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温哥华——酒巷DOWNTOWN

来源 :中外食品·酒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hua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哥华这座位于太平洋海岸线上的海港城市,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似乎有着一种陌生的熟悉感。一部《别了,温哥华》让所有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认识了温哥华,也跟着剧中的故事一起游历了温哥华,经历了温哥华。但说她陌生,因为她其实在地球的另一端,其实在一个遥远的,说着另一种语言的另一个国家,或许是我们中的很多人从未踏上过的一片土地。我们习惯了对她的认识,是一个地球上几乎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是一个气候从不暴烈的,夏天永远20几度,冬天永远零上几度的城市;是一个节奏缓慢,空气新鲜,绿化规范,不吵不闹的天堂,如同一杯牛奶,悄无声息地入喉,温柔并且毫无刺激。
  在这样牛奶一般温顺的气氛中,也许很难想象到黄色出租车里放着印度音乐的印度司机,Chinatown附近成群结队的流浪汉,downtown夜晚喧闹烦躁的酒吧街,天车站附近聚集的五颜六色的摇滚青年......
  但温哥华的市中心确实是和这一杯牛奶唱着反调的,是这杯牛奶中隐藏着的,奇特的烈酒。
  确切地说,如果想在这个城市找点地方吃喝玩乐,喝喝酒,跳跳舞,寻寻老饕客们的踪影,毫无疑问,要去downtown转上一圈。
  
  ROBSON—牛奶与烈酒的交接口
  ROBSON街几乎已经成为温哥华中心的代名词,是温哥华街区里最有名的一条旅游购物街。从天车进入downtown第一站Granville的太平洋百货开始,一直延续到海滩,衣,食,住,行,可以保证你买得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从欧洲顶尖大牌,到生活杂货,从法式煎饼,到旅游纪念品店,我们甚至可以在深入一点的地方喝到地道的珍珠奶茶。
  这条街是旅行者的天堂,也是亚洲明星们购物的好去处。吃吃喝喝购购逛逛的同时,偶尔也看得见压低帽子墨镜裹衣的港星,拍泡沫剧的印度女星,或者在街道上把摩托车开得很慢对着镜头动作狂野的拍着MV的歌星。
  当然也是喝酒的好去处,单单酒吧就有各种国家各种风格,Bute附近的楼上2层是地道的北美风格,隔壁是连西洋店员都跪着点菜的日式居酒屋,对面是门口永远充斥着喝烧酒的韩国男生的韩国酒家,如同一个浓缩的地球村,至于想喝什么,也许不过是脑中一秒钟的闪念,来不及多想。
  
  Davie—春光乍泄
  值得一提的是,Robson后面有一条和它一样有名的街道,叫做Davie Street。
  它之所以有名不仅在于它是downtown知名的酒吧街,更在于它是全北美非常有名的一条同志街。它的热闹永远不次于王家卫电影《春光乍泄》里布宜诺斯艾利斯喧嚣的街头。
  更有趣的景观是,全温哥华的公共设施,包括公车站,露天公共座椅,垃圾桶,全部被粉刷成统一的浅灰色,但唯有这条同志街,政府为了显示它的特殊地位,所有公共设施竟然都是粉红色的!并且在Davie街横跨的差不多5个街道内挂上彩色的彩虹旗,声明这片地段性向解放的地位,在深夜五颜六色的霓虹和酒色的包裹中,保证可以牵任何人的手,男性,女性,随你选择,擦身而过的路人甚至不会露出一点差异的表情,不会多看一眼。或许也可以这样说,这是一条满地都是情种的街道。
  当然了,Davie街上不只有这些,还有一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小馆,是老饕客们流连忘返的好去处。非常有名的是一家绿色屋顶的希腊菜,无论何时光顾都要排上长龙一样的队,等个个把小时,才能品尝得到。隔壁则是一家叫做武士的日本寿司店,寿司以大块闻名,在杯杯碟碟都小巧精致的日本菜时代,店里的三文鱼却切得如同红烧肉一样厚实,吃生鱼片吃到饱的感觉实在让人大快朵颐。好在这条街上的小馆大多都有经营酒水牌照,想喝来自世界各地原产的美酒?当然没问题。
  
