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催生“节外生枝”的美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听一位老师的课,课堂的教学目标明确而集中,紧扣住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的回答堪称“完美”,但是课堂气氛相当沉闷。事后问一学生,其回答令人吃惊:“他不愿回答我们提出的‘另类’问题,他赞同的答案都是我们从参考书中得来的。”细细想来,这恐怕就是程东文老师所说的“向心式聚拢”课堂,一节课删去多余枝叶,只留下主干。这样的课看起来主题明确,干净利索,但被削枝减叶,还美观吗?这样的课看似上得流畅、干脆,但教者连学生的问题都无暇顾及,这样步伐匆匆的课堂,学生接受的知识是不是也很匆匆呢?
  再说上面学生提到的“另类”问题。一般在课堂上时常会出现与课文内容无关的话题,有些老师往往会将其视为“另类”问题。仔细想想,学生的“另类”问题一定会偏离中心吗?并非如此!笔者倒认为可以巧妙运用这些“另类”问题,将学生实际与教材内容相联系,适时适当地“旁逸”一下,反而可以催生出节外生枝之美。
  一、另类问题,催生“节外生枝”之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李振村先生认为动态生成可“依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即使做好充分的预设,在课堂上仍会出现“意外”。面对学生提出的另类问题,教师可抓住这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它绽放异样的光彩。
  在讲授《在烈日和暴雨下》时,我曾让学生细细品读第二节中的环境描写,品析语言大师老舍是如何不着一个“热”字,却能写尽烈日的“烈”。接下来,借助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环节,我打算让学生分析祥子的性格。当我刚问出“祥子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时,下面就突然爆出一个声音:“他是个傻子!”
  此语一出,全班爆笑。我觉得既好气又好笑,往届的学生都会分析出祥子“勤劳”“吃苦耐劳”“顽强”等性格特征,今天却冒出这般另类的答案!此时,那“傻子”已经站起来陈述理由了:“本来就是!天气这么热,万一中暑了,就永远爬不起来了,赚了钱也没处花!今年夏天热死了好多人……”他的话让很多同学联想到今年夏天报道的热射病,附和声渐渐多了起来:“就是,天气这么热,就不能等一天再出去拉车吗?”“我也觉得,不管怎样,还是命要紧啊。”……
  面对这样的另类解读,我觉得大有追根溯源的必要,就决定和他们一起探讨。我们从祥子傻得只顾赚钱不懂享受,分析到祥子没钱,今天必须拉车才能活下去;再从祥子在烈日下的拉车经历,分析祥子过着牛马不如的日子……经过品读挖掘和理解,最后,学生终于明白了,祥子的“傻”是被逼出来的,当时的劳动人民想通过自己的勤劳和个人奋斗来改变命运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那时的社会不让好人有出路。瞧,从一个另类的“傻”字出发去探源,教者和学生一起条分缕析,从而使学生理解了文意,挖掘出了文章深层次的含义,这难道不是“节外生枝”之美!
  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有效地解决学生的疑惑。学生这一“傻”而“另类”的问题,使整个课堂中都迸溅着思维的火花,他们的求知欲似乎一下子爆发了出来。我们虽没有解决预设中的问题,却消除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并让他们悟出了小说的主题,这不是更大的收获吗?
