和作用不够了解,甚至一无所知”[22],课本剧虽然对学生的意义很大,但由于它的创作和表演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这使得它并没能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流形式;“二是物质上准备不足,缺乏可供演出的剧本和有关读物、资料”[23],中小学生视野毕竟有限,戏剧表演经验不足,直接把课本改编成戏剧还需要一定的学习。而这些可供学生学习的戏剧资料,正是学校目前所普遍缺乏的。“三是指导人员不足,缺乏能为学生排演课本剧起‘导演作用’的人”[24],一般来说,在校生的课本剧表演都是由语文老师指导,这也引发了两个问题,一是语文老师视野有限,对戏剧表演缺乏一定的知识积累;二是语文老师执教语文学科,工作任务较重,不能分出较多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学生的课本剧表演。笔者认为,要更好地促进课本剧的发展,还要在学校领导和教师层面上下功夫,引起他们对课本剧的重视,并对一线教师进行一定的课本剧培训。只有在源头上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课本剧的发展。
针对课本剧发展与实践的种种弊端,也有论者提出对课本剧教学的启示。首先是要“推陈出新,富有时代气息”[25],课本剧创作应具备创新意识,一些经典的课文已经被数次改编为课本剧进行表演,我们既可以重新改编这些课文,与时代结合,让这些古老的文字焕发出新的活力,也可以在已改编好的剧本的表演上精雕细琢,深度发掘剧本的灵魂与魅力。其次是“指导学生,按一定的规范进行操作”[26],课本剧编演虽然需要给学生下放一定的权力,但是编演课本剧并非是随心所欲。课文的改编有一定的规范,戏剧的表演也是如此,而学生的改编和表演经验不足,因此在课本剧的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领与指导。最后是“注意课内外结合,班内外竞争”[27],课本剧创作不应仅仅限于课内读物,还可以当今的时事热点、科技等结合,体现时代特色,扩展学生视野。同时,课本剧创作与表演也用加强与外界的交流,更好地促进学生合作交流能力,让课本剧发挥更大的价值。
三、语文课本剧研究的反思
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者从多方面对语文课本剧创作与表演问题进行了研究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不足,笔者认为在今后相关研究中尚需进一步改进,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加强。我国关于语文课本剧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课本剧的价值问题研究。如何开发课本剧的价值,课本剧发展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课本剧教学如何与时代相结合,国外的相关研究进展如何,这些问题多未做深入和充分的论述。所以,今后的相关研究要在理论上作更加细致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喻海英:怎样编排校园课本剧【J】.课外阅读,2012(5)
[2]刘晓东:编演课本剧——激活小学语文教学源头之水【J】.课程与教学,2014(2)
[3]罗燕:编演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9)
[4]吴亚芬,王雨玉,韩新光.中学课本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5]叶红:打开课文的钥匙——课本剧【J】.教育科学,2012(9)
[6][7]傅念飞:课本剧:语文学科与研究型学习整合的一种有效形式【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20(78)
[8][11]李云杰:课本剧-----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催化剂【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23(5)
[9]杨易:对课本剧走进语文教学的尝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4(4)
[10]李蓓:试谈课本剧的功能【J】.理论研究
[12]黄艳:打开文言文学习的另外一扇窗【J】.教学研究,2010(35)
[13]雷再荣:开放有活力的教学形式【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21(4)
[14]郭超峰: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探索【J】.科教文汇,2007(9)
[15]陈传奇:“课本剧”之我见【J】.中学语文教学,2001(2)
[16][17][18][19][20]劉海叶:课本剧特点及制作课本剧注意事项简析【J】.专题研讨
[21][22][23][24]叶仁光:提倡课本剧和学生演剧【J】.课程.教材.教法,2001(4)
[25][26][27]潘予霞:在编演课本剧中激活语文教学【J】.教材教法,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