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生活许愿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pril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老家,每到冬天,人人家里都要腌一些咸货—就是把新鲜的鸡鸭鱼肉用盐腌渍入味,再挂起来晾晒。住平房的时候,咸货挂在家里朝南的屋檐下;搬进楼房了,咸货就晒在朝南的阳台上。每每入冬以后,行走于街市之中,仰头一看,家家阳台上都会挑挂几串沐浴着阳光的肥瘦相间的咸香肠,以及被冷风吹瘦、吹透的一整只咸鸡、咸鸭,这是本地每年冬季必不可少的风景。
  这些丰盛的咸货,一部分是寻常人家冬日厨房常备的应季风味,另一部分则被细心储存到过年,成为年夜饭的必备菜品。
  从记事起,我家的年夜饭一直传承着本地的固定菜式搭配—几个热菜,几个蒸咸味,一大盘炸圆子,一锅老母鸡汤。咸味大抵有这么几样—咸鹅、咸鸡、咸鸭,再有一碟比较讲究的咸味拼盘,由切得薄薄的咸鹅肫、香肠以及咸鹅爪组成。
  那时每到腊月二十九,我妈就着手清洗历经了这个冬天风霜的几样咸货,准备把它们烀熟。咸鹅身形大,肉也丰厚,即使一半也是不小的体积,所以,烀咸货必须刷净一口专门留在过年期间使用的大锅,里头加上咸鹅肫、咸鹅爪,添上足够淹没食材的冷水,将其稳当地放于炉灶之上。
  烀咸货是家里的大事情,表示年夜饭已进入倒计时了。锅里的冷水渐渐煮开,开始咕嘟咕嘟冒出热气,肉食的咸香味儿也渐渐飞出锅盖,扑鼻而来,家里所有的角落都会被这股特别的香气瞬间填满。
  把烀熟的咸货切好、摆成漂亮的一盘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年夜饭讲究食材,也讲究刀功—这时候,就该我爸出场了。那是大年三十上午,木制大砧板和磨过的斩骨刀都已洗干净且被开水淋烫过,拿到桌上,我爸还会取一个小锤子来,再端来大盆烀熟的咸货,对照着手写的年夜饭菜单,把需要派上用场的一样一样挑出来切。
  我爸会对着咸鹅端详一会儿,寻找合适的部位下手。一刀下去,往往只能切到一半的位置,这时他就会很有耐心地用小锤子敲刀背,一点点把刀刃敲下去,确保斩出来的切口整齐美观。咸鹅切好以后,码在有红色花边的瓷碟里,鹅皮朝上,一块儿压一块儿地码好。此时,他会站远几步,就像他平时写毛笔字那样,搁笔后会离得稍远一些再瞧一瞧,这些都是他的“作品”。
  咸味特别下饭,年夜饭的前半场,它们往往是“摆设”,等到上主食后,它们才是备受瞩目的主角。我和哥哥会各夹上一块儿早已看中多时的肉多骨头少的咸味,一口咬下去,唇齿间立即渗出一股美妙的咸鲜味,赶紧追一口甜丝丝的白饭,这大抵就是过年的滋味了。


  再后来,我们这个四口之家扩张为八口人—我和哥哥各自成了家,且都有了孩子。此时我们的饮食主张也随着观念而改变。受本土饮食口味多年熏陶,我们都挚爱家乡这一口咸味,但还是会频繁对爸妈宣讲“咸的东西不宜多吃,最好吃清淡一些”。我爸那张手写的年夜饭菜单就这样被我们改良了,咸味的分量减少,增加了鱼虾和各种蔬菜。但每每吃到最后,压轴出场的咸味拼盘还是年夜饭桌上最受青睐的“明星”,仿佛只有它们上桌,才是完整的年夜飯。
  我家传统的年夜饭菜谱虽有所改动,但也有永恒不变的三道菜:一道是青菜豆腐,取俗语“青菜豆腐保平安”的寓意;一道是炸糯米圆子,图一个“团团圆圆”的好彩头;还有一道红烧鱼,表示家里“年年有余”。一年一度的年夜饭,是借由食物虔诚地向生活许愿。
