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年来的残雪小说研究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fazzzzzzzzzz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年来,评论界关于残雪的小说创作研究逐步趋于成熟。研究领域有了新的拓展,从过去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特征等有限的几个区域,扩大到比较审视、主题探索、叙事学剖析、中国文化因素的发掘等方方面面。尤其是一些研究者从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等视角切入研究,使近年来残雪小说研究获得了新的突破。
  关键词:残雪 小说研究 述评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残雪研究者常常依据20世纪80年代的观察来剖析残雪近30年的创作。近年来,残雪研究的现状发生了很大改变,走向了多元和深入。有更多的学者以及在校研究生加入到了残雪研究的行列中,他们改变了过去偏重个案分析和过多关注卡夫卡对残雪精神影响的研究现象,将研究领域拓展到比较研究、主题探索、叙事学剖析、文化背景分析等诸多方面。尤其是一些研究者从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等视角切入研究,对残雪的小说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有了新的超越。
  一 比较研究
  残雪早期的代表性作品和近期发表的新作一直激发着评论者的研究兴趣,在近些年仍有评论者对残雪早期的作品《山上的小屋》和《苍老的浮云》等做重新解读,新近创作的长篇小说《最后的情人》《边疆》和短篇小说《紫晶月季花》等也受到评论者的关注。与此同时,残雪与卡夫卡的比较研究也是残雪研究的热点,大量的评论文章集中讨论了卡夫卡对残雪创作产生的重要影响作用,“灵魂的城堡”成为联系两个作家创作的重点。残雪在1997年开始解读卡夫卡,199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她的评论集《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残雪对卡夫卡地解读改变了中国读者长期以来对卡夫卡作品的固有理解,也直接影响了残雪研究者对残雪作品的解读。何玉《残雪与卡夫卡的灵魂契合》中的论点就具有代表性:“残雪与卡夫卡之间是一种自我与他者或注视者与被注视者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在深层次上是基于残雪与卡夫卡天性的契合,基于心理上、情感上、精神上的亲和,即灵魂的契合。”总的来看,评论者将残雪和卡夫卡作比较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作品主题比较研究,如郑书伟、谭炳琪《生存之维:失望与绝望——卡夫卡与残雪的一种比较》;第二,作品风格的比较研究,如易麟、张岩泉《卡夫卡与残雪作品怪诞特征的美学比较》;第三,小说模式的比较研究,如黄玲《残雪对卡夫卡小说模式的接受和变异》。
  对于评论者把研究的目光集中在残雪与卡夫卡的比较研究上,残雪早有不同的意见,她在一次访谈时说对她的创作影响比较大的作家,不只是卡夫卡一个人,她还表示自己可以超越卡夫卡。黄稼辉的文章《替罪羊与复仇者——论残雪对卡夫卡的超越》首先响应了残雪的“超越”说。另外,有少数评论者将视线投向了博尔赫斯、鲁迅、王安忆等作家,将残雪与这些作家做比较研究。
  残雪研究者普遍重视作家个案研究,即使做作家比较研究时,也局限于残雪和某个作家之间的创作对比,所以将残雪创作研究放置在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整体研究之中,这本身就具有创新意义。同时,将残雪与其他同时代先锋作家做比较研究,有助于客观科学地展现80年代以来中国先锋文学发展的整体面貌。
  二 主题研究
  虽然残雪早就反对评论者从社会、政治的角度阐释她的作品,一再强调她的所有小说都是在描绘“灵魂的风景”,但是仍有一些评论者重复论及残雪作品揭示了“孤独”“荒诞”“反叛”的主题。
  付建舟《自审:抵达灵魂的深度——残雪长篇小说〈单身女人琐事记实〉》和常立《理性、艺术与真理——残雪创作的精神分析学解读》将残雪作品主题研究推向了一定的深度。付建舟准确地把握住了体现在残雪作品《单身女人琐事记实》中的“就是全面而深刻的自审”,接着他深入分析:“作品中的自审丰富多彩,有述遗的自审、彭姨的自审、梅花的自审等。从自审的方式看来,有独白式与倾诉式,前者直接展开内心独白,让不同的自我互相碰撞,如述遗的哲理性自审;后者则寻找一个可以信赖的对象倾诉,毫不妥协地直逼灵魂深处,如彭姨的补救性道德自审和梅花的新生性道德自审。自审是这部小说的精华,能够直抵灵魂的深度。”常立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解读残雪小说,他按照残雪创作的前后变化情况把残雪的小说分为三种类型:自我型、本我型、超我型,他认为残雪作品中“自我的消失,是不断自审的结果”,他还进一步指出:“残雪的本我型创作,是残雪自认深入灵魂内部进行探索的结晶,是发动潜意识‘自动写作’的成果,本我中各种各样彰显欲望的潜意识,才真正构筑起残雪的艺术王国。”
