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女性 绚烂的生命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long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弗里达》(Frida),是以墨西哥现代史上最著名的女画家弗里达·卡洛的传奇一生为题材拍摄的传记式电影。弗里达的一生荡气回肠、跌宕起伏,饱受磨难、魅力四射、画风神秘、双性取向、共产主义者……成为其命运的关键词。
  [关键词]弗里达 绘画 女性
  
  弗里达·卡洛(Frida Kahlo,1907-1954)是墨西哥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女画家,她以怪异而充满神秘感的画风,奠定了自己在西方现代艺术中的地位。导演茱莉·泰摩(Julie Taymor)利用得天独厚的女性视角和强烈的色彩感展现了弗里达的一生,并一举夺得奥斯卡多项金像奖,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留在了电影艺术史上。
  影片根据1982年的海登·赫雷拉的同名传记《弗里达》改编而成,视觉效果异常华丽精致,三维卡通、黑白动画等特技手法都令观者印象深刻。在服装设计、场景布置、灯光运用等方面的出色把握,则表现出了导演对画家生平的了解。然而与文字传记相比,电影在展示出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的同时,由于信息量的匮乏使得导演必须选择她所侧重的一面,多少也留下了些许遗憾。
  
  关于生命
  
  弗里达的生命和肉体痛苦始终相伴。小儿麻痹、车祸导致的脊柱破裂、骨盆破碎、右腿骨折,流产、截肢、肾感染……经历几十次的手术,常年躺卧病床,这些令常人难以忍受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剧痛,正是贯穿弗里达传奇一生的线索之一。
  影片开篇不久就上演了那场惨状可怖、影响了弗里达一生的车祸。整个车祸过程使用超现实表现手段来展现,虽然速度被减慢,但是却并不拖沓,相反伴随着干净纯粹的音响声,节奏显得非常干脆。给观者一种极大的震撼之感。导演采用一段黑白动画表现弗里达死里逃生、重获生命的过程,减轻了重大痛苦遭遇之后的疼痛。对于弗里达而言,这场车祸真是太“复杂”、太“重要”了,难以概括为单一的可理解的意象。她对于车祸的记忆是那种想画但却不能作画的痛苦,这种苦楚对于弗里达的生命而言具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象,对于她强烈个性的形成所带来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正是1926年的这起车祸,让弗里达真正开始投身于绘画事业。影片中,被禁锢在病床上的她,在包裹自己身体的白色石膏上画满了蝴蝶,转而在父母为她特制的画架上作画,这一切不仅打发了她卧病在床的无聊时间,更是为自己的人生翻开了特殊的一页。上帝是最公平的,也许因为早已安排好让她成为一名旷世伟大的艺术家,所以才让她付出某些代价,只是这个代价未必是她所愿意承受的。
  不管怎样,她只能也必须接受这一切,用画笔揭开伤口,撕裂痛苦,去展示她无法改变的事实和残缺。身为一名女性,她做到了不仅是女人。甚至是男人都未必做到的坚忍与洒脱。导演在本片中用自觉的女性意识去展现这个伟大的女性,用电影语言去描绘、刻画她与众不同的性格。然而笔者也注意到导演对车祸的处理带有一种美化甚至淡化的色彩,并没有将弗里达一生所遭受的身体磨难这一影响重大的线索作为影片的主要部分,从篇幅上来讲,车祸、手术、伤痛在电影中占的份量很低。与接下来的爱情生活相比,弗里达在身体创痛中建立起来的作为艺术家的主体性。以及这些体验对她艺术创作的影响。被大大的弱化,甚至在导演的情节选择下被爱情的影响所代替。
  