  我丈夫的老家在外地,自成家后,我和丈夫就约定好,两边轮流过年,今年在他家吃年夜饭,那明年就去我家—毕竟是一年到头最受重视的一餐饭。我与我父母住在面对面的两个小区,离得近,常在一起吃饭,但每到快过年时,我爸也会突然发问:“今年是不是轮到在我们家吃年夜饭了?”“哎,爸爸你忘啦,去年我们是在这边吃的啊。”“哦,不记得了!”他一脸认真。


  在我家,年夜饭的掌勺大厨一直是我妈—从进九后忙着腌制咸货,到腊月开始预备年货等,围绕着大年三十儿这餐团圆饭的事,几十年来,都是她操心与忙碌着。即便我有了孩子,即便我早已年过不惑,在她眼里,我还是“不会忙年夜饭”的孩子。
  这几年,妈妈渐渐开始“忘事”—忘了按下电饭锅的煮饭键,或者等吃完饭才发现锅里还有一盘热好了没端上来的大菜。这位总嫌弃儿女不会做事的老太太终于在某一天服老了:“有时看着那么多菜就是不知道做什么好,以后的年夜饭就给你们做吧,我们老了,吃一口热的就行。”
  平时只晓得七嘴八舌提意见,真等到全权做主,我们才知道什么是手忙脚乱—糯米圆子是怎么做的?青菜烧豆腐里的豆腐要先煎吗?老母鸡买哪里的正宗?常责备妈妈不懂得让自己歇一歇,等到自己亲手操持,才知晓三餐不易,做一桌既传统又有新意的年夜饭更不容易。
  每年,无论我们在哪边吃年夜饭,虽然吃的是不一样风味的饭食,但环绕着的是相同的氛围—满桌好菜,酒杯斟满,身边俱是至爱的亲人,这一年的奔忙且统统抛置一边。那一刻,坐在桌前的我总会有片刻的出神。从我归属的这个叫作“家”的小小窗口望出去,大地之上,万家灯火,每一扇亮灯的窗户后面都有一户平凡的人家,都拥有这样一张叫作“团圆”的饭桌,每一个家庭都怀着同样的心情和同样的祝愿—那种心与心强烈共鸣的奇妙感觉,是每年吃年夜饭时最触动我的地方。
其他文献
小径:20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视剧风靡内地,市面上出现了一张张漂亮的、印有明星照片的小贴画和明信片。我用积攒下来的零用钱买了自己喜爱的明星贴画和明信片,小心翼翼地撕下贴画,粘贴在写满秘密心事的日记本上,临睡前,翻看色彩斑斓的日记本,内心不由自主地涌出一股小欢喜;课外闲暇时,拿出明信片与同样热衷于此的同学共同欣赏,评头论足一番。待到同学生日,将满含真挚祝福的话语写在她喜爱的明星明信片上送给她,将那
期刊
假春娇是孙行者变的,娘娘是朱紫国王后,她说,“皇帝身上也有三个御虱”,颇有喜感。不过,这一次是“浆洗”吸引了我,这两个字真是久违了,像是一下子回到小时候。  那时,我们还穿布衣裳,祖母还在纺线。外婆的织布机还摆在屋中间,一梭子过来,一梭子过去,白布盈寸盈尺。那时还有染坊,祖父穿一件月蓝汗衫,镶着布纽扣。那时,念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心里头想着的就是祖父的样子。  “那时”也不远,20世纪70
期刊
作为一个用笔讨了大半辈子生活的写手,我写过并发表了无数的文字,但最难忘的,却是第一次发表文章的经历。  那一天是1990年12月8日,一个难得有太阳的川西冬日下午,那昏昏暖暖的阳光,一直保留在我心中。  那一年我21岁,在离家20多公里的电厂上班,刚刚经历了一场失恋和一次不如意的调岗,感觉根本看不到任何希望和方向。  舅舅建议我写点儿东西,因为我自幼爱看书,而且山区风冷夜长,确实也适合写东西。虽然
期刊
一  几年前,我转入广告行业。入职第一天,便被公司的奇景惊住了—偌大的办公室里,一排排电脑前人头攒动,空气里混杂着香烟、汗臭和紧张兮兮的味道。更令人发狂的是,大家工作起来几乎都不怎么挪屁股,18点下班不动,19点不动,20点也不怎么动。  我当时就意识到来错了地方,但已经走不掉了。最初3个月,我每天都在半夜两点下班,终于有一天可以正点下班,面对公司乌泱泱一片加班的同事,我踟蹰了,竟然觉得正点下班是