  持证喝酒—酒家无酒
  加拿大朋友Franc有天跑来问我,为什么中国的饭馆叫酒馆?我解释说,因为里面都可以喝酒啊,所以叫酒馆,或者酒家。他一脸惊愕,划着S型线条走开。显然在我们的文化里,大碗喝酒和大口吃肉是分不开的,武松无酒怎么过得了景阳岗呢?鲁智深无酒怎么大闹野猪林呢?身为现代人的我们一样习惯了超市买酒,饭馆喝酒的生活。但北美显然不同。
  先说说买酒,温哥华也有酒家,但却是名副其实意义上的酒品专卖店,这些店铺在downtown的分布尤为密集,并且大多店面不大,一进去都是一排一排的酒架子,往往两边放着各种各样的wine,中间则码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啤酒。
  北美的啤酒有很多种类,Larger(贮藏啤酒),Ale(浓啤酒)等等,加上加拿大淡水水质优良,啤酒的口感通常非常不错。至于本地酒厂生产的种类更是多到让人喝得出趣味来。温哥华当地的酿酒厂Granville Island Brewing Company生产的啤酒大多以本地的地名命名,比如市中心旅游街Robson Street Hefeweizen,市中心的海滩English Bay Pale Ale,市中心老城Gastown Amber Ale等等,并配以本地特产的口味,比如Honey Larger(这款啤酒在收尾时有股奇特的爽脆感和甜味,如同香水的后调一样让人回味),Maple Cream Larger(这是每次我都愿意尝试的一种口味,由于枫糖浆为加拿大特产,这款啤酒有种独特的枫糖口味,泡沫也细得如同奶油一样),甚至有略微巧克力口味的Lions Winter Ale!一般6听啤酒用塑料套在一起方便出售,如果想买其他数目,就自行拆卸拎上几罐,很是方便。有时一箱搭配当季的所有口味出售,打开以后便是花花绿绿各种新奇口味的小罐子。偶尔去酒品专卖店里寻找一下以自己街区命名的啤酒,再回去品尝一下奇特的口味,往往是一件让人觉得十分神奇的乐趣。
  两侧则在各种架子上码放满了各种葡萄酒和其他种类的酒。按照国家和地区分类,想品尝西班牙的雪莉酒和俄罗斯的伏特加,也不过是两三步的距离。
  最后看到的往往是冰箱和一排排琳琅满目的冰镇酒。这里除了摆放一部分的啤酒之外,很大一部分都是五颜六色的甜味酒。
  当我们抱着一大堆的美酒排队结账的时候,有一个问题往往很麻烦。挑了好久的美酒,排了长长的队,如果店员对你稍微怀疑,便会问,请问您成年了么?这时为了证明可以买酒和喝酒,必须向店员出示你的合法证件。但并不是所有人出行都带着护照四处跑的,更何况欧美人往往看不出东方人的详细年龄来,经常上演问三、四十岁的东方人是否成年并出示证件的笑话,但无论你实际有多大,如果真的没带证件,他们也确实一瓶也不会卖给你。这种酒店经常4、5点左右就准时关门,如果此时家里来了朋友,恰好又忘记带证件,就万事休矣,只能去超市买带汽的甜水喽。
  


  再来说说喝酒。也许当我们漫步在欧洲街头时,即使是在卖小吃的街头小摊,也可以轻易买得到葡萄酒来佐味;但这里却对吃与喝恪守严格的分离政策。大部分餐馆就是吃饭的地方,酒吧就是喝酒的地方。如果餐馆想要同时经营酒精饮料,需要特别办理执照,听一些饭店老板说过办理这种执照非常麻烦,检查可能详细到店里经营的食物适不适合配酒。因此中餐馆几乎都没有此类执照。这是最令中国男士们(尤其是上了点年纪,吃不惯西餐的男士们)尴尬的烦恼。由于是个硬性规定,所以无论多大派头,无论砸多少重金,点多少菜,最终酒杯里只能是尴尬而郁闷的汽水。这真是千金难买一滴酒。
  