  二、另类解读,催生“节外生枝”之美:倾听、尊重不同的心声
  世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会用各自的眼光看问题。“课标”允许学生对文本有多元的解读,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时,我正深情地总结课文,夸赞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忠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时,有个学生小心地举起了手,我便停下读书,让他提问。
  “老师,诸葛亮的精神的确令人敬佩,可我觉得如果他当皇帝,也许蜀汉的结局会大不一样。”该生独特的想法引发了不少学生的质疑,因为大部分学生都已认可诸葛亮的忠心耿耿。然而这个学生准备充分,他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政治外交能力,刘备死前的叮嘱,刘禅的胆小懦弱,三国当时的形势等各方面进行分析,讲得头头是道,既博得了其他同学的掌声,也拉了诸多赞同票。一时之间,班上形成正方、反方两大派,围绕“诸葛亮该不该当皇帝”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持己见。
  面对这次的“另一种声音”,我给予了表扬,赞赏学生独特的眼光、独到的见解。学生敢于挑战教学参考书中对诸葛亮的肯定,甚至向千百年来一代一代“三国迷”读者业已形成的定论“下挑战书”,不人云亦云,还能结合自己课后积累的知识,从反面立意,有理有据,可见他的思维是发散的,是活跃的,我们当然要尊重这样的“质疑”。
  在学生这种“不同的心声”背后,我们发现,教学不是让所有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而是要引导他们发现属于自己的思维天地。当学生能够根据课堂所授,有了自己恰当的理解、合理的观点,这才是真正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另类要求,催生“节外生枝”之美:调节课堂的气氛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营造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预设中需注重以各种形式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其实,有时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另类”要求便可提供这样的契机。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可遇而不可求的信息,调节课堂气氛,让课堂变得灵动。
  有一天我正在上一堂关于景物描写的作文课,想让学生通过赏析名篇名段,找出写景的技巧。课上,学生总结归纳出许多技巧,可当我提出让他们以“感受乡村”为主题写一个景物片段时,他们又露出一副不情愿的痛苦表情。“外面下雪了。”一个细小的声音打破了教室的安静,我抬头看了看那个平时爱捣蛋的家伙,他旁边的窗户被擦出一块,外面真的下雪了!“老师,我们出去看会儿雪吧!”这个捣蛋鬼大胆的提议让其他的学生兴奋了。我怔了一下,但大脑里立马有了一个想法。
  “好吧,不过要仔细观察,今天就写乡村的雪景!”我话刚说完,大家就涌出教室。从室外回来后,每个学生都提笔疾写。十分钟后,所有学生都完成了片段训练,还有学生竟在课间休息时将此扩写成了一篇文章。第二节课,我们共同交流这次的作业,讲评,修改,欣赏……有的直接描写了雪下的空旷田野,有的以优美的文字展现了雪“静如处子”的美姿,有的还道出“瑞雪兆丰年”的道理……每个学生的写景片段都有各自的闪光点。看着学生闪闪发亮的眼睛,我心里满满都是惊喜,我们共同记录下了2014年突如其来的第一场雪。
  一堂即将陷入僵局的作文课,就因为一个看似不合理的提议而变得充满活力,使学生在能力的发挥上、在发现与创造欲上都达到了最佳状态;既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岂不是一举多得?!
  一直以来,我也总想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他们深切地感受“语文其实离我们很近”的道理,但许多方法实施后,都不及这次活动,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真谛。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我们应当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面对动态课堂中无数的不确定性,尤其是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另类”问题、解读、说法、要求,我们要有效地辨别、筛选,看清其隐含的合理信息。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捕捉学生灵感的火花,使学生的潜能得以绽放,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的场所,才能使课堂在不可预约的精彩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南通市海安县李堡镇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记念刘和珍君》自诞生以来,就成为纪念“三一八惨案”的至文。因为这是鲁迅先生的作品,所以笔者对其有理解上的“情感距离”,导致一种“敬而远之”的阅读教学怪象:常常对作品中力透纸背的情意,只是无关痛痒地梳理一番,从未仔细品读作品语言背后的深刻意蕴。直到今天再次咀嚼这篇经典时竟有了“痛彻心扉”,几度落泪的真实感受。细想一下,这都是因为笔者从未凝神细读作品细腻多情、饱含血泪的内心。  还好,时光又一次把我
