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小说中的人文主义探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k8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是妇女运动风起云涌的一个时期,在黑人解放运动和女权运动的大背景下,黑人女性作家们纷纷用自己的手中之笔,写出了一部又一部佳作。她们打破了之前黑人女性们多年的失语现象,创作出了一个个鲜活的黑人女性形象。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作品和人物形象包含着黑人女性作家们对于人文主义的追求,展示出了黑人女性们的坚韧、互助和博爱。本文从黑人女性作家作品中对于现实生活描写的角度,分析了她们作品中所蕴含和表达出的人文主义特征。
  关键词:美国黑人女性小说现实生活人文主义表达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一人文主义的定义
  人文主义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作为西欧社会由中世纪到近现代过渡的一场重要的文化和思想运动,其核心就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的理念表现为对人和人性的关注,其中包含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理想、人的才能等多个方面;充分肯定人的价值,认为所有人生来都是一样的、平等的,反对以出身、门第等来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提倡人与人的之间的相互理解、关心和帮助。
  二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小说中的人文主义的发展
  “文学即人学”。所有的文学创作,其永恒的主题都是对于人生、生命和人性的关注,所以对于文学作品中人文主义的分析和研究,成为了永不过时的话题。所有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对于文学创作、文学中人文主义的宣扬和表达,也是没有种族、肤色、贫富、贵贱之分的。历史上的美国,因为种种原因,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受到了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但是可贵的是,她们深刻地认识了人文主义并不是生产力高度发展,或者生活状况极其优越的人们的专利;相反,贫穷、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更加需要人文主义的关怀。弗朗西斯·哈勃被公认为是美国黑人女性小说的第一人,她在创作中明确地提出:“创作的目的在于唤醒人们心中沉睡的正义感和人道主义精神。”这种大胆的探索是有着开创性之功的,从她开始,伊利莎白·霍普金斯、格温德琳·布鲁克斯,再到后来的艾丽丝·沃克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托尼·莫里森。她们的创作中,都体现出了鲜明的对于人性的关爱和人性的追求,让正义的呼唤、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深层次的人性剖析,成为了美国黑人文学创作的主旋律。她们笔下的黑人女性,都能在一种困境中自强不息,即使是拼上性命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相对于同时期的美国白人文学中对于战争的描写和英雄的塑造,黑人女性作家们更愿意将目光投向于日常的生活中,用现实主义的精神,以平民小人物为主人公,描写出她们对于生活的乐观和坚韧,并把她们内心之中的精神力量予以深入的发掘,给现实中存在的暴力和仇恨以坚决的还击。今天,我们探索美国黑人女性的小说,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住黑人女性文学的本质和深厚的内涵,进一步丰富人文主义这个全世界都相同的文化思想的价值。
  1从对现实生活的刻画看黑人女性小说的人文主义精神
  任何艺术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生活无疑是创作的源泉。然而反过来看,当创作者把目光投向于现实生活时,本身就是一种现实的、人性的态度体现。人文主义的内涵和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文主义提倡以人为本,尊重人性,要求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关心、关爱和理解,对于黑人女性小说作家们来说,她们认为现实生活中最能体现出人文精神,即对于黑人女性们日常生活的关心、理解和同情。于是在生活这个大场景下,关注与平凡人生的点滴,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意象、场景和事件,描绘出黑人女性对于人性的渴望与呼唤,以及她们为之所做出的努力。展现出女性互助中所蕴含的强大的精神力量,以小见大地引起人们对于生活、生命的朴实的思考。这是一个美国黑人女性小说对于人文主义表达的一个特别之处,也显示出黑人女性作家丰富的艺术思维和独辟蹊径的文学创作功力。
  2聚焦小人物的日常社会问题