期刊
一  我们村里只有一所小学,大人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基本没有闲工夫顾及孩子们的学习,孩子们小学毕业后,多半会被大人按部就班地送到距村子几公里外乡里唯一的初中读书。  我是个例外。  我爸听说县三中校风严谨,咬牙花了3600块钱把我送了过去。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除了每个月月底可以回家两天,其他时间学生全部在学校度过。那年我13岁,第一次离家。  宿舍是四人间,没有父母管着,住校的生活很惬意。我爸
期刊
一天,我在咖啡馆碰到几个各自带着孩子的年轻妈妈吃下午茶。几个孩子有大有小,大的三四岁,已经开始四处乱跑;小的也就一岁多,怕生又黏人。  最终,大孩子们被手机“抓”了回来,当他们面对屏幕之后,世界顿时安静了;小孩子没有手机,只有绘本,他有样学样,用小小的手指头在绘本的封面上滑啊滑。  我常常会在这样的场景之中感受到人类不断“衍化”的力量—有些如今看来算“本领”的东西,对于“新世代”来说根本不需要专门
期刊
何莉每年年底都要为新年定一份开年计划。她将计划写在日历上,一抬眼便能看见,仪式感满满。每次看到那些计划,仿佛1年后她就可以变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3年后,就可以成为众人眼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生赢家。  然而,每年年底,何莉都发现她这一年的计划根本完不成,立下的Flag越“高大全”,越有啪啪“打脸”的可能。尤其是2020年,何莉所在的线下培训行业维持温饱已然不易,于是,自己所立的与工作、经济相关的
期刊
一  “一个犬人”其实是阿根廷作家Hernan Casciari最初用来形容梅西的话。Hernan小时候养了只叫Totin的狗,这只狗看上去不太机灵,对什么都毫不在意:如果有贼人闯进家中,它会看着他们把电视搬走;如果有人按响门铃,它也会装作压根儿没有听见。这好像是一只蠢狗,生而愚钝。  然而,只要有人拿起一块海绵—一块黄色的海绵,想要清洗一下盘子什么的,Totin就好似发疯了一样。它想要那块海绵,
期刊
一  “简单的鸡翅,因为调和了辣椒酱、白醋、牛油、胡椒盐和蒜五种材料,味道在肉香的基础上变得更有层次,如果你觉得油腻,那么入口之前,再挤上些柠檬汁。”  娜娜说着,拿起柠檬块,用力地将汁水挤了上去。“嗯,这道布法罗鸡翅是我在上海吃过的比较正宗的了。”她称赞道。明明这家小馆子是我带她来的,对这里的菜品更加津津乐道的却是她。  她说这道鸡翅源于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她妈妈改嫁后,她也跟着移居那里。那里临近
期刊
春节是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日。  朴素而勤谨的中国人愿意用最隆重的仪式感迎接新年的到来—“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這些习俗历经成百上千年岁月的淘洗更替,无论消失或演变,它所代表的含义早已深深刻至中国人的血液深处—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