期刊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这样定义“教育自信力”——它属于文化自信范畴,是教育者对“立德树人”教育价值的肯定与尊崇,对教育规律的坚守与践行,是心灵深处对教育改革前景的一份信心,一种期待。有自信力的支撑,我们才有不惮前行的勇气,才有攻克艰难的智慧,才有久久为功的定力,才能让体现国家意志的顶层设计变成校园里生动的教育现实。增强教育自信力,需要确信教育的终极价值,拥有推进变革的智慧策略,以坚守的
期刊
植物之于我国的古典文化,有着远远超越其植物学范畴的文化意义。《诗经》里的草木如织,《离骚》中的香草美人,这诗歌源头处馥郁纷繁,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永恒的主题,也让人们的审美与品格追求有了现实层面的寄托。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红楼梦》对植物文化运用之多之妙令人击节。菊花诗、海棠诗、咏絮诗,每次以草木之名结社作诗,各人才情秉性皆得以展现;“掣花签”则直接借花名道尽诸女儿命运。环境描写上,曹雪芹更
期刊
深度教研是近来教学研究方面的热点话题,它是集体备课的延伸,二者既密切相关又有着极大的区别,都具有集体参与、共同研究、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的等特性,但是集体备课着眼于“备”字,以完成课前基础性准备工作为目的,强调学科教学的统一性,完成的是教学前的一般性工作,而深度教研则侧重“深度”研究,以研究的形式追求理解认识和教学品位的高度,开放性、延展性、个性化是其具体特征,课前、课后皆可。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在深
期刊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对一篇小说的解读,我们习惯从语言、人物形象、性格命运、小说主旨等角度入手,而从写作学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解读并不多见。本文尝试从写作学的角度或者说从叙事学的视角对高中语文必修二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进行解读,希望能对广大同仁的教学有所帮助,也欢迎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视角:躺在担架和病床上  初看本文视角,并无新鲜、奇特之处。二战时期的德国,一个在文科中学上学的孩子应征入伍,
期刊
“主题单元”是课标教材编辑思想、编辑思路的呈现方式。《七彩阅读》也采取这种形式编制阅读单元。如何高效且富有趣味地开展主题单元课外阅读?笔者发现开展阅读成果展示课是学生变“单一阅读”为“七彩阅读”的灵丹妙药。下面以《七彩阅读》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年少五味”为例,介绍阅读成果展示课的设计思路与操作过程。  一、文本读解  “年少五味”也就是说年少时在成长的过程中是五味杂陈的。这一单元六篇选文的人文内涵
期刊
2014年10月,我参加了张家港市第16届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暨名师展示活动,上的是美国学者罗杰尔·冯·奥赫写的《创造学思想录》一文。备课时,我从“简”字入手。三次磨课,删繁就简,简出了语文好味道。  一、设计理念  1.教学目标简明  “简明”,是指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简单、明了。教学目标的制订要根据编者意图、文体特点、学生的具体学情,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终达到的程度,做到
期刊
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师对教学的合理安排。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延伸拓展落到实处,是打造有效课堂的路径。本文以《小狗包弟》的教学为例,谈谈达成高校课堂的路径。  一、明确目标,学生有路可行  要提高课堂效益,教学目标一定要有效。有效的教学目标除了在内容上切合“课标”要求、教材和学生实际外,在表述上应力求简洁、明了、具体,实施目标的主体是学生,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  一些老
期刊
做学生的时候,我曾经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过很大的困惑。我曾经想选择新闻系,出于种种原因放弃了。又因我特别藏不住话,看到什么好玩的有趣的东西就急于和别人分享,有股好为人师的劲头,后来便选择了师范。但没想到刚工作便深陷课海模式的教学之中,曾经一个星期一个班便有30多节课,每个月只休息两天甚或一天,整日便在上课和批改作业无休止的二元循环中耗废生命。备课日少,上课日多。许多的时光抛洒在课堂上的结果是,我反
期刊
《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第10期刊发杨建章老师的《过度“历史语境”化的泥沼——以<背影>为例兼与王君、王林喜老师商榷》,杨老师提出两位王老师对于《背影》一文的解读因借用了大量的资料,在课堂中阐述了过多的教师个性化解读而陷入了用“历史性功利的他用”去曲解“审美性非功利的文本”的泥沼,甚至试图逃离“父爱”。然笔者在拜读杨老师以及两位王老师的文章之后,却心生困惑,想与杨老师商榷,亦欲求教于大方之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