  关于性格
  
  弗里达是个特立独行的女人,会穿着华丽的墨西哥民族服装、戴着绚丽的头饰与耳环走街过市。这样的女人注定是要引人注目的,她那绚丽的墨西哥头饰下两道连成一线的浓眉,已成为她独特的标志。导演为了塑造弗里达真实炫目的形象,为她的每一次出场都精心搭配服装和发式,也是为了充分展现弗里达在服饰方面的考究甚至是过度追求完美和精致的态度。
  通过电影我们还会发现她不和谐的烟酒麻醉、同性恋、变换的情人面孔、高声放浪的玩乐说笑,这活脱脱一个意识放任,生活糜烂的先锋艺术家的面貌。对于一位生命中一半时光都在病床上度过的孤独女性来说,她的爱恨都被激化到了顶点,随着绘画彻底爆发。
  女摄影家蒂娜·莫多提的晚宴上,弗里达和她的那支双人舞无疑是影片中相当出彩的一段。她介入了本是两个男人之间的竞争并以相当完美的表现作为谢幕,无论是在场的客人还是屏幕前的观众,感受到的都是一个精力旺盛、个性强烈的弗里达。是什么造就了她与众不同、光芒四射的性格呢?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直想要个儿子的父亲,对弗里达格外栽培,在知识、艺术、考古等方面进行熏陶,他是弗里达走向艺术殿堂的第一个引路人;进入墨西哥最好的教育机构国立预科学校读书是她开阔眼界、汲取讯息的必要环节;结识卡丘查派的同伴获得同志式的忠诚与友谊是她早期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墨西哥民族的历史和特有的文化承传是她融进色彩斑斓的绘画中的上好颜料;历经身体磨难让她对痛苦和打击感到习以为常是她挥之不去的阴影却也是她注定辉煌的人生所必须承受的经历。
  导演有选择有侧重的向观众们展示出弗里达童年、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对于她日后的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政治理想的形成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关于爱情
  
  和著名壁画大师迪亚戈·里维拉之间的爱情,是贯穿弗里达一生的另一个重要线索。如她自己所说的那句经典之语“我的一生遭遇了两次事故,一次是车祸,另一次就是遇见你(Diego Rivera)”,她的这段感情为她的一生带来了希望、快乐、追求,同时也不乏失望、愤怒和痛苦。
  影片浓墨重彩的表现了两个人的第一次对话、成为朋友、成为同志、乃至成为夫妻,他们之间的相爱、结婚、离婚、复婚甚至构成了影片的主体。他们的结合,在同时代人们看来,是狮子的结合,他们的爱、争吵、离婚和痛苦都是那么热烈而充满激情。
  毫无疑问,迪亚戈是一个不忠的丈夫,弗里达在和他结婚之前就知道这一点,她却在迪亚戈求婚之际要求得到他的忠诚。也许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彼此都相信他们的婚姻会是忠诚的。于是,这个具有着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气势的姑娘,终于还是嫁给了她欣赏和崇拜的男人。尽管她的母亲对于这个女婿有诸多的不满,尽管有些朋友断言他们的婚姻不会超过两个月。他们还是义无反顾,不屑于他人的眼光。
  导演用相当长的篇幅甚至是影片重头戏的架势来展示这段婚姻、这份爱情。
  结婚典礼朴实温馨,既不铺张浪费也没有隆重的仪式。婚后的夫妻生活围绕着迪亚戈的辉煌事业、弗里达的协同陪伴展开。迪亚戈依然是精力充沛的勤奋绘画,弗里达则甘愿将天才的角色留给丈夫,去做他背后年轻的妻子,甚至非常奇怪的和迪亚戈的前妻成为了朋友、向她学习迪亚戈喜欢的饮食。
  影片到这里,我们所看到的弗里达的生活完全围绕着丈夫这个中心在转,而且她似 乎也乐于如此。要么是在为迪亚戈准备午餐,要么就是在身边看他画画同时给他提出意见,要么就是在美国的各种聚会中远远的看着他周旋于名流之间。甚至是发现了丈夫和模特的风流韵事之后,弗里达仍然能够甩甩袖子、夜晚高歌。影片所选择的情节,告诉了世人,在她的心中他占了第一的位置,甚至比艺术还重要。在他的面前她表现出了克制和忍耐。就像她自己说的“我不能因为他的缺点而不爱他”。
  对此,笔者认为影片所表现的弗里达的形象过于侧重于她的爱情,导演把电影诠释的重心放在弗里达的感情经历之中,从而有忽视画家在自我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之嫌。
  有几个片段给人印象深刻。影片中弗里达在婚后第一次知道丈夫和模特鬼混之后,宽容的超乎我们想象,没有撕心裂肺的争吵,相反,在当晚酒馆高歌时仍然能够维护丈夫的尊严,在迪亚戈遇到挑衅时她挺身而出,以她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迪亚戈接受了美国方面的邀请,弗里达在得知她将跟随他一起前往的时候,欣喜万分,因为她觉得自己没有重蹈迪亚戈前妻的覆辙,以此证明自己在迪亚戈心目中的地位;当弗里达独自来到巴黎,在咖啡馆里的明信片上写下“只有离开你,才会发觉我爱你胜过爱自己的肌肤”这样的告白。
  类似这样的片段突显弗里达的深爱,还有很多,应该说,作为一个影片观赏者,这些画面和故事的确是非常吸引人的,但是从表现这个不同凡响的女性的角度而言,笔者认为,过于渲染她的爱情生活,甚至置影片重心于此,是一种对弗里达的误读。她选择做了崇拜他的伴侣,这带给她多彩多姿的生活,其中既有甘美也有悲哀,但并不意味着使她自己黯然失色。正如海伦·费希尔所说,从现实来看,现代的女性的确比过去受到了更好的教育,也更能干、更有趣。女性正在各个领域发挥着她们天生的才能,以一种全新面貌正获得真正的男女平等。弗里达独立并且自强,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朋友和自己的活动甚至在绘画上拥有自己的风格,成为迪亚戈贤妻的动机并不影响她自己强烈个性的发展。爱情对于一个女人的生命而言,的确是无以取代的重要,但并不是说有了一份爱情这个女人就获得了一切比如事业、名誉,笔者认同没有爱情的女人不完整,但不认同只有爱情就意味着全部。更加不会认同“女人正如男人所宣布的:纯粹是另一个不同的‘性别’而已。对男人来说女人所表现在他们眼中的只是一个性感动物,她就是‘性’,其他什么都没有。”
  
