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身素质,走出病态教学模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131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产生病态教学模式的原因,提出了改变这种病态模式的措施,即提高老师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病态模式 教师素质 开放性
  
  语文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进一步推动了语文改革,但语文教学最需要解决的仍是课堂教学的问题。
  在当前新课程标准越来越深入人心、语文课改搞得轰轰烈烈的形势下,仍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走着满堂灌的老路子,他们只是把教学参考书上的观点搬到课本上,把一个个本应充满教育者个性观点和创造乐趣的教学过程变成了千篇一律进行复制的机械劳动,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自己不愿或者不能接受的观点。甚至有些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居然以字词为主,有的干脆将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三言两语一带而过,“节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各类高考模拟试题,这样下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提高,潜能如何开发,创造性如何培养?
  
  一、产生病态教学模式的原因
  
  首先是当前各地、市县的考试制度。每个学期各市县都要进行一至两次统考,全市县教师排队,由于爱岗敬业争先创优也好,由于上、下岗的深思熟虑也好,由于评先评优的个人算盘也好,谁都想考出好成绩,都想找出短期奏效的高招。于是语文教师就把语文课变成了个人演讲课,把好好的一篇课文分解成可以在测试中加以量化的知识点,以求能猜到题。殊不知,这样做,即使考好了,心里也会忐忑不安,因为只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下次就没准了。难道这就是受过多年高等教育、从文学殿堂里走出来的语文工作者讨生活的方式吗?语文课堂真的要用这种支离破碎、索然无味的应试训练扼杀一个民族的生机吗?
  其次是教师自身素质。有些教师也认识到这样“碰”不是长久之计,也知道这样下去会误人子弟,眼见学生作文水平日趋下降也心急如焚,但是能力有限,想不出更有效的法子,要构思一堂精彩独到、令学生愉悦的课费时太长,没等想好,下节课已迫在眉睫,因而只好“照章办事”。这个问题更令人担忧,一个无法在微观教学环境中充当主体的教育者,能够教育出人类文明宏观进程中的创造主体吗?
  
  二、改变病态教学模式的措施
  
  要改变病态教学模式,完善考试制度是教师力所不及的,所能做的只是提高自身素质和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1.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
  教师必须树立科学、民主、个性的教育观念,只有观念改变了,才有行动上的落实。
  “科学”教育,意味着教学既要符合语文自身的规律,又要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如张志公所说:“不能把语文课搞成一门纯粹的知识课,而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养成为依归的课。”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努力营造宽松平等且充满智力活动的课堂氛围,使学生通过对具体课文的学习,受到灵魂的净化和思维的训练。有一位教师在讲《守财奴》一课时,让学生们讨论:如果你有一大笔钱如何去用。学生们各抒己见,思维活跃,整个课堂充满一个民主的氛围,而不是被老师“统治”的压抑气氛,这就是“把时代的活水引到了课堂”(于漪语),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思维的王国,而不是教师个人思想的橱窗。
  “个性化”的教育观念的树立对语文教师尤为重要。语文教学的这种个性化的观念一方面渗透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一方面渗透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朱自清的散文柔丽含蓄,郁达夫的散文沉郁忧伤,巴金的小说温暖亲切,鲁迅的杂文深刻锐利,不管哪篇课文都是作家感情和个性的凝结,如果课堂教学只讲共性而忽视每篇课文的个性,那么教给学生的只是概念化的东西,学生根本就不能读出作者的切身感受,更无法把握作者特殊的思维方式,也就谈不上进入作者的个性领域寻找认同、理解和感动,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就得不到锻炼,学生的个性就得不到发展。同样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可以有不同的目标确定、环节安排、节奏控制、思想倾向、教学手段等。课堂的个性,是一种特色,一种风格,是教师人格的外化。
  2.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如果说教师思想素质的提高是改变病态教学模式的关键,那么业务素质的提高则是基础。
  荒芜的文化心灵怎能长出枝繁叶茂的语文教育之树?“教师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有广博的学识,要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张志公语)。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使自己成为知识的化身,这样面对改变病态教学模式的紧迫形势才不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才能站在文化高点俯视教育。
  3.提高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使语文课堂走出死胡同成为了可能性,而真正要走向光明的大道还要注意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教学形式要开放。我们讲究教学模式,但千万不要搞模式化,我们要大胆地根据不同的课文灵活多变地采取多种形式,教师的引导分析可以淋漓尽致,也可以点到为止,可以钻幽探微,也可以留有余地……不必也不能篇篇课文用一种模式一个标准。
  教学内容要开放。根据每篇课文的重点、难点,结合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读写知识,自然地、适时地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正如陶行知所说:“生活和语文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做到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语文教学才会收到“讲一得二”的效果。
  其实,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的过程,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当我们克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就会发现周围的天地是那么广阔,语文课堂是那么丰富多彩。
其他文献
摘 要: 情感是一个抽象概念,常常用隐喻来表达。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情感隐喻,这些情感隐喻有一定的共性,同时也有相当的个性。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英汉情感隐喻的共性以及由于文化不同而产生的情感隐喻个性。  关键词: 英汉情感隐喻 共性 个性 对比    一、引言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包括刺激情境及对其解释、主观体验、表情、神经过程及生理唤醒等内
摘 要: 翻译研究者证明翻译是一个原型范畴。本文从原型理论对翻译的指导性出发,结合实例对古诗词中文化意象的翻译作了分析。  关键词: 原型理论 古诗词 文化意象 翻译    一、 引语    原型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不仅是认知语言学的一大成果,对相关学科的深入研究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所谓基于原型的范畴化,可表述为:“一个类当中有一个最典型的成员,它就是这个类的原型。该类中的其他成员有的与原型相似性多
对35个承受中心荷载的不同尺寸的四桩承台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分析,采用八节点六面体等参数单元以及Ottosen提出的混凝土强度准则作为判断开裂的依据。得到了承台各部分的应力、
摘 要: 色彩词的出现源于语言和文化发展的需要。由于中西方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历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色彩词在文化内涵上也呈现出了很多不同之处,本文将对中西文化中色彩词的文化内涵作简单的比较。  关健词: 色彩词 文化内涵 中西文化差异    人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用色彩词来表达千色万彩。英汉语言习惯不同,风俗各异,表示颜色的方法和用词也不尽相同,就是对同一颜色的理解与使用也有差异。
摘 要: 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广告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处不在的广告已成为各种信息的主要来源,广告凭借各种媒体,以其巨大的说服力与诱惑力,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信息功能和劝说功能。任何成功的广告,总是语言与非语言形式如色彩、声音、画面等方面的有机结合体。英语广告语言作为现代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词汇特色和修辞特色,这些特色体现了英语广告语言的独特语言魅力,也使得广告英语本身
耕地质量可用六个字来衡量,即‘深、齐、平、松、碎、严’。达到这六个字的标准,认为质量好。深—耕深26厘米以上;剂—边角整齐无漏耕;平—地面平整无沟垄;松—土地疏松;碎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目标表述模糊不清,教学目标多而不细,难以落实等情况.本文试对制