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在认识彭帛之前,我对“特长生”存在着一条偏见“鄙视链”—同样是文化课不占优势,会乐器的小孩似乎比学画画的小孩儿更灵动,而那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因终日训练被晒得黑不溜秋的体育生,才是我最不待见的群体。他们总是表现出一副对学习满不在乎的样子,在课堂上不是睡觉就是接话茬儿,一点儿也不符合我心目中“美好少年”的设定。
但彭帛像个异类:他除了身材挺拔,几乎没有半点儿体育生的影子,文气、清秀得像刚出道时的黎明。最初对他有印象,源自他与众不同的打招呼方式—别的学生在走廊遇到我,都是一句简单问好或者害羞地跑掉,唯有彭帛每次都要对我做鬼脸……当集齐7次他不同风格的鬼脸后,我去他的班主任那里召唤出了他的更多信息:九班的班长,体育特长生,主练足球,因为文化课成绩还可以,所以应该能考上高中。
哦,原来四肢发达并不一定头脑简单啊。
仔细回想一下他在我的课堂上的表现:身为班长,多数情况下行事低调,但管理班级的方式比较“粗暴冷漠”,同学们都有些怕他,用大家的话说就是“彭帛凶起来跟变了个人似的”,搞得我还挺迷惑—这跟那个爱做鬼脸的调皮男生是一个人吗?不久后的一个小插曲,让我意识到,其实我完全不了解他。
二
那天我在九班上课,彭帛一直在和前后桌分享自己即将外出比赛、不用上课的“喜悦”,半个教室被他影响得闹哄哄的。鉴于他这个班长没有以身作则,我罚他下课后来办公室帮我给上次的测验登分。
结果,他耍了个小聪明,偷偷把自己的选择题改成全对,被我一眼识破。我忍到办公室其他老师都下班走了,才举着卷子问他:“彭帛,你为什么要改选择题的答案?还改成全对?”
不出所料,他的第一反应是一脸无辜地否认:“没有呀。”
我忍不住笑了。当我站在30岁的人生高度俯瞰15岁少年的拙劣小把戏,在嗔怪之余,我不禁感慨:原来他不过是个少年,拥有少年专属的自作聪明与自以为是。他的所作所为符合年龄特征。身为老师,我自然要对此严加惩处,撒谎和造假是品质问题啊!但同时我也忍不住反思:我居然第一次意识到,即便他已经被贴上“班长”“特长生”等大家觉得不错的标签,也还是不足以弥补他在学习成绩上缺失的自信。
彭帛见我揭穿他,不好意思地挠头;我怕伤他面子,于是没多说什么,主动帮他把错题分析一遍。他头一次认真记起了笔记,好不容易讲完,临走时他一步三回头,最后憋出一句:“老师,其实选择题我错了4个……”
到底还是没说实话—明明错了6个,太小瞧“老谋深算”的我了吧!
我觉得彭帛不笨,品性上也并不油滑,他可以变得更好—假如有人多帮帮他的话。
于是,那次小测验我干脆没有讲评,而是装作很随意地让课代表把试卷发下去,把标准答案投屏公布出来,自己对照改错。
学生们免不了一通左顾右盼、窸窸窣窣,毕竟甭管大考小考,但凡批了成绩,一定要四处对比:你多少分?我比你高!谁考第一?谁没及格?
只见涨红了脸的彭帛正在被一堆同学围观—
“哇,班长考这么高?!”
“彭帛,你的选择题全对!咱班是不是只有你全对?”
“哈哈哈,你抄的吧?比课代表都考得好!”