  关于绘画
  
  1925年9月17日的车祸是弗里达人生的一个巨大转折点。从她给朱利恩·利维的一封信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石膏胸衣将我禁锢在床上,这令我非常烦闷,所以我决定做点什么。母亲为我定做了特殊的画架,因为我坐不起来,就这样开始了绘画。
  身体上的残疾和痛苦,是弗里达终身未能摆脱的厄运,也是我们理解弗里达生命和艺术生涯所不可忽视的重要线索,探析她的艺术生涯自然要从车祸起始。尽管弗里达不愿画她的车祸,可这次车祸却确确实实最终将弗里达引向了绘画。
  弗里达一生的成就,在于她在美术史上独一无二的风格和表现力。她的作品继承着墨西哥本土文化的丰厚遗产。我们可以从其他画家对她的评价中更客观的认识弗里达和她的画。“弗里达诠释了奇卡诺妇女全部的文化含义。她激励着我们,她的作品不是自叹自怨,它们充满着力量。”这是一个画家用来表达对弗里达的尊敬之词。而毕加索给迪亚戈的一封信中这样说到弗里达:“不管是德朗还是你和我,都不能画出像弗里达·卡洛画的那么好的头像来。”
  在她的人像画中,人们可以看到和她直接和间接相关的故事、心情、内心,凡此种种,有一个主题不曾改变,那就是自我。她的注意力始终不曾离开过自己的世界,她画她的亲人、她的经历、她的想象,最多的还是画她自己。她将痛苦和磨难统统存进她的画,把生命中的重要时刻用画笔记录下来。她既不效仿丈夫,也不与他竞争,在艺术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导演运用后现代拼贴手段展示弗里达的几幅作品,让弗里达眼前的现实迅速转换为脑中的幻想,或是由画面中的绘画作品演变成了真实情景。这些超现实的画面直观并且奇特,让绘画作品直接再现的同时避免了单调而传统的表现方法。
  然而,对于弗里达的绘画成就,笔者不禁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在电影中,弗里达总是被设定为需要男人的肯定,方能被看作是获得认可与成功。比如丈夫迪亚戈、比如情人托洛茨基等等,他们的只言片语却起到了莫大的作用。迪亚戈对一个正在拍照片的记者说:“她是个优秀的画家”;托洛茨基在仔细欣赏过弗里达的画作后大发感慨,“你的画对别人并非毫无意义,恰恰相反,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我、感受那份孤独中的痛苦!”导演甚至让观众觉得他们是理解、并使弗里达的画得到承认的唯一桥梁。如此这般的将她的丈夫、同志、艺术伙伴表现成中心,而把女画家个人的、性格的、爱情以外的经历降至最低,有视女性作品为男权副产品之嫌。
  影片中弗里达独自生活在巴黎的诸多片段,展示了女人同样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和成功,甚至能够做到比男人更优秀。尽管弗里达视绘画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非成名的手段,她的独特画风却足以为她赢得尊重与赞誉。弗里达生前的光芒多少被丈夫掩盖了一些。公众留意的往往是她和迪亚戈的婚姻、和俄共产党人托洛茨基的暧昧、和女摄影家蒂娜·莫多提等人之间的双性恋情。然而在她死后。弗里达已经成为艺术史上不可绕过的女画家之一,并且随着社会疯狂追捧,其锋芒甚至超越了她的丈夫、墨西哥壁画三杰之一的迪亚戈。
  