  前文中提到,几百年来,种族和性别歧视,已经成为了美国社会中一个积重难返的痼疾,就像是一个阴影一样,始终盘旋在每一个黑人女性的头上。虽然有着禁止种族歧视、种族平等等明确的法律条文,但是真正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歧视还是无处不在。久而久之,这种无形的暴力和压迫,就会集中爆发出来,使得很多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宠儿》中,因为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再过上跟自己一样的悲惨生活,母亲不得已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最蓝的眼睛》中,女孩佩科拉周围人们关注的焦点都是白人姑娘,她自己却听不到一句赞美,最终固执地迷失在对于蓝色眼睛的渴望中;《他们眼望上苍》中,黑人女性都是男性们发泄自己压力的牺牲品,随时都有可能被责骂,所以有了“世间之骡”这个充满了讽刺和悲剧意味的比喻;《秀拉》中,黑人女性不愿意接受传统的以丈夫为中心的角色定位,走上了一条偏执的性紊乱之路。尽管小说的题材千姿百态,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些作品都是以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为主角的,让读者们感觉到书中描写到的黑人女性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员,而正是这些普通人的现实生活,才是黑人女性生活有代表性的真实的描述。作为黑人女性作家来说,她们也是黑人,也会受到种族和性别的歧视,但是她们却以自己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担负起了黑人女性代言人的历史使命。而这种呐喊和反抗,则是人文主义的重要内涵和抗争锋芒的集中体现。她们笔下的各个小人物,或许本身并不完美,她们的做法也难以让我们认同,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正是这些小人物让人不可理解和偏激的做法,才折射出了她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歧视和苦难。进而呐喊出创作者对于黑人女性人文主义的呼唤和追求,而这种朴实和平凡的文学情境也能获得最广泛的社会共鸣和社会认同。
  3从黑人女性传统文化中获得力量
  两个不同之间的民族,才会产生种族歧视,那么作为两个不同的民族来说,为什么一方总要歧视另一方?难道被歧视的一方天生就具有一种劣根性吗?被歧视的种族也有着自己独立的、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丝毫不亚于白人民族。所以黑人女性作家们执着于对于黑人女性传统文化的表达,意在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一方歧视另一方则是完全没有道理和依据的。这些浸润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习俗和传统,却包含着黑人女性对于世界的独特认识和丰富的内在感受,闪烁着智慧的和创造力的火花。黑人女性作家之所以将眼光投向这些传统文化,其实是一个民族自豪感寻找、发现和重建的过程,旨在通过这种民族自豪感的建立,帮助黑人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百纳被”是黑人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就是黑人女性们在日常生活中,将一块块碎布缝补成一床被子的过程。这看似是一个平淡无奇的现实劳作,但是对于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黑人女性来说,却是她们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在黑人女性的小说中,百纳被的缝制被认为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深沉的情感。由于受到种族的歧视,一些正常的工作都和黑人女性无缘,但是她们却能用最常见的东西做出近乎艺术品的东西,这是她们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黑人女性传统民族智慧的一种体现。同时,百纳被还是一种黑人女性们隐秘的沟通方式,体现出了她们之间的团结和凝聚。《紫色》中,用很大的一段篇幅描写了索菲亚、茜丽共同缝制百纳被的场景,她们在一针一线中逐渐消除了彼此之间的隔阂,直到发展成为了亲密无间的友谊。后来当索菲亚被种族歧视者关进监狱之后,正是茜丽将她们共同缝制的这床被子送给她,伴随她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除了百纳被之外,种植花草也是黑人女性小说中一个常见的场景,这些花草并不名贵,也不鲜艳,但是却在贫瘠的土地上顽强地生长着,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就是黑人女性的化身,在顽强地争取着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寻找母亲的花园》中,沃克深情地回忆起自己的母亲,无论是多么贫瘠的土地,母亲都能培育出常开不败的鲜花。《凯恩河》中,当艾米丽被种族歧视者逼迫着离开自己的丈夫,不得不独自生活的时候,她带走的唯一东西就是从祖母那里传到自己这一辈的玫瑰花。因为玫瑰花代表着黑人女性们世代传承下来的关于生存的方法,三代女性对于生命和生存的认识,都集中在了玫瑰花之中。可以说,百纳被的缝制、花草的种植,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和延续,表现出了黑人女性的智慧、亲密和宽容。而黑人女性作家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意象的描写,实现了民族身份的认同,以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撑。因此,20世纪的黑人女性小说中出现的大量的对于一些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描写,也就成为了黑人女性小说中的一道奇观。