  国酒加拿大—ICE WINE
  冰酒是魔幻冬日赐予加拿大的珍馐,采摘于每一个冬夜最寒冷的瞬间,每一颗冰晶的葡萄仅仅创造出一滴冰酒,一滴润滑、穷奢的冰酒。
  —Peller Estates
  说到这里,最终不能不提的就是加拿大最知名的特产—冰酒。
  冰酒,也被称为冰葡萄酒,属于白葡萄酒的一种,作为餐后甜酒的一种,加拿大的冰酒还真的与加拿大人生活中的甜品分不开。加拿大人喜欢甜食,而这完全可以从downtown几步一个甜品店的数量中看的出来。加拿大的冰酒口味也一样偏甜,果味更重,配上甜品来喝,立刻凸现出冰酒奇妙的美味和与甜品天衣无缝的衔接感来,几次下来必定上瘾无疑。
  冰酒最初产于德国,但由于加拿大纬度偏高的地理位置和寒冷的气候,造就了更好的先天条件和更优质的美酒。用于制作冰酒的葡萄于9、10月份成熟以后,被工人用袋子套住保护好,等待冰冻期到来。到达11、12月以后,在零下8至13度的气温条件下,葡萄已经完全凝固成固体,再由人工采摘,并在葡萄还在冷冻状态下压榨成汁。
  冰酒在饮用时一般先冰镇一下(有时甚至连同容器也一并冰镇),所以著名葡萄酒作家罗宾逊夫人对饮用冰酒的感觉这样写道:真正的冰酒就像嘴里含了一口最纯净葡萄汁的同时脸上又挨了一巴掌。
  有意思的是,加拿大除了特产冰葡萄酒以外,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还盛产冰苹果酒等其他冰水果酒。
  但口感都是同样的纯,透,冰,喝上一口,口内立刻膨胀满了水果的味道,闭上眼睛,浮现出的或许都是地球另一端的白雪皑皑,和挂在树上被冰晶包裹了的各色水果,如同不可思议的童话一般,用味蕾滑过了加拿大最严酷的冬天。
  