没错,登分时他偷偷改过的错题、改过的分数,我原封不动地保留了。
我站在讲台上任由大家讨论,想起平日里身为班长的彭帛总是一副凶巴巴不好惹的模样,此刻却被同学们多面夹击,还真是难得一见。他向我投来害羞而失措的眼神,我先是闪躲,感觉给他的“惩罚”差不多了,才让全班安静下来,开始上课。
如我所料,那天之后的彭帛像换了一个人。
三
身为体育生,因为经常外出参加比赛,每天有固定时间训练,原本有“充分”的理由来逃避写作业和上晚自习,但彭帛的时间管理做得非常好,他不仅作业交得勤、几乎没落过课,并且从那天以后,再也没有扰乱过课堂纪律,甚至在课堂上皱着眉头努力听讲—虽然我知道,以他的基础,听讲再认真也不会一下子就能完全跟上,但最起码,他为自己可能发生的蜕变开了个好头。
正巧学校实行“帮扶临界生,责任到个人”计划,我把自己的帮扶名额给了彭帛。而所谓的“帮扶”,不仅要老师负责自己的学科,更要全方位地服务目标学生,帮助其提升全科成绩。于是,每个课间、每天放学后的时间,几乎都被我用来“接待”彭帛。一开始,他从一些很简单的题目问起,我尽量耐着性子帮他解答,好在他悟性高,许多知识点讲一遍就理解透彻了。余下的时间,被用来苦攻对他来说最迷茫的数学;而我为了帮他补习,也不得不重拾令人头痛的二次函数……
那段时间,除了课本知识外,彭帛问我最多的问题便是:“老师,你说我能考上高中吗?现在补习来得及吗?”每次我都不置可否,即使我知道他考上高中问题不大,也从来没有给过他任何保证。因为我相信,除了“考上高中”这个小目标,他还有无限潜力,能塑造更好的自己。
很快,他的努力得到回报—在一模考试中,政治成绩位居全班第二!要知道,从前他只是倒数第二的水平。为了鼓励他继续保持,我特意送了他两支记号笔,他受宠若惊:“老师,这笔看起来很贵的,你可别因为我变穷啊!”
得,别看人长得挺“着急”,一张嘴还是小孩子。
还令我意外的是,他也并不是看上去那样大大咧咧的,而是有着非常细腻柔软的一面。
比如,我去上课忘记拿水杯,是他帮我添好水放在讲桌上;我因为学生气得够呛,是他欲言又止,最终鼓起勇气安慰我消消气;我腰肌劳损复发,是他第一时间从他妈妈工作的药店给我拿膏药;甚至有一次,我正伏案工作,突然闪过一个人影,而后桌上多出一块巧克力,抬头,只聽到他小声说了句“给你的”后又留下一句“哎呀,上课了……” 我对着那块小小的巧克力,乐了半天。
渐渐地,彭帛偶尔会在我面前流露出脆弱敏感的情绪。我才发现,少年的烦恼谁也逃不脱:在彭帛的世界里,“体育特长生”和“班长”是他仅有的保护壳,一回到家,他就会变成毫无话语权的可怜虫。据说他的爸妈更宠妹妹,对他格外严厉……他的QQ签名隔三岔五地换,一会儿是“今生的心碎开始了”,一会儿又是“从此我将不惧任何事情”,仿佛青春期该遭遇的各种困境都落在了他的身上。
了解到这些后,我好像懂了,为什么我对彭帛稍微好一点儿,他都会尽其所能地回报我:他在最渴望被关注的年龄没有得到足够的理解和包容,却总是被强行寄予成为“男子汉”的厚望,不被允许脆弱和彷徨……
有时想想,是不是每个男孩子的少年时代都是这样粗糙地度过?
四
如果说,和彭帛的相处给了我什么收获的话,那就是因為他,让我重新认识、接近了许多体育特长生。原来他们并不像我想象的那般不学无术和空洞乏味,反而非常热情、宽容、有大局意识。相比某些被早早植入“考个好高中、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多赚钱”之类“远大理想”的“优等生”,体育生的志向显然要浪漫许多:有人想要成为第二个刘翔,有人视篮球为生命,还有的人坚信自己能带领国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我本以为,彭帛和他的小伙伴们一样,也有一个明确的、和运动有关的梦想,但没想到,我对他的了解还是太浅了—他铆足了劲儿要考上高中,背后的真正动机竟然是想甩掉“体育特长生”的标签……
“老师,如果我能考上高中,你说我以后好好学习能考上所好大学吗?我不想再踢球了,当初是我爸替我选择当体育生的,但我好像也不是真心喜欢足球。我甚至有时会很憎恨它,都是踢球害得我学习不好。”
“那你有其他喜欢的事情吗?”
“我爸说,以后让我跟他经商,他是做医疗器械的嘛……他说那很赚钱,不过我也不太懂。”
我没有正面回答他为时尚早的疑问:“不着急,先做好眼前最重要的事情吧。至于你真心热爱的、擅长的领域,只要你愿意,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也永远没有期限。”
他专注聆听却又似懂非懂的神情,是专属于少年的热切与懵懂。而我更希望无论到什么时候,他都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一名体育特长生—可能他自己都没有觉察到,艰苦的体能训练早已磨砺出他坚忍的意志,对胜利的渴望也促使他在面对学业上的挫败时不会轻易投降。有时候,恰恰是我们被动选择的方向成就了逐渐掌控主动权的自己。其实,那些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我相信,不用我揭晓答案,总有一天他会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