  4黑人女性之间的姐妹情深
  人文主义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关心和关爱。而黑人女性中也素来有这种传统。她们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鼓励、相互宽容,特别注重集体力量的凝聚。这是和黑人女性们所处于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地位分不开的,在种族和性别歧视的压迫下,唯有黑人姐妹们联合起来,携起手来,才能有足够的力量面对外来的压力,使她们脆弱的生命得以延续。而很多作品中,都有对于黑人女性之间情谊的描写,很多作品甚至还直接以黑人女性之间的关系作为小说的主线索,给了我们以感人至深的情感体验。例如托尼·莫里森就是一位重视描写黑人女性之间关系的伟大作家。《宠儿》中,女主人公塞丝生性高傲和偏激,不愿意和黑人社区中的女性们来往,这种高傲和偏激使得她在艰难的生活中得不到应有的帮助,所以她才有了杀死婴儿的惊人举动。而杀死婴儿之后,周围的黑人女性们对她更加仇视,甚至都在暗暗地诅咒她,而她则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每天都在自责和忏悔中度过。18年之后,宠儿的灵魂回到了阳间,向塞丝索债,要求给于她无穷无尽的爱。这种索求是远远超出塞丝能力的,于是塞丝周围人因为宠儿的鬼魂,被纠缠得不得安生。有的死去,有的离开,有的沉默。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黑人女性们集体站了出来,她们认为塞丝虽然做了错事,但是也不允许鬼魂的猖獗和它对更多人的危害。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鬼魂被赶走了,灾难也随之消除了。除了《宠儿》之外,在她的其它作品中,也常有对于黑人女性之间关系的描写。《最蓝的眼睛》中,三个妓女那间贫穷的房子,成了佩科拉在这个世界中唯一能够找到的避风巷,在她看来这里是温暖的、真诚的,她和三位妓女一起维护着那所剩无几的尊严;《秀拉》中,将秀拉和奈尔友情作为情节的主线索,秀拉虽然桀骜不驯,但是在内尔的真诚和理解下,最终完成了精神上的融合。在诸多黑人女性小说的描写下,人们对于黑人女性之间的互助观念都有了全新的认识,甚至将黑人女性之间的互助看作是解决黑人妇女问题的良方。一个个坚韧、宽容、无私的故事,让黑人女性之间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黑人女性和其它肤色的女性一样,本身就洋溢着人性的美丽风采。
  综上所述,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是一个在全世界都引起充分关注的话题,有时候我们还常常不愿意提起,因为其中有着太多的悲惨和无奈。但是令我们欣慰,甚至超出我们想象的是,黑人女性们绝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脆弱。黑人女性作家笔下的黑人女性形象,向我们深刻地证实了这一点。黑人女性们在最底层的环境中保持着最自由的心灵,敢于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对于艰难的承受和包容,展示出了她们对于生命的认知和顽强。对于友情的珍视和维护,展示出了她们对于互助的认同和坚持。这种自由、平等、关爱、理解、互助,正是对于人文主义精神最好的诠释。
  
   参考文献:
   [1] 蒋欣欣:《黑人女性主体的建构——解读托妮·莫里森的〈宠儿〉》,《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第5期。
   [2] 修树新:《当代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学术交流》,2003年第12期。
   [3] 程锡麟:《谈〈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的女性主义意识》,《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4] 曾竹青:《〈寻找母亲花园〉的黑人女性主义传统——兼谈艾丽丝·沃克的黑人女性主义》,《东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作者简介:钟红,女,1968—,南昌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工作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郭沫若早期诗歌具有浓郁的死亡意识。这种在诗行中反复闪现的死亡意识,不仅强化了诗歌的情绪表达,对诗歌的内在结构进行赋形,还深深影响了郭沫若早期诗歌的美学风格。当然,死亡意识的形成根源于风云激荡的时代氛围和作家不幸的爱情经历,而它的升华则得益于作家早期浪漫唯美的美学趣味与泛神论的思想底蕴。  关键词:郭沫若早期诗歌死亡意识情绪结构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在郭沫若早期诗
期刊