  事实上,“自审”是残雪所有小说的共同主题。残雪在她的评论《属于艺术史的艺术——卡夫卡、博尔赫斯的小说》中就指出卡夫卡和博尔赫斯的作品具有“贯穿到底的那种严厉的自审”。残雪的小说从早期的《公牛》《思想汇报》到近期的《最后的情人》《吕芳诗小姐》等,无不贯穿着“严厉的自审”主题。残雪一直强调灵魂的世界是唯一的真实,她一再借其作品阐述:人的心灵只有在经历了精神的炼狱,经过了“严厉的自审”之后,才可能最终到达那灵魂的天堂。
  三 叙事学研究
  有些评论者认为残雪的创作已经形成了模式化倾向,他们对这种模式化倾向提出批评。傅钱余《论残雪小说创作的模式化倾向》认为残雪创作的模式化倾向表现在:过多重复的开头方式和章节上的三重结构安排造成作品结构的模式化;小说中近似的人物形成人物形象设置的模式化;小说中丑恶意象一味的重复;常见的人际关系呈对立模式;人物之间的“非对话性质的讲述”成为小说的主要对话方式。他最后还指出:“这种模式化倾向除了从以上的结构、人物形象、意象、人际关系、对话方式来分析之外,还可以从人物性格、语言、主题等方式进行分析。”莫蕾《儿童天性缺失的模式化创作——试析残雪的短篇小说》指出在残雪小说中多次出现“对儿童天性缺失的刻画和描写”,从而形成一种创作模式。莫蕾的分析可以看做是对傅钱余分析的补充。我们也可以把残雪对儿童天性缺失的刻画和描写看做是残雪的一种叙事策略。
  高玉《论残雪的“反懂”的文学观及其写作》认为,我们不能按常规的方式来对残雪小说中的各种要素进行理解和分析,因为残雪小说具有“反阅读倾向”,作家运用的是“反懂”的写作方式。   彭祖鸿的硕士学位论文《暗夜里的独呓——残雪小说叙事策略分析》和栗丹的论著《荒漠中的独行者:残雪小说创作论》对残雪的叙事策略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他们的研究实现了残雪研究的新的超越。彭祖鸿的论文分别从叙事情境模式(暗夜模式、自足——侵入模式)、叙事话语(政治话语模式、非逻辑话语模式)以及叙事意象(场景类、动物类、物品类)三个层面对残雪小说的叙事策略做了细致的分析。栗丹在她的残雪研究专著中借鉴和运用哲学、文艺学、心理学、历史学等理论成果,对残雪的小说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论著的第一章集中剖析残雪小说的梦魇叙事,从梦魇叙事的根源性考察、梦魇叙事的呈现方式、梦魇叙事的意味这三个方面解析残雪梦魇叙事的深层意蕴。
  残雪以新近创作的作品,不断实现着对自己过去创作的突破和超越,从长篇小说《最后的情人》《边疆》和《吕芳诗小姐》等作品中,我们都能够发现一个变化了的残雪。所以,残雪的创作并非守住其固有的模式不变。研究残雪创作的变化情况,呈现一个相对完整的残雪创作面貌,也是评论者的一项任务。
  四 文化研究
  残雪开始进行灵魂写作的时候,发现现代艺术方式与她的个性天然的契合,成就她成为一位具有先锋性的艺术家。评论界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分析残雪小说的文学影响和文化背景,贯穿了残雪研究的始终,剖析得可谓全面而详尽。
  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有评论者试图发掘残雪小说中的中国文化因素,如彭文忠《残雪的诗性批评与中国文论传统》《诗意巫楚的现代演绎——残雪创作论》,以及董外平、杨经《论楚巫神秘主义与残雪的小说创作》,他们的研究成果具有将残雪研究引向更加宽广的领域的意义。他们发现残雪不仅受到西方一些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同时也深受楚巫神秘主义文化的影响,“残雪对女巫形象的迷狂书写以及对梦幻世界的临界体验,都与楚巫神秘主义息息相关,从而构成了中国当代小说独一无二的神秘叙事”。彭文忠还从残雪的文学批评所具有的诗性特征上,发现残雪的文学批评与中国文学批评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即残雪继承了中国古代的诗文批评的传统。残雪“似乎有意放弃了惯常文学理论的言说模式与学理分析,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致力于作者与批评家之间心灵的对话,以隐喻的形式表达对作品整体的直觉体验,化约性的理性评判与印象式的个性感悟灵活组合,使得理性的议论之间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和丰沛的激情,呈现出鲜明的诗性特征”。残雪主观感应式的心理结构或者说是一种诗性心理的形成,来源于残雪幼时阅读古典诗词和早年写作诗歌的经历,再加上巫楚文化诗性智慧的潜在影响。
  将残雪的创作研究放置在中西方文化共同影响的背景下,体现出一种更加全面和开阔的研究视野,具有将残雪研究引向纵深的积极意义。
  五 研究的不足和前景
  纵观近几年的残雪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不足:一是对残雪最新发表或出版的小说的研究比较滞后;二是一些评论者重复前人的研究成果,仍然以20世纪80年代研究的目光审视残雪近二十年来的作品,不能通过分析发现一个不断变化的和不断突破自己的残雪,从而产生对残雪近期作品的误读;三是残雪本人对自己作品的不断分析以及她对西方经典文学作品的大量解读,对残雪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很大程度地影响了评论者对她的小说的解读,使得许多研究者偏重研究西方文学对残雪创作的影响作用,而忽视她与本土文化的复杂联系。