  小结
  
  整部影片精巧的叙事结构和表现手法、平行蒙太奇的使用、墨西哥风情的服饰和场景、迷人而又忧郁的拉丁音乐、变幻多端的视觉特技、唯美的画面效果是吸引人们关注的必要因素。导演细腻的捕捉与精致的设计,也是该片的优势。然而导演对画家的多重局限:把画家的生活限定在感情、把画家绘画的成功限定于来自男性的首肯,却是导演不自觉的保留男性中心位置的“女性意识”的体现。这样的立场表面上是站在女性一边、盛赞了女性,实际上却恰恰忽视了女性艺术家成功背后的真正意义所在。
  “在破碎的心里盛开一朵娇艳的花哪怕只有瞬间的绽放也注定拥有不可磨灭的辉煌”,毫无疑义的可以成为弗里达人生的写照。丰富而戏剧性的人生经历、常人难以企及的艺术释放、无时无刻不耀眼美丽、快乐和痛苦交融相依……如此这般可以让人有感同身受的鲜活与真实感的女人,唯有弗里达。
  尽管弗里达临死前留下一句“希望生活是快乐的,也希望不再来”,但是如果她可以活到现在,这位百岁老妇人也许可以骄傲的看到读懂她的人们没有因时间而遗忘她,依旧站在那些画作面前,为此她的生命将继续激昂高歌。
其他文献
[摘要]贾樟柯的电影《站台》再次把镜头对准了普通人的青春故事:与其他影片讲述的故事属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相同的却是如必的青春。主人公崔明亮意识到梦想和现实的距离后,开始放逐青春以排解抑郁,了解世间沧桑后又回归社会。  [关键词]身份 放逐    《站台》讲述了一个关于中国20世纪80年代内地青年的青春故事。当轰轰烈烈地追逐梦想,却发现梦想始终照不进现实时,他们蓦然发现自己已经处在放逐之中。社
期刊
[摘要]日本导演河濑直美拍摄的电影《殡之森》赢得了今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按导演的话,这是一部以引发观众重新审视“生与死的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创作动机的电影,但该片的拍摄初衷在片中并未得到充分呈现。  [关键词[河濑直美 戛纳电影节 新现实主义    由日本导演河濑直美自编自导并兼任制作人的电影《殡之森(Mogari No Mori)》于当地时间今年5月27日获得了第60届戛纳国际电
期刊
[摘要]电影独有的媒介特质使它成为表现战争的最佳工具之一。从它的出现到今天,一直和战争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上映已近十年的经典战争片《拯救大兵瑞恩》中史无前例地运用纪录片的手法展示战争场面,那种惨烈、恐怖的战争氛围比以往任何战争片都来得逼真和写实,让观众记住战争残酷的同时也成就了《拯救大兵瑞恩》这一具有丰碑意义的战争影片。  [关键词]主观镜头 机位设置 镜头角度 景别 镜头长度 节奏 转场   
期刊
[摘要]正义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必须基于社会公正制度法律之上加以理解。《死亡笔记》片中表现的,是一个与现今社会的制度,法律,生命价值等有一定背离的狭义极端的正义观,该片对中学生造成十分可怕的负面影响,必需从人类良知,制度的公正性的角度纠正对此认识的偏颇。  [关键词]正义的相对性 绝对权利 制度的公正性 尊重生命    年初,根据同名漫画改编的真人版日本电影《死亡笔记》对中国儿童文化的冲击可谓空前。
期刊