  雪山,夏天。
  在温哥华的downtown,除了美酒,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找不着北。这个神奇的城市被海洋和雪山包围,当你迷失了方向,只要抬头看见皑皑的雪山顶,那便是北方,哪怕是在炎热的夏天。
  到了夏天,downtown一街一街的酒吧都在门口撑上艳红的遮阳伞,人们边看着雪山边品着夏日的小酒,享受着水洗过一样蓝的天,新鲜到几乎透明的充满氧气的空气,English Bay吹过来的海风,发呆,闲聊。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亚洲人(特别是中,日,韩三个国家的人)刚刚来这里的时候不能理解,深深为他们着急,这些人难道不工作么?!不怕失业率吗?!我们国家的人这个时候还在加班才换来那么高的经济增长率,那么大的经济效益......没过多久,我们最终也坐在了街边,看着雪山看着蓝天空气发呆,听着老温哥华人说,先喝光了杯子里的,工作,明天再说吧。
其他文献
雷梦婷:生于1986年的年轻艺术家、插画家、漫画家,13岁就在中国第一批漫画杂志《少年漫画》上发表中篇连载《霉——2月14日的巧克力》。作品涉猎范围广泛,从光华璀璨的时尚插画,到怪诞、充满奇异想象力的艺术创作,雷梦婷的创作始终保持着对新奇前卫的敏感,以及对自我内心探索的一种尝试。  《surface》 中文版与2012 年多乐士  color futures 跨界合作,采访了五  位不同领域的设计
期刊
一个原创品牌十五年的成长史,足可照见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的历史浓缩——尤其是,这个品牌从始至终,坚持自己的生态观、道德感、美学态度与人文理念。例外Exception de Mixmind创立十五周年之际,本刊对话其新任设计师,探讨了如何从生命的角度认知材料、何为东方审美与中国设计,以及衣服之于生命本身的意义。  大平台里的新鲜灵魂  哈佛的调查报告说,人一生从25岁至75岁有七次决定自己人生走向的机
期刊
爵士乐一向以现场感捕获人心,于是便有了4月10日意大利最具代表性的18位殿堂级爵士乐演奏家的激情演出。位于东四十条、始建于明永乐七年的皇家粮仓迎来了一次完美的葡萄酒与爵士乐的激情邂逅。在场的来宾都不禁沉醉于这难得的迷人氛围中,之所以说它难得,是因为除了能够听到如此天籁之音外,还可以品到由张裕提供的雷司令、冰酒,更难得是张欲珍藏版的解百纳也出现在了各位来宾面前,而所有的人也都被这一次爵士良宵的“化学
期刊
“如果我们可以看见空气——看见它的轮廓、形状和模样,我们会不会才真正意识到它的重要?”意大利织物设计师米丽娅姆·里布尔(Miriam Ribul)常常这样问自己。带着这样一颗好奇心,她制作了这组名为“Air Momentum(空气动力)”的三维织物系列。结合空气动力学,她为织料选择了最合适的构造。为了得知织物与空气之间的关系,她朝着织物吹上泡泡,这时,泡沫会停留在织物的网眼中,不时变换形态,或消散
期刊
4月11日晚,北京皇家粮仓举行了一场主题为“重温六百年昆曲”的定制酒酒会,此次酒会是为了配合昆曲的经典剧目《牡丹亭》而举行的,改良后的厅堂版《牡丹亭》在皇家粮仓演出。  酒会上皇家粮仓厅堂版《牡丹亭》主创演职人员、赞助商代表、《中外食品·酒尚》杂志社代表共同出席。  通过此次合作,《中外食品·酒尚》杂志为皇家粮仓厅堂版《牡丹亭》特别制作了一批红酒纪念版——以两位主要演员的剧照为原形设计的包装纪念品
期刊
4月19晚,在位于CBD核心商务区的紫薇休闲会所中,我们开始了新一次的葡萄酒旅程。    葡萄酒专栏作家王云峰女士,为来自马来西亚科技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们(MBA)由浅入深的介绍了葡萄酒的品评乐趣。王云峰作为葡萄酒专栏作家,曾游历法、德、美、英等国,遍尝美食佳酿,加之自身的葡萄酒素养,在业内可谓是颇具权威。曾在国内多家媒体发表有关葡萄酒文化、品评、旅行、评论等文章几十万字,并在专业网站设有个人专栏
期刊
葡萄酒与高尔夫的相遇幻变出了挥杆处飘来的阵阵酒香,天造地设般的融洽,让人如何拒绝?于是,我们开始了这次位于永定河西岸加州水郡高尔夫俱乐部的奇异之旅。4月19日,各界爱酒名士踏上加州水郡高尔夫俱乐部这片绿茵,加入到由《中外食品·酒尚》与加州水郡高尔夫俱乐部共同举办的酒尚杯高尔夫体验活动。    以沙漠整治、生态环保为设计理念的加州水郡高尔夫俱乐部坐落于北京永定河西岸,是中国最具特色的高尔夫球场之一。
期刊
“生命的螺旋”和“街河”这两款设计使用了百水先生的两个主题,它们在百水先生的许多画作中都反复出现。对他而言,螺旋是生命和死亡的象征,也是创造和毁灭的反映。街河表现的则是建筑元素,房屋、窗棂、围墙,环绕的小径和街道,他们在百水先生的艺术作品中也常常出现。他认为,房屋是安全的地方,是人的第三层皮肤。将房屋作为主题也反映出百水先生在绘画之外的另一处艺术激情所在,那就是建筑。作为艺术家的百水先生也是个生态
期刊
太多太多不利因素使葡萄酒产业在高科技的今天面临着传统酿酒业所没有经历过的新挑战。在环保意识渗入到各行各业的今天,葡萄酒产业也开始了悄然的变革,兴起了一场绿色革命。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在享用高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时也无法逃避和不得不承受高科技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温室效应对地球的破坏,滥用抗菌素产生的顽固耐药菌感染,疯牛症......已知的和更多未知的危害对人类,乃至地球已经不可否认地构
期刊
国家休假制度改革后,五一黄金周已由原本的七天长假缩短为三天。  1.这对早已习惯在以往的五一七天长假中外出游玩的都市上班族来讲,着实是一次不小的“打击”。  当外出游玩以求心旷神怡的憧憬遭遇“无情现实”的重创,除去那些敢于直面耽误工作进度或丢掉“饭碗”的打拼者,大多数都市上班族最终无奈地选择了“窝居”。于是,在这个花红柳绿的五月,遍地宅男宅女。  是否真如部分网民所言—“假期缩水效应”?  2.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