  存在不足就意味着残雪研究存在着很大的空间。残雪创作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的关系,与楚巫文化的关系,都值得进一步探讨。在将残雪与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小说作家们做比较研究这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可展开的研究空间。残雪最独特的文学贡献是借助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向人们描述人类的精神世界,深化小说的精神力度,这个应该是我们今后更加重视的研究方向。此外,残雪写出了大量的文学评论文章,并不断地阐述自己的文学观点,残雪借她的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确立了一个新的文学观,对残雪文学观的研究也就成为了一个新的热点。我们还应该将残雪对现代派的解读和她的实践关联起来思考,以寻找到残雪创作的思想与叙事资源。解读残雪并分析整个中国先锋小说的发展轨迹,对于推动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进的一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注:本文系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残雪创作研究”,项目编号:C/2011/11/577;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残雪与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作家创作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750029。
  参考文献:
  [1] 何玉:《残雪与卡夫卡的灵魂契合》,《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2] 付建舟:《自审:抵达灵魂的深度——残雪长篇小说〈单身女人琐事纪实〉》,《小说评论》,2011年第5期。
  [3] 常立:《理性、艺术与真理——残雪创作的精神分析学解读》,《小说评论》,2011年第5期。
  [4] 残雪:《解读博尔赫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 傅钱余:《论残雪小说创作的模式化倾向》,《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1期。
  [6] 莫蕾:《儿童天性缺失的模式化创作——试析残雪的短篇小说》,《新乡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7] 高玉:《论残雪的“反懂”的文学观及其写作》,《小说评论》,2011年第5期。
  [8] 彭祖鸿:《暗夜里的独呓——残雪小说叙事策略分析》,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9] 栗丹:《荒漠中的独行者:残雪小说创作论》,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 董外平、杨经建:《论楚巫神秘主义与残雪的小说创作》,《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3期。
  [11] 彭文忠:《残雪的诗性批评与中国文论传统》,《理论学刊》,2010年第1期。
  作者简介:穆厚琴,女,1965—,江苏连云港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江苏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历史经典古装电视剧《孔雀东南飞》自搬上荧屏以来,在观众中间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本文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对其进行诠释,进而阐明:作品沉重打击了传统的“孝道”,更赋予传统“孝道”以崭新的含义;赞美了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号召女性联盟追求女性的独立、解放。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 诠释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根据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原名为《古诗为焦仲卿
期刊
摘要影视音乐是伴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成熟不仅仅影响着音乐文化的形式,更是在审美层次上对音乐对人类思维的重新构建。影视音乐通过视听结合,塑造出许多经典的艺术的影视审美形象,创造出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和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影视音乐、传统音乐的发展。  关键词:影视音乐 非独立 多元化 审美  中图分类号:J919 文献标识码:A    影视音乐是伴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而逐渐发展
期刊
摘要“二度创作”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实中的“二度创作”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本文认为,以“声、情、神”为要素的观点,为音乐艺术的“二度创作”提出了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关键词:二度创作 要素 声情并茂 情神合一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     “音乐表演是赋予音乐作品以生命的创造行为”,“当作曲家把生动的乐思以乐谱的形式记录下来的时候,就已经抽掉了它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多声部音乐创作进入了崭新的气氛中,出现了新的音乐创作现象,那就是追随西方现代音乐的步伐而产生的“新潮音乐”。以作曲家谭盾为代表的“新潮音乐”在我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成为我国多声部音乐创作中的突出现象。这一现象,一度掀起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少有的“对话”及评论。笔者欲通过此文,谈谈这一突出现象,并对我国音乐创作的发展表述个人见解。  关键词:改革开放 音乐创作 突出现象 新潮
期刊
摘要本文以对中国油画发展历程的概述引入,并以中国当代风景油画中的传统文化因素问题为例展开论述,着重从艺术过程的角度分析了“意象”的复杂变化,最终得出结论:艺术过程中,作品的“意象”被“歪曲”是必然的,但同时也肯定此种“意象”的“歪曲”为艺术作品本身所带来的无穷艺术魅力。  关键词:中国当代风景油画 艺术过程 传统文化意象 歪曲  中图分类号:J223 文献标识码:A    当代的中国油画,特别是风
期刊
摘要作为一种新的艺术现象,反应时政题材的清末民国初年的民间木版年画除具有年画固有的喜庆、劝诫、寓教等基本功能外,又增加了时政新闻的传播普及功能。本文通过对《女学堂演对图》画面的题材内容、图像及相关史料的分析,对其进行了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并阐明其对近代女性的觉醒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时政类年画 女学堂 近代服饰 绘画传承 教育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河北武强生产年画
期刊
摘要传统绘画艺术语言的积淀可以使初学者轻松上路,但另一方面却使后学者极易机械地模仿,在艺术成就上难有建树。本文以傅抱石对山水画的探索为例,借以启发当前画者对山水画的独特个性的追求,以及把握艺术本体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傅抱石 散锋笔法 抱石皴 意境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山水画最早始于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中国早期山水画走向成熟的一个最好的典范,为以后山水画的发展和传承
期刊
摘要酒包装设计艺术是对酒包装的色彩、文学、图案、造型等进行设计,其目的是获得既适合人们需要又富有审美特征的具有文化品位的作品。中国人把酒比喻为艺术作品,因此酒包装艺术设计应具有传统文化与民族风格,其构思、文字、图形、色彩的选择要表现出时代风貌。  关键词:酒包装 设计 文化 色彩  中图分类号:TS851文献标识码:A    一 酒与文化艺术  酒是由于人类地域、风俗习惯、气候、物产等差异,通过原
期刊
摘要 梁晓声知青小说新作《知青》与他早期的知青文学创作相比,历史批判反思意识增强、突破知青叙事的自我视角和情感化结论、关注层面和思考内容更加深广等特点。作家个人的成长因素和时代精神氛围的变化,是形成其知青创作特点变化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知青经历为梁晓声的创作提供了经验源泉、观察视角和思考方式,形成其整体创作中始终强调精神价值和人性光辉、坚持社会历史责任感和平民立场等一贯特色。  关
期刊
摘要在当今社会,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服饰原始功能的要求逐渐低于对服饰审美功能的要求。渴望通过自身的形象向周围的环境表现自我意识,渴望通过自身的形象得到周围人群的认同,正是这样的要求促使个人形象设计的产生。服饰是个人形象设计最直接的表现手段,时尚化与个性化相结合是现代服饰形象设计的两个明显特征。  关键词:服饰 形象设计 个性化 时尚化  中图分类号:TS941.2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