[摘要]马嘶岭是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这里不仅山高林密,沟深坡陡,野兽时常出没,而且气候变化无常,还有怪异的“枪声”和“白龇龇的怪光”。马嘶岭的神秘性不仅属于自然属性,而且还具有深厚的社会属性,这里的人们几乎与世隔绝,贫困不仅压垮了他们的身体,还使他们的精神走到了崩溃的边沿。这种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缺失,演绎出了充满血腥的,令人震颤的人类悲剧。  [关键词] 马嘶岭 神秘性 屠杀    马嘶岭是神秘
期刊
[摘要]《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一部套层结构影片,该影片以其高超的技巧,巧妙地安排了两个时空中的故事——一个是戏中的故事,一个是现实中演戏的男女主角之间发生的故事。两个故事中的两条线索交织前进,并行不悖,戏里戏外两个时空的镜头转切,巧妙而自然,影片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散落,成为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关键词]《法国中尉的女人》套层 转切 蒙太奇 女权主义    戏里戏外,相同的人物不一样的故事情节,
期刊
[摘要]电影《一一》是杨德昌的成熟之作,影片截取台北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作为社会人生的切片,讲述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人生各个不同阶段的烦恼与困惑,导演以一种温婉的情怀传达了他对都市中现代人生存状态和人生意义的终极思考,表现出了个体与社会、传统与现代之间价值观的对抗。  [摘要]《一一》生命体验人生困境    《一一》是台湾导演杨德昌2000年拍摄的一部电影,曾获第五十三届夏纳电影节最佳导演
期刊
[摘要]韩国导演奉俊浩在寓言电影《汉江怪物》中讲述了一个人性世界反抗黑暗的异化世界的悲壮故事,赞颂了普通人性的伟大力量,并对普通民众的觉醒寄予了希望,借此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思考。  [关键词]异化世界 人性世界 抵抗    汉江上的怪物终于被消灭了,按照观看好莱坞式灾难片的习惯,我感到终于能够松一口气了,但在结尾平静的音乐最后猛然又响起怪物的狂吼,顿时令人毛骨悚然,我忽然有所醒悟,看来导演并
期刊
[摘要]电影《查太莱夫人》是根据英国著名现代主义作家D.H.劳伦斯的小说《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改编的,描述查太莱夫人和守林人梅勒之间由性生爱的故事。当观众把焦点放在这对情人身上时,我们不妨用新的视角来看容易被忽略的查太莱先生——一位在痛苦中苦苦挣扎的男性。从心理批评的角度来看,查太莱先生为了寻求心理平衡,用超人的、畸形的理性维护自己失衡的人格。从社会批评的角度来看,克利福象征着机械文明和理性,他的瘫
期刊
[摘要]刘恒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在承继八十年代对生存困境的启蒙关注时,更主要的是在寻求困境的缓解与克服。精神力量、幽默,贫嘴、自嘲等成了刘恒克服困境的主要出路。从性质而言,九十年代的刘恒放弃了八十年代的启蒙叙事而转向了平民化写作,这种变化,一方面来自刘恒化解自身“悲观主义”与“理想主义”冲突的理性自觉,另一方面也是世纪末语境的影响使然。  [关键词] 生存困境 平民化写作 理性自觉 世纪末语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