摘要劳伦斯是英国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中一位卓尔不群的作家。评论家普遍认为其小说凸显两性关系中的性爱主题以及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迫害人性的谴责。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借助生态批评视角对其作品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试从现代社会现代人的自我身份建构与重构角度,对劳伦斯几部重要的现代主义小说进行探索,希望对当下社会的人们如何面对日益紧张和充满压力的生活寻求心理解脱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戴·赫·劳
期刊
摘要《黑暗的心》是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所著、具有鲜明现代主义特色的杰作,小说采用了复型叙事结构,叙述视角经常变换,大大丰富了主题内涵,同时采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创造了一种升华了的意识,使小说形式及其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并使其以这种独特的艺术技巧闻名于世。  关键词:约瑟夫·康拉德小说叙述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约瑟夫·康拉德是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英籍波兰裔作家。他的小
期刊
摘要《简·爱》是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这部作品突出了鲜明的女性主义形象和女性意识,从女性的角度深刻地探讨了在男权世界中女性主义的形象,全面揭示出男权世界中女性所遭遇的种种不幸和压抑,从而力图改变男权世界中女性的失语现状,推进男女的社会平等。本文通过对女性主义和简·爱的概述,分析了《简·爱》中所表现出的女性意识和女性主义,从而探讨其对社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简
期刊
摘要在《挪威的森林》里,村上春树以超然的人生态度说明了他的生死观:“死不是生的对立,而是它的一部分。”在这种理念之下,死亡(包括正常和非正常的死亡)就不是生活中的一种悲哀的突变,而是作为一种生命的自然形式而存在,死亡延续着生存,所以死亡不应当引起生者的悲恸、震撼与绝望,甚至不应当使生者感到恐惧。正是在这种态度指引之下,作者对小说中五个人物的死亡场景进行了叙述,并努力地将读者带入到一种“生死相连”的
期刊
摘要诗人安妮·玛瑟森从生命的细腻与崇高两方面着手构建了南丁格尔辉煌厚重的一生、一个糅合了细腻的内心和崇高气度的生命个体。南丁格尔所彰显的对生命的最根本的关爱和体贴,让身处现代高度物化语境中的人们醒悟何谓生命之真正高贵。  关键词:佛罗伦萨·南丁格尔细腻与崇高怜恤天使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安妮·玛瑟森,一位活跃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诗坛的女诗人以真挚温润而不失深邃的笔触、细腻生
期刊
摘要芥川奖得主吉田修一的长篇力作《恶人》,围绕着一起保险公司女职员被杀事件,描写了在“格差”社会中挣扎求存的众生相。作者通过对四个不同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不同遭遇的刻画,反映了当代年轻人所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揭示了浮华社会背后人际关系的疏离与冷漠。  关键词:吉田修一《恶人》人物形象“格差”社会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日本的新生代作家吉田修一,生于19
期刊
摘要《城堡》与《围城》穿透了对偶然的个人际遇与具体的历史时段、具体民族的感受,直指个体生命与人类历史的终极,在着眼于人类生存的本质思考的层面达到了精神的深度契合:个人与现实社会的阻隔或对立,以及现实世界对人的挤压和抛离,就像走不进的“城堡”与走不出的“围城”。作为个体的人,他们的身体和精神无休止地漂泊,他们的命运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被悬置。  关键词:精神契合漂泊被悬置比较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
期刊
摘要莎剧《冬天的故事》中的“良母”赫美温妮无端遭受丈夫的迫害,失去儿子,又与女儿长期失散,但她终以坚忍和美德重获天伦之乐。赫美温妮的形象及其幸福结局反映出了父权社会对放弃自我意识、彰显纯粹母性、消解男性“阉割焦虑”的“良母”的期待,以及莎士比亚对这类母亲的肯定。  关键词:赫美温妮《冬天的故事》“良母”  中图分类号:I106.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威廉·莎士比亚的剧作塑造了大批父权社
期刊
摘要莫里森在《秀拉》中塑造了一个敢于挑战一切传统价值观念并一心去寻找自我的具有叛逆精神的黑人妇女形象——秀拉。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描写了美国黑人女性在痛苦之中的觉醒,而她们的觉醒早于她们的生存环境的改变,使她们成为孤独的反叛者。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秀拉》反叛者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托尼·莫里森在《秀拉》中塑造了一个敢于挑战一切传统价值观念并一心去寻